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学论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原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明代著名文学家陆游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古文基本技能。
3.通过分析文中的文言文和正文,让学生对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欣赏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文和正文。
2.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
三、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明代文化和文学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兴趣。
2. 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文章,帮助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并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3. 默写和背诵在学生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和默写《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并督促学生注意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
4. 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通过细读文章,讲解文中的情感及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借代、设问等。
并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讲解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主题意义。
并与学生探讨古代士人精神、对天地、人生的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古文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本文的主题意义和文中的修辞手法。
2.剧场演出:让学生根据文本创作表演剧场,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技巧。
3.个人写作:让学生写一篇论述古代士人精神的文章,并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陋室 humble abode西楼 xilou (building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ourtyards ofa rich or noble family’s residence)豪情 haofang (heroic spirit)日高 rihao, i.e. deep into the daytime自省 zixing成败之际 the moment when success or flure is at hand心灵寄托 place where the heart is墨客 retired scholar云游遁世 to wander around the countryside free from worldly concerns。
部编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

由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编写的《东阳马生序》教案,是一份优秀的教材资源,它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和理论,详细阐述部编版初中语文《东阳马生序》教案的优点,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案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东阳马生序》的重要性《东阳马生序》是中国孟浩然所作的一篇理解传统文化的文章,其被誉为“盛唐文化之精华”。
在中学时期,学好语文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东阳马生序》正是这样的一篇文化精品。
它本身就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能够帮助学生领略古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祖先文化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东阳马生序》的教学难点学习《东阳马生序》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差距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深厚的语感和修养。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制定一份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以应对《东阳马生序》的教学难点。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东阳马生序》的教学目标1. 养成良好的语文品格通过学习《东阳马生序》,学习其高尚的文化情操、崇高的人格境界、优美的文学风格等,养成良好的语文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2. 掌握古文论述的方法通过学习《东阳马生序》,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古人论述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掌握古文的解读和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对晦涩难懂古文的理解能力。
3. 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学习《东阳马生序》,学生应该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东阳马生序》的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导入、热身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利用课外阅读、实地观察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文化阅历和感性体验。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送东阳马生序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梳通文意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材料。
【设计思路】文言文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的语言特点及字义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的思想包袱很重。
教师可以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
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这是一篇赠序。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
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
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__赠送给他。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听录音,在老师的激导人下,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不明白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积累常用文言词。
3、小组内找同学复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1、小组间交流,相互解决。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师讲解故事内容,从感情人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宋濂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读准字音:嗜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要求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及时纠正。
