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合集下载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1、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于性格缺陷
2、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于情感缺陷
3、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于智力落后
智力水平与思维活动明显低于正常人,表现出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人格障碍: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并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

例如酒瘾、反社会行为等;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已失去对客观现实的理解或对外界的接触能力。

4、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于心理疾病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1.1、遗传
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遗传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狂躁性抑郁症等疾病中,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较为明显。

1.2、生化
1.3、机体损伤
2、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学原因
指那些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因素。

学术界在阐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问题上,形成了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看过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的人还会看:。

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常见心理异常分类

常见心理异常分类

---------------------------------------------------------------最新资料推荐------------------------------------------------------常见心理异常分类常见心理异常症状分类常见心理异常症状分类一、认知障碍一、认知障碍㈠感知障碍⑴感觉障碍感觉过敏①病理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对外界低强度刺激过强反应。

②神经症、感染虚弱状态。

感觉减退①病理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②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患者。

内感不适①躯体内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适感或难忍受的异常。

②精神分裂、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⑵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错觉常带恐怖性质。

幻觉无对象的知觉。

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根据感觉器官分①幻听言语性幻听对精神疾病的有临床意义。

多见多种精神疾病。

②幻视多见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烧患者。

1/ 13③幻嗅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也可见。

④幻味精神分裂症。

⑤幻触精神分裂症,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⑥内脏幻觉性质明部位具体异常知觉。

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发作。

按体验来源分①真性幻觉②假性幻觉模糊不生动位置不准与客观事物不一。

产生于主观空间。

非通过相应感觉器官产生。

如闭眼见东西。

脑子听到说话。

按产生特殊条件分①功能性幻觉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同时出现的幻觉。

②思维鸣响思维回响,特殊形式幻觉。

表现为能听到自己所思内容。

③心因性幻觉强烈刺激引发内容与刺激因素有关,相关应激障碍,癔症⑶感知综合障碍⑴视物变形症:显大和显小症。

⑵非真实感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⑶面孔或身体变形,叫窥镜症。

㈡思维障碍⑴思维形式障碍 1 思维奔逸兴奋思维联想障碍。

脑快、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最新资料推荐------------------------------------------------------ 躁狂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心理问题的分类

心理问题的分类

从心理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5个等级:0.心理健康1.心理烦恼2.心理问题3.心理障碍4.心理变态5.心理疾病一、心理烦恼: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导致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但是自己可以识别、调节,身边人可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完全能够理解并提供有效帮助。

一般不持续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超出正常的情绪烦恼如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等等,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就不会出现情绪烦恼。

这种明显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烦恼治疗效果好,损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周以内缓解,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续的心理问题,这种类型是心理咨询的最佳选择,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如果当事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一定需要专业帮助。

二、心理问题: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

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三、心理障碍有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因此主动求助,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

身边人经常可以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处境下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当事人也会出现情绪烦恼。

部分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一般不影响其他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治疗效果尚可,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较轻,这种类型可以叫神经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导语: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1.时间短暂
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
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
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从天上移到地上,从上帝手 中夺来
心理学
方法论方面(不是实证研究)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
肯定之处
人的生物本能可以是人类心理的动力之一
行为主义的解释
巴甫洛夫
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疯狂”,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
宗教的极端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 心理异常被看作魔鬼附身,鞭打、火烧、金币、捆绑作为驱鬼
17世纪中叶开始—唯物的思维
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大脑额下回萎缩后,语言运动功能丧
即使是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完全是异常 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为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
研究变态心理的定义,如何发生,自身的种类,不同种类 的异常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性质,具体表现形式,造成的 痛苦,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破坏等。
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非理性冲破防线 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如果冲不破防御,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 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 隐藏到潜意识之中,以扭曲的形式变相表达自己 以显性梦或隐性梦的形式、口误或失误行为等
精神分析理论的简评
批评和攻击
宗教
人的动机和行为,不是上帝启示的结果,而是人类自身本 能的需求
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心理不健康分类

心理不健康分类

心理不健康韵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产生内心冲突,并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不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反应在相当程度理智控制下,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综合描述“心理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定义:“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心理不健康状态。

