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二)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二)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二)(总分:10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30,分数:45.00)1.血病治气,适用于•A.血虚•B.血瘀•C.血脱•D.气血同病(分数:1.50)A.B.C.D. √2.“阴病治阳”适用的证候是•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分数:1.50)A.B.C.D. √3.活血化瘀以治崩漏,属于•A.实者泻之•B.通因通用•C.缓则治本•D.急则治标(分数:1.50)A.B. √C.D.4.“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所确定的用药原则是因为•A.标本同治•B.因时制宜•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分数:1.50)A.B.C. √D.5.“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的治疗原则,其理论依据是•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用热远热(分数:1.50)A. √B.C.D.6.下列何项不是逆治法则•A.热因热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分数:1.50)A. √B.C.D.7.“通因通用”适用于的病证是•A.脾虚泄泻•B.食积泄泻•C.气虚泄泻•D.肾虚泄泻(分数:1.50)A.B. √C.D.8.治疗气血两虚的病证,其原则属于•A.急则治标•B.缓则治本•C.标本兼职•D.本而标之(分数:1.50)A.B. √C.D.9.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而言,按标本之划分,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病因为标,症状为标•C.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分数:1.50)A.B. √C.D.10.下列治法中,哪项不属于扶正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法•A.发汗•B.滋阴•C.养血•D.益气(分数:1.50)A. √B.C.D.11.“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属于•A.早治防变•B.治病求本•C.调理脏腑•D.调理气血(分数:1.50)A. √B.C.D.12.中医治疗疾病最基本的原则是•A.扶正祛邪•B.治病求本•C.调整阴阳•D.标本缓急(分数:1.50)A.B. √C.D.13.阳旺之体慎用温热之品,其理论依据是•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用热远热(分数:1.50)A.B.C. √D.14.病人正虚邪实而又不耐攻伐时,其治疗原则是•A.扶正•B.先补后攻•C.攻补兼施•D.先攻后补(分数:1.50)A.B. √C.D.15.根据养生的基本原则,五脏之中重在调护的脏腑是•A.肺脾•B.肺肾•C.肝肾•D.脾肾(分数:1.50)A.B.C.D. √16.气滞治疗宜•A.益气•B.补气•C.降逆•D.行气(分数:1.50)A.B.D. √17.下列各项,符合“用热远热”的是•A.阴虚慎用热药•B.阳盛慎用热药•C.夏季慎用热药•D.假热慎用热药(分数:1.50)A.B.C. √D.18.下列属于从治法则的是•A.虚者补之•B.塞因塞用•C.寒者热之•D.因人制宜(分数:1.50)A.B. √C.D.19.下列各项,属于反治的是•A.热因热用•B.虚者补之•C.用寒远寒•D.阳病治阴(分数:1.50)A. √B.C.D.20.“塞因塞用”,适用于治疗•A.真虚假实证•B.实证•C.虚实夹杂证•D.真实假虚证(分数:1.50)A. √B.C.21.下列各项.符合“用寒远寒”的是•A.阳虚慎用寒药•B.阴盛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寒因寒用(分数:1.50)A.B.C. √D.22.下列各项,属于“热因热用”用药原则的是•A.实热证用热药•B.虚热证用热药•C.假热证用热药•D.虚寒证用热药(分数:1.50)A.B.C. √D.23.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属于•A.用热远热•B.用寒远寒•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分数:1.50)A.B.C. √D.24.下列各项应“急则治其标”的是•A.气虚感冒•B.气血两虚•C.关格病证•D.阴虚内热(分数:1.50)A.B.C. √D.25.下列各项,属于反治的是•A.虚者补之•B.实者泻之•C.通凶通用•D.热者寒之(分数:1.50)A.B.C. √D.26.下列各项,属于正治的是•A.热因热用•B.以补开塞•C.用热远热•D.热者寒之(分数:1.50)A.B.C.D. √27.“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分数:1.50)A.B.C. √D.28.“热因热用”,适用于治疗•A.寒证•B.真热假实证•C.寒热错杂证•D.真寒假热证(分数:1.50)A.B.C.D. √29.“寒因寒用”,适用于治疗•A.寒热错杂证•B.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分数:1.50)A.B.C. √D.30.“通因通用”,适用于治疗•A.真虚假实证•B.虚证•C.虚实夹杂证•D.真实假虚证(分数:1.50)A.B.C.D. √二、B型题(总题数:7,分数:21.00)•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1).治疗阴虚阳亢证.采用的治则是(分数:1.50)A.B.C. √D.(2).治疗阳虚阴盛证,采用的治则是(分数:1.50)A.B.C.D. √•A.实热壅积的阳明腑实证•B.瘀血内阻所致的出血证•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D.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1).“通因通用”的治则适用于(分数:1.50)A.B. √D.(2).“塞因塞用”的治则适用于(分数:1.50)A.B.C.D. √•A.单纯祛邪•B.单纯扶正•C.祛邪兼扶正•D.扶正兼祛邪(1).正虚邪不盛,且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应采用何种治则(分数:1.50)A.B. √C.D.(2).邪盛较重急的虚实夹杂证,应采用何种治则(分数:1.50)A.B.C. √D.•A.热者寒之•B.通因通用•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1).用消导积滞的方法治疗腹泻病证,其治则当属(分数:1.50)A.B. √C.D.(2).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阴盛格阳病证,其治则当属(分数:1.50)A.B.C. √D.•A.热病见热象•B.寒病见热象•C.阴虚见热象•D.热病见寒象(1).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分数:1.50)A.B. √C.(2).适用“阳病治阴”治则的是(分数:1.50)A.B.C. √D.•A.行气开郁•B.开窍通闭•C.降逆和胃•D.益气固脱(1).气闭者,治宜(分数:1.50)A.B. √C.D.(2).气脱者,治宜(分数:1.50)A.B.C.D. √•A.未病先防•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既病防变(1).“用温远温”此属于(分数:1.50)A.B.C. √D.(2).“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属于(分数:1.50)A.B.C.D. √三、X型题(总题数:18,分数:36.00)31.下列各项,适于“急则治其标”的是A.血崩√B.关格√C.中满√D.二便不通√32.“塞因塞用”适用的病证有A.阳明腑实证B.脾虚腹胀√C.阴虚便秘√D.腹胀食积33.下列各项,属于调整阴阳偏盛的原则是A.抑其阳盛√B.损其阴盛√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34.中医学的“治未病”包括A.治标治本B.未病先防√C.调整阴阳D.既病防变√35.下列各项,适于“缓则治其本”的是A.肝气郁结√B.肺虚咳嗽√C.肾不纳气√D.心阴不足√36.“通因通用”适用的病证有A.食积泄泻√B.气虚泄泻C.瘀血崩漏√D.肾虚泄泻37.阴阳互根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38.“塞因塞用”适用于A.血枯经闭√B.脾虚腹胀√C.热结便秘D.肾虚癃闭√39.“通因通用”适用于A.脾虚气陷所致的腹泻B.湿热蕴结所致的痢疾√C.瘀血阻滞所致的崩漏√D.食积不化所致的腹泻√40.下列各项,属于血病治则的是A.血虚则补√B.出血则止√C.血瘀则行√D.血寒则温√41.从治法适用于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格阳证√42.下列属于“先治其标”的病证有A.大出血不止者√B.慢性病又伴外感者√C.抽搐√D.尿闭√43.下列各项,属于气病治则的是A.气虚则补√B.气滞则疏√C.气脱则固√D.气逆则降√44.未病先防,旨在A.提高抗病能力√B.防止病邪侵袭√C.维持阴阳平衡D.保护身心健康45.从治法适应的病证有A.脾虚腹胀√B.瘀血所致的崩漏√C.肾虚癃闭√D.阴虚盗汗46.以下何项应先治疗标证A.食滞泄泻B.肝病吐血√C.肝病鼓胀√D.血虚经闭47.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A.纯虚证√B.虚实夹杂证C.纯实证D.真虚假实证√48.下列属于调整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阴中求阳√D.阳中求阴√。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33,分数:66.00)1.《临证指南医案》所谓“阳气之变动”指的是( )(2011年第13题)A.风气内动√B.气机逆乱C.火热内生D.暑热扰神此题考查风气内动的定义,属于识记型考题。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内风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2.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2004年第7题)A.阴虚不足,虚阳上越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D.阴寒雍盛,阳气浮越于外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此题考查阴阳的病机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A选项和C选项为阴虚阳亢表现;B选项外感引起而非阴虚引起;D选项为阴盛格阳。

