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特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特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特点介绍如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一般认为是始于唐代,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

这种政治制度以层层选拔优秀人才为特征,同时也以仟绶等门阀制度为基础,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僚人才的形式。

从唐代开始,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僚人才的重要方式,并在宋代达到顶峰,成为中国古代的代表性制度。

科举制度使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可以避免一些弊端和腐败现象,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

但是,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择,往往限制于少数人的门类和出身,这种门阀性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够公平。

第二,等级制度构建的等级体系,明确了官员的地位和职责。

中国官僚制度以一定的等级体系为基础,根据官员的职位划定等级,明确职责和权限。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官职等级结构更加清晰,且上下之间有着明显的权力和等级关系。

但是,等级体系也造成了社会阶层不同位置的差异和不公平。

第三,道德伦理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强调官员的道德伦理素养,认为官员的表现不仅要表现在职位的权力和职务的执行,还要表现在内心的道德伦理素养。

在中国官僚政治中,道德规范和持有全局观念的官员更受欢迎,这也是中国官僚政治不同于西方官僚政治的根本所在。

第四,官员有义务为人民服务。

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公共目标始终是责任和义务之一,也是引领官僚制度进步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古代,如果官员不能为人民服务,他们可能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处罚,包括官职的取消等等。

总之,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相对于其他制度的优势还是表现得比较突出的。

官员的选拔、等级制度的遵循、职责要求、道德伦理意识等等,构成了官僚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官僚政治与封建社会——《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中国的官僚政治与封建社会——《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中国的官僚政治与封建社会——《中国官僚政治研
究》读后感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著作,是学术界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的奠基之作。

下面,我想结合这本著作来谈谈我国的腐败问题。

作者于亚楠先生提出,有些史学家说中国一部二一四中就是一部含污中。

有人用民族性解释贪污的根源,有人用风气说来说明贪污的盛行,都没找到根本,根本原因在制度上。

上述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人性贪婪而自私,当官员掌握公共权力以后,如果没有制约的话,他往往会以权谋私。

正如阿克顿勋爵的名言一样: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败,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另外,从大的方面来说,制约腐败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制度本身也是容易腐败变质的,比如说君主政体容易变异为僭主政体,贵族政体往往会腐败为寡头政体,共和政体则可能会变异为平民政体。

防止政治制度腐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建立混合政体,因为单一的政体很容易变异为其他不好的政体。

在中国历史上,反腐倡廉往往是通过上级特别是皇帝以身作则或者严惩腐败官员来进行的,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制约腐败。

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新的朝代建立以后,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清正廉洁,打击腐败:但时间一长,因
为没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腐败,统治者就变得腐败、荒浮无道,这又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干是,便出现了朝代频繁更禁的现象。

新中国建立以后,一套有效制约腐败的制度也相应建立起来。

只是,这套制度在后来没有完全贯彻执行,使得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没有充分行使,这是当今中国腐败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现在的反腐,应该在体制改革上多下功夫。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pdf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pdf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pdf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指的是运用各种批判的思维方式,以更深入地研
究中国官僚政治的发展与历史的综合。

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目的,是透过分析政治的结构、政治参与者、政策工具、政策决策过程以及
政策效果,更深入地了解政治制度在官僚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

它首
先涉及官僚政治的研究体系,包括其内容、方法和地域特点。

其次,
它探讨了官僚政治体系在政治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如行政协调方面的能力、参与政策决策的渠道、机构变更的操作
规则、政府的行政能力改革等。

最后,它涉及官僚政治的差异化,因
为一国内部的政治体系可能存在多元性,可能会在这一国家存在多种
形式的官僚政治,并可能有着不同的政策取向和行政方式。

研究中国官僚政治需要考虑官僚政治体系中政治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
作用。

研究者首先必须理解参与各种政治过程的主体,以及这些参与
者之间的关系,这主要依赖于政治研究者实质性地洞穿不同政策或体
制的背景,并以此建立一种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政治过程的理论框架。

此外,官僚政治研究者必须关注官僚体系在实施政策,制定战略计划,监管和调控经济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
的关系。

最后,研究者还要考虑官僚政治体系对结构性变化(如政府
变更、政策实施等)和政治行为表现(如选民支持、抗议行为等)的
反应,以及它如何改变这样的行为、决策和发展。

它还将探讨官僚政
治结构及其实施的政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延续
或打破既定的政治格局。

