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生态学

动物行为生态学动物行为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在其自然环境中的适应和演化的学科。
它关注动物的行为如何适应环境,并探讨这些行为变化对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一些经典案例。
1.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选择及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它探讨了动物行为与其适应环境的关系,以及这种适应如何塑造物种的生态学特征。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动物的求偶行为、群体行为、捕食行为、资源利用行为等。
2.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动物行为生态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观察和实验。
观察方法通过记录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取数据,可以揭示出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方法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从而得出关于行为和适应的结论。
此外,生物标记、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中。
3.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经典案例(1)鸟类迁徙:鸟类迁徙是动物行为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观察和跟踪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鸟类迁徙的触发因素、迁徙路径选择及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于保护鸟类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性昆虫行为: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等以群体方式生活,其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
动物行为生态学通过研究昆虫的社会行为,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协作与竞争关系,以及这些行为对整个群体的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3)食物链与捕食行为: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和捕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了捕食者的选择行为、捕食策略和受捕食者的逃避行为等,以深入了解食物链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意义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改善物种保护、生物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群落: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只要那里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那里就会出现一定的生物组合,即由很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
群落就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的相互妨碍作用。
演替: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直至出现一个稳定群落才会终止,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演替。
原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地点如果是从来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沙丘、湖底,这种演替就叫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如果由于火灾、洪水泛滥和人为破坏把原生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叫次生演替。
竞争:两个物种在利用同一有限资源时就会发生竞争。
捕食:是指动物吃植物,是物种间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问答题什么是种群?种群有什么特征?种群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个体的集合体。
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受到哪些参数的影响?这些参数是怎样影响种群数量的?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的影响。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则减少;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失衡,数量会减少。
种群的增长有哪些模型?指数增长(不受资源限制,不受空间和其他生物制约);逻辑斯谛增长(资源有限条件下)种群的社会关系有哪些?竞争、互惠共生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征?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只要那里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那里就会出现一定的生物组合,即由很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
群落就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有哪些结构?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层次性,自下到上为苔藓、草木、灌木、乔木。
从赤道到北极有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寒带针叶林、草原、热带稀树草原、荒漠、苔原等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P474群落演替包括哪些过程?请举例进行说明。
P474-475地球上有哪些生物群落?P 469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因为在群落的演变过程中,每次演变都会有原物种存在,只是占在物种中统治地位的主要物种发生了变化,论述单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连续增长规律,该规律有何实际意义?P461论述逻辑斯谛方程的存在条件及所描述的种群变化过程,该规律有何实际意义?P461试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动物的行为生态学