从《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中汲取教学经验,助力职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界,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辅助教学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技术只是辅助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育模式。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经验必不可少。
本文将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经典文章中汲取教学经验,助力职业成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
《送东阳马生序》的篇章布局严谨,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这让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从而引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并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和激发,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文章中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和模拟思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和合作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间互动和合作。
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增强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小组互动,学生中的领袖和谈话者可以对整个小组形成影响力,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能力阅读和语文能力是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两项核心能力。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一篇经典的语文文章,因此它与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教育不能只关注于技能的培养,情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
《送东阳马生序》的篇章语言真挚,情感丰富,让人们对友情、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勃。
这是一篇送别友人的序文,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诗意。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理解友谊的可贵,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一般的文言文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真挚情感,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句子。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难点和问题。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章的主旨。
5.总结与拓展:对课文进行总结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学论文)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 (1369) 奉命主修。
《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全家流放茂州惟庸党案,, (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现在重庆奉节县)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 ,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师古”,刘基赞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 ,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
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则诗文《郁离子》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注释1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这里即指二十岁。
2先达:有名望的前辈。
3辞色:言辞和脸色。
4援疑:提出疑难问题。
质理:质询道理。
: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
5负箧(qiè)曳屣(xǐ)6皲(jūn)裂:皮肤受冻开裂。
7媵(yìng)人:这里指女仆。
汤:热水。
沃灌:即盥洗。
8逆旅:客舍。
9容臭:指香囊。
10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11缊(yùn)袍:以乱麻、旧絮衬于其中的袍子。
九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

九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马钧所作,描写了东阳县人民对东阳马家的景仰和赞颂。
下面是对该文的详细解读。
东阳马生序位于《马氏家训》之后,是该书的第一篇序文。
这篇序文以马钧的笔名“明恭一望”作序,表达了对东阳马家的景仰和赞美之情。
全文开头便展现了作者对东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观其居民,人风淳朴;性柔情和;君子淡泊、小人聚敛;兄弟亲爱无间:上称父母神明之言;下尊长幼伦道之敬。
”作者赞美了东阳人民的品质,称其为淳朴、柔和的人,他们尊重长幼,重视家庭伦理。
作者接下来着墨于东阳马家的家风:“尔有天独厚之贵气,人所不沾者也。
”马钧称赞了东阳马家的气质,认为其独特的家风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东阳马家的家族情况和功绩:“……曾大治朝廷数十年,天下治安归之……虽远亲之属,犹如兄弟,内外褒贬甚至;政声显显于世。
”作者以东阳马家在朝廷中的治政才能和声望来论证他们家族的伟大之处。
同时,马钧指出东阳马家内外兼修,能够亲密相待,没有因着远亲而有区分对待的情况出现。
可见东阳马家不但在政务上有所成就,在家族关系上也十分和睦,充满了家国情怀。
在表达作者对东阳马家的景仰时,他用了“敬而远之”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像许多人一样,对东阳马家的尊崇仅仅是远远地表达敬意,不敢直接接触。
在全文的结尾,马钧强调了东阳马家的忠诚和恪守职责的作风:“君以致仕关东团练使之职,以待命京营,克纳其方怀;儿去年为平南将军,今往扼守京津,戮力疾在,天下所共闻也。
”这里,作者结合东阳马家的具体事迹,表达了对他们的无尽敬佩和敬意。
总之,东阳马生序是马钧对东阳马家的赞颂和景仰之情的表达。
通过描写东阳人民的淳朴和家族成就,作者表达了对东阳马家的景仰之情。
通过描写东阳马家的家族情况和功绩,马钧向读者展示了东阳马家的宏大气魄和家国情怀。
这篇序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深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成为被广泛赞颂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议论文