读《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读《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官僚政治的基础
第四篇 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六篇 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 第八篇 支持官僚的第一大杠杆——两税制 第九篇 支持官僚的第二大杠杆——科举制
官僚、其他阶层
第十篇 仕宦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第十一篇 农民在官僚政治下的社会经济生活
官僚政治、社会发展及官僚政治的变化
第七篇 官僚贵族化与门阀
个人道德与政治事功分开 ?
儒家在专制官僚实践中的变化
• 陶希圣的七阶段发展说
“封建贵族的固定身份制度的实践伦理学说,一变为自由地主阶级向残余 贵族争取统治的民本政治学说与集团国家理论;再变为取得社会统治地位 地主阶级之帝王之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孔子遂由辞呈了神化的伟大 人格;三变而拥抱道教佛教孔子又变为真人至人及菩萨;四变而道士化; 五变而禅学化;六变而孔学之经世济民的探讨失败,所留存者,伟大的孔 子,为地主阶级与士大夫集团之保护神。” 《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
法国
“朕即国家”的王权、大权独揽的官僚体系、奢靡的贵族及大革命
德国
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还处于“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混合 统治”(《资本论》、1963版,卷一、P808)
俄国
彼得大帝(1682~1725)始建的官僚统治,“管理沙皇鞋子的官吏,可 以为自己利益破坏政府命令”…“官僚主义本质上就是忽视现实,专讲形 式。….视人民如马,强夺…藐视国法…”“更换行政人员,不过是为使人民 产生政府反官僚的假相,实质是惧怕、监督人民。(《社会形式发展大 纲》) 东方化的专制、落后的生产关系及“十月革命”。
第十二篇 官僚政治对中国长期社会停滞的影响
第十三篇 中国官僚政治在现代的转型
第十四篇 传统的旧官僚政治的覆败
第十五篇 新官僚政治的推移与转化

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读后感

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读后感

感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吴宗国,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通过阅读吴先生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深有感触,吴先生,全方位的理解和阐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未来的趋势,从马克思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多方面理解中国的官僚政治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影响。

中国的官僚政治传统十分深厚,历史十分久远,传统封建关系十分强固,在专制时代,官僚政治与中国文化的每个因素都显得水乳交融,这体现在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的强调官僚政治的包容性和贯彻性,使得政治渗透到了本身不易达到的几乎一切领域。

作者整合前人的思想,对于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得出的一系列关于政治的论述十分到位,接着对儒家文化,两税制,科举制综合分析。

两税制提供了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科举制则拉拢各方势力为统治阶级服务,并借此统一意识形态,拘禁人们的思想,大力的提倡和要求民众接受儒家的“最便于专制”的思想,一切均是为了专制的统治,吴先生对仕宦阶层与农民阶层的生活作了比较,仕宦以“政治作为达成经济目的的手段”,创造出腐败与贪污的风气;农民则实际为农奴,一切受制于官僚,一直受到商业,高利贷,地权兼并,差役,摊派,贪污等各个方面的剥削。

本书还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官僚政治与专制制度,官僚政治的包容性和贯彻性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停滞直至旧官僚制度的覆灭。

当然,作者的某此观点还是值的商榷的,我认为书中将官民对立作为主要矛盾,问题从中国长期的历史说起,历朝历代的制度虽有共性,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官僚内部的分裂合并与相互制约对于历史的整体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作者认为科举制不符合官僚政治,故有时会采取手段抵消科举的影响,使科举流于表面。

而事实是科举产生的社会流动率还是很高的,科举只是作为一种流动的手段,部分的重新分配,并不抵抗官僚政治,且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性。

说到科举制度,这不禁会想起察举制,察举制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课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课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PPT课件
欢迎进入《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的课件!探索官僚政治的定义、特征、演变 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什么是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是指一种由官僚机构主导并掌控政权的政治制度。了解官僚政治的定义和特征能帮助我们深入研究中 国的政治体系。
官僚政治的历史演变
1
中国传统官僚制度
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官僚制度对现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2
新文化运动对官僚制度的影响
探索新文化运动如何改变了官僚制度,并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官僚政治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僚政治的发展变化。
当前中国官僚政治的形式
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机制
揭示当前中国官员选拔与考核的机制和流程。
官员与民众的关系
分析官员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民众参与政 治过程的现状。
结论
1 官僚政治是中国现代化问题的重要因素
官僚政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2 官僚政治的改革与完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必须通过改革和完善官僚权力与利益
探讨当前中国官员的权力运作和利益诉求。
官僚体制改革的挑战
探索改革当前中国官僚体制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官僚政治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官僚政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 响
分析官僚政治如何塑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其 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如何改善官僚政治对中国现代化 的影响
探讨如何改革官僚政治以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并提 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指在统治者的掌握下,通过官吏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的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和行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最高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皇帝掌握着统治者的特权,任免各级官员,制定政策和法律。

