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态学

合集下载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分共20分)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总称。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

(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4.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决定基(1分),并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5.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故称为巴氏消毒法。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6.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1分),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7.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8.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病原微生物仍保持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原性。

(1分)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并用其制成的疫苗,称灭活苗。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9.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1分)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10.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二章 知识点1 《微生态平衡》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二章 知识点1 《微生态平衡》
第二章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教学单元1:微生态系统与微生态平衡
知识点1:微生态系统
一、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宿主
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 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 微生态系统: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 宿主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即基因)相互交流的统一 的生物系统。
参与矿物质代谢(厌氧菌使肠道氧化还原电位(eH)降低,Fe2+容易被吸收)
B.对宿主有害的物质流动 .产生有害物质(肠道群菌在宿主肠道通过代谢过程): 如组织胺、H2S、 吲哚、亚硝酸盐等 .合成致癌物质 --- 亚硝胺: 硝酸盐 细菌 亚硝酸盐 细菌 亚硝胺(致癌物) 例如:腌腊制品中使用硝酸盐
种群内个体间
协作: 低密度群菌时(资源共享、一方.双方受益) 竞争: 高密度群菌时(资源争抢、一方.双方受害)
共生关系(中立、栖生、互生、助生) 颉颃关系(竞争、偏生、寄生、吞噬)
不同种群间
(4)功能: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功能是经典生理功能的补充。 A.营养作用: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胞外酶、乳糖酶、脂肪酶含量高。
宏观外环境
间接作用
组成:正常微生物群 直接作用 宿主的微环境(组织、细胞、代谢产物) 系统中各组成间关系:由物质、能量、信息“三流”运转来实现的。
分解与合成
(1)微生态系统物质流动:宿主
分解与合成
微生物群
微生态系统物质流动
环境
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A.对宿主有益的物质流动
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肠道细菌产生的乳糖酶、麦芽糖酶) 参与蛋白质代谢(肠道内蛋白质或氮含量增高) 参与脂肪代谢(胆固醇含量较无菌动物高2倍:脂肪酶)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试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生命科学分支。

2、生态区:在动物体内有许多区域的地理环境相近,但有含有许多性质相异的系统和器官。

3、峰顶群落:演替阶段到最后趋于稳定与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峰顶,即群落形成已达到高峰。

所以称为峰顶群落。

4、定位转移: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者是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

5、感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动物体内原籍菌群或固有菌群发生易位数量发生增减或易主。

6、中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处于同一环境时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7、栖生:又叫单利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受利,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

8、互生: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互相受益。

9、助生:又叫互惠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生长的微生物互相受益的专性关系。

10、竞争:又叫拮抗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为获得能源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11、偏生:又叫单害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产生抑制对方生长的因子,前者本身不受影响或反而受益,后者的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12、寄生:由寄主和寄生物组成,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取营养使其遭受损害。

13、吞噬:是指一种微生物吞入并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14、微生态平衡:是指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周边环境(包括寄主)之间的统一体。

15、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6、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镜或其它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17、肠炎:是指肠道的卡他性、僵硬性、粘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与坏死性炎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或下痢。

18、便秘:是大肠机械运动的异常,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不适、直肠膨胀和不完全排空、整体消化道的排空时间延长。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 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4动物微生态的营养调控

