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管理

合集下载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虽然它主要探讨的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启示。

以下是一些启示:
1.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种领导风格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2. 以人为本: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人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人为本,而不是只看重效益和利润。

3. 和谐共生:《道德经》中提倡“和而不同”,主张在差异中寻找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团队的和谐共生。

4. 谦逊低调: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这意味着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身作则,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5. 持续学习:《道德经》中强调“学无止境”,主张持续学习和自
我提升。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道德经》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

论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意义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其思想对现代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一切事物都应该随顺自然,顺应天道。

管理者应该注重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和帮助,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够更好地管理组织和团队,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避免极端。

老子强调“道之以物,物之所以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

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避免出现极端的偏见,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组织环境。

三、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修养。

老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个人做起,提高自我修养和思想境界。

管理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责任感和有担当的人,从而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注重平衡,注重自我修养和反思,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协调发展。

- 1 -。

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

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

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道德经》对管理者的四个认知作为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对于管理者们的指导意义非常深远。

它深刻地阐述了管理者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为当今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在《道德经》中,有四个重要的认知对于管理者特别值得关注。

首先,《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当保持谦逊的品质。

在《道德经》中,提到“虚其心,实其腹”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而不是骄傲自大。

这种谦逊的品质能够让管理者更好地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团队合作,实现管理目标。

其次,《道德经》提倡管理者要善待员工和下属。

在《道德经》中,提到“善行无辜,而不失其威”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善待员工,不可恃强凌弱。

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价值,激励他们发挥潜力,实现协同合作,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第三,《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当守纪律、讲诚信。

在《道德经》中,提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要守信用,信守承诺,讲究诚信。

一个有信用的管理者能够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实现共同目标。

最后,《道德经》强调管理者要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道德经》中,提到“躁勇为上”的说法,意味着管理者不应当过于急躁和冲动,要保持冷静、淡定的态度。

合理地安排工作,不要过度干预下属,尊重下属的自主权,让团队自我调控。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于管理者有着深刻的启示。

管理者们应当保持谦逊、善待员工、守纪律、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这些认知将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引领团队取得成功。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管理之学:当管理者把企业治理得很好时,企业内外井然有序,员工们个个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命令与指示,所有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这是管理的高境界。

当管理者乱管理,瞎折腾时,员工们个个都很焦虑,都在等待上司的指示与命令做事,没有指示与命令,就无所事事。

看似忙碌,却没有什么效率与效果,更别谈什么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是管理的大败笔。

所以,管理者让员工们自动、自发、自觉地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而不要需要监督者去干预与干涉,这是管理者把管理知识精华运用的结果。

员工们消极、懒惰、没有干劲与动力,还时时需要上司做指示与命令,或者需要监督者来干预与干涉,这是管理者不懂管理的结果。

欲望过于强烈,就会产生罪恶。

不知道满足,贪心不足蛇吞象时,就会有灾祸发生。

当贪得无厌时,那么做什么都会犯错。

而且会一错再错,错上加错。

所以,管理者要知道什么时候满足,什么时候不知足。

这样适可而止的欲望,就会不会产生罪恶,更不会犯错,也就不会有灾祸临头。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永远会觉得满足。

管理者不出家门就能掌握各种信息与情况,而且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因为管理者把各种管理都运行得很到位的结果,更在于企业对信息管理的执行力度的强化。

管理者不看窗外,不到外面去了解情况,就能知晓事物的自然规律,这是因为管理者博古通今与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结果,更在于企业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强化。

一个人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

一个人离管理越远,就离员工与利润越远。

一个人学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的贡献近年,国内外一些企业丑闻曝光不断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企业的管理文化.恰恰在这方面,老子的思想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简単分析,<<道德经>>对企业管理有以下的贡献:1.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制定企业策略时,要掌握身处行业的形势,要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策略,顺势而行.2.老子讲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小企业面对大企业时,不要与之直接竞争,而应寻找大企业的弱点,作为自己经营立命之地.小企业可集中力量专注大企业忽略的客戶或没有提供的服务,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业务,正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让大企业的资源为我所用.3.老子推崇小国寡民.企业管理也一样,管理体系的职能愈多,规模愈大,管理的毛病也会愈多,"大企业病"越难以解决.4.老子提出反向思维.作为企业主管在提出一种策略时,一定要对比思考与之相反的策略,这才能产生全新的方案.反向思维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反向的极致5.老子认为制度比选贤更重要.道家主张:一个社会只要有良好的制度,统治者又能遵守几项简単的基本原则,国家便可富国安民,运作顺畅.战略管理大师迈克〃波特也认为:企业CEO的工作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机制,制定公司的长远策略,巩固公司的文化与核心价值比什么都重要.这与老子学説是一致的.6.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中,能够具体,周详和考虑到实用的经营谋略莫过於<<孙子>>,讲述管理的严谨与霸气的书莫过於<<韩非子>>.这兩部经典著作涉及管理理念都十分丰富,但他们的中心思想,理论基础都源於老子.管理中的《道德经》一个人在桥上看着风景,风景就是他的一切,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他看不见的另一面,他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别人风景的一部分。

