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遗传第七章题

遗传第七章题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一) 名词解释: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它能合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局限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

以λ噬菌体的转导,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att位点:噬菌体和细菌染色体上彼此附着结合的位点,通过噬菌体与细菌的重组,噬菌体便在这些位点处同细菌染色体整合或由此离开细菌染色体。

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F+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二) 是非题:在大肠杆菌中,“部分二倍体”中发生单数交换,能产生重组体。

(-)由于F因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向整合到环状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从而在结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转移原点和转移方向。

(+)受体细菌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外来的大于800bp的双链DNA分子。

(-)在中断杂交试验中,越早进入F-细胞的基因距离F+因子的致育基因越远。

(+)在接合过程中,Hfr菌株的基因是按一定的线性顺序依次进入F-菌株的,距离转移原点愈近的基因,愈早进入F-细胞。

分子遗传学第七章

分子遗传学第七章

SNP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标记,人类基因组中平 均每1000 bp中就有1个SNP,总数可达300万个。 SNP 既能在编码基因也能在非编码基因中发生, 在编码基因中出现的称为cSNP,这种cSNP可能会影 响蛋白质的结构和表达水平,对分析基因与性状的 关系有重要意义。 由于编码序列选择压力大,杂合度可能性要小 一些。而非编码序列(HLA)杂合度达5-10%。
图 7-4 DNA 扩 增 原 理
○ PCR—RFLP
如果已知多态性位点周围的DNA序列,则可 用PCR快速而简单地进行RFLP分析。
首先根据多态位点两侧序列设计和合成引物; 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用相应的内切 酶进行消化;再进行电泳,分析PCR区带判断多 态性。
图7-5 PCR—RFLP
染色体核型(染色体的数目、大小、随体、 着丝粒位置、核仁组织区等)、带型和数量的变 异,呈现出的染色体在结构上和数量上的遗传多态 性称为遗传标记。
优点——不受环境影响,呈孟德尔方式遗传。
缺点——工作量大,多态性较局限,常伴有对 生物有害的表型,获取材料困难。
(3)免疫遗传标记
以动物的免疫特征为标记,包括红细胞抗原多态性 和白细胞抗原多态性。




RFLP标记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是
1980年建立的第一代遗传标记。RFLP是指用限制性 内切酶切割不同个体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 DNA片段,电泳后用克隆探针方法可检测出这些片 段。
其基本过程是:取得DNA样本——酶切——电泳——转移 至硝酸纤维膜上——DNA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
图7-7 VNTR的多态性

第七章遗传重组

第七章遗传重组

图 23-8 Holiday 重组模型。
b
12
B 3’ 5’ 5’ 3’
3’ 5’ 5’ 3’
3’ 5’ 5’ 3’ 移动联会 3’ 5’
5’ 3’ 交叉连接
3’ 5’ 5’ 3 链交叉
B 3’ 5’ 5 3’
点移动
(8)
A
B
两臂旋转
b a
(9)
A
B
b a
(10)
A
B
A B
b a
(11) A
B
a
b
24
4、RecA蛋白的作用方式
RecA蛋白首先与单链DNA结合(约每分子可结合5个核苷 酸),形成一条DNA-蛋白质细丝(需消耗ATP),RecA 蛋白即被活化; 活化的RecA将双螺旋解旋和分离,同时试图将其结合的单 链与被解旋区域退火,如此继续,直到找到互补顺序。 一旦有一小部份被真正“退火”,ATP供应的能量就会继 续驱使配对反应趋于完成,其方向是5’→3’(单链部 分)。 新的杂交双链形成时,RecA蛋白即从原来的单链掉下来。
A
B
a
b
b a
A
b
a
B
A
b
a
B
图 23-8 Holiday 重组模型。
7)Holliday中间体拆分 (二次切断),可以有 两种情况: Holliday中间体二次切 割发生在原断裂的两条 单链上,称为非交换型 重组,双链中存在异源 区域(图10, 11, 12); Holliday中间体二次切 割发生在另外两条单链 上,称为交换型重组 (图10’, 11’, 12’)。
25
26
RecA蛋白促进的各类DNA分子间的联会
参与联会的DNA分子可以 是多种不同的形态分子 的组合; 但无论那种组合,其中 一个分子是单链分子, 或者有足够长度的单链 区。