只要从刺激性质、反应持续时间、反应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维度出发,区分和鉴别心理问题”。

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第一,引起原因,较为强烈、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等);第二,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综合描述心理障碍,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并给出如下定义:“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但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鉴别。

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

“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一年之内;如果在“严重心理问题”一年之内,社会功能出现严重缺损,必须提高警惕,应作为可疑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提出会诊和转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 定义: • 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 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 健康状态。
• “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 陷与神经症鉴别的要点。
• “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 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限在 一年之内,社会功能被破坏程度,也可以作为 参考因素。
三、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 定义: •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 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 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 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的心理不(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 题 • 条件: • 第一,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 刺激。(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 第二,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 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 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会 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 痛苦可逐渐减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 一定程度的影响。 • 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 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能 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一、概述 • 也就是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 它与咨询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是一致 的。严格地说,心理健康咨询的工 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种状 态,而不是各类异常的心理状态。 • 从时间来看,心理健康咨询在临床 领域中不恰当地扩大了自己的工作 范围。
一、概述
• 原因有三:
• 第一,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咨询心理学,从一开 始就把神经症的某些含混症状吸收为心理健康 咨询的工作对象。 • 第二,即使是对非精神病、非神经症的“心理 不健康状态”,咨询心理学也没有认真进行过 界定。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精神病学使用的概 念。 • 第三,咨询心理学自身,由于理论观念分歧较 大,所以咨询操作的着眼点也不统一。有的十 分关注咨询师自身的修养和咨询关系的建立, 有的很关心求助者的生存环境和所受教育的条 件,也有的强调求助者的早期经验以及早期形 成的“错误认知模型”。
二、用“用途和效度”这两个维度,作为 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 (二)效度 • 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 的标尺。 • ⒈症状学效度 • ①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 真实性
• ②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理 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
的。
二、用“用途和效度”这两个维度,作为 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三、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 (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⒈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 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 ⒉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 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 ⒊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 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 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 ⒋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 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 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二、用“用途和效度”这两个维度,作为 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 ⒊结构效应 • ①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文化 程度,职业,生活状况,婚姻状况, 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等,对心理健 康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②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由先天与 后天学习相结合而形成的。 • ③身体健康水平 • ④社会变迁
三、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 (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 经症”)
• 此类型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 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的 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有严 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 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 一类。
四、焦虑
• (一)观点 • ①A. Lewis(1967) • 把焦虑看作一个精神症状或精神病理状态,加 以症状学的描述。 • ②德国精神病学家Gebsattel(1938,转引自 Jaspers,1963) • 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 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 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 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 的发展。
四、焦虑
• ③丹麦哲学家S. A. Kierkegard (1813~1855) •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 的痛苦究竟是心理的疾病还是罪恶。 • ④1894 Freud • 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 症:焦虑神经症。
四、焦虑 • Freud(1949版)将焦虑分为三类: • 客体性焦虑(恐惧):原发的客体 性焦虑;继发的客体性焦虑
二、用“用途和效度”这两个维度, 作为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 • • • • • • • • • • (一)用途 ⒈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必须准确地对本学科工作对象进行规范和分类。 ⒉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⒊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⒋咨询方案的制定 ⒌疗效评估 ⒍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⒎职业培训 ⒏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⒐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 ②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 第一,非专业的社会支持:轻度的、早 期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可以被化解,但 反应强烈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或对于中、 晚期(三个月或半年之后)的,不能被 彻底改变。 • 第二,专业的心理咨询:经过临床诊断, 确定目标,针对性的方法,经过系统的 心理咨询,心理不健康状态绝大多数都 可以康复。
• 神经性焦虑:这是意识不到的焦虑, 是阻抑于元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 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 ⒉预测效度 • ①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 第一,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缓解; • 第二,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差,短期内得不到 化解,不良情绪和行为迁延的时间过久,会泛 化到其他类的人的对象,出现“杯弓蛇影”。 • 第三,心里不健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会进 入神经衰弱的边缘。
二、用“用途和效度”这两个维度,作为分类的 可靠检验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