送东阳马生序、议论文第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议论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归纳与总结问答题:1、文章从哪三个方面协理自己的求学经历?2、“嗜学”和“家贫”前文交代这四个字有什么作用?3、作者是怎样解决无书的问题?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品质?5、“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有什么表达效果?6、“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7、“尝趋百里外”中的“百里”说明了什么?8、在成人求师阶段,作者一共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什么?9、“门人弟子填其室”说明了什么?10、“未尝稍降辞色”有什么作用?11、平日里向老师求教的情景说明了什么?12、写老师发怒时的情景说明了什么?13、从“行”的方面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体现天气的恶劣,分别是什么?14、①反衬天气严寒和行路凄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②通过季节和气候来体现行路凄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15、“从主人日再食,无鲜肥之味之享”可以说明什么?16、将同舍生的穿着与作者的穿着形成对比有什么作用?17、“以中有足乐者”的“足乐者”指的是什么?18、作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9、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20、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坚告诉马生的目的是什么?21、本文的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23、作者用哪些动词勾勒出了同舍生的形象?这样写有何作用?24、作者描写自己趋百里外从师叩问,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议论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一、知识储备: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 (1369) 奉命主修。
《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全家流放茂州惟庸党案,, (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师古”,刘基赞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
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则诗文《郁离子》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
喻》等。
注释
1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这里即指二十岁。
2先达:有名望的前辈。
3辞色:言辞和脸色。
4援疑:提出疑难问题。
质理:质询道理。
: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
5负箧(qiè)曳屣(xǐ)
6皲(jūn)裂:皮肤受冻开裂。
7媵(yìng)人:这里指女仆。
汤:热水。
沃灌:即盥洗。
8逆旅:客舍。
9容臭:指香囊。
10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11缊(yùn)袍:以乱麻、旧絮衬于其中的袍子。
12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13耄(mào)老:指年老,古人谓七十曰耄,或谓八十、九十曰耄,时宋濂六十九岁。
14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15缀:连缀。
这里是跟随的意思。
16太学:古代中央的最高学府,明代称国子监。
这里沿用旧称。
17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18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19流辈:同辈。
20余朝京师:宋濂于洪武十年致仕,次年又到南京朝见皇帝。
21撰:同“撰”。
长书:长信。
贽:见面礼物。
22夷:平。
23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
这里指官位之盛
问题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见板书设计
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
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 2 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
背景
自从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后,文中主人公马生闻名于海内外。
世代学子以马生精神,刻苦学习,勤奋上进。
600 多年以来,浙江东阳马生真名叫什么,是哪村人,有什么事迹,是一直为大家所关心的历史之谜。
笔者查阅目前所存的各种东阳茂陵马氏宗谱,多方面论证、核查,认为马生君则(马君则)即为马大同公十八世孙马从政。
马从政先祖马大同为东阳茂陵马氏始祖(844-915),字逢吉,唐越州(今绍兴人)人。
在唐代咸通五年(864)任东阳县令,任期满后居东阳松山(疑为今东阳市千祥镇后马至三联镇甘棠一带)。
大同公十世孙乔岳公(安恬始祖,1084-1160,字山甫),从东阳松山迁居东阳兜鍪山前。
(今东阳市南马镇上安恬村之双山) 至大同公十世代孙赞公 (1206-1261,字光受),从西宅(浙江省东阳县后街村,在南马针安恬一带,今不存在)迁居上宅(上安恬村) 。
赞公为上安恬始祖。
大同公十八世孙(乔岳公五世孙)马君则真名和事迹见于谱载:“裕七,讳从政,字均济,号日济。
赋性明敏,立品刚方。
元授武义尉兼署义乌龙祈巡检司、金华府移文掌本县事。
大明混一之初,圣天子崇文重儒,授正九品将仕郎、开封知
事。
赞政有方,升正义品承事郎、东昌棠邑令。
考绩恩赐荣归,以乐绿野堂,名秩显然。
”
在谱中(入谱人名按排行字母排列)马从政前二名顺序记载为: “良二,讳廷珍,字崇重……生于元统甲戌(1334 年)十月十三日,卒于洪武乙丑(1385 年)七月初八日。
”接下“裕大,来为: 讳如翁,”安均璋。
如翁公无生卒日期记载。
“裕十,马从政之后的人物记载为:讳锦,字舜。
生于至正癸末(1343 年)五月十七日。
”
先谈谈宋濂与马生君则的关系。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原籍浙江金华潜溪,25 岁时去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聘为塾师,遂为浦江人。
明朝初年尊为文臣之首。
任《元史》总裁官、授翰林学士,礼部主事,赞善大夫等职。
有《宋学士文集》传世。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道:“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宋朝京师,生以乡人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余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这盛而骄乡人者,岂在余省哉?”
上述评价马君则与马从政一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人品、学品等方面都是相符的。
据上面谱文中记载,马廷珍(大同公十八世孙) 马锦生
于 1334 年, (大同公十八世孙)生于 1343 年,则马从政出生于 1334-1343 年之间。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于1378年,与马从政的年龄相符。
宗谱中为什么无马从政生卒日期?笔者查阅东阳境内(包括磐安)之大量宗谱,发现其他宗谱中也有类似情况。
原因很多,或相隔修谱年代较长(一般三四十年修纂一次) 、或兵燹散失、或保存不好而散失等等。
马从政出生在 1334 年至1343 年之间,据上安恬村谱记载,最近一次修谱时间为元至正七年(1347)。
下一次修谱时间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 。
两次修谱相隔了 152 年。
也许修谱年代长而保存不好(独缺几行字)的原因,就没有把马从政生卒日期写进谱中。
《安恬马氏宗谱》首次修纂时间为南宋隆兴元年(1163),是东阳地区修纂比较早的宗谱之一,也是可信的史料。
马从政在历代东阳县志、地方文献中无记载,原因为东阳在宋元以来人物济济,例如。
马从政官职只有七品县令,要本无资格列入名册任县令以上职官者达 1086 人(至清代止)之中,所以 600 多年以来,无人知晓马君则就是马从政。
马从政,字均济,号日济。
宋濂文中马君则与均济在读音上相近。
“均”原意为平均,这里批同心。
“均济”可以理解为人人同心,都要勤奋学习,在学业上要去奋斗。
“日济”可以理解为第天都要用于勤奋学习,在学业上继续奋斗。
马从政字号之含义与马君则“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
学者矣”意蕴相近。
从《送东阳马生序》可以看出马君则(即马从政)在少年时用功苦读,学习精神与大文豪宋濂少时经历相似,与宋濂可算忘年之交。
宋濂鼓励他更加努力勤学,他看来也没辜负宋濂的苦心,至后来任职时期颇有政绩,受到天子恩赐。
而其名则借宋濂传至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