4动物微生态的营养调控

宿主 免疫:免疫缺陷、同位素照射、营养失 调、疾病等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都能引 起微生态失调。 遗传:不同种属的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组 成和数量不同。 生理功能:胃酸减少或增多,都会影响胃 内正常菌群减少;肠蠕动加快或减慢,都 会影响微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
微生物菌群 自身状态 与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2、作用机理
(1)从微生物作用方式的角度 优势种群说: 微生物菌群中的优势种群对整个种 群起决定作用。 微生物夺氧说:微生物添加剂进入消化道后迅速 繁殖,消耗肠内的氧气,降低局部的氧分子浓度 膜菌群屏障说: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病原体 在肠细胞上定植,排除或控制潜在的病原体 “三流运转”理论: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改善机体免 疫系统和肠道功能,保证了微生态系统中基因 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正常运转。
3、微生态失调与微生态平衡的转化
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转化过程 互生 环境 生态平衡 微生物菌群平衡 抗生 偏生
生态失调 微生物菌 群失调
生态失调 微生物菌 群失调
4、微生态失调与动物健康
动物微生态失调 菌群失调、定位 转移和内源感染
影响动物的健康 和生产性能
第三节 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营养供给与动物微生态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对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 控 化学益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与动物微生 态环境的调控
微生态营养
Microecology and Nutrition
内容
概述 动物微生态营养原理 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第一节 概述
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营养
一、微生态学
1、最早(1977):德国Rust提出,认 为: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2、康白:研究正常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其与宿主关系的学科 3、何明清: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内环 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细胞水平和分子 水平的生态科学。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人体而言,成年人体内及体表大约携带14131271克的微生物细胞,其总数为10个,而人类自身的细胞只有10个,即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自身细胞的10倍。

因此,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象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运动、生殖、泌尿、内分泌、被皮一样的系统,被称为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那么,微生态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在动物体的消化道内,稳定殖居的微生物群系是相当庞大的,约含十万亿个微生物,分别来自四百个不同的细菌类型。

可以想象在如此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与其动物体内、体表相应的生态空间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就构成了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其中占多数的优势种群对维持微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优势种群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优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

一、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主要栖居于人和动物的小肠下部及大肠,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专性厌氧,对其宿主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方面。

二、优杆菌:优杆菌又名真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是动物肠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具有营养、生物拮抗、免疫和代谢方面的作用。

三、乳酸杆菌:乳酸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微需氧,乳酸杆菌在体内正常的无害定殖,能合成维生素,辅助食品消化,帮助营养吸收,促进宿主代谢,克服腐败过程,降低宿主血胆固醇,增强宿主对乳酸的耐受力。

四、类杆菌:类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专性厌氧,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能参与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的降解过程,合成叶酸等营养物质,与其他肠道菌一起完成胆汁、胆固醇的代谢。

(完整版)反刍动物微生态

(完整版)反刍动物微生态
附着瘤胃壁的细菌, 除厌氧菌外, 兼性厌氧菌约为20% ~50% 。附着的兼 性厌氧菌, 不但能在有氧条件下生存, 而且可保护瘤胃壁和内容物中的严格厌 氧菌免受氧的危害。
葡萄球菌、微球菌、链球菌和乳酸菌等, 在牛犊哺乳期是瘤胃的优势菌, 当牛犊长大逐渐采食草后, 这些特有的菌系退缩至瘤胃壁, 变成附着于瘤胃上 皮的菌系。
相通的隔室,按食物运转次序,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前3个胃室合称前胃,不分泌胃液,主要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消化饲料, 其中瘤 胃最大, 占复胃的85% ;第四个胃室即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可分泌胃液,其消 化作用和单胃动物的相同。
哺乳动物偶蹄目的驼科、鹿科、 长颈鹿科和牛科的动物都有反刍胃, 故称反刍动物。
究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也有将本法列为体外试验的。
2 . 尼龙小袋法将试验的粗饲料置于尼龙小袋中, 通过接管注入瘤胃内, 经 过一定时间取出小袋进行分析研究。
3. 悉生动物试验使用这一方法, 可将纯培养或按一定比例混合的瘤胃细菌、 厌氧真菌, 以及原虫注入悉生动物瘤胃内, 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作用, 测定反刍动 物对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和生长因素的需求等。这是近年来研究中使用较多的 一种方法。研究所得的数据较为可靠, 但所需费用较高。
双歧杆菌除能合成B 族维生素外, 还产生抗菌物质。其抗菌活性与形成的 酸和抗菌物质有关。双歧杆菌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与乳杆菌相似。此外,双 歧杆菌还可改善肠蠕动, 促进钙、维生素D 和铁的吸收。
肠杆菌是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代表之一, 具有极为广谱的抑菌作用。
乳酸菌
双歧杆菌
肠杆菌
胃肠菌群的构成及功能
三、细菌在幼龄反刍动物体内的定植
度和氧化- 还原电位等。因此, 必须经常加入营养物质和排除最终代谢产物。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02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
称。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微生物 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 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 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 应强、易变异等八大特点。
探讨如何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对动物疾病进 行预防和治疗,包括疫苗研制、药物筛选 等。
前沿动态介绍
01
新型微生物检测技 术
如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技 术等在兽医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02
微生物组学研究进 展
阐述微生物组学在揭示动物微生 态与疾病关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 果。
03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 疫学交叉研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样品和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通过底物显色反 应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物。
05
动物感染性疾病的 诊断与治疗
动物感染性疾病概述
定义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 现的动物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 菌性、寄生虫性等。
抗感染治疗
选用敏感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控制感染。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或并发症,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护理、营养支持、对症治 疗等。
免疫治疗
使用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 等,提高动物免疫力。
预防控制
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消 毒等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微生态学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1、微生态学是最近20年新兴的一门学科。