故选E。

3.急躁易怒主要与下列哪项功能失调有关( ) (2004年第6题)A.魂不守舍B.髓海空虚C.肝血不足D.肝升太过√E.心神失养此题考查肝气失调的病理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急躁易怒为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的病理表现。

神不守舍是心神失养的病理表现,髓海空虚则肾精亏虚的病理表现;肝血不足多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症状;心神失养多见失眠多梦甚则怔忡等表现。

4.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不确切( )(2002年第13题)A.嗳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D.眩晕耳鸣如蝉√E.面红目赤易怒此题考查气逆的病机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

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甚则昏厥猝倒。

D选项属于肝阴虚的症状。

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指( )(2001年第11题)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积聚B.外感温热阳邪,伤及阴液C.阳虚不能制阴,阴寒内盛D.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E.阳热遏伏.拒阴于外此题考查阴阳病机的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十八单元防治原则预防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的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较低层次。

2.正治与反治(1)正治含义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养生与防治原则)【圣才出品】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养生与防治原则)【圣才出品】

第8章养生与防治原则8.1 复习笔记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

一、养生概念: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二、治未病(预防)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养性调神(调畅神志)。

③起居有常。

④形体锻炼。

⑤饮食有节。

⑥药物调养、推拿、针灸。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包括: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3.愈后防复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三、治则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表8-1 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1)缓则治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

(3)标本兼治,适用于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3.扶正与祛邪表8-2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4.调整阴阳表8-3 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①补精:适用于肾精或水谷之精不足的精虚证。