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动物的行为生态学是研究动物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动物是如何对环境做出适应和响应的,以及这些行为对于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生态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生活史特征和种群动态等重要生态学现象。
一、行为适应动物的行为适应是指为了适应所处的环境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行为适应是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提高其获取食物、避免捕食、繁殖等生活活动的成功率。
例如,鸟类在不同季节会展现出迁徙、筑巢和求偶等特定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这些行为改变可以帮助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重要的生命周期活动,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二、行为与资源利用动物的行为与资源利用密切相关。
动物通过选择合适的栖息地、对食物的选择和争夺、群体行为等方式来获取和利用资源。
行为生态学研究了动物如何通过行为策略来获得最大的营养和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食草动物选择合适的植物部位获取营养,捕食者通过选择猎物和选择最佳的捕食时机来提高捕食成功率。
三、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许多动物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它们的行为受到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地位和资源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行为研究了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等方面。
例如,狮子在群体中展现出结盟、威胁和繁殖等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对于群体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行为与繁殖动物的行为与繁殖密切相关。
行为生态学关注动物如何通过繁殖行为和繁殖策略来提高繁衍的成功率。
动物的求偶行为、配对行为和育儿行为等都是影响繁殖过程的重要因素。
例如,雄性鸟类通过展示翅膀、鸣叫和筑巢等行为来吸引雌性,并与其进行繁衍。
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和进化机制。
五、行为与生态系统动物的个体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食草动物的取食行为可以改变植物的分布和种群结构;掠食者的捕食行为可以影响猎物种群的密度和组成。
双名法名词解释动物学

双名法名词解释动物学双名法,也称为生物命名法,是生物学中用于规范生物名称的一种方法。
在动物学中,双名法主要用于对动物物种的命名和描述。
本文将从动物形态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进化论和动物分类学等方面,对双名法在动物学中的应用进行解释和阐述。
1.动物形态学动物形态学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的科学。
在动物学中,双名法常用于描述动物物种的形态特征。
通过双名法,可以准确地描述动物物种的外观、颜色、体型等方面,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动物的多样性。
2.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在动物生理学中,双名法常用于描述动物物种的生理特点,如代谢、感官、生殖等方面。
通过双名法,可以准确地对动物的生理特点进行描述和分类,为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动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动物生态学中,双名法常用于描述动物物种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行为。
通过双名法,可以准确地描述动物的栖息地、食性、繁殖行为等方面,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态适应性。
4.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
在动物行为学中,双名法常用于描述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
通过双名法,可以准确地描述动物的行为习性、社交行为、繁殖行为等方面,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
5.动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规律的科学。
在动物遗传学中,双名法常用于描述动物的遗传特点和基因组信息。
通过双名法,可以准确地描述动物的遗传变异、基因表达、物种进化等方面,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动物的遗传多样性。
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研究

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紧密相关。
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动物的行为、社会结构以及适应性等方面,而生态学则关注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两者在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交叉点,因为一个物种的行为往往与它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而环境对物种的适应性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行为。
动物行为学中的基本概念行为是指一个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采取的反应和动作。
在动物行为学中,行为可以分为两种: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本能行为是指通过基因编程而出现的固定行为,如吃、睡、繁殖和自卫等。
而学习行为则是因对环境变化作出的一定响应而获得的行为能力。
基于这两种行为,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所依赖。
例如狗的本能行为是追逐猎物,而训练后,它可以在人的指令下学会很多行为,如坐下、握手和其他复杂的指令。
在动物社会学中,动物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被广泛研究。
学者们发现,许多物种都能够用声音或者姿态来表达情感和信仰。
例如雨燕、海豚、猴子等都能够发出复杂的声音来表达感情。
同时,动物社会中普遍存在竞争和合作的行为。
动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往往是有着合作和竞争性质的,它们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了整个种群的生态效应。