由于抗生素的副作用,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要,国家加入WTO后食品出口的限制,国家需要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平衡,需要用微生态学的理论了和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所以,以后将是微生态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因此,开设该课程对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为以后更好就业,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微生态学是以生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及微生态制剂的理论,技术,制造和使用的科学。

是微生物应用专业的一门必需选修课程。

3、通过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微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材:动物微生态学,何明清主编,三、参考书:微生态学:康白,大连出版社动物微生物学:崔保安,中国农业出版社四、教学安排:总学时:本科,60学时,理论50,实验10专科:45学时,理论35,实验10第一章绪论重点:讲动物微生态学的概念、发展历史,了解动物微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动物微生态学发展前景及微生态学的用途。

要求:掌握微生态学的概念,微生态学发展历史及微生态学的用途。

第一节动物微生态学的概念动物微生态学(animail micro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分支。

(何明清)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分支。

(康白)正常微生物:动物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机体有益、无害、必须和不可缺少的微生物。

它与机体的免疫、营养、生物屏障、生物拮抗、传染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动物微生态学概念有三层意思:1、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动物内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常微生物是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在体内的相互平衡状态。

它们之间有栖生、互生、偏生、竞争、吞噬、寄生等关系。

3、研究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主要指与空气、水、粪尿、土壤、饲料、药物等的相互关系。

综上总结,实际是微生物、动物机体和外界环境三者交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动物微生态学发展历史动物微生态学重点研究正常微生物与机体内环境的相互关系。

微生态学发展历史不长(1977年,德国鲁西建立了第1个微生态研究所),但是,微生态的实践应用活动历史悠久。

一、启蒙时期: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会制酒、酱油和醋。

说明是正常微生物的作用。

中医的“正气存内,邪气不干”理论,也和现在的微生态学理论一致。

即正常微生物在机体内存在正常和平衡,人就不会发生疾病。

说到微生物,就会想起微生物学的发展,因为微生态学的主角是微生物。

(一)细菌的发现和培养1676年,荷兰政府部门一位看门老人,列文虎克发现世界第1台放大300倍显微镜,是第1个看到细菌的人,1695年,出版了“自然界的秘密”一书。

记述了细菌的形态。

以后近200多年,微生物学一直停留在形态学阶段,因为,“自然发生论”阻碍着发展。

法国巴氏德用曲颈瓶实验驳倒了自然发生论,又解决了葡萄酒变酸的问题,发明了狂犬病疫苗,禽霍乱、炭疽疫苗。

(二)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德国科学家柯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从而分离到纯细菌。