07遗传学 课后练习 复习题 总结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07遗传学 课后练习 复习题 总结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本章习题1.解释下列名词:F-菌株、F+菌株、Hfr菌株、F因子、F'因子、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部分二倍体。

F-菌株:未携带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F+菌株:包含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Hfr菌株:包含一个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

F因子:大肠杆菌中的一种附加体,控制大肠杆菌接合过程而使其成为供体菌的一种致育因子。

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烈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类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又找不到噬菌体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

部分二倍体:当F+和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2.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答:与其他生物体相比,细菌和病毒能成为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具有以下7个方面的优越性:(1)世代周期短:每个世代以min或h计算,繁殖速度快,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个体小,繁殖方便,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代谢旺盛,繁殖又快,累积大量的代谢产物。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单倍体,所有突变都能立即表现出来,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的问题。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通过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的影印培养,很容易筛选出营养缺陷型,利于生化研究。

(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通过细菌的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在一支试管中可以产生遗传性状不相同的后代。

(6)便于用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材料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基因定位和结构分析等易于进行且可用生理生化方法进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分析。

分子遗传学资料

分子遗传学资料

名词解释第一张绪论1. 独立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椅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队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3. “连锁”: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而排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不能自由组合的。

同源染色体的断离与结合,而产生了基因的“互相交换”。

4. 分子遗传学:研究遗传信息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它依据物理、化学的原理来解释遗传现象,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机制及遗传物质对代谢过程的调控。

第二章基因1.基因: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既是功能单位,又是重组单位和突变单位。

2.顺反子:编码单条多肽链的一个遗传功能单位,即转录单位。

3.朊病毒: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有感染性的因子。

4.表观遗传学:在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表化的遗传学研究。

5.断裂基因:基因的编码序列在DNA放在上不是连续的,而是被不编码的序列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

6.外显子:基因中编码的序列,与mRNA的序列相对应。

内含子:基因中不编码的序列。

7.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8.DNA的转座: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9.转座子: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10.基因序列:指基因组里决定蛋白质(或RNA产物)的DNA序列。

11.非基因序列:是基因组中除基因以外的所有DNA序列,主要是两个基因之间的间插序列。

12.编码序列:指编码RNA和蛋白质的DNA序列。

13.非编码序列:指基因的内含子序列以及居间序列的总和。

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诊断学

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诊断学
02 PCR技术
扩增基因片段
03 基因芯片
快速检测多个基因
● 05
第五章 分子遗传学在生物学 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的 革命性意义
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在生 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 应用。基因敲除、基 因修饰和基因组工程 等技术为研究人员提 供了强大的工具,推 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 发展。
RNA干扰的生物学功能
调控基因表 达
RNA干扰参与基 因表达的调控过

生物学研究 作用
RNA干扰技术在 生物学研究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抑制病毒复 制
RNAi技术可帮 助抑制病毒在细 胞内的复制过程
表观遗传学的新领域
研究基因 组 DNA 修 饰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等表观遗传学关键内容
染色质结构的变化
基因异常导致的疾病
02 癌症的早期筛查
发现肿瘤的早期症状
03 药物敏感性检测
根据个体基因差异定制药物用量
未来发展趋势
基因组学
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可 能
生物信息学
加速分子诊断学技术的发 展
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分子遗 传学和分子诊断学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 来可能出现更多基于分子水平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 02
第2章 分子遗传学基础知识
DNA结构和功能
01 DNA的组成
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02 DNA的传递过程
包括复制、转录和翻译
03 重要性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RNA的种类和功能
mRNA
在转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tRNA
在翻译过程中传递氨基酸
rRNA
与核糖体结合,参与蛋白 质合成

