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拟定小标题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2.学习本文从相识到相知撷取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培养精读习惯,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研读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质朴、真诚的个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结构布局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鲁迅1.出示鲁迅照片,让学生辨认并谈谈自己认识的鲁迅。
2.对照鲁迅照片,对鲁迅进行口头描写。
二、了解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女小说家。
命运坎坷,早期革命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逃婚后1934年在上海与鲁迅相遇,鲁迅在生活和创作上给予了其很大帮助,成为鲁迅先生培养的青年作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
作品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等。
三、整体感知1.帮助学生扫清预习时候的字词障碍。
2.速读课文,给每部分拟定小标题,理清行文思路。
可以从作者的语言中找关键词句拟定小标题,如第一部分为: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第三部分为:鲁迅喜欢吃北方菜。
我们一起逐一拟定。
(一)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1)(二)鲁迅走路很轻捷(2)(三)鲁迅喜吃北方菜(3-13)(四)鲁迅和“我”开玩笑(14-17)(五)天晴了,太阳出来了(18-23)(六)鲁迅读复青年来信(24-26)(七)鲁迅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27-30)(八)许先生是忙的(31-34)(九)夜里去看电影不坐车(35-40)(十)翻书就是休息(41-42)(十一)鲁迅待客和工作(43-54)(十二)“吃鱼丸”尊重事实(55-60)(十三)鲁迅认真包书(61-63)(十四)鲁迅带病拼命工作(64-67)3.作者这样写是否符合一定顺序?明确:按照由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叙写。
回忆鲁迅先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回忆鲁迅先生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文章写作于1946年,萧红回忆起自己与鲁迅的交往经历。
2.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1)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
2)鲁迅先生的爱心和关怀。
3)鲁迅先生的批评精神和严格要求。
4)鲁迅先生的智慧和幽默。
目标导学二:分段详读,理解文章1.认真阅读第一段,了解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
萧红在文章开头写道:“鲁迅先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他的脾气平和,待人和蔼可亲。
”这一段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他的平易近人的一面。
2.认真阅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的爱心和关怀。
萧红在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对待年轻文学青年十分关心,他往往会鼓励他们,指点他们的创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这一段描写了鲁迅先生对年轻文学青年的爱心和关怀。
3.认真阅读第三段,了解鲁迅先生的批评精神和严格要求。
萧红在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对文学作品的批评非常严格,他不会因为作者的名气或者人缘去姑息,而是会针对作品本身进行批评。
”这一段描写了鲁迅先生的批评精神和严格要求。
4.认真阅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的智慧和幽默。
萧红在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的智慧和幽默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一段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的幽默故事来展现他的智慧和幽默。
目标导学三:思考与交流,体会人物性格1.思考: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学生自由思考,组内交流)2.交流:你们认为鲁迅先生的哪一个性格特点最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学生自由交流,班级讨论)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性格特点,同时也研究到了如何通过撷取生活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向鲁迅先生这样的伟人研究,培养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和作家张梅林抵达上海,他们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并向鲁迅请教。
鲁迅特意将他们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这些人后来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形式上以空行分段,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二、作者简介:
萧红
三、略读导航:
பைடு நூலகம்
四、自读交流: .认读词语: 舀水、揩油、捆书、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 以为然 .达标自测: .自主学习,完成填空。(见PPT) .小组交流: 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交流,PPT出示)鲁迅的“笑”鲁迅的步伐鲁迅品评 衣着鲁迅的休息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鲁迅谈鬼故事海婴的问好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鲁迅最后的时刻 五、快速通读课文,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讨论: 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师:体贴、明朗的笑和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 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 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下列任务,每组派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鲁迅先生引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 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 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 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鲁迅文学作品中的鲁迅形象: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设计说明《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别具一格的经典回忆性文章。
萧红用她敏锐的感知力、细腻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可敬可亲的鲁迅形象。
教学此课,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感知鲁迅形象,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细腻、亲切的语言风格上,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恰当地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教材旁批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知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作者运用的以小见大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不是有严肃的面庞,冷峻的目光,以及那颇具代表性的浓黑的一字须提起鲁迅先生,我们会想到坚毅、果敢、倔强、深邃、严厉等词语。
