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父与子》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父与子》评课稿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父与子》评课稿1课题导入直截了当,让孩子即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不无好处。
可了解到这些孩子生活的区域,基本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对有关地震的信息关注度也不高,假如课堂前老师能对地震做一个必要的描述,让孩子了解到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为之后的课文学习铺上一个较好的情感基调。
2字词过关非常扎实,将文中的重点词、难词,以及多音字“血”,通过各种读的方式让孩子切实印入脑中。
3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讲了一件什么事?是陈老师的第一个语用指导,先让孩子自己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充分了解到孩子的答案后,陈老师指出,在写事的的文章中,可以通过抓住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无疑为孩子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相信学生将来碰到写事的文章时,会慢慢学着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正确的归纳与概括。
紧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来加深印象。
4第二个语用指导,即为从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中,得出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感受父亲的勇敢、伟大、坚持不懈。
这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在自己写文章时,也会逐渐学着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可在之后,陈老师紧紧围绕着文章中的三句话展开了具体的剖析,让孩子谈感受,领悟父亲的情感。
假如在这之后能增加一个环节,再找几个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区别一下,紧接着在之后围绕一个话题,比如说描写母爱伟大的片段,用上今天学习的这三种描写方法,做一个小练笔,不知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综上所述,得体的教态,亲切的笑容,悦耳的声音,朴实的语言,陈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堂精彩的“语用”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今天听了杨静老师的这节《地震中的父与子》,她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我的思绪已经完全被牵引到课文中的每一处生动的描写,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被杨老师的精彩研读带进了课文中的每一处情景。
一、视觉感知,导入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力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生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加丰富,更深刻。
杨老师导入时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地震瞬间录像,首先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面,再让学生去学习课文。
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
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孩子们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让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情感的飞跃。
这样的导入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生字词的学习方法巧妙。
生字词的学习也是紧扣文章的内容,图片上的词语通过图片让学生非常容易理解。
如:“废墟”、“砸伤”等,学生一目了然,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这样由词语到画面再由画面还原到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是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的。
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地震这样灾害性的学习环境。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杨老师先让学生根据框架,补白式的填空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四、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情感深华。
1、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本文很长,时间又很有限,而杨老师细细分析,整文阅读,巧妙整合,紧抓中心线索,首先体会父亲的坚持不懈、伟大、慈爱、坚定。
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自上的这些特点和儿子的为他人着想、善良等这些特点折射全文的语段,做到了“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信赖,使其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专题范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精选5篇)
![[专题范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ed95e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4.png)
[ 专题范文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 精选 5 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一):《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这天,我聆听了 xx 年级 xx 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听后细细品味,深有感想,更是受益无量。
一、课堂导入,初读感知,字词授课陈老师在导入时,采用发言揭穿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斩钉截铁。
此后,让学生自由朗诵课文,以各种朗诵方式初读课文,做到在自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资料。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 小时、 12 小时、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截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全身上下褴褛不堪,各处是血迹。
”片断为例。
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截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全身上下褴褛不堪,各处是血迹。
1、看看父亲挖了多少时间,谁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们看到了父亲的脸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若是你是废墟中的儿子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你想对爸爸说些什么?4、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吗?5、再读这句话,除了读得越来越响,还能够怎样读?二、以读代讲,品析句子,打破难点在解析最让你动人的句子时,陈老师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句子。
个性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因为曾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和“他挖了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再没人来阻截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衣服褴褛不堪,各处都是血迹。
”对这两句话,陈老师重点透过朗诵来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让学生在朗诵中理解父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一位刚毅不拔的父亲,的难点也自可是然地解决了。
三、感情震撼,读中体验,感情升华在这节课中,语文授课要到达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地,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感情特别重要。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第一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感情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授课活动获得发挥。
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并进行朗诵训练时,陈老师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进行引读,在层层推进中增强感觉,促使感知转变成深刻的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三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 一)周玲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就像一个大朋友,时刻随着孩子们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孩子们与文本对话,理解父亲、阿曼达的情感,老师就随着走进学生的情感中,去感悟、去对话、去交流,教师在这里“隐没”了教师的身份,学生把教师也看成是一个学习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了文本,感受了文本的真情对话,内心的情感,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康的气息,让每个孩子都在投入情感地学习。
课堂上,学生在整个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积极的情感参与。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汶川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父亲”的执着时,就会产生敬佩;当他们面对“阿曼达”的不畏艰险、沉着冷静时,就会发出赞叹。
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孩子的情感。
孩子在与文本对话“默读、朗读、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获得了情感的飞跃。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乃至潸然泪下,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到了课堂上,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 二)《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今天有幸聆听了大乌江小学王道琼老师的语文课,感触颇深。
与其说是评课,还不如说是学习,我是带着汲取前辈的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的心态来学习的。
下面就刚刚听王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投一石,激起千层浪花。
教学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课件播放地震中的一段录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悲惨场面,带着对地震中生离死别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高老师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一重点,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句,深刻理解其中含义,并通过质疑解难,学生感悟练笔等多种方法来感受父亲的形象,深刻体会到父亲的伟大,父爱的伟大。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高老师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震的震撼力,通过视觉的感化,不仅为这节课制造了地震给人们带来悲惨的气氛,感情比较沉重,而且这一感情的铺垫给同学们深刻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提供了很好的感情基调,在后面的学习中能更好地体会父亲在危急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救儿子所包含的强烈的爱。
