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1.监测呼吸状况:因为肺透明膜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速等症状,所以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呼吸深浅、呼吸节律等。
定期记录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2.提供适当支持性治疗:对于呼吸困难较严重的患儿,可能需要给予氧气支持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护士需要熟悉氧气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患儿适当的氧气浓度。
对于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护士需要监测呼吸机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并及时记录患儿的通气情况和呼吸机相关指标。
3.维持适当的体温: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由于呼吸困难,可能无法正常维持体温,容易出现低体温。
护士应保持室温适宜,避免寒冷刺激,对患儿进行常规体温监测,必要时采取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医疗仪器,给予温暖饮食,加强预防感染。
4.鼓励早期哺乳:对于肺透明膜病较轻的患儿,可以尽早引导哺乳。
护士需要帮助患儿正确吸吮,观察吸吮反应和进食情况,确保患儿有充足的营养摄入。
同时,护士还需要教育和指导家属正确喂养患儿,以促进其早日康复。
5.预防感染:对于肺透明膜病患儿,呼吸道状况较差,容易感染,因此护士需要帮助患儿维持良好的呼吸道清洁度,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和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另外,护士还要注意患儿的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6.心理支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但对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种不适和困扰。
护士需要详细解释患儿的病情和治疗计划,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及时回答家属的疑问,帮助家属理解和适应患儿的病情,提高治疗的合作性和依从性。
总结起来,护理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常规包括:监测呼吸状况、提供适当支持性治疗、维持适当的体温、鼓励早期哺乳、预防感染以及提供心理支持。
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新生儿的呼吸状况,促进其早日康复。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患儿的呼吸困难及缺氧程度。
2.密切注意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密切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1.吸氧根据缺氧程度选择不同的吸氧方法,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头罩吸氧、持续呼吸道正压、机械通气。
注意安全用氧,吸入氧气应进行加温湿化,有氧浓度监测,保持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5%之间。
2.保温根据患儿情况置于适中温度的保温箱中,在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暖,使皮肤温度保持在36~37℃。
3.保持气道通畅在肩背部垫一薄的毛巾卷,有人工气道者定期气管内吸痰。
4.重症患儿遵医嘱禁食补液,以免呛奶造成窒息。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烦躁不安、呼吸节律不规则等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6.实行保护性隔离,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健康指导】
1.满月后复查眼底、听力。
2.加强营养,预防感染。
3.按时预防接种。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_PPT课件

下肺野肺内可见广泛细颗粒影 两肺野透亮度稍低
充气支气管征
X线表现
• 3级:2级+心脏和横膈轮廓不 清或部分消失
白肺样改变 充气支气管隐见
心膈边缘消失 肺容积减少
X线表现
• 4级:“白肺”表现
典型的白肺表现
治疗措施
• 一般治疗: • 保暖 • 纠正酸中毒 • 关闭动脉导管 • 抗生素治疗 • 合适的液体和营养供给
维持血气在正常范围。
CPAP的护理
• 调整患儿体位,连接好CPAP 装置,尤其是要选择合适的 鼻塞并妥善固定,以免鼻塞 固定过紧压迫局部,引起鼻 黏膜、鼻中隔组织坏死,应 每2小时取下鼻塞一次,以防 止管径堵塞或局部压迫产生 坏死。进行更换一次。
CPAP的护理
• CPAP时,为防止空气进入胃 内引起腹胀使膈肌上升影响 呼吸,应插胃管进行胃场减 压,及时发现和纠正CPAP装 置的故障,倾倒呼吸回路中 的冷凝水,呼吸回路及接头 每2-3天更换一次。
用药护理
• 纠正酸中毒:遵医嘱用5%碳 酸氢钠3-5 ml//Kg,,以等量 的5%—10%的葡萄糖溶液或 生理盐水稀释,于30分钟内 滴入,纠正酸中毒。
用药护理
• 关闭动脉导管:遵医嘱用消炎痛 口服或静脉滴入,共用三剂,每 次间隔12小时,每次剂量0.2m/k。
• 血压低时,遵医嘱用多巴胺每分 钟3—5ug/kg静滴升压。
健康教育
• 重视患儿的触觉、视觉及听觉的 需要,安慰家长,减轻压力,让 家长了解病情及治疗过程,增强 治疗信心。
• 出院时进行喂养、护理指导。定 期门诊复查。
• 定期预防接种,加强体格锻炼, 避免呼吸道感染,合理补充维生 素AD和钙剂,预防• 临床表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

病因:可能与胎 儿宫内缺氧、羊 水污染、早产、 胎盘功能不全等
因素有关。
症状:新生儿 呼吸困难、发 绀、肺部X线片 显示肺泡壁透 明膜形成等。
治疗:主要采 用机械通气、 药物治疗等方 法,以改善新 生儿呼吸状况。
呼吸困难:新生儿 出现呼吸急促、呼 吸困难等症状
皮肤发绀:新生儿 皮肤出现发绀,即 皮肤颜色变暗、变 紫
教育家长和护理人员正确 使用氧疗设备,确保安全 有效
保持头低位,避免头部抬高
保持手臂和腿部自然弯曲,避免过 度伸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持身体侧卧位,避免仰卧位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源自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呼吸道阻塞
母乳喂养: 首选母乳 喂养,有 利于宝宝 消化吸收
配方奶喂 养:选择 适合宝宝 的配方奶, 注意营养 均衡
肺部X光片:肺部 X光片显示肺部有 透明膜覆盖
