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千里马 铿然有声石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庙堂、远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爪牙、强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长铗、崔嵬切云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相”“见”等偏指一方的词作宾语。
例:躁而相逐、慈父见背
7. “自”解释为自己时,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前。 例: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突出强调宾语。 例:惟命是从。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5.陈述句中,方位词作宾语。 8.诗词平仄押韵处。
例:亚父南向坐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于 (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
我在操场跑 我跑操场
[于(给)]美人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于(给)]秦王 有时,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
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 )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

少看点电视 你先走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句子成分公式
﹝状﹞地
,
主语
﹙定﹚的
﹝状﹞地 +谓语
〈补〉得 +宾语〈补〉得
﹙定﹚的
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帮助区分定状 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 逗号隔开心有数。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 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 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7、步余马于兰皋兮。
《离骚》
8、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
5、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6、沛公左司能马够曹在无这伤里使再人言次于见项到羽将曰军《鸿门宴》
7、步余马于沛兰公皋的兮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离项骚》羽说
8、仕宦于台我阁在。滋生兰草的水《边孔策雀马东漫南步飞》
在朝廷中做官
9、亦自溢于庭树。
《荆轲刺秦王》
燕王[于庭前]拜送
4、长于臣。 燕王在朝廷上《行鸿跪门拜宴大》礼送出来。 [于臣]长。
5、将军战(于)(河年北纪,)臣比战(我于大)河南 .《鸿门宴》
将军[(于)河北]战,[(于) 河南]战。 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6、沛公军(于)霸上 。
《鸿门宴》
沛公[(于) 霸上]军。 沛公的军队在霸上驻扎
《孔雀东南飞》
浓霜在庭院的兰花上结满了
12、徘徊(于)庭树下。 在庭院的树下徘徊
《孔雀东南飞》
13、俱会(于)大道口。 在大陆的交叉口相会
《孔雀东南飞》
1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兰亭集序》
文言句式-倒装句

注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 注意: 宾语,往往用“ 宾语,往往用“唯(惟)……是……” 是 格式。 格式。 只是。 ”“之 惟:只,只是。“是”“之”是提宾 的标志,不译。 的标志,不译。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B) 子何恃而往? A. 子何恃而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唯才是举。 C. 唯才是举。 尔何知? D. 尔何知?
D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于……”
介词“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介宾短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介词结构后置”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小结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以”、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 “于”、“乎” 等。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语序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操蛇之神闻之, 操蛇之神闻之 于帝告之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州司临门, 州司临门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辞以军中多务 于星火急 蒙以军中多务辞
倒装句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装形式: 倒装形式: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课版

高考真题解析: 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在这个亭子里饮酒,并以此为乐。
3.逃未复者,官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畀
:bì 给与
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 (政府)给予他们钱财 4.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 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何操” “安在” “操何” “在安”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它们分别作 “操”“在”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 恶、安、焉、奚”等。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 安、焉、奚”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 “未有之”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 “不欺余” 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未之闻” “未闻之”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之”“余” “之” ,它们分别 作“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C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唯利是图。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宾语前置

(2)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用“唯(惟)……是……”提宾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宋何罪之有?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陈言之务去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倒装类型: 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例:( 1)、“大王来何操?” (动宾倒装) (2)、彼且奚适也? (3)、 彼且恶乎待哉 (4)、夫晋,何厌之有? (5)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3)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 妾》〈孟子〉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以强调宾语。
(7)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8)、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9)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10)、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诗经〉 (介宾倒装)
提示: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 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 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 南坐。”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一.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
倒装句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省略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沛公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12、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13、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夜以继日。
1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1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1、咨臣以当世之事。
2、“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判断: 1、介词短语作补语。
2、必须放在状语位置上翻译语句才通顺。
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张良具告<以事>。
注意:
3、(陂池)之鱼入<于权家>。(不提前,不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式)
4、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5、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介词短语在谓语之前,也不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式)
3、句子翻译——句子中除包含以上因素外,在句式上一般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4、朗读停顿与断句——特殊的句子或关键语段。
5、背诵积累——名句、佳句。
6、整体感知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揣摩品味重点词句,尤其是那些与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相关联的重点词句。
2、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的讲解
——关于倒装句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1)《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语后置句
1、“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不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1)《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家校联系
老师建议:
家长建议:
(二)译法:把介词短语放到状语的位置上才通顺。
(三)练习
(1)翻译下面句子,指出介词短语后置的内容: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形似酒尊,饰(之)<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6)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4、“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3)介词短语(状语)后置
闻道学院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辅导科目:语文辅导日期:2014年月日
授课老师:授课模式:一对三授课课时:2小时
课题
阅读之文言文
停顿与断句
2、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3、文言文探究性题型
授
课
内
容
考点整理
1、文言字音——生字词、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字词等的读音。
2、字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近义)词、词性活用、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于、以、其)等等。
(3)惟命是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利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马首是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你是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然,籍何以至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如(1)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2)宋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古之人不余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课后作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1、甚矣,汝之不惠!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5、大王来何操?
6、沛公安在?
7、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夫晋,何厌之有?
9、沛公安在?
10、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