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生态学关注生命体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个群落中的生物相互作用,包括资源竞争、种群控制和相互促进等,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命运和繁衍情况。
在生态学中,物种之间的互动被描述为食物链。
食物链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生物,一个物种被其他物种为食,同时也会成为它自己的捕食者。
这个过程形成了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例如,嗜鼠鹰为了获取食物可能会捕食老鼠,而老鼠可能会被猫所捕食,猫也有可能被野犬或狼所捕食。
生态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生态位和生态系统。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它包括了物种在资源利用、环境适应、繁殖等方面的特征。
而生态系统则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整体,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和其他非生物因素。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和生物之间的互动是生态系统稳定运转的关键。
动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研究

动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是现代动物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动物的行为和其与环境的关系,对我们了解自然世界和动物的演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两个方面介绍这两个分支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
与传统的动物学相比,它更侧重于研究动物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下的行为表现和变化规律。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实验。
研究动物行为需要对动物个体、社会、群体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借助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分析和模拟模型来预测和解释动物行为的演化和变化。
在实验中,动物行为学家通常观察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比如声音、光线、化学物质、食物等。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还包括使用不同的仪器,比如红外线摄像头、声音记录器、运动捕捉仪、麻醉剂等,以便更加准确地记录、统计、分析和模拟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学在理解动物界的生态环境、演化和行为适应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释动物在生存、交配、繁衍、社交等各方面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之间的关系、演化和适应性。
例如,在研究冬眠动物时,我们可以探究它们如何适应寒冷环境和缺乏点和食物资源的问题。
在研究鸟类时,我们可以了解它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温度、声音和行踪等因素,以便适应环境变化。
除此之外,动物行为学的一些研究结果还被广泛应用于动物保护、动物驯养和动物实验方面。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食性、行为时间等特征,为动物保护和保护区建设提供依据。
我们还可以根据驯养动物的行为特征,改善动物的饲养环境,提高动物的生活和育种效果。
此外,动物行为学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以促进开发新药物和治疗方法。
二、动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动物在确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以及这些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观察、采集样本、分析数据和模拟分析等。
动物行为学与生态环境

动物行为学与生态环境一、引言动物行为学研究的是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以及这些行为对个体和群体生存与繁衍的影响,包括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环境则是动物行为表现的根源和背景,影响着动物的生活、繁衍和进化。
因此,动物行为学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二、动物行为学1.基本概念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动物在各种条件下对内外环境的反应和行为表现。
行为学家通常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2.影响因素动物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这与动物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关,也与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
动物个体的基因、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经验、学习等,都会影响动物的行为。
而环境的气候、地形、植被、物种组成、人类活动等,也会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3.动物社会行为动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形成了各种特别的社会形态,包括单独生活、对立群居、合作群居等。
动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行为表现也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4.动物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动物中有些种类主要以单独生活为主,这种生活方式与它们的生态环境有关。
例如,某些鸟类有明显的繁殖季节,一旦孵化出蛋,双亲为了保护后代就必须长时间照看它们,这就是为什么这些鸟类被称为高度单独生活的动物。
相反,其他一些动物形成了复杂的群体,如黑猩猩、猴子、狮子等,它们之间的社会行为和角色分工对个体与群体的成长、进化和生存起着重要作用。
三、生态环境1.基本概念生态环境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水域、植被、微生物、其他生物等因素。
2.影响因素生态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与客观的自然因素和主观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客观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而人类活动则包括城市化、工业化、人类的种植、养殖、污染等。