②固精:适用于生殖之精或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失精证。

③疏精:适用于精瘀证。

(2)调气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陷宜升、气逆宜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3)调血血虚补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而瘀者宜温经散寒行血,血热则清热凉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8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8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叶天士治疗胃阴不足,在甘寒养胃药中,加入咸寒 滋肾阴之品,《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了“务必先安未受 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思想。
《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 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 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 曰治已病也。”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于强壮 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延年 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未病先防
治未病
避免邪气侵害 早期诊断治疗
既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好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 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 疾病传变,有规律可循,“移皆有次”,只有掌握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 及时而适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阻止病邪的传 变,控制病情的发展,利于疾病的痊愈。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临床据此传变规律,常在治肝的同时,配合健运脾 胃之法,是既病防变原则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法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 制定的,对于临床立法、选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治法,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干也。” 端午节,门挂菖蒲剑,路洒雄黄酒; 用苍术、白芷烟熏避秽; 用贯仲、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流脑和腮腺炎; 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人工免疫,十六世纪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虚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答案: B
2. 某男, 10 岁。反复发作咳喘 3 年。现病情稳定,偶有咳嗽,舌淡红苔白,脉 滑。上述病证应采取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先治本后治标 E.因人治宜
答案: A
3. 某女, 71 岁。 2 月前因恼怒而昏仆倒地,不省人事,经救治神志清醒。现半 身不遂,痰涎较多,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弦滑。上述病证应采取 A.扶正 B.祛邪 C.扶正与祛邪兼用 D.治本 E.治标
答案: C
B1 型题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早期诊治 D.治病求本 E.缓则治本 1. 正治属于
答案: D
2. 反治属于
答案: D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治本法 D.治标法 E.祛邪法 3. 寒“因寒用 ”属于
答案: B 4. 寒“者热之 ”属于
答案: 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早期诊治 D.治病求本 E.缓则治本 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属于
答案: A
9. 通“因通用 ”的治疗方法属于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治本法 D.治标法 E.祛邪法
答案: B
10. 热“因热用 ”的治疗方法属于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治本法 D.治标法 E.祛邪法
答案: B
11. 下列属于反治的是 A.寒则热之 B.热则寒之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塞因塞用
B.涌吐 C.补气 D.祛痰 E.清热利湿
答案: C
24. 因体质、年龄不同而用药各异属于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扶正祛邪
答案: A
A2 型题 1. 某女, 28 岁。足月产后 4 个月,阴道一直出血,血量时多时少,色暗红,有 血块,腹痛,血块流出后腹痛缓解。舌质暗淡,脉弦涩。上述病证应采取 A.寒因寒用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寒则热之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八章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目录
第一节 养生原则 第二节 预防原则 第三节 治疗原则 第四节 康复原则 第五节 健康促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 养生、防治、康复的原则
难点:
• 中医治疗观 • 中医学基本治则
概述
养生:研究人类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 预防: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和手段,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则: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处方、用药等具有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一)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 中医养生以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 包括食养、药养、按摩、气功、武术等丰富的养生技术 • 涉及到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医学保健、 社会医学等多学科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二)养生是健康的基础
• 养生要因人制宜,因体施保,因人施养,人体要根据不同体 质状态,进行个性化保健
• 中医的“药食同源”,对防病、健康促进活动、维持人的生 命有着重要作用
• 保持气血通畅、胃肠通利,勤于动体动脑,淡泊心境,饮食 清淡,则是具体的养生操作
• 中医养生重在养性,即强调精神修养。《内经》曰“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三)健康促进与养生
• 领悟养生文化,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养生保健思想 扎根于生活,所学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如节制饮食、 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三)正治与反治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所 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 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1)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 (2)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 热证 (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防治原则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增强正气防治病邪侵害早起诊治,防止传变—咀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病求本
辨析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来治疗治
则治病的基本原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治法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措施,如八法
正治(逆治)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热因热用
以热治热,用热药治假热的病证。

适用千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寒因察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以寒治察,用寒药治假寒的病证。

适用千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以补开塞,适用千“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以通治通,适用千“大实有嬴状"的真实假虚,如淤血崩漏、热结旁流、食积腹泻
急则治标霆二如大出血、喘证、二便不通的急证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阴阳并补
对疾病本质的治疗;直接治疗疾病的原发病、宿病
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
泻其阳盛;损其阴盛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阳两虚的清况_调理气与血的关系、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调理气与精关系、调理稍血津液的关系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根据年龄、体质等情况制定的治疗原则
扶正
祛邪适用千虚性病变或真虚假实适用千实性病变或真实假虚
扶正与祛邪同时,即攻补兼施,适用千虚实夹杂的病变
:} 桉主次有抚正兼祛邪和祛邪兼正的不同、即先攻后补。

适用千邪盛为主,但正气尚能耐受攻伐者〉即先补后攻。

适应千正虚为主,机体正气不能耐受攻伐者适厉于虚实夹杂病变(谁较晚显先治疗谁)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