皇帝担任的角色是官僚制度的最高领导者,实际上是官僚政治的最高官员。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分为九品官人制和科举制两个部分。

九品官人制是指将公务员分为九个不同的等级,根据层级的高低来区分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等级制度确保了官员的垂直升迁和晋升。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

科举制是通过对官员进行考试和选拔来选拔官员。

这些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只有通过这些考试的官员才能获得官员的职位和地位。

科举制使得贤才得以发挥,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效率和公正性。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还包括了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的因素。

一些权贵之家出身的人,凭借家族背景和财富等因素可以轻易地获得高级官职。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相当普遍。

然而,科举制度的出现部分地打破了这种不公正的现象,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官员的职位。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由于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官僚制度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九品官人制度和家族背景的因素使得官员的选拔不完全公正,很难保证所有官员都是真正的贤才。

此外,官僚制度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难做到有效地统治和治理。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一种集权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古代政府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了基础。

它的出现和运行让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五代十国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从唐朝灭亡后,经过五个朝代和十个政权,直到北宋建立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唐朝的官僚政治制度明显不同,主要是由于国家分裂,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但每个政权也有其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

1. 宋朝的官僚制度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陆续出现以宋为名的朝代,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南唐和南宋。

南唐的政治制度与唐朝极为相似,南宋则采用了更为严格的科举制度,使得官僚阶层更加专业化和稳定。

南宋建立后,宋官制大致分为九品,其中品级和考试都不断完善和改进。

同时,南宋也加强了官员的管理,工作绩效成为考核的重要因素。

这种制度为后来的明清两朝的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吴越的选贤制度吴越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由于国土面积较小,也没有太多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吴越的政治制度大量使用了选贤制度,即一些具有特殊能力或者出身名门的人可以在官场上出挑。

这种制度使得吴越的官员具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更受民众的欢迎。

吴越的选贤制度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后来的科举制度的推出和发展。

3. 南汉的民主制度南汉虽然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却是五代十国时期中比较让人称道的朝代之一。

南汉的政治制度比较自由开放,实行的是宽松的民主制度。

南汉时期,有很多平民可以自由地参与到政治中来,甚至也可以成为官员。

同时,南汉君王高季兴也十分重视民间舆论,对于一些争议性很大的政策也往往会听从百姓的意见。

这种政治制度虽然在行政效率上有一定的缺陷,但也让南汉成为一段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历史时期。

4. 北汉的封建制度北汉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封建和保守的朝代之一。

北汉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封建制度,君主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官位多数也是通过世袭来获得。

同时,北汉也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这使得一些能力卓越但没有正确背景的人很难成为官员。

由于这种制度的缺陷,北汉朝代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也没有留下太多的历史遗产。

总的来说,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每个政权都有其不同的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篇一: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书目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书目【课程参考书目】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阅读参考书目】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xx年。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xx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 年。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xx年。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篇二: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逻辑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逻辑1专制政治的逻辑官僚政治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谈论官僚、批评官僚主义,但什么是官僚政治,也许很多人并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将官僚政治阐释为: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官僚把政府措施看作为自己图谋利益的勾当。

王亚南将官僚政治看成是专制政治的副产品和补充物,他认为只要专制主义不消除,官僚政治就不可能根除,官僚政治的顽疾是与专制政治分不开的。

因此,要解答官僚政治的逻辑就必须理清专制政治的逻辑。

在王亚南看来,支撑专制政治延续的核心因素是内含于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也即地主对农民剥削的生产关系,此种生产关系明显区别于具有离心力的领主经济。

在领主经济中,领主对于其管辖范围内有无尚权力,立法、司法权皆由其行使,领主对其领域内的土地拥有所有权,领主只需向中央交纳一定的赋税。

实际上,中央对领主的控制极其有限,领主实力的增强必然会削弱中央的权威。

因此,在领主经济的情况下,专制主义体制很难建立起来。

而在地主经济形态下则不同,地主的土地并非天然地属于自己,而是来自帝王授权,帝王集经济政治军事大权于一身,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皇帝拥有无尚的富与尊荣,而分享其经济权力的地主就得仰起鼻息,而地主又通过对土地的次级占有拥有了剥削农民的资本。