3.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中各个层面的生物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例如,动物的生境和食物来源发生变化,动物会发生行为的改变来适应这些变化。
动物行为生态学

动物行为生态学(Animal behavioral ecology): 结合环境压力等因素,用动物的行为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动物。
动物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的行为,尤其是自然环境下的行为。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从进化的角度研究生态压力下的动物行为。
动物运动的生物学基础:动物运动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动物行为的神经,内分泌,基因调控动物运动个体行为:觅食行为、趋向行为(飞蛾)、防御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动物种群行为:争斗性行为(筑巢、领地)、通讯行为、社群行为、迁徙行为动物群落行为:种间关系中的动物行为(动物行为的生态位分离)动物行为的生态系统视角:动物行为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动物行为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动物行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潜力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实验设计、模型构建与计算动物行为生态学的意义:能够加大对机制、发展、适应、进化等自然科学问题的解答。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应用:农业(设立休渔期科学捕鱼)、工业(仿生飞机)、其他产业(人工电路控制甲虫飞行)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用力学的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 ):流体都具有粘性(viscosity ),可认为是内部摩擦力,会阻碍物体在水中运动。
一般会用雷诺数来说明是否有必要考虑粘性对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的影响。
νμρUL UL ==ReRe 为雷诺数;ρ为流体密度(kg/m ³ );U 为生物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m/s );L 为生物与运动速度垂直的横截面宽度(m );μ为粘度(kg/(m ·s));v=μ / ρ不同温度下同种流体的粘性不同。
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特性有差异。
动物在水中运动时若雷诺数大于1000时,忽略粘性的影响。
作业1:一条小鱼在20℃的水中游泳,游泳时速度为0.18 km/h ,鱼苗身体横截面最长0.005m ,问在计算小鱼运动速度影响因素时是否可忽略水的粘性?(20℃粘度为1.002*10-3),可忽略<10005.24910002.1005.005.01000Re 3-=⨯⨯⨯= 动物在水环境的运动力学:把流体分为晶格块,拍摄分析每块晶格的三维运动方向与速度,从而分析生物体运动动力、速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觅食行为 生殖行为
鸟类
战斗行为
鹰鸽博弈 战斗预期
生殖合作 动物社群生活 捕食者与猎物
军备竞赛
利他行为 社会行为 信号与通讯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生境选择 领域行为
种群(population)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组成的基本单位;
动物对水的适应: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淡水鱼:
体内高渗、体外低渗; 大量排低渗尿,维持水平衡。
海洋硬骨鱼:
体内低渗、体外高渗; 吞海水,补充水;少排尿,节约水;多余盐,从 鳃排。
海洋软骨鱼:
内外等渗;靠尿素等特殊物质维持体内高渗。
广盐性洄游鱼类:淡水硬骨鱼+海洋硬骨鱼
生态因子:
能量因子:光、温度; 物质因子:水、O2、CO2、土壤、火……
生物地理群落 组成与结构 生态金字塔(锥体)
能量锥体; 生物量锥体; 数量锥体。
生态效率
同化、生产、消费、 林德曼效率
富集(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反馈(feedback)
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保持稳定 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偏离加剧
生物量≠生产量
种群平衡; 种群衰落、灭亡:
最小可存活种群
种群调节(略) 集合种群
生境斑块; 局域种群的集合; 保护生物学意义。
收获理论:
最大可持续产量(MSY) 配额限制; 努力限制。
基因、基因库、基 因频率、哈代-魏伯 格定律、地理变异 、渐变群…(略) 适合度(fitness)
以基因型个体的平 均生殖力乘以存活 率 W=ml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全球水循环 全球碳循环:
源(释放CO2)、汇(吸收CO2)
全球氮循环 全球磷循环:不完全循环、海洋沉积 全球硫循环……
水热条件决定植被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
太阳辐射-气候带-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土壤、水陆分布等
捕食:
典型捕食; 食草;
合理放牧
寄生;
微寄生物(生长繁殖) 大寄生物(生长,不繁殖) 巢(窝)寄生
协同进化(军备竞赛)
群落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外貌;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 成;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 部环境 ; 具有一定的结构 ;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 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边界特征 :
K-因子分析;
种群存活曲线:
种群增长率r; 内禀增长率rm; 种群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
离散型:
昆虫、一年生植物
连续型:
与密度有关:
逻辑斯谛方程 (logistic equation) K环境容纳:
害虫、水华、赤潮
生态入侵
(ecological invasion) 迁移、定居、繁殖
耐受上限和耐受下限之间的范围 其中包括最适区
环境:
能量环境:光、温度; 物质环境:水、大气、土壤等。
光:
植物光周期现象:长、短、中日照、日 中性等 动物光周期现象:昆虫滞育、鸟兽换毛 (羽)、鸟(鱼)类迁徙等
温度:
内、外、常(恒)、变温,冷、热血动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 有效积温法则:K=N(T-C)日度
种内关系:
领域性; 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异株克生)
争议……
种间关系:
共生(略) 竞争:
生态位(niche): 物种在生物群落或 生态系统中占据的 地位和角色 基础生态位、实际 生态位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 争者时,物种扩张其 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生态 位相似则不共存;共 存则生态位分化
