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先秦史博士生专业书目

先秦史方向博士生专业书目(一)现当代史学著作1、王国维《观堂集林》(全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2、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吕思勉《先秦史》,香港太平书局1980年版。
▲----------------------7、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9、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10、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版。
▲11、蒙文通《经史抉源》,《蒙文通文集》第三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
▲12、蒙文通《古史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五卷,巴蜀书社1999年版。
▲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17、《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已出三册),中华书局1988至2000年。
18、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8至1963年版。
2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
▲2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24、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古代汉语参考书目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1997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2001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2002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2002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23、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2003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1989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2003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1997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1981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2001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2001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1984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1981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3、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4、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45、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6、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7、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48、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49、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0、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51、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199152、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53、古汉语词汇纲要将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4、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5、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8356、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57、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199458、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195659、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60、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19996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199963、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64、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199665、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66、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7、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195868、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69、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198170、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19937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72、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73、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200174、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75、中国制度史吕思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76、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7、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8、新编说文解字古敬恒刘利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79、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81、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8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83、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84、古代汉语朱振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5、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199786、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8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197988、古代汉语习题集全国古汉语教学研讨会198589、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90、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196391、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2、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3、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商务印书馆200294、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196295、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下)张相中华书局197996、诗词曲语辞例释王鍈中华书局198697、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王鍈中华书局200198、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99、广释词徐仁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00.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下)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2001101.古代汉语练习与测评荆贵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102.郭锡良,李玲璞等《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103.张世禄主编《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04.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05.蒋绍愚《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2年106.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107.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108.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1997年109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精品】3第三讲古文字学理论:六书理论

2.省声
有的学者对省声说基本持否定态度。 姚孝遂说:说文凡言省声,十之七八是不可靠的 。 李家祥从《说文》中统计出省声字170个,通过辨 析认为许慎的省声字多不可信,不可从,应该否定 之。许慎把一部分象形字误认为省声字(鼎、梁), 把一部分会意字误认为省声字(事、哭),把一部 分全形声字误认为省声字(觞、蹇jian)。 高明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也认为省声字多不 可靠。 何九盈也认为《说文》中共有310个省声字,其中 158条不可信。
即,从?从?。表示人靠近食器就食,本义为靠近。 折,从艸,从斤。表示用斧斤断草,本义为折断。 表,从衣,从毛。本义为毛朝外的皮外衣。 冠,从冖,从元,从寸。表示手拿帽子戴在头上, 本义为帽子。 香,从黍,从甘。本义为谷物散发出来的香甜气味。 军,从勹,从车。表示用战车围成营垒,本义为围 成营垒。 寒,从宀,从人,从茻,从?。表示人在屋里铺着、 盖着草御寒,本义为寒冷。 暴,从日,从出,从二手,从米。表示太阳出来用 手拿米来晾晒,本义为晒。
有的学者对省声字持肯定意见
陈世辉认为:省声字是古汉字形声字中存在 的一种现象。 姚炳祺认为:省声也是汉字在特定历史时期 的一种特殊的注音手段。它反映了这些字在 汉代的读音情况,对研究某些谐声偏旁的读 音变化很有参考价值。 温知本对省声字也予以肯定,并探讨了省声 的三种情况。
形声字的地位
象形、指事、會意的區別:
象形字所象的是純粹可以描繪的具體的“形”; 眉 果 指事字所指的已經是抽象的意思和沒有固定形態的 事物; 鬥 會意字是可以分拆成兩個以上的單體的,分開後的 任何一體,仍能單獨成字。 象形字和指事字,如果分開後,至少有一部分不能 單獨成字。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

一字形的因袭比较 二辞例的推勘 三偏旁的分析 四历史的考证 五掌握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六审音求义
第二节中古音韵
第一节音韵学与语 音学
第三节上古音韵
第四节上古音 知识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题
一语音学名释 二音韵学名释
一 《切韵》时代的声母系统 二中古音的韵部
一上古音的声纽 二上古音的韵部 三商周古音探索
第四节青铜器的定名、 分类与礼器制度
01
第五节青铜 器铭文分代 研究
02
第六节三代 封建与金文 分域研究
03
第七节族氏 铭文研究
04
第八节兵器 铭文研究
06
思考题
05
第九节青铜 器铭文选读
一古器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青铜器纹样研究
一商代金文的分代标准 二西周铜器断代 三西周历法
一三代封建之政治制度 二文字与器物的从同与趋异 三分域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一大小徐对《说文解字》的勘正与研究 二汉字结构的研究 三古文资料的汇集 四金石学的建立 五字书、辞书与韵书
一元明两代的文字学 二明代的字书
一上古音韵的研究 二 《说文》学研究的深入 三金石学的复兴与古文字学研究 四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1
第一节六书理 论
2
第二节古文字 形旁的通用
3
第三节古文字 声旁的通用
一国、族、氏的区分 二 “亚”的含义 三商周日名、族徽应用的普遍性
一兵器铭文的发展 二兵器铭文所见物勒工名制度
一商代金文 二西周金文 三东周金文
第一节简帛文献 第二节盟书
第三节石刻文字
第四节古玺、封泥与 陶文
第六节简帛及其他 古文字文献选读
第五节货币文字
古文字学教学大纲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修订负责人:刘娟教学大纲统稿人:孙国栋古文字学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张胜利执笔人:张胜利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齐鲁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课程名称:古文字学课程编号:0301006英文名称:Paleograph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68 理论学时:68 实验学时:课外学时:学分:4开设专业:美术学(书法)先修课程:中国书法史古代汉语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书法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古文字起源、古文字的基本性质,掌握古文字的特点、形体演变及结构规律,掌握通过分析古文字的形体结构了解古文字本义的方法,达到正确理解、解释常用古文字形、音、义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第一,了解并掌握中国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
