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古诗

1、《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6、《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8、《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9、《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0、《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11、《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13、《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4、《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15、《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6、《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17、《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8、《鹭鸶》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19、《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20、《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21、《书怀》

满目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22、《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23、《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4、《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5、《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唐诗赏析-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

古诗词分类整理word版本

古诗词分类整理

古诗词分类整理 一、运用典故的句子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被贬时间之久,表达了世事变迁的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李白 ——引用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和伊尹梦见自己乘船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国君的重用的典故, 表达了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借用东汉窦宪的典故表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忧国思家的矛盾心情。 4、《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①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引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发自己要像孙权那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比,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引用典故表现了诗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的壮志豪情。 5、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杜甫 ——借后主刘禅讽喻当朝昏君,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王绩 ——引用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诗中具有哲理的句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哲理: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和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 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哲理:蕴含着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现,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持之以恒,事业才能成功的人生哲理。 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 哲理: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赵翼 哲理: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时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哲理:说明站的高可以望得远的道理,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苏轼

走进杜牧诗歌杂文随笔

走进杜牧诗歌杂文随笔 鄙人爱好诗歌 ,但自己不会做诗。似乎有些好笑,每每读到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句 ,内心便会激动,而且仰慕不已。像李白 、杜甫 、杜牧、白居易 等等这些诗文大家的诗歌都非常喜欢阅读。抛开他们诗文中所表达的深邃的 思想,悠远的意境,和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姑且不论。单就诗文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就令鄙人赞叹不已。此生恐怕望尘莫及!但这些并不代表我不喜爱诗歌。愈是自己不懂的东西,就透着一种神秘的面纱,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奇心奋为旺盛,诗歌对自己的吸引力愈加强烈。 记得上初中时,一位语文老师,大讲特讲,专讲诗歌的韵律,讲了一节课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听得我是迷迷糊糊,疑疑惑惑,如坠云雾之中。最后,趴在桌子上进入梦乡。我想,可能是从小就拉下了韵律的缘故吧,和诗歌的缘分较浅,以至于自己现在做不来诗文,不懂韵律的韵味。但并不妨碍我对诗文的敬仰之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姑且写些粗疏的文字,自我安慰而已,能够博得一些有识之士的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仅只而已,贻笑大方了。正好比对于一件精美的瓷器,有鉴赏能力的有品位人,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和情调。在市井小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能装东西的器皿,没有什么稀奇。品味的不同,观点亦有所不同,纯属个人的修养、文化层面不同而已,也不足为怪。也没有必要深究,观点的粗俗可能受个人的文化层次、思想的境界和艺术的熏陶有关,和对文学 的喜好关系不是很大吧。我于闲暇阅读了杜牧的一些诗篇,从内心了赞叹其诗歌的神奇魅力。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进士。一生在京任职,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活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晚唐社会。为了拯救唐王朝,他主张削平藩镇,加强国防,实现全国的统一。他政治上思想进步,但终身未能施展抱负,似乎有些遗憾。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作者简介] 杜牧(803 —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 膳部、比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治所在现在湖北黄冈)、池州(治所在现在安徽贵池)、睦州(治所在现在浙江建德)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曾一度出任湖州(今属浙江)刺史,又回长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比他小约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到:“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李(商隐《杜司勋》) [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诗]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赏析]

杜牧的诗(有拼音和注释)

杜牧的诗(有拼音和注释) sh a n x i ng 山行 yu a nsh a ngh d nsh a nsh i j i ngi e 远上寒山石径斜, b a i y u nsh e ngch u y o ur e ji i a 白云生处有人家。 t i n gch e zu o a i f e ngl i n w a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 a ngy e h o ngy u e r yu e hu a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 远上:登上远处的。 3.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 石径:石子的小路。

t dig d u m u (唐)(杜 牧) 5. 斜:此字读xi a ,为倾斜的意思。 6.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 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 车:轿子。 8. 坐:因为。 9.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q i ngm n ng 清明 t a ng d U m u (唐)(杜牧) q i ngning sh iji 科 u f e rf en 清明时节雨纷纷, l u shang x ng r

古诗词分类整理

古诗词分类整理 一、运用典故的句子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被贬时间之久,表达了世事变迁的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李白 ——引用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和伊尹梦见自己乘船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国君的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借用东汉窦宪的典故表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忧国思家的矛盾心情。 4、《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①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引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发自己要像孙权那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比,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引用典故表现了诗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的壮志豪情。 5、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杜甫 ——借后主刘禅讽喻当朝昏君,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王绩 ——引用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诗中具有哲理的句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哲理: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和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 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哲理:蕴含着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现,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持之以恒,事业才能成功的人生哲理。 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 哲理: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赵翼 哲理: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时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哲理:说明站的高可以望得远的道理,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 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苏轼 哲理:表达出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杜牧诗歌鉴赏