分子生学技术-第七章 DNA的重组与转座

分子生学技术-第七章 DNA的重组与转座

2、复合式转座子
它是一类较复杂的转座子,由两个重复序列 夹着一个或多个结构基因组成。除了含有转位相 关的功能外,还带有一些其他基因,如抗药性基 因、抗重金属离子基因等。 它们都具有末端反向重复序列、可编码基因 和插入位点的正向重复序列
TnA转座子:
结构较复杂,长度约5000bp。两端没 有IS结构,仅含有两个末端反向重复序列, 一般约38bp。内部通常含有转位相关的基 因和抗药性基因等,插入位点约5bp。
②果蝇中的转座子—P转座子 两端有31bp的反向重复序列,靶位点产生8bp 的正向重复序列,有四个外显子和三个内含子, 在体细胞中,只有前两个内含子被切除,产生一个 转座阻遏蛋白;在卵细胞中,三个内含子全部被切 除,可产生转座酶,导致P转座子转座和后代不育。
四、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a、转座引起插入突变 各种IS、Tn转座子都可引起突变 b、转座产生新的基因 转座上存在一些抗药性基因或抗重金属基因 等
一、霍利迪结构(Holliday Structure)
霍利迪结构:它是DNA重组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体, 重组时两个DNA双链体以四股DNA在连结点形成的十字 形DNA分子构象。
异源双链 (Hetero duplex):指在重组部位,每条双 链中均有一段DNA链来自另一个双链中的相对链。
分支迁移(Branch migration):一旦两个重组的 DNA分子形成霍利迪结构,交叉连接点很容易像拉链一 样移动,从而扩大异源双链体区域,这一过程叫分支迁 移。
2、Rec BCD核酸酶 Rec BCD蛋白具有DNA解螺旋酶、核 酸内切酶和外切酶的活性。它可以帮助有游 离末端的DNA形成单链DNA片段,从而有 利于RecA 蛋白作用。 它识别并切割Chi序列:5'GCTGGTGG-3'