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第二,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各种类型(甲骨文、金文、陶文、货币文字、兵器刻辞、印玺文字简帛、封泥文字、盟书文字等)的古文字。
并了解各种题材古文字的行款及背景知识。
第三,通过掌握一定的、相关的古文字学知识,要求学生达到能够阅读古文字方面的或与古文字有关的学术论文与著作,从而能够把学到的古文字学的知识作为继续扩大这方面知识的一条途径。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作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查找、整理一些古文字的资料等,从而培养学生在古文字学方面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一.古文字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古文字学的概念古文字的研究对象二.学习古文字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基本方法学习古文字的意义三.汉字起源的问题结绳记事和神话传说仓颉造字的思考“卦爻制作”与表意符号四.汉字的萌芽、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符号文明萌生期陶符五.汉字的逐步成熟时期甲骨文阶段青铜器铭文阶段战国文字阶段简牍、帛书阶段六.小学的萌芽与兴起汉字构形理据的分析汉字的规范整理和字书的编纂七.汉语训诂学和发言研究的发端《尔雅》《释名》《方言》八.《说文解字》和汉代小学研究许慎生平及传作背景六书理论历代有关《说文》的研究(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做好每堂课的笔记,能够多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谜底:龙
授课内容:
“龙”字的起源 “龙”字的演变 “龙”字的释义 中国龙文化和传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 重要的文化符号。商代甲骨文象形“龙” 字,似乎是一种有角、有头、嘴巴张开、 身体弯曲的动物。 关于龙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主 要观点是:龙是人们将蛇、马、河马、 鳄鱼、巨蜥、鱼等动物的肢体和特性组 合而成的神物。
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 但是天帝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 “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 成为一片汪洋。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 己也被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 传·昭公十七年》)。 治水失败的鲧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 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天帝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 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 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 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 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接着建立的夏王朝, 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
随着对龙科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基本 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考古人员 曾在河南濮阳一处六千多年前的墓中发现 用蚌壳摆成的龙。此龙身长1.78米,昂首 拱背,身体弯曲,有前后爪,长尾。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村出土的玉雕龙,呈勾曲形,高26 厘米,口闭吻长,鼻端前突,颈上有 长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 骨文中象形 “龙”字。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古文字学课程综述古文字学即国学大讲堂之国学基础——小学(古文字学)古人把文字学叫作”小学”,而古文字则是指秦代以前的文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真的懂得自己的文字吗?你了解文字是何时产生的吗?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呢?他们又是怎样创造文字的呢?创造文字的工作体现了什么思想和文化吗?搞清楚这些问题才可能开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所以,学好小学不仅是我们自身修养的开始,而且更是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开始。
一流的导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传授开设课程:《古文字学》课程目标: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素养的文物学研究者,使其兼具:鉴赏家的卓越眼光、投资家的远见敏行、收藏家的丰富底蕴,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佼佼者。
导师介绍: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并著有《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70余种。
入载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协会《世界五百名人录》。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以考古学甲骨金文学,古代文献和民族学等史料为基础,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天文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初步构建了天文考古学体系,为该分支学科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并在文物考古学界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卓越贡献。
《古文字学》教学大纲古文字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和诠释方法。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时期铸刻或书写于遗物上的古汉字及各种古文字资料,由于这些铭刻直出先民之手,并以文字的形式直录历史,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书籍文献,对考古学与历史学而言,具有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因而古文字学享有不同于文献学与古器物学的独特的学术地位,于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古代漢語參考書目一、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出版社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二、古書注疏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詞彙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张博宁夏人民出版社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词法论陈光磊学林出版社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汉语词汇学引论许威汉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先秦汉语实词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四、語法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所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古汉语虚词词典赵长才等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俊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方有国巴蜀书社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张玉金商务印书馆五、文字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达世平上海书店古汉语文字学知识经本植四川教育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 __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甲骨文文字学李圃学林出版社甲骨文字学纲要赵诚商务印书馆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偏旁部首简说王术加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文字学杨五铭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六、語音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概要陈壬秋四川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纲要刘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古韵通晓陈复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汉语历史音韵学潘悟云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声韵学教程丁忧武汉大学出版社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陈振寰湖南人民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周祖谟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入门张世禄复旦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诗词格律教程朱承平暨南大学出版社七、漢語史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中华书局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纲要蒋冀骋湖南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俞光中学林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邓文彬巴蜀书社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学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八、訓詁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训诂学史略赵振铎中州古籍出版社训诂学新论宋金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__训诂学宋永培广东教育出版社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九、修辭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十、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 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 1997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 xx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xx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xx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xx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xx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 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 1981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23、汉字 __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xx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 xx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 1989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 xx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 1997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 1981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 xx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 xx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 1984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 