农民除向国家交纳赋税,还必须向地主交纳地租,导致农民受到双重剥削。

显然此种制度并不合理,但更需要思考的是:此制度何以能存续两千年而无根本性变革?生产关系虽是核心要素,但独从生产关系角度解释也并不能让人信服。

既然有核心,那么也必然有非核心因素,否则,孤立的因素并不足以成就一个专制的系统维持数千年。

在此,王亚南渐次提出了如下思考:第一,该如何使一般臣民,对专制君主乃至其他揽权人物,养成敬畏自卑的心习;对于其言行,无论合理与否,都得心悦诚服。

第二,该如何使各方面部门的官僚势力,都在对专制君主向心的重点上保持一定的平衡。

任一方面任一部门势力的突出,就将视为贾谊《治安策》中所谓大抵强者先反&&最强最先反的祸害。

第三,该如何使全体人民,能安分守己、听天由命的接受官僚统治,并如何使人民中之优异分子或豪强分子,有机会有志望参加那种统治。

对此疑问,本书从三方面给予了解答。

解答一曰:儒家思想。

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面,把握着社会物质基本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必定要占有或支配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

这已经很明显的表现为一个法则。

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被把握着:第一,将可能使不合理的物质生产手段的占有逐渐取得合理依据;第二,将借此继续制造出或生产出维护那种占有的动力;第三,将用以缓和或团结同一支配阶级内部的分离力量。

所以,就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经历讲,它们对于精神生产手段的把握是否牢固,运用是否得宜,颇关乎着王朝命运的修短,虽然在实质上,它们的存废兴亡,根本的还是看它们对于物质的基本生产手段的把握方面是否发生了破绽或动摇。

儒家思想能为封建的专制统治提供合理的辩护,能生产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顺从,主要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的,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做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术说。

大体上,儒术具备三项可资利用的内容:天道观、大一统观、纲常教义。

就天道观来说,统治者无非是想借天之子的玄学使其身份神秘化,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尽管此种观念在现代看来有些愚昧可笑,但相对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和科技水平来说,此等玄学也相当具有迷惑性,至少对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天子的身份是神秘的,是不容轻易侵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统治者维护其专制统治的要求。

大一统观的功用在于维护统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是董仲舒所宣称的。

当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自然会将四海统一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政治局面,以至在现代以前,中国人的政治词典中,始终没有分治、联治这一类名词。

无疑,寻求统一的政治局面是统治者所需求的,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大一统观念支持着中央集权的政治独占局面。

纲常教义体现为我们常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从表面上看,只有君臣关系与关政治相关,而父子、夫妇关系则有关家族。

但中国纲常教义的真正精神,却正好在于它们之间的政治联系。

所谓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所谓移孝作忠,都不过表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结局无非是要加强君为臣纲的政治伦理。

把防止犯上作乱的责任,通过家庭、通过族性关系,叫为人父的,为人夫的,为人族长、家长的去分别承担。

在社会上,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到处存在的,亦因此之故,政治统治的功用就无形渗透进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血液中。

解答二曰:科举制。

从一个层面看,科举制为庶人入仕开辟了一条通道,以考试成绩作为录用人才的标准,这较之于荐举等主观性较强的入仕门路无疑进步了不少,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但科举制创制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一个杠杆,显然并不仅仅是作为体现社会公平的门面,其另外的教义在于将人的思想居于一定的范式中,这种范式就是儒家教义,科举制实行愈彻底这种教义的教化作用就愈强。

一个人从出身就开始背诵儒家的礼仪纲常,无形之中,思想就会被禁锢在这种等级的秩序中而不自知。

尽管偶有科举不第之士愤而起义,但相对其所起的正面功效,其负面影响就不值一提了。

如果说初创科举的隋朝统治者并未觉察其有如此功用,那么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则是参悟到了科举制的此种深意。

篇三: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内容摘要]官僚制度是古代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

中国古代封建官僚政治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运用所学知识,从分析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入手,对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主要表征、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系及其对后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揭示了我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史为鉴,可明得失。

在提高政府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史和社会史,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封建官僚制度背景过程影响官僚制度作为古代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它实行集权式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君主,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

在这样的古代国家中,官僚的行政管理控制着全社会。

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使官僚制度得以发挥其功能。

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趋于终结。

在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突出特点的中国皇权政治中,官僚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背景和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