生物量:
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 质,单位是克干重/m2或J/m2。
生产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地球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陆地生态系统:
光、CO2、H2O、营养物质 温度-光合效率 捕食-光合效率 水-限制因子(一般)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光 淡水:营养物质(P)、光、捕食
过渡带-群落交错区 (ecotone)-边缘效应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 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优势种、建群种、亚优 势种、伴生种、偶见种 (罕见种)
种类组成的调查
最小面积法
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500M2 北方针叶林为400 M2 落叶阔叶林为100 M2 草原灌丛为25-100 M2 草原为1-4 M2
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
过程理论模型(略)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分类(离散)
分类单位:[中国] 植被型组(10) 植被型(29) 群系(560多个) 群丛(基本)
演替顶级学说
单元顶级论
气候顶级:一个气候 区一个顶级预期
多元顶级论
多种顶级
顶级-格局假说
多种顶级连续变化 优势顶级:气候
排序(连续)
直接梯度分析 间接梯度分析
K(有效积温)、N(发育历时)、T(环境平均 温度)、C(发育阈温度)。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略)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适应: 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 阿伦规律(Allen`s rule); 毛、皮下脂肪……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理适应:
环境
生 物
生物
人类 社会
一、生物与环境
六、群落生态学
二、生理生态学
三、行为生态学 四、种群生态学
七、生态系统生态学
八、景观生态学 九、分子生态学
五、种群遗传学
十、应用生态学
环境(environment)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 )
地区、地球、宇宙……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群落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态过渡带
生态系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体系、能量体系 、结构体系、功能体系间形成的界面,及围绕该界 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 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弱,难于恢复;环境变化快
影响群落结构因素
同资源种团
生态位接近
空间异质性 岛屿效应:
分布 优势乔木 世界雨林分布最北缘 附生植物少 龙脑香科不如东南亚典型 雨林多 小型叶比例较大 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草原
我国是欧亚草原的 一部分; 我国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高寒草原
荒漠
超旱生半乔木、半灌 木、小半灌木和灌木 占优势的稀疏植被 植物具有明显的旱生 结构 消费者:爬行类、啮 齿类、鸟类、蝗虫等 初级生产力非常低物 质循环速率很低
增加产热: 逆流热交换机制:冰上鸟类等; 异温性:
空间(局部) 时间(日、季节性):冬眠、夏眠
特殊动力作用
冬眠: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适应性低体温 植物休眠 动物冷适应指标:
热中性区宽; 下临界点低; 下临界点下直线斜率小。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理适应; 行为适应:
迁徙、集群、穴居、冬眠等……
栖息地 生态学更重视小环境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分类(略)
特征:
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 阶段性作用(限制性)、直接和间接作 用(略)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光合作用:光照缺乏、CO2补偿; 软体动物:缺钙、用锶补偿等。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原生裸地 次生裸地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群落形成条件
迁移-定居-竞争
演替的类型(略)
水生演替系列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直立水生阶段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木本植物阶段
旱生演替系列
地衣植物群落阶段 苔藓植物阶段 草本植物群落阶段 灌木群落阶段 乔木群落阶段
植物长满裸地
湖泊填平
演替方向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单建群种群落(单优种群落) 共建群种群落(共优种群落)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偶见种(罕见种)(rare species)
空间变化规律:
随纬度增高降低 随海拔升高降低 随深度增加降低
群落的结构:
生活型、层片(略) 群落的垂直结构:
成层性 竞争与选择的结果
群落的水平结构:
镶嵌性 生态因子分布不均匀,形成小群落
群落的时间结构:
季相
群落交错区(ecotone)
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 两个或多个群落间(或生态地带间) 的过渡区域
地带性植被
充分反映当地气候特点
夏绿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绿阔叶林-亚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热带高温高湿气候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是水平地带性的浓缩; 水平地带性决定垂直地带性
淡水生态系统(略) 海洋生态系统:
潮间带(或沿岸区)
海陆群落交错区 干扰
浅海带-半深海带-深海带-大洋带
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多度(abundance)
估计 德鲁提(Drude)七级制多度
密度(density)
实测
盖度(Coverage) 频度(frequency)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均匀度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 两个个体,它们属于不同物种 的概率 香农-威纳指数 (Shannon-Weiner index) 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 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