这样可对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

这也是微生态学技术的主要方法。

可证明不同的细菌。

柯赫1882年,发现了结核杆菌,我国1982年出版了纪念他的发现结核杆菌100周年的邮票。

他还研究发现了霍乱弧菌,证明是消化道传染。

(三)对正常微生物群的初步认识1、法国巴氏德,认为发酵工业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人类必须有正常菌群。

2005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决定在上海建巴斯德研究所。

2、俄国梅其尼可夫,(1848-1916),他是微生态制剂的开拓者,他认为大肠杆菌是有害的腐败菌,乳酸杆菌才是对人体有益的。

20世纪初,世界盛行喝酸奶热潮。

(四)有益微生物对防治疾病的认识动物微生态制剂,是继人饮用酸奶后,认识到乳酸菌好处发展起来的。

如7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青贮饲料,以后何明清发展用有益大肠杆菌配合乳酸杆菌,制成NY10制剂,应用于猪腹泻防治,效果明显。

二、发展时期(1980-2001)正常微生物与机体保持生态平衡,双方有利,生态失调,双方有害。

(一)抗生素的副作用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蕾明发现了青霉素抗葡萄球菌菌现象,1945年大量投入生产青霉素。

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现在,抗生素滥用的弊病越来越多。

1、菌群失调:抗生素杀死所有细菌,不分好坏,机体容易出现二重感染和定位转移。

外国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处方。

2、耐药菌的增加抗生素压力下,细菌变异,耐药菌增加和产生,R因子转移,8耐,10耐细菌的出现,给传染病防治提出了挑战。

3、免疫功能下降:一些抗生素使用,本身就可降低机体免疫,如氯霉素、磺胺、卡那霉素等;其次,抗生素杀死活细菌疫苗和杀死机体非特异刺激的细菌,机体无自然抗体,以及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全。

4、抗生素使用不当,动物死亡,如草食动物马口服土霉素下痢;牛羊口服土霉素出现积食,鼓气死亡。

(二)无菌动物的饲养成功,(germ free),给有益菌提供了实验模型,同时也知道了无菌动物比正常动物更容易患传染病。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微生态学的发展:厌氧技术、悉生工程、生物工程、示踪原子、电镜技术等的使用,微生态学已经发展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阶段。

(四)动物微生态学观点的引入可以解释正常微生物、动物与环境三者的关系;还有什么是原籍菌群、外籍菌群。

他们是生境、定位的改变。

在原籍是正常,在它地是外籍菌,要出现疾病。

给猪口服微生态制剂,可以防病治病。

(五)研究行业、内容和层次的增加研究微生态制剂的行业大量增加,各省都有,最近发展最多的是生态养猪。

基础微生态学和特殊动物肠道的微生态研究增加。

“863”科技项目,就有“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说明微生态制剂发展前景广阔。

三、限制因素微生态制剂的优势:研究材料表明,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添加饲料,家畜提高增重11、42%,提高饲料利用率8、97%,降低发病21、56%,减少死亡9%,提高产蛋6、3%,产奶7、3%,效果明显,那为什么没有大面积推广和接受?原因:1、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人注意力在病原微生物.2、认识的片面性:大多人认为所有微生物是有害的。

实际仅极少数微生物是有害,大部分微生物是有益的;人们只看到少数人患传染病死亡,没看到大部分人有正常微生物保护而健康的活着。

3、方法的缺陷性:1957年德国才发明厌氧培养,发现肠道中95%是厌氧细菌.4、微生态制剂质量和稳定性问题:厌氧菌不好培养和保存,制剂是液体或干燥品容易死亡;其次,微生态制剂还缺乏质量标准。

(三株口服液的倒闭)。

5、微生态制剂疗效慢。

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比较抗生素微生态制剂速效和短效慢效和长效菌群失调菌群平衡细菌耐药无耐药急性传染病有效慢性疾病有效多系统有效消化道有效无发展方向有发展方向,提倡第三节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动物微生态学与边沿学科的关系(一)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即生物与环境;而动物微生态是研究微生物与机体内环境,是生态学之内的。

