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简史

合集下载

制冷、空调设备制造行业发展历史

制冷、空调设备制造行业发展历史

一、古代的制冷技术在古代,人们对于制冷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食物保存和药品保鲜上。

古代人们使用各种方式来制冷,比如在阴凉的地方存放食物,利用雪和冰块来降低温度,或者使用风机和水泵来降低环境温度。

然而,这些方法都只是简单的制冷手段,无法达到持续、稳定的制冷效果。

二、机械式制冷技术的出现19世纪初,机械式制冷技术开始出现。

当时,发明家们开始尝试使用压缩蒸发循环的原理来制冷。

1824年,英国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制冷机,这标志着机械式制冷技术正式进入实用化阶段。

随后,人们对于制冷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制冷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也不断得到提升。

三、电力驱动的制冷设备的发展20世纪初,电力作为新型能源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也推动了制冷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电力驱动的制冷设备的出现,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和灵活地进行制冷操作。

冰箱、冷柜和空调等设备开始进入家庭和工业生产领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四、制冷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制冷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加工、医药生产、化工生产等领域,制冷设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持原材料和成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制冷技术还在航空航天、船舶和汽车等交通工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人们在特殊条件下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五、制冷设备制造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目前,全球制冷设备制造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产业体系。

从原材料的研发到设备的生产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整个行业链条都在不断地壮大和完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冷设备制造行业也在朝着节能、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努力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安全和便利生活的需求。

六、结语制冷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科技和生活质量不断追求的过程。

从古代简单的制冷技术到今天复杂的、高效的制冷设备制造行业,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们的创新和努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制冷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便利。

制冷与低温应用之超导

制冷与低温应用之超导
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 超导磁选矿,低温破碎,低温粉碎,资源勘探等 污水、重金属污染的磁分离,低温脱硫,废旧物资的低温 粉碎再利用,低温冻结干燥等
空间技术 火箭推进技术,辐射磁屏蔽,氢-氧燃料电池,宇航员及生 命呼吸气,空间环境模拟等
真空技术 超高真空,冷黑空间模拟,薄膜技术(真空镀膜)等
电讯与电子计算机 宇宙通讯,移动通讯基站,超导高速计算机等
制冷与低温温区的划分
Why?由于研究对象和人们习惯不同,因而往往产生不同的划分
制冷 120K以上制冷的温

按照目前制冷 学界多数人的
观点
温低制冷 4.2至120K之间制冷 的温度
超低温制 冷
4.2K以下的
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应用
能源 -低温输电,超导电缆输电,磁流体发电,超导贮能,超导 发电机及电动机,受控热核反应,液化天然气及液氢燃料 生产、贮运等
1859年法国人卡列设计制造了第一台氨水吸收式制冷机。 1929年发现了具有无毒、不燃烧性质的氟利昂制冷剂后, 制冷技术发展得更快了。20世纪80年代制冷行业步入新的 历史阶段,同时,新的降温方法扩大了低温范围,并进入 了超低温领域,现在低温制冷温度已达到mK级。
食品 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等快速冷冻贮存等
畜牧业 良种牲畜精液低温贮存(人工繁殖)等
医疗卫生 -低温治疗,低温贮存,心磁仪,脑磁仪,π介子照射,超 导核磁成像仪,低温生物医学研究等
原子能利用 He3的提取,反应堆材料低温辐射试验,低温吸附与液化 精馏法回收反应堆裂变气,重氢的低温精馏提取等
基础理论研究 高能物理加速器,氢气泡室,超导与超流理论,等离子体 物理,凝聚态物理,超低温的获得,自由基化学反应机理 等
将低温超导材料付诸实用的一个关键问 题就是将超导体冷却到它们的超导转变温度 以下,使之进入超导态,这就需要昂贵的液

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炎热的夏季,空调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舒适和便利,其中制冷空调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历程(一)初期阶段早期的制冷空调技术,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02年,美国工程师Willis H. Carrier成功发明了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空调系统,为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机械式制冷空调技术的兴起机械式制冷空调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冷技术之一,它利用压缩制冷循环对空气进行降温处理。