这首诗告诉我们,世界是相对的并且是相联的。

道德经对中国管理理论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管理理论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管理理论的影响中国的管理理念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德经》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国管理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现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道德经》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深远的经典之一,其影响范围远远不止于管理理论。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道德经》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经济贸易繁荣的时期,皇家、政府、商业等领域都开始注重管理理论的研究。

《道德经》所反映的管理理念主要有以下方面:1.非行为:《道德经》提倡非行为,即管理者应注重自身修养,而非过度干预组织和员工的行为。

管理者应高度自律,以此来影响公司、组织或部门中的人。

2.自然、简单:《道德经》推崇自然之道,认为自然之中的规律才是最有价值的。

管理者应注重自然规律和简单而平和的管理方式,使人和自然环境保持和谐。

3.自我约束:《道德经》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强调管理者的自省和对自己的约束。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以谦虚和自律的榜样来激励和影响员工。

二、《道德经》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管理需要更多的追求高效率、创新和合理化。

经过世纪的变化,中国的现代管理已经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管理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更优秀的管理思想。

同时,传统文化的回归也影响了现代的管理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管理实践逐渐认识到《道德经》所反映的管理理念对于现代管理的指导和启示,将文化传统和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注重《道德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管理中。

1.强化管理者的自律根据《道德经》的思想,管理者应该高度自律,以身作则。

现代企业需要更多的条件来帮助管理者实现自我约束和追求高效率的管理。

加强自我约束,促进管理者自我修养,是复杂的管理环境中实现优秀管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思路。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 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可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案例:学习《道德经》法雷利公司利润翻番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原文释义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 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
THANKS!!
LOGO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二 修道与为道
1.先修“德”。同于德者,道亦德(得)之。 2.谦虚。谦虚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能公正。 3.道先于天地万物而生,从思想上、精神上来体验道,体
验道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使自己具 有领先的思维,博大的胸怀。 4.至善若水.柔弱而不逞强。深沉而不浮躁。平静而能清 澈。而“道”比水更深远、清澈,更博大、空虚,更通达 无限,圣人主张无为、无欲、清静。 5.为道日损。损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三. 关于“朴”
朴,没有雕琢的大木头,天然生成,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产 物,引申为真实、纯粹、诚恳、俭朴、朴素等。老子的朴 是与自我“色身”相对立的“法身”,色身为“实”、 “有”,法身为“虚”、“无”。法身是自然法则的真实 体现,是自我无为的结果,是浩然正气的凝聚,是灵魂和 合的象征。法身是色身之宝,法身存,色身存;法身亡, 色身亡。所谓“返朴归真”,就是修出法身、再现真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与授权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他们还没修走道。

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他说,“先不修,看看人家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他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是无为而治,这个是现代管理和《道德经》的融合。

i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是哲学和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

另外笔者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

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

选题背景: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着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

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

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him.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leader,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是: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是最后一句话,“ We did this ourselves ” 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巨大的关系。

也就是说,最普遍的英文翻译会有一点儿误导读者。

当时刚开始了解老子的道家思想时,笔者不懂中文所以就以为老子的意思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特别是授权这个概念。

有的人遇到新的思想或者理念他们会首先考虑渊源才深思它是否有道理,西方和东方国家都有这种人和想法。

笔者在国内生活了这三年碰到这个现象不少次,就是说,有一些人会想甚至说‘这是西方的'意思是‘这个不符合我国,没作用'他们也许没错但是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以此笔者想分析《道德经》第十七章和相关的道家思想逻辑,探索授权是否中国文化里的原理,分析会成三个不分:(1)太上(2)无为而治与自然法(3)授权的道一、太上1. 解释与语译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的“道”和他的具体情况很显然影响甚至引起他对政治的意见,换句换说,当时的社会很乱而离道和德越来越远,这个环境不断的在熏陶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的理解。

笔者的不表不是分析老子思想渊源,不过还是想提到这个因素因为对他的影响很大,另外这样读者能够自由研究感兴趣的。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这句的意思指的是四种政治和领导方式,老子写的列表包含基本的对比与评价,第一个要比第二个好,第二个要比的三个好等。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其次一等的统治者、赞美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蔑侮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个意思是领导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会不信任他。

这很容易理解,领导说话不算话,谁会信任他。

笔者认为老子写了这句不是想强调有目共见的事,而且他要着重这章重点,最好的领导或者统治者,也是说,这句话供给相比作用,烘衬它下面的意思。

犹兮其贵言。

这是本章最后部分的第一断,随着中国传统循环思路这部分要回到最前面的‘太上'进行更深刻的解释。

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是很悠闲的,从不轻易发号施令。

iv他为什么不发号施令呢是因为他不必那样管理,他不是通过那样的手段管事,反而人民在安闲自适的状态生活,自然成功事遂。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就是说事情办成了,百姓都说:“我们是自然而然完成的。