1981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43、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44、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45、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46、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47、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48、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49、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50、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 51、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 199152、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53、古汉语词汇纲要将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54、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55、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 198356、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57、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 199458、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 195659、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60、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 19996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xx6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 199963、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64、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 199665、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66、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67、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 195868、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69、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 198170、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 19937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5872、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 73、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 xx74、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75、中国制度史吕思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76、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xx77、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8、新编说文解字古敬恒刘利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79、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8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81、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19808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83、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84、古代汉语朱振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5、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 199786、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8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197988、古代汉语习题集全国古汉语教学研讨会198589、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90、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 196391、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92、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93、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商务印书馆xx94、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 196295、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下)张相中华书局197996、诗词曲语辞例释王鍈中华书局198697、唐宋语辞汇释王鍈中华书局xx98、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99、广释词徐仁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00.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下)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xx101.古代汉语练习与测评荆贵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xx102.郭锡良,李玲璞等《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103.张世禄主编《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04.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05.蒋绍愚《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2年106.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107.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108.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1997年109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喻义
名词:天子,皇帝。
龙袍 龙椅 龙颜
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 之象也。——《史记-始皇本纪》
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 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 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喻骏马
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 夏官 》 喻文章、书法的雄健华丽 龙蛇(龙蛇走。形容笔势如龙蛇,蜿蜒盘曲);
《説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 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 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 聲。凡龍之屬皆从龍。 白话版《说文解字》:龙,鳞甲动物之 王。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 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 时刻而潜渊。字形采用“肉”作边 旁, 一副飞腾造型,以有所省略的“童”作声 旁。所有与龙相关的字,都采用“龙”作 边旁。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主讲人:侯自玉 资料收集:于博文 田会 PPT制作:温深圳 张彭程
猜字谜:Biblioteka 袭人没穿衣 砍下竹子做灯笼 系根带子尤其美
谜底:龙
授课内容:
“龙”字的起源 “龙”字的演变 “龙”字的释义 中国龙文化和传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 重要的文化符号。商代甲骨文象形“龙” 字,似乎是一种有角、有头、嘴巴张开、 身体弯曲的动物。 关于龙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主 要观点是:龙是人们将蛇、马、河马、 鳄鱼、巨蜥、鱼等动物的肢体和特性组 合而成的神物。
鲧化黄龙
天帝与龙
谢谢观赏
天帝与龙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 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 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 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
铜鼎铸成时,有龙垂下胡髯迎黄帝升 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黄帝升了天后便 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 中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 身。黄龙即是龙帝,五 行属土,位居中央,是 龙族之首.在汉代的典籍 中亦有提及:“黄龙者, 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 神灵之精也。能巨,能 细,能幽,能明,能短, 能长,乍存,乍亡。王 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 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 沼。”说明了黄龙的形 象。
龙的传说: 鲧化黄龙
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 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几乎快要生存 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 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但是这些洪水不断 的突破他的堤防,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 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 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 难,在地面上开始生活。
随着对龙科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基本 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考古人员 曾在河南濮阳一处六千多年前的墓中发现 用蚌壳摆成的龙。此龙身长1.78米,昂首 拱背,身体弯曲,有前后爪,长尾。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村出土的玉雕龙,呈勾曲形,高26 厘米,口闭吻长,鼻端前突,颈上有 长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 骨文中象形 “龙”字。
一、“龙”字的起 源
二、“龙”字的演变
三、“龙”字的释义
1.本义 名词:古代中国传说中有神力的完美动物。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 • 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 • 执辔》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 • 襄公二十一年》
飞龙在天。——《易 • 乾》
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 • 叶公 好龙》
龙藻(比喻华丽的辞藻);
3.姓氏
龙姓,为中国古代百家姓之一, 为古老的姓氏,姓的来源因多涉及 神话,故不可详考。在中国古代中, 许多龙氏族民曾经在推动历史的发 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龙文化和龙的传说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 征。远古人们认为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 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自己。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 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 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几千年浩瀚的 历史进程中,龙成了一种文化。它代表了中 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 但是天帝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 “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 成为一片汪洋。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 己也被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 传·昭公十七年》)。 治水失败的鲧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 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天帝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 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 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 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 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接着建立的夏王朝, 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