机械式空调的发展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前,空调大多用于电影院、办公室、地下商场等大型建筑场所,用于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战争期间,战斗机和轰炸机运用制冷技术避免雷达等电子设备受热影响。

(三)新型制冷剂的应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氟利昂(CFC)的广泛应用,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80年代开始,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证实氟利昂(CFC)是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的主要物质之一。

于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制冷剂的特点开始引起重视。

制冷空调行业的改革创新也随之而来,相关行业开始积极探索新型制冷剂的应用,研制出更加环保、高效的制冷空调系统。

(四)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智能化制冷空调技术以其高效、环保、节能、智能等特点广受人们青睐。

智能空调采用了先进的可控技术,使得空调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传感器、空气品质传感器、热负荷等数据自动地进行调节和优化,达到更舒适的室内环境,消耗更少的能源和环保的目的。

二、制冷空调技术的应用现状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与科技创新的加速,制冷空调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

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如下:(一)家庭用空调目前,家用空调已形成分体、中央空调、窗式空调三种类别。

分体空调采用室内外分开设计,可以更加灵活、省空间地布局。

机房制冷制冷的发展历史介绍

机房制冷制冷的发展历史介绍

机房制冷制冷的发展历史介绍一、制冷发展简史1800年人们发现冰/雪和盐混合时具有制冷效应,能够大幅度降低水温,使水结冰。

1834年英国人波尔金斯制成第一台使用乙醚作为制冷剂的压缩式制冷机。

1873年德国人林杰发明了氨制冷机。

1876年甲醚被用于制冷剂用来从阿根廷到法国运输肉类。

19世纪末随着机械制冷技术不断成熟,产生大量可应用的制冷剂如氨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甲烷以及烃类。

20世纪初Start制冷技术开始进入工业化应用,而当时已经开发的制冷剂工作压力较高且大多数均具有毒性和可燃性。

1928年一种新型的制冷剂(二氯二氟甲烷)在美国合成成功,它不可燃,且具有低的毒性,工作压力低,属于人们期望的理想的制冷剂。

1931年杜邦公司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种新合成的制冷剂,氟利昂家族从此诞生了。

1930-1950年制冷剂家族以及大型商用空调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1988年蒙特利尔协议,缔约国就限制使用对大气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的制冷剂达成了协议并规定了具体的行动时间表。

二、制冷剂状态变化1、水也是制冷剂的一种,制冷循环极热或放热利用的正是物质相态转变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的巨大的热量,因为谁在正常压力下饱和温度较高,不能吸收通常温度下室内的热量,所以不常用。

2、而R22在正常压力(70PSIG),其蒸发温度为(4.5℃),且单位溶剂制冷能力较强,对于人类理想的舒适温度21-27℃来说,是非常理想的冷源。

3、与谁的性质类似,对于R22来说,在(70PSIG)压力下,饱和温度为(4.5℃),故此在此压力下蒸发过程制冷剂温度,恒定为(4.5℃),蒸发过程首先是饱和液体状态。

在(70PSIG)压力下,如果R22的温度低于4.5℃,其一定处于也太,且温度低于饱和点,我们称其为过冷液体。

如果R22的温度高于4.5℃,其一定处于气态,且温度高于饱和点,我们称其为过热气体。

4、为实现制冷剂在温度相对较高的冷凝器一侧的冷凝散热,唯有通过升高制冷剂的压力来提高其饱和温度,使其高于室外环境温度从而实现散热冷凝过程。

冷库制冷技术发展历程

冷库制冷技术发展历程

冷库制冷技术发展历程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保鲜、储存和运输食品的关键角色。

而冷库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演进的过程。

一、初期冷库制冷技术冷库制冷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人们主要采用冰块或冰雪来进行食品储存。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存在着存储时间短、不易控制温度等问题。

二、机械制冷技术的引入20世纪初,机械制冷技术的引入为冷库制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人们开始使用压缩机和蒸发器等设备,通过制冷剂的循环来实现冷库的制冷效果。

这种技术使得冷库的制冷能力大幅提升,储存时间也得到了延长。

三、氨制冷技术的应用随着对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关注,人们开始寻求更加环保和高效的制冷技术。