杜牧诗歌鉴赏 杜牧诗歌鉴赏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

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

杜牧《清明》高考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也因此作下了千古名篇《清明》。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清明原文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

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关于杜牧的诗词名句大全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千里莺啼xx,水村山xx酒旗风。 5、东风不与xx便,xx深销二乔。 6、十年一觉xx梦,赢得xxxx名。 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xx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2、少壮饮酒,老来只能喝水 13、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14、xx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15、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1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舞衫回袖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 18、荷净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9、尽日无人看数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20、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1、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xx 3、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4、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5、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7、清时有味是无能,闲xxxx。 8、欲把一麾xx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9、xxxx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0、东风不与xx便,xx深销二乔。 【篇三】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xx近酒家。 2、xx隐隐水迢迢,秋尽xx草未凋。 3、二十四桥明月夜,xx人何处教吹箫? 4、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5、十年一觉xx梦,赢得xxxx名。 6、银烛xx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7、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9、春风十里xx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古诗文《泊秦淮》赏析

古诗文《泊秦淮》赏析 泊秦淮 唐朝: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译文及注释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英译Mist】 veilsthecoldstream,andmoonlightthesand,asImoorintheshadowofariver-tavern,Wheregirls,withnothoughtofaperishedKingdom,gailyechoasongofco urtyardflowers. 【注释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泊秦淮赏析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

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 岁写《阿房宫赋》。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

杜牧的诗词大全_唐代诗词鉴赏

杜牧的诗词大全 古典诗词鉴赏之杜牧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赏析:《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杜牧——《泊秦淮》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释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在今东苏西南部。当时穿过金陵的秦淮河两岸,酒楼妓馆林立,一片繁华景象。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注释:秋夕:秋天的夜晚。银烛:白色而精美的蜡烛。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天街:天庭,即天上。一作“天阶”。 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注释:遣怀:抒发感触甚深的情怀。落魄:漂泊,作游乐解。楚腰:《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后称细腰女子为腰。 杜牧——《山行》【年代】:唐【作者】:杜牧——《山行》【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杜牧斋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1 / 3

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杜牧——《金谷园》【年代】:唐【作者】:杜牧——《金谷园》【内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作者:○杜牧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年代】:唐【作者】: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内容】: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注释: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句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杜牧——《赤壁》杜牧——《赤壁》【内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南赤矶山,系汉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所在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注释:迢迢:形容遥远。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杜牧——《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释:凝情:陷于深沉的思虑。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断雁:失群之雁。杜牧——《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注释:银烛:一作红烛。天阶:一作瑶阶。 2 / 3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诗人杜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留下很多惊世著作。下面是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作品特点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子》。任地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作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这两首诗的思想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诗:“东风不与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

杜牧的《清明》诗阅读

杜牧的《清明》诗阅读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不过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因为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个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不过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古诗 1、《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6、《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8、《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9、《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0、《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11、《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13、《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4、《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15、《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6、《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17、《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8、《鹭鸶》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清明》及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及赏析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 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

《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 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赏析 这个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 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 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 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 “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 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 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不过它又不 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 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 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 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 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 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不过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个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点不是完 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

泊秦淮古诗整理

《泊秦淮》古诗整理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原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即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在今东苏西南部。当时穿过金陵的秦淮河两岸,酒楼妓馆林立,一片繁华景象。 一二句意谓: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首句实为互文,意谓烟和月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 商女:陈寅恪云:“此商女妆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系南朝陈后主之作。陈后主,南朝亡国之君陈叔宝,为隋所灭。 三四句意谓: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东,终于为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于是诗人不胜感慨。尽管此时距离朝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是国家行将衰亡的阴影已经进入诗人的心田。 【古诗今译】 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宁静的夜里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在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诗中第一句的两个“笼”字用得出奇制胜,十分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种事物,用两个“笼”字巧妙和谐地融汇在一起,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亮淡雅的水乡月夜。这幅图画是那么柔和幽静,似静又似流动,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朦胧凄静的气氛又是那么浓。这里的“月、水”和下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为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做了一个很厚实的铺垫。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信手拈来,细细琢磨却又很值得回味,诗句内中蕴含着极其微妙的逻辑关系,你看,由于“夜泊秦淮”才能够“近酒家”。然而,“夜泊秦淮”四个字又承接了上一句景色点时间点——“夜”,也点名了上一句所描绘景色的地点——“秦淮”,使之更形象,更具体化。这一句不仅巧妙地照应了诗题,承接了上文,“近酒家”还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