肺功能检查:肺功 能检查显示肺功能 受损
症状:呼吸困难、发绀、肺部啰音等 体征:肺部X线检查可见肺透明膜病特征性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血常规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如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相鉴别
发病原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发病时间:出生后2-6小时 症状:呼吸困难、发绀、肺部啰音 治疗方法: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预后:及时治疗可治愈,否则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死亡
营养补充:合理补充孕期营养, 保证胎儿发育所需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避免接触辐 射、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等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异常情 况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 良或过剩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吸烟、饮酒、辐 射等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1. 有气体交换受损: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肺透明膜病形成有关。
2. 有感染的可能:予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感染 有关。
3. 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4.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
消耗增加有关。
RDS的护理常规
1. 保持适宜的中性温度环境,使患儿核心温度、肛温Βιβλιοθήκη 保持在36.5~37.5℃,减少消耗。
时发绀或肌张力减低 4. 呼吸不规则:呼吸停止<20秒,不伴有心率减慢或
发绀。 5.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伴有鼻扇和三凹征,发绀、呼
吸性呻吟,呼吸戒律不整、肌张力减低。 6. 呼吸衰竭:由于呼吸中枢或呼吸器官病变造成呼换
气和/或通气功能障碍而引起集体缺氧,二氧化碳潴 留进而导致一系列生理,代谢功能障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科 陈媛斐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
概 念: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 病 因:肺泡壁缺少肺表面活性物质 临床特点:生后不久就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
三凹征、青紫和呼吸衰竭。
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 杂的脂蛋白,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具有降低肺泡 表面张力的作用,能维持大小肺泡容量的相对稳定,阻止 肺泡毛细血管中的液体向肺泡内滤出。在20~24周产生, 35周才迅速增加。
挛与阻塞。
影响PS合成因素
1. 早产:肺发育不成熟,肺泡小,PS少。 2. 缺氧、酸中毒、寒冷。 3. 吸纯氧、过度通气 4. 肾上腺皮质激素(剖宫产) 5. 孕母有糖尿病(血糖高—胎儿胰岛素血症—
生后低血糖(或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导 致PS合成减少) 6. 重症肺炎
临床表现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

8
1级:细颗粒状致密影
2级:1级+支气管充气征越出心脏 轮廓
3级:2级+心脏和横膈轮廓不清或 部分消失
4级 “白肺”表现
•1级:细颗粒状致密影
2级:1级+支气管充气征越出心脏轮廓
下肺野肺内可见广泛细颗粒影 充气支气管征 两肺野透亮度稍低
3级:2级+心脏和横膈轮廓不清或部分 消失
音减低或在短期内出现大量湿啰为音;口鼻腔、气管插 管后流出血性液体;患儿病情突然恶化等,应及时报告 医师处理。
※ 循环系统的监测: ※ 出现血压下降、心率改变及心律失常,其原因: ※ 正压通气使肺泡容积增加,肺扩张可发射性引起副交 感神经兴奋,使心率、血压下降。 ※ 过高的PEEP将影响心脏的回心血量,降低心输出量导 致低血压同时增加肺血管阻力,应用高频通气后病人的 心率和血压会下降,因此在应用高频通气前先纠正血容 量和心肌功能问题, ※感通神气经量的过兴大奋时作C用O突2迅然速消排失出,,周对围心血血管管张运力动下中降驱,和使交
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 多见于早产儿、剖宫产儿、糖尿病 母亲之子及围生期窒息史的新生儿。
主要表现 :生后不久(2~6小时,<12小时)出现症状
进行性呼吸困难 发绀
呼气性呻吟 呼吸不规则 呼吸暂停
呼吸衰竭
胸廓下陷 鼻扇、三凹征
呼吸音减低、湿罗音 心率先快后慢、心音由强
到弱、心脏杂音 肌张力低下
6
病程及预后:
利于ps合成,防止肺萎陷。
方法:
面罩或导管输氧法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机械通气
18
注意事项:
• 应用普通面罩,氧流量 应在5-8L/分。氧流量高 于5L,才能将面罩内的绝 大多数呼出气冲刷出去,
NICU护理常规

NICU护理常规第一节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专室护理,按病种隔离,室温应维持在220C左右,相对湿度55%~60%左右,并保持空气新鲜。
2.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设法保暖或放入新生儿暖箱,保持温度恒定,并集中操作,防止经常开箱,影响保暖。
体温过高时适当降低暖箱温度。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应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隔离鞋。
检查患儿及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先用消毒液或流水洗手后方可进行。
重症监护期间,严禁探视。
工作人员如有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不应接触患儿。
如有感冒,禁止入新生儿病室内。
4.入院前3日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4次,体温平稳3日后改为每日三次,暖箱中患儿测体温每2~44小时1次。
5.按医嘱进行母乳或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
患儿应抱起喂奶。
喂奶前换尿布,喂时防止呛咳,喂毕轻拍背部排气,并使其侧卧。