第七章 基因与基因组学

第七章 基因与基因组学
•2001年8月26日,人类基因组 “中国卷”的绘制工作
宣告完成。六国联合体:2001年2 月15日《Nature》 Celera公司:2001年2 月16日《Science》
•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
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所有目标全部实现(弗朗西斯·柯林斯)。温家宝等六 国首脑联名祝贺(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来临) 。
(三)第三代基因工程技术——途径工程
第二节 动物基因组学
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三大创举 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 60年代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4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86年,杜尔贝科在《Science》短文《癌症研究
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测序》 。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沃森担任
(5)猪的EST专门数据库: /
(6)小鼠单倍型图谱:
/haplotype_map.html (7)QTL在线分析系统:
/ (8)免费医学杂志(含遗传学):
要意义,中国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测序 能力已跃居世界6大测序大国的16个 测序中心的第7位。
• 以人类基因组和拟南芥基因组为例说明你对生 物基因组全序测定工作的科学意义与社会意义 的认识(8分)
中国科学院2002年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分子遗传学试题
二、 动物基因组计划
2005年“中-丹家猪基因组计划” 1999年线虫基因组测序 2002年小鼠基因组测序 2005年家蚕基因组测序 2004年斑马鱼基因组测序 2005年绵羊基因组测序 2000年果蝇基因组测序
▪定向测序(Derected or ordered approaches)
▪ 克隆排序(Generate ordered clones ▪ Minimal redundance sequencing) ▪ 引物步移(Primer walking) ▪ 转座子插入(Transposon insertion) ▪ 限制性酶切片段亚克隆(Restric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度的多态性
这样的位点 在基因组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分布很广。 因为重复序列 两侧的特异性拷贝可作为其在基因组中定“点” 的标记。
作为遗传标记的高频率性 采用PCR技术自动化操作
○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微卫星DNA分布广泛均匀,多态信息含量丰富,呈 共显性遗传,稳定性好,可比性强,分析技术易实现自 动化,是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在人类和哺乳动物DNA分 子连锁分析中已取代RFLP,成为第二代分子标记而被广 泛应用。 微卫星标记的主要缺陷在于,必须事先了解微卫星 列分析等,标记开发成 本高。
图7-7 VNTR的多态性
图 7-8 DNA 指 纹
○ DNA指纹的特点
标记性 群体中VNTR存在多态性,可以作 为等位基因的一种标记。即A和a一对等位基因所 连锁的VNTR可能是不同的,因次可以通过鉴别不 同的VNTR作为标记来确定A和a。
多座位性 基因组中有很多小卫星座位, 一个小卫星探针可与多个小卫星座位上的等位基 因杂交,产生具有很多条带的杂交图谱,每个条 带代表一个等位基因。
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上某核苷酸发生置换时,其互补 链的对应位点也发生核苷酸发生置换,只计为一个单核苷 酸多态。 基因组中单核苷酸的缺失、重复、插入不属于SNP。 核苷酸有4种置换方式,理论上SNPs有两种、三种、 四种多态形式,但实际上三等位型和四等位型几乎无法检 出,所以SNP一般为双等位型多态标记。如一个SNP把 AAGGCT改变为TAGGCT。
五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标记是1996年开发的第三代遗 传标记。 SNP与RFLP、STR等标记不同之处在于不以 “长度”差别为检测手段,而是直接以序列的变异 作为标记。 ○ 在一个群体中,基因组的某一座位上可以有 两个或以上的等位基因,这是等位基因多态性。
○ DNA芯片技术
原理:DNA芯片为面积为2cm2或更小的芯 片。芯片上铺有密集的具有特定碱基序列的探 针。将待测的DNA切成长短不一的片段,经荧 光物质标记后,注入嵌有芯片的载片上,由于 DNA和探针的杂交程度与荧光强度有关,通过 激光扫描即可根据荧光强弱测出被检测序列的 变异。
六 几种分子遗传标记简介 (一)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random
◙ 方法
引物:G+C含量不低于40%-50%;5’和3’端的碱基顺序非反方 向对称;长度以10bp为宜。 扩增:变性—复性—延伸;30—40循环;保温。 电泳: 凝胶电泳;EB染色;拍照。 分析:与RFLP相同。
◙ 优点
技术简单;标记数目多;样品用量小;无须预先知道DNA序 列。
◙ 缺点
重复性较差;大部分为显性分子标记,不能在F2区分纯合体 和杂合体,必须进行F3分析。
就整个基因组而言,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约 有几百万个碱基的差异,这相当于在蛋白组中有 10万个氨基酸的差异。 SNP是单碱基突变,任何用于单碱基突变的 技术都可用于SNP检测,如RFLP、DNA序列分析、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等,但这些技术必须通 过淀粉凝胶电泳检测,费时而且效率不高。但随 着微阵列DNA芯片(DNA chip)技术的发展,SNP 检测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高变异性 DNA指纹图所检测的座位是基因组中有很
高变异性的座位,所以由多个这种座位上的等位基因所 组成的图谱必然有很高的变异性。变异的原因可能是个 体的等位基因连锁着不同数目的重复单位,在减数分裂 时它们之间可以发生重组,产生新的组合。 用探针33.15进行DNA指纹分析时,两个无亲缘关系的 人具有相同DNA指纹的概率为3×10-11,而同时用33.15和 33.6探针分析,概率则为5×10-19 。