两者层次不一样。

(二)与微生物生态学的关系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着重环境。

微生态学:微生物与机体内环境的关系,着重生物。

(三)与悉生生物学的关系悉生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有无微生物和携带什么微生物,它作为一个研究方法,属于微生态学的范围。

(四)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医学微生物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与致病性。

动物微生态学只研究正常微生物,并认为没有没有万能的病原微生物。

(五)与工业、土壤、环境微生物的关系动物微生态研究核心是微生物与宿主关系。

其他微生物着重在某方面应用。

(六)与生理学的关系动物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对机体的生理作用,生理学偏重于自身的生理作用。

二、动物微生态学与其他生命学科的关系动物微生态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学科有密切关系,互相利用和渗透交叉。

第四节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前景一、与畜牧业、水产业发展有关,现在我国畜牧业水产业产值占农业的35%以上,而发展畜牧和水产业,需动物微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我国猪肉产量是世界水平2倍,蛋类已经达到世界水平,我国饲料也是世界第2大国。

二、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一)畜产品水平低猪,一头母猪一年仅提供16头小猪,美国是22,3头。

奶牛,一个产奶周期我国是3000KG,USA是8000KG。

蛋鸡,一个产蛋周期是12-13KG,USA是18KG。

(二)动物食品污染严重1、畜禽疾病严重:畜禽死亡率一般是10%-18%;05年的四川猪链球菌病,06年夏猪的高温综合症,还有禽流感、FMD、和猪流感等。

2、饲料品质低:含瘦肉精和激素超标,高砷,高铜,高锌等,三聚氢胺。

3、药物残留:含抗生素、激素,引起人的中毒。

4、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饲料大量使用阿散酸,高铜,二恶英、疯牛病。

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人类及动物。

(三)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绿色食品:安全、无污染、无残留、营养好的食品。

污染源:农药、化肥、瘦肉精、抗生素,激素,二恶英,工业废水等。

机遇:由于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畜产品的出口,为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第五节动物微生态学的用途动物微生态涉及范围大,应用广泛。

一、认识生命本质动物机体离不开微生物,人体细胞是1013个,所携带的微生物是1014个,即微生物细胞是人的10倍。

35%的微生物酶被机体利用,微生物参与机体营养,免疫和生物拮抗等。

二、对疾病的认识疾病是微生态失调引起的,即菌群失调,是微生物定性定位,定量的改变,调整失调,可以防病治疗病。

有的病是两种微生物合作引起的,如猪萎缩鼻炎。

三、生理学检测检测正常微生物的定性,定位、和定量,就可知道动物的健康程度,但现在没这个化验,仅有血常规。

四、微生态工程的建立即研制、生产出对不同疾病的有效的微生态制剂,现在这样产品少。

思考题:1、微生态学、动物微生态学、正常微生物的概念。

2、抗生素的副作用是什么?3、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区别是什么?4、微生态学发展为什么前景光明?5、动物微生态学用途是什么?6、微生态发展的限制因素是什么?第二章动物微生态基础重点:掌握微生态空间、组织的定义和层次,微生态演替和宿主转换的过程;感染、营养与微生态的关系;分子微生态的概念等。

第一节环境微生态概念:微生态的环境是指地球以下、细胞以上,有生命因子和无生命因子的环境。

具体是指个体内系统、器官和组织细胞。

宏观生态学:是制个体以上,地球以下的各层次;环境是空气、水、岩石和地层。

一、微生态空间空间为环境的同义语,即指微生态在机体存在的环境。

机体和微生态空间是统一体,不可分割;分5个层次。

(一)动物个体:机体所携带的正常微生物构成总生态系,下包括生态区、生境、生态点、生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