氨制冷技术由此应运而生。

氨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制冷剂,具有良好的制冷性能和高效的制冷效果。

氨制冷技术的应用使得冷库制冷更加环保可持续,并且在大规模冷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冷库自动控制技术随着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冷库制冷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代冷库普遍采用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冷库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并通过控制阀门、压缩机等设备来自动调节制冷效果。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冷库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还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需求。

五、新型制冷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制冷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冷库制冷领域。

例如,吸附式制冷技术利用吸附剂吸附和释放制冷剂来实现冷库的制冷效果,具有低能耗、低噪音等优点。

另外,磁制冷技术、超导制冷技术等也在冷库制冷中得到了尝试和应用。

六、冷库能源管理技术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冷库能源管理技术成为了制冷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对冷库能源消耗的监测和优化,提高制冷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控,实现节能效果。

冷库制冷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冰块储存到机械制冷、氨制冷、自动控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新型制冷技术的应用和冷库能源管理技术的发展也为冷库制冷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制冷发展史

制冷发展史

制冷发展史今天,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离不开空调了,各种新型空调还在不断涌现。

空调从诞生发展到今天,从简单的空调扇到传统的制冷空调,再到今天节能化、智能化的超空调时代,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

1902年,美国人威利斯?开利设计了第一个空调系统,1906年他以“空气处理装置”为名申请了美国专利。

开利的发明缘于一个印刷作坊,印刷机由于空气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使得纸张伸缩不定,油彩对位不准,印出来的东西模模糊糊。

为此开利打开了空调机商业化之门。

自那以后的20年间,开利的空调逐渐被用来调节生产过程中的温度与湿度。

并进入诸多行业,如化工业、制药业、食品及军火业。

空调发明后的20年间,享受的对象一直是机器,而不是人。

1922年开利工程公司研制成功在空调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产品——离心式空调机,简称离心机。

离心机最大的特点是效率高,这为大空间调节空气打开了大门。

从此,人成为空调服务的对象。

家用空调的研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

1928年开利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家用空调。

但因经济大萧条和二次大战,空调一直没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50年代后经济起飞,家用空调才开始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20世纪60年代,新型的燃气空调在日本出现了。

燃气空调是以燃气为能源的空调设备,与电力空调相比,具有如下优势:功能全、设备利用率高、综合投资省;设备能源利用率高、运行费用省;天然气为清洁能源、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少;机械运动部件少、震动小、噪音低、磨损小、使用寿命长;制冷工质为溴化锂的水溶液,价格低廉且无公害;最为重要的是:大量使用燃气空调不仅有利于改善供电紧张状况,而且对于提高电力负载率,改善电力峰谷平衡率都有十分可观的效果。

这不仅能解决能源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而且对于提高电力设备运转利用率和有效控制电力设备投资的盲目增长,降低电力成本和稳定供电能力都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

大量使用燃气空调对于有效平衡燃气季节峰谷、提高燃气管网利用率、降低供气综合成本起到不言而喻的作用。

中国制冷发展史

中国制冷发展史

中国制冷发展史一、中国古代制冷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制冷技术起源于数千年前的夏商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采用冰块和冰雪来进行食物的保鲜。

这是通过将冰块埋藏在地下或者保存在地窖中来实现的。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原始,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冷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在中国古代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关于制冷的详细记载。

书中介绍了一种叫做“冰蒸”的制冷方法,即利用火炉燃烧炭火,然后将冰块放在火炉上方,通过火炉产生的热量使冰块融化,再通过冷凝反应使融化的水变成冰。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繁琐,但是为古代人们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制冷方式。

二、近代制冷技术的引入与发展近代制冷技术的引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需要冷却系统来保持正常运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开始研究和应用制冷技术。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当时的科学技术相对滞后,对于制冷技术的引进起初比较被动。

然而,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和应用制冷技术。

首批引进的制冷设备主要是由外国企业引进并在中国生产,如食品冷藏设备、冰箱等。

这些设备的引进为中国的制冷行业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制冷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创新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开始加大对制冷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冷行业开始发展起来,并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化的低温冷冻机,填补了国内制冷设备领域的空白,使中国制冷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制冷需求也大幅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制冷行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