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片认识并理解与大地震有关的词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接着通过让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品读精华,感悟“父亲的了不起”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首先让学生重点品读1-12自然段里,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学习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这部分。
当人们劝这位父亲时,他说的同样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我”高老师反复地推敲,揣摩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生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情境创设。
使学生理解父亲的心理的变化,由恳求,急切,崩溃心理变化。
更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回答同样的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我”。
他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2、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在分析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时,高老师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对这两句话,高老师重点通过重点的词语还有数字的体会感悟?让学生体会父亲艰难的挖掘,体会父亲的求子的焦急和无助,在句子品读中让学生感悟到父亲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首稿.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休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但许老师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冋应,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已被许老师牵引到了课堂上,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她有以下儿个亮点:一、调动视觉感官,顺势而导淫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冇自己的生活体验,冇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大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地震所带来的损失时,就会发岀惊叹;当他们面对的是30万人于4分钟内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时,就会发出深深的伤叹。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
”许老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录象,首先让学生切合实际的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而,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
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孩子己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
这样的导课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抓住语言秘妙,扣读而悟。
许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让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以达到整体感知。
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领学生在读屮发现时间词的罗列以及此处特殊的标点符号“,”,并抓住这一处的语言秘妙,通过对比研读,让学生领悟父亲抢救儿子挖得辛苦,而且时间漫长。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评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评课稿上周四,在我们学校听了王老师讲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两节课,感受很深。
首先,我觉得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很不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以地震灾难为激情点,导入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抓住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听完这两节课,回头看看自己的课堂,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记得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是精神的语文,语文是感性的语文,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是民族的语文,语文是生活的语文”。
无论是哪一种语文,必不可少的是情感,有情感参与,能激发出情感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流连忘返的课堂。
可是怎样才能真正让我的课堂充盈着浓浓的情感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情”促“情”,前一个“情”应该是老师的情,老师所表达出来的文本蕴含的情,后一个“情”应该是学生的情,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然流露的情感体验。
“以情促情”,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情感需求出发,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自然和谐地交融到一起。
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真正使情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以情促情”,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度把握,并且要把自己的把握转化为学生的深刻感悟,不能总是游离于语言文字表面,丝毫没有真正地进入文本,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着自己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只能是肤浅,没有深度的语文课堂,只是教书。
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如果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能适时加入恰当的评价,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丰富。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王宇霞何老师所上的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
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简单充实、扎实有效,是何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
下面就何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1、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何老师能删繁就简,紧扣文中父与子,同时抓住“了不起”展开教学,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力全身的功效.2、以学定教,教法灵活多样。
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之后,何老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在此过程中,她采用品析词句、创设情境、对比阅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评、说、议中感受父爱,特别是抓住“挖、布满、血迹”等词进行想象和揣摩,挖掘文本的空白点,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和父爱的伟大。
3、情感震撼,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在本节课,何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通过反问,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
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4、走出文本,有效拓展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切身感到人物品质的伟大的同时,让他们想想平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并写一写,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内心的震撼,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触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李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巧妙,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
一、视觉感官,课堂导入。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大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地震所带来的损失时,就会发出惊叹;当他们面对的是30万人于4分钟内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时,就会发出深深的伤叹。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
”张珊老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录象,首先让学生切合实际的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面,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
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
这样的导课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情感升华。
课堂上,学生在整个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积极的情感参与。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汶川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父亲”的执着时,就会产生敬佩;当他们面对“阿曼达”的不畏艰
险、沉着冷静时,就会发出赞叹。
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孩子的情感。
此课,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
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在品析父亲如何抢救儿子“他挖啊挖啊,一直挖了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时,巧妙的运用对比“他挖了36小时,浑身是血迹。
”让学生感受到父亲抢救儿子挖得辛苦,而且时间漫长。
并且通过朗读训练层层推进,强化学生的感受,促使学生的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并且用诗化手法的用运,使情感高度凝练,在共同朗读中,情感抒发层次鲜明,循序渐进,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中,合理发挥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了整堂课。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乃至潸然泪下,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教师语言的魅力。
三、不足之处
1、生字词的教学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来,老师再强调纠正,我认为要比这样教师直接给出来印象会更深刻。
2、缺乏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
课堂上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它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以及促进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都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