喂药时应抬高头部,顺口角缓慢喂入,防止呛咳。
6.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1次,保持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重危者可擦浴,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并根据情况涂以护臀霜。
每三小时换1次尿布,防止红臀,红臀时用远红外线灯或白灯每日照射局部,每3~4小时为患儿更换体位1次。
7.新生儿室内每日消毒3次。
8.奶具每次用后高压灭菌。
健康指导1.宣传有关育儿保健知识。
2.鼓励母乳喂养,促进母婴感情建立。
第二节早产儿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以下的活产新生儿。
早产儿各器官生理功能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死亡率高,更需加强护理,要精心、细心的观察微小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给予处理。
护理常规1.执行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室温在24~260c,相对湿度在55%~65%,床单元整洁、平整、干爽。
如患儿体重小于2000g或体温低于360c时应放入暖箱中保暖。
暖箱温度按日及体重的不同调节其中性环境温度。
暖箱湿度55%~65%。
保持暖箱清洁,每天擦拭消毒1次,每周更换暖箱1次。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摘要】目的:讨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可采用的护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配合医生诊断与治疗对NRDS患儿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环境与体位护理、氧疗护理、用药护理、体温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综合性护理,患儿症状缓解。
结论: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儿NRDS症状,得到有效治疗好转出院。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wbor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ewborn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NHMD),系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以及胸廓发育不成熟导致,主要见于早产儿,也可能见于多胎妊娠、糖尿病母亲患儿、剖宫产后、窒息等[2]。
肺外导致RDS的原因包括感染、心脏缺陷(结构或功能)、冷刺激、气道梗阻(闭锁)、低血糖、颅内出血、代谢性酸中毒、急性失血以及某些药物导致。
新生儿期肺炎通常是因为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呼吸窘迫,可以单发也可以合并RDS。
护理NRDS患儿应包括对高危新生儿的所有的观察和干预措施。
另外,护士需要关注呼吸治疗相关的复杂问题,关注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对NRDS患儿的威胁。
护士需要掌握治疗患儿所需要的仪器,并能及时发现仪器功能上存在的问题。
最重要的护理是持续观察和评估患儿对治疗的反应[7]。
我院近3个月收治的NRDS患儿共21例,给予环境、保暖、氧疗、用药、饮食等方面的精心护理,全部病例均在14-28天治愈或症状缓解出院,无1例死亡,效果满意。
除了正确用药外,良好的护理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环境与体位新生儿病房内应环境舒适,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无陪护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足月儿房间室温保持在22~24℃左右,早产儿房间室温保持在24~26℃左右,湿度在55%~65%,光线充足但应避免室内光线过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多见于早产儿,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是新生儿期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肺病理特征为外观暗红,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
【护理常规】
1.保持呼吸道通畅体位正确,头稍后仰。
及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分泌物黏稠时可给予雾化吸入后吸痰。
2.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程度选择吸氧方式和浓度,可给予鼻导管吸氧0.3~0.6L/min或头罩吸氧1~1.5L/min 等,使PaO。
维持在50~70mmHg,SaO。
维持在85%~95%。
防止氧浓度过高或用氧时间过长导致氧中毒症状。
呼吸衰竭或严重呼吸暂停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做好相关护理。
3.保暖环境温度维持在22~24℃,肤温维持在36~36.5℃,相对湿度在55%~65%,减少水分损耗。
4.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喂奶量根据患儿的耐受力定,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可用鼻饲喂养;不能喂养者,可遵医嘱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
5.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注意在使用后 6h 内尽量不要吸痰。
6.预防感染因为患儿抵抗力较差,易发生院内感染,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至关重要。
严格执行新生儿室工作制度,房间应定期消毒,做好奶具、器械、器具及物品的消毒处理工作。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接触患儿前后应洗手,并加强皮肤、脐部护理,减少探视,以防感染。
【健康教育】
1.向家长解答病情及有关疾病知识,让家长了解治疗过程和进展,取得最佳配合。
教会父母居家照顾的相关知识,为患儿出院后得到良好的照顾打下基础。
2.维持患儿体温恒定,体温在36~37℃,相对湿度在55%~65%。
3.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进行室内消毒,接触孩子前后洗手,预防感染。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及咽部的分泌物,防止误吸。
5.复诊须知:出院后1~2周复诊,评估新生儿疾病恢复情况和是否适应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