例如,中国制冷企业开发出了基于新能源的制冷设备,如太阳能制冷系统、地热制冷系统等,为环保节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四、中国制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的制冷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工业制冷技术是制冷空调行业的一个分支,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冷空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冷凝器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来阐述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制冷技术始于公元前35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用冰和雪制造冷饮的方法。

到了公元前1000年,印度的一些寺庙中开始采用冷水系统来降低室内温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入研究制冷技术,直到18世纪才出现第一个基础性的制冷原理——麦克斯韦原理。

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机械方式制冷,蒸气压缩制冷机是当时最主要的制冷设备。

20世纪上半叶,氟利昂的发明为制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冰箱的普及也使得制冷技术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制冷技术也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三、冷凝器的应用冷凝器是制冷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排出室内的热量来实现降温的效果。

冷凝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制冷设备、冰箱等家电中常见,同时也在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工业制造领域为例,冷凝器在各类特殊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液压系统中,冷凝器常常被用于冷却液体;在热处理工业中,通过改变冷凝器的设计和材料使得其能够适应高温的环境;在油田开采中,冷凝器可用于冷却井下工具和降低井温等。

可以说,冷凝器已经成为了工业制冷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据统计,目前全球空调和冷冻设备的数量已经接近35亿,这也为制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环保性和节能型制冷设备的研发和推广。

在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的情况下,制冷技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环保之路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变制冷材料、设备体系和运行模式等方式,来实现制冷设备的环保和节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简史
人类最早的制冷方法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冷物质-冰、深井水等。

我国早在周朝就有了用冰的历史。

到了秦汉,冰的使用就更进了一步,据《艺文志》记载:大秦国有五宫殿,以水晶为柱拱,称水晶宫,内实以冰,遇夏开发。

” 这实质是我国最早的空调房间。

到了唐朝已生产冰镇饮料并已有了冰商。

冰酪、奶冰也发源于中国,是冰淇淋的雏形,在元朝时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带到了欧洲。

现代的制冷技术,是18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

1755年爱丁堡的化学教师库仑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冰。

他的学生布拉克从本质上解释了融化和气化现象,提出了潜热的概念,并发明了冰量热器,标志着现代制冷技术的开始。

在普冷方面,1834年发明家波尔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为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并正式申请了英国第6662号专利。

这是后来所有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雏型,但使用的工质是乙醚,容易燃烧。

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制冷剂,从此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开始占有统治地位。

在此期间,空气绝热膨胀会显著降低空气温度的现象开始用于制冷。

1844年,医生高里用封闭循环的空气制冷机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调站,空气制冷机使他一举成名。

威廉·西门斯在空气制冷机中引入了回热器,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

1859年,卡列发明了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申请了原理专利。

1910年左右,马利斯·莱兰克发明了蒸气喷射式制冷系统。

到20世纪,制冷技术有了更大发展。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研制成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米里杰发现氟里昂制冷剂并用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以及混合制冷剂的应用;伯宁顿发明回热式除湿器循环以及热泵的出现,均推动了制冷技术的发展。

在低温方面,1877年卡里捷液化了氧气;1895年林德液化了空气,建立了空气分离设备;1898年杜瓦用液态空气预冷氢气,然后用绝热节流使氢气成为液体,温度降至20.4K;1908年卡末林·昂纳斯用液态空气和液态氢预冷氦气,再用绝热节流将氦液化,获得4.2K的低温。

杜瓦于1892年发明的杜瓦瓶,用于贮存低温液体,为低温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1934年,卡皮查发明了先用膨胀机将氦气降温,再用绝热节流使其液化的氦液化器;1947年柯林斯采用双膨胀机于氦的预冷。

大部分的氦液化器现已采用膨胀机,在制冷技术的开发和实际使用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新的降低温度方法的发明,扩大了低温的范围,并进入了超低温领域。

德拜和焦克分别在1926年和1927年提出了用顺磁盐绝热退磁的方法获取低温,应用此方法获得的低温现已达到(1×10-3~5×10-3)K;由库提和西蒙等提出的核子绝热去磁的方法可将温度降至更低,库提用此法于1956年获得了20×10-3K。