” 林语堂给出这个解释成当时的白话:“等到事情办好,大功告成,人民既不晓得这是国君的功劳,反而都说:“我们原来就是这样的。

”” v林语堂的解释抓住了老子的意思,统治者在按照无为而治的无为有为方式来管事,他还有功劳,但是老百姓摸不到他看不见的手。

2. 道法自然老子不断的在重申他核心观念之一,自然,他的提倡的是顺其自然。

《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也如此,百姓都说:“我自然,”所以笔者烂漫的想知道老子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林语堂告诉我们‘我自然'的意思是他们以为那样的成功和能力在他们的群里已经存在,是他们自然的后果。

但是,他们不知有之,不知道统治者的贡献,不知道他们自然环境是统治者所造的。

怎么造的呢老子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二、无为而治1. 无为的涵义某个西安交通大学很有资格的对外汉语教授,并有北大博士学位,方向是古文和古代文化,笔者问他对于老子的无为有什么解释或者看法,他是怎么回答的呢他的看法太普遍太多人有同样的错觉,他说:“如果下周一有学期末考试,应不应该学习是不是要无为不看书,不复习,怎么可能你建议顺其自然吗按照老子的‘无为'去考吗”笔者发现很多老百姓不懂老子的‘无为,'就是说‘无为'的意思不是不做任何事情,‘无为'也不是老子提倡的目的,反而是一种办法,一种手段,一种态度。

老子的道思想经常使用相比较而存在的逻辑思维,比如说高下、存无、难易等,他关键意思是如果没有男就没有女,没有‘有'就没有‘无' vi,同样‘为'需要‘无为'才能存在。

林语堂这样一来,无为必须有为才能有作用和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提到“无为而无不为”,换言之,虽然无为,然而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其所为。

因此,老子的意思是办事的时候不要妄为,而且不要做太多,干涉自然,不过‘无为'不只 是动作原则,它也是一种态度。

2. 无为与圣人老子把他提议的人格叫做‘圣人',意思是“代表着‘道'、‘德'治理天下为也是统一的” viii 。

林语堂的总结很正确,是说:“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 然,崇高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 三、无为在授权上的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荣晋在他的讲座《道商 - 老子的水性管理》提到了贝尔实验室 的成功来源因素之一,贝尔实验室的老办的办公室里贴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的四个字‘无 为而治',下面有解释,“最好的领导者是能帮助人,让人不再需要他。

”他办公室里又 贴了一个解释说,“领导者的责任在于既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做到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 预他。

” x在葛荣晋的眼中,这个来自美国的领导者对老子的了解很规范。

传统管理模式像一个金字塔一样,强调地位、权利、档次等,并不符合老子的‘太 上'理想。

随着老百姓素质的增长,现代管理方式也反映变化,这跟妈妈对两岁与二十岁 的孩子有不同管理方法是一样的道理,发展就随着发展,这个现象很自然。

因为很多现代 管理方法来自西方国家,有一些人不考虑,觉得在不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使用手段不同。

不过笔者想探索以上的分析和现代管理的‘授权'之间的关系。

1. 授权的意思 一般来说在中国授权的定义是只上级把自己的职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 主权和行动权 xi。

但是,很多领导分配任务之后经常干预,妄为,这样一来他们把权利收 回来,这不是授权而是传统管理方式。

笔者认为领导授权的时候必须保持一种‘无为而 治'方式才是授权,就是说,授权之后不能干涉,操作任何有关的事情,这对领导来说是 很难做到的。

2. 无为与授权 老子的‘无为'核心是顺应自然,不要干预他人,管事的时候人民既不晓得领导的 功劳,因此下属会说:“我们原来就是这样的“ xii ,这是老子的治理方法扩展到现代的现 象。

这种授权不强调老板赐给下属机会发挥,反而领导随着自然和无为使用识趣的方式来 引导下属,目标是使人员以为是他自然而然的成功。

故而笔者认为授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道家思想能融合,而且是一个很自然的配合四、总结vii 对于老子‘圣人'和‘无为'的关系,它们是分不开的,圣人的无为和老百姓的无 ix。

虽然有一些管理方法和新方式来自西方国家,但是不一定不符合中国文化和历史,授权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或者‘太上’是个很自然的连接,而且笔者认为这样搭配才会对管理提出作用。

授权才能让人觉得领导不在干预他,反而下属会想:“我自然。

”i葛荣晋《道商-老子的水性管理》"《道德经》老子iii杨义主编:《老子评注》岳麓出版社,2007年。

“杨义主编:《老子评注》岳麓出版社,2007年。

v者: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vi者: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加《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一《老子》高华平着。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viii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一《老子》高华平着。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ix者: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30页x葛荣晋《道商-老子的水性管理》xixii者: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