然而先生在世时,周围的很多文学青年都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萧红笔下平凡、亲和的鲁迅先生。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舀(yǎo) 揩(kāi) 碟(dié) 捆(kǔn) 咳嗽(sou)调羹(tiáo gēng) 绞(jiǎo)肉薪(xīn)金校(jiào)对草率(shuài) 洗澡(zǎo) 悠(yōu)然吩咐(fù) 抹(mǒ)杀疙(gē)瘩深恶(wù)痛绝不以为(wéi)然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做批注,自主学习课文,表达个性感悟。
2.揣摩品味精彩段、句、字,学会从细微之处把握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貌,理解作者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一、巧导入,比较身份引思考1比较作品,引出作者与鲁迅的关系。
(PPT)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断、《社戏》片段和萧红《后花园、祖父和我》片段,学生阅读体会萧红作品受到鲁迅先生的深刻影响。
明确: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师生关系。
3.介绍作者,引出作品写作背景。
(PPT)萧红,原名张洒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鲁迅先生的关爱和帮助下来到上海,与鲁迅一家结下深厚情谊。
她是鲁迅先生精心培育的文学青年之一,受鲁迅影响很大。
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时,写下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回忆鲁迅先生》。
4.比较身份,引发对作者笔下鲁迅形象的思考。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篇课文中作者撷取了多个与老师一家朝夕相处的生活场景,在她笔下,鲁迅先生会以哪些身份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呢?二、抓关键,字斟句酌品人物1默读课文,谈感受。
边读边思考:在萧红笔下,鲁迅先生是一位学生感受:父亲、丈夫、朋友、老师、长者……明确:原来鲁迅先生还拥有这么多身份,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是平凡而又充满人情味的。
2.跳读课文,学方法。
文章是如何通过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来展现鲁迅先生的这些身份特点的?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分享做批注的好方法一一抓关键。
(PPT)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一陶渊明这里的“会意”之处,便是阅读时值得批注之处。
一篇课文值得批注的地方可能是一个精彩段落、一个精妙句子或者一个精准的字词。
它往往含义丰富、表达巧妙。
尤其在人物传记里,是展现人物风貌、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所在。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初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思维发展与提升:精读文本,学习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读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质朴、真诚的个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结构布局的妙处。
教学时间:1课时教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清晰的读出鲁迅为国献身的誓言,矢志不渝的决心和因“同胞未醒"的忧虑,一个深邃、沉重、严肃、果敢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这些并不是他的全部形象,在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一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一:通读全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内容,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写在书上,小组进行交流。
三.二读课文,概括事件学习方法:快速浏览,圈点勾画(动词),简要概括,分享交流问题一: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琐事?明确:鲁迅的笑、走路轻捷、夜谈沉思、饮食待客、开玩笑、读青年人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品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生活琐事。
小结:从这些生活场景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是一位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自学提示二:学习方法:从人物描写手法、词语、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语句,小组合作,分享交流。
问题二:你认为哪一个生活场景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最能看出鲁迅先生的什么性格特征?明确:例如“笑声明朗”第1段: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细节描写——爽朗、率真)第11段:一上楼,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卓越科学家邓稼先、爱国诗人闻一多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们眼前则浮现出一个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一个情深义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平常如普通人,温情如平凡人。
它从一个鲜为人道的角度,为鲁迅先生形象增添了异常真实,异常亲切的一笔,使鲁迅成为更完满、更丰富的“人”。
同时,萧红的散文,情真意切,细腻的笔调充溢着萧红对先生的敬意、怀念种种真情实感,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感,实为我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怀人名篇。
是为“琐事蕴含人物本色,琐记成就经典篇章”。
三、教学目标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关键语句和“批注”方法,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萧红笔下鲁迅先生的不同“身份”,把握人物形象;
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力求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萧红心中鲁迅的“身份”之重,理解作者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和梳理文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如“~~~”、“——”等做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
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鲁迅之“凡人”身份,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2、以品读启发思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品读,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
使学生结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终使学生既能明白萧红心中“鲁迅”之“贵人”身份又体会到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二)学法:
在本课的教读过程中,我打算对学生进行圈划批注法、以读促解,读中悟情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用读读、批批、品品的方法,以批注悟人物,以品读促情感,理解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感情。
六、教学程序
(一)观其貌,说其人
(二)忆往事,感其人
(三)阅其历,品其人
(四)读其作,懂其人
七、教后反思
本堂课力求突破以下几点:
1、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有粗到细的读、重点句段反复品,使学生能更准确地体悟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匠心,力求构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2、形成能力:以文本为平台,补充相关材料,走出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从而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3、互动生成:通过深度解读,实现生生间、生与文本间的情感互动和师生价值观的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