1951年伦敦提出并于1965年研制出的3He-4He混合液稀释制冷法,可达到4×10-3K;1950年泡墨朗切克提出的方法,利用压缩液态3He的绝热固化,达到1×10-3K。

更近期的制冷技术发展主要缘于世界范围内对食品、舒适和健康方面,以及在空间技术、国防建设和科学实验方面的需要,从而使这门技术在20世纪的后半期得到飞速发展。

受微电子、计算机、新型原材料和其它相关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的渗透和促进,制冷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面临一场新的挑战。

突破性的进展在于:(1)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浪潮给制冷技术以巨大推动。

基础研究方面:计算机仿真制冷循环始于1960年。

如今,普冷和低温领域中的各种循环,如:焦-汤节流制冷循环(J-T循环)、斯特林制冷循环、维勒米尔循环(VM循环)、吉福特-麦克马洪循环(G-M循环)、索尔文循环(SV循环)、逆向布雷顿循环、脉管式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热电制冷循环;利用声制冷、光制冷、化学方法制冷的各种循环;以及各种新型的混合型循环,如:热声斯特林发动机驱动小型脉管制冷机的循环均广泛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于循环研究。

研究制冷系统的热物理过程、系统及部件的稳态和瞬态特性以及单一工质和混合工质的性质等等,也离不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制冷产品的设计制造上:计算机现已广泛用于产品的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

例如:结构零件设计的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以及用计算机控制精密机械加工。

计算机和微处理器对制冷技术的最大影响在于高级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

这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先进的控制方法、可靠的集成块
芯片及专门的控制模块、精良的传感器。

当前制冷系统采用电脑控制已极为普遍,控制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由简单的机械式控制发展到综合控制,为提高产品性能作出贡献。

(2)新材料在制冷产品上的应用
陶瓷及陶瓷复合物(如熔融石英、稳定氧化锆、硼化钛、氧化硅等)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质:比钢轻、强度和韧性好、耐磨、导热系数小、表面光洁度高。

将陶瓷用烧结法渗入溶胶体制成零件或用作零件的表面涂釉,可改善零件的性能。

聚合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和复合材料)用于制冷产品中作为电绝缘材料、减振件
和软管材料;利用聚合材料的热塑性,以新工艺通过热定型的方法制造压缩机中的复杂零件(转子、阀片等)。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带来产品性能、寿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机器、设备的发展
为满足各种用冷的需要,新产品不断推出,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压缩机以高效、可靠、低振动、低噪声、结构简单、成本低为追求目标,由往复式向回转式发展。

如新型螺杆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摆线式压缩机等,都具有优良特性和竞争力。

在压缩机的驱动装置上,将变频器用于空调、热泵及集中式制冷系统的变速驱动,带来了节能效果。

在低温机器和设备方面,前述各种低温循环虽早已提出,但近年来生产开发的产品在温度,制冷量、启动速度、可靠性、能耗、体积
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

现在,氦液化器多数为膨胀型,中型的为双膨胀机组成的柯林斯机器,大型的采用透平膨胀机。

辐射制冷、固态制冷已经实际应用。

利用3He-4He混合稀释制冷原理的低温制冷机已经商品化,可作为磁制冷机的预冷设备。

各种气体分离设备,热交换器,低温恒温器也在高效、紧凑、可靠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

(4)工质
继氟里昂和共沸混合工质之后,由于1970年石油危机,节能意识提到重要地位,在开发新工质上引人注目地研究出一系列非共沸工质,收到了节能的效果和满足一些特定需要。

由于臭氧耗损和温室效应引起了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导致了80年代末开始全球禁止CFCs物质,进而波及到HCFC类物质,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的冲击,同时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替代工质开发及其热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即是证明。

当工质处于很低温度时,其量子特性变得十分重要,必须考虑其量子效应,此时循环的性能系数和制冷量不同于经典表达式,而需要通过对量子热力循环的研究得出。

制冷和低温技术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学科和工业领域。

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和新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它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