○ 以微卫星DNA标记两侧特异性序列设计专一引物, 通过PCR扩增微卫星片段,扩增产物经电泳分离,不 同个体间因核心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而产生DNA多态 性。
图7-9(1)VNTR的多态性
图7-9(2)微卫星DNA多态性
图7-10 微卫星在家系中的检测结果
○ 微卫星标记的优点
由于(CA)等重复序列不 受进化上选择,因而在同一位点中数目变异很大, 在群体中,可因重复次数不同可形成多达几十种 的等位片段(多态性)。
在基因组内某一特定的核苷酸位置上,也可以有不同的 核苷酸。基因组中单核苷酸的置换使得群体中基因组的某个 位点存在差异,如同等位基因那样可以有两个或以上的核苷 酸。
○ SNP就是指基因组内特定的核苷酸位置上存 在两种以上不同的核苷酸,其中最少一种在群体中 的出现频率不少于1%(低于1%则视为突变)。
(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 是1993年建立的技术。
◙ 原理
对基因组DNA进行酶切片段的选择性扩增。使用 双链人工接头与基因组DNA酶切片段相连接,作为扩增 反应的模板,通过接头序列与基因组DNA引物3’端的识 别进行选择性扩增,特异性片段经变性、退火和延伸, 经36循环而得到扩增,最后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分离而的以显示。
图7-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图7-2
Southern杂交法
图7-3 RFLP检测
○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1985年建立的一
种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
PCR 原理:在反应温度为90—95℃时,DNA变性成为单 链;反应温度降至45—65℃时,两种引物与两条单链DNA退 火而配对结合;反应温度升至72℃左右时,在TaqDNA聚合酶 作用下,引物以单链DNA为模板逐步延伸成新的单链。“ 变 性——退火——延伸”这一循环完成后,DNA复制了一次, 由一个DNA分子成为两个DNA分子。
红细胞抗原多态性——红细胞表面有很多血 型特异抗原,不同的血液型有不同的血型特异抗 原。例如ABO型、MN型等。 白细胞抗原多态性——主要组织相容性(MHC) 是最复杂、最具多态性的体系。猪的MHC用SLA表 示,牛的MHC用BLA表示。
(4)生化遗传标记
以蛋白质多态性为标记。蛋白质多态性是指 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两种以上的变异体。 这些变异体在电泳时迁移率有差异,据此区分为 不同的“型”。
图7-6 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
○ RFLP的局限性
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基于核苷酸改变产生的 酶切位点变化只有“能切”和“不能切”两种状态, 产生的酶切片段一般只有2-3个。
有些核苷酸改变不能用限制性内切酶检出。 探针制备和使用同位素存在费用和环境问题。
三 小卫星标记
○ 基因组中有一种重复序列称为小卫星DNA (minisatellite DNA) 或称为同向重复序列可变数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 VNTRs )区。 不同个体和基因组的不同位点上,VNTRs数目都不同。 ○ 1985年,A.Jeeries 在人肌红蛋白基因第1内含子 中分离出132bp的重复序列,内含4个重复单位,每单位长 33bp,内有13bp为核心序列(GGAGGTGGGCAGG)。 ○ 用由核心序列重复排列而成小卫星DNA做探针时, 与基因组DNA杂交,可产生含多条区带的杂交图谱。这种图 谱表现出高度的个体特异性,称之为DNA指纹(DNA fingerprint)。
简单而稳定的遗传性 呈孟德尔遗传,亲代图谱
的条带独立地分配给子代,子代图谱中的每一条带都可 以在双亲中找到。还具有体细胞稳定性,用同一个体不 同组织做的指纹图是相同的。
四 微卫星标记 ○ 基因组中有一种重复序列称为微卫星DNA
(microsatellite DNA) 或称为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STR)序列。重复单位为2—6bp。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是 1990年建立的技术。
◙ 原理
人工随机合成DNA引物,以被测材料DNA为模板, 在PCR仪中随机扩增。 引物在真核基因组(模板DNA )中可能有很多结 合位点,但只有在大约2000bp内存在反向平行的、与 该引物互补的双链DNA分子,才能将合成的新链作为 下一次合成的模板。
染色体核型(染色体的数目、大小、随体、 着丝粒位置、核仁组织区等)、带型和数量的变 异,呈现出的染色体在结构上和数量上的遗传多态 性称为遗传标记。
优点——不受环境影响,呈孟德尔方式遗传。
缺点——工作量大,多态性较局限,常伴有对 生物有害的表型,获取材料困难。
(3)免疫遗传标记
以动物的免疫特征为标记,包括红细胞抗原多态性 和白细胞抗原多态性。




RFLP标记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是
1980年建立的第一代遗传标记。RFLP是指用限制性 内切酶切割不同个体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 DNA片段,电泳后用克隆探针方法可检测出这些片 段。
其基本过程是:取得DNA样本——酶切——电泳——转移 至硝酸纤维膜上——DNA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
图 7-4 DNA 扩 增 原 理
○ PCR—RFLP
如果已知多态性位点周围的DNA序列,则可 用PCR快速而简单地进行RFLP分析。
首先根据多态位点两侧序列设计和合成引物; 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用相应的内切 酶进行消化;再进行电泳,分析PCR区带判断多 态性。
图7-5 PCR—RFLP

2 经典的遗传标记
(1)形态遗传标记
能用肉眼识别和观察的、明显表现出遗传多 样性的体型外貌特征,称为形态遗传标记。例如, 动物的毛色、角形、耳型、体型、外貌等。 优点——简单、直观。
缺点——标记数目少、多态性低、受等位基 因的相对效应、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 等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