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枣儿》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枣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因孩子高考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家庭价值观的变迁。
课文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实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农村的生活现状,思考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小说题材的文本有一定的接触。
但针对本文所反映的农村生活,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文本的连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分析小说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亲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作品情感的体验。
2.难点:理解作品中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2.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农村生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作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农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农村生活的印象,进而引出本文《枣儿》。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词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剧本阅读策略自读课文,理解剧本内容。
2.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尝试表演。
【教学重点】运用剧本阅读策略自读课文,理解剧本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像一条船,装满了糖果,装满了玩具,装满了欢笑,也装满了快乐。
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五彩缤纷,无忧无虑的,就像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枣儿》,一起看看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1.字音检测qiáo chóu chújǔjuéhúlún翘首踌躇咀嚼囫囵2.作者简介孙鸿,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3.戏剧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同时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分角色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本情节。
2.探究方法(1)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人物语气语调。
①分角色朗读,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波、稚嫩、可爱的语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密的乡土气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这篇课文。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旧社会陋习揭示,以及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反映出社会现实。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旧社会陋习危害,培养正确价值观。
4. 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学会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讽刺手法。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阅读理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农村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农村生活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课文:b.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揭示旧社会陋习。
c. 分析课文中典型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b. 讲解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b. 讲解练习题,分析解题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人物及其特点3. 对比、讽刺手法4. 典型句子分析5. 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课文中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b. 请举例说明作者在课文中运用对比、讽刺手法。
c.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旧社会陋习认识。
2. 答案:a. 主要人物特点:略b. 对比、讽刺手法:略c. 旧社会陋习认识: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农村生活文学作品,如《荷花淀》等,进一步解农村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9枣儿教案

19枣儿1.梳理故事情节,掌握故事内容。
2.剖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此中反应的社会现实。
3.剖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育学生对戏剧的点评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童年旧事,犹如一颗绚丽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各种绚烂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耀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绚丽,不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联想。
但是,《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到的童年经历。
下边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认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孙鸿,今世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布于《剧本》1999 年第1 期,曾荣获“ 1999 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品背景:在强烈深刻的社会改革中,人们的思想观点、生活方式面对着严重的考验。
日趋强烈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拦地席卷着全部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点,迫使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习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呼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冷淡提出了好心的责备。
目标导学二:通读文章,掌握故事内容通读话剧,归纳剧情。
明确:在乡下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碰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谈话起来,十分亲热。
在讲话中,老人回想相关“ 枣儿”的旧事,表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 留给父亲吃,表露出自己对父亲的期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喊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旁,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目标导学三:剖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1.如何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裕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化不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意。
中的男孩是年幼的重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喜疼爱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表了小孩真可的本性,他的种本性又有明的代特点。
2.你中未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反应了怎的社会?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那,身不离土,而是离故和人,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走开村而定居于城里,扔掉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枣儿》优秀教案

19枣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本内容。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剧本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老师展示图片: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有一筐枣及散在地上的枣儿数颗,树下还有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老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来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声。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呢?这枣儿,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呢?(板书课题:枣儿)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童谣.(yáo)竹匾.(biǎn)蓦.然(mò) 掸.去(dǎn)羡.慕(xiàn) 囫囵..(hú lún)钢盔.(kuī) 踌躇..(chóu chú)愣.住(lènɡ)(2)词语释义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踌躇:犹豫不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枣儿》。
全文围绕“枣儿”展开叙述,通过讲述乡村孩子摘枣、卖枣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孩子的勤劳、善良和智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学习并运用文中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农村孩子的关爱和赞美,培养勤劳、善良、智慧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动语言描绘事物,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枣实物,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生词、短语和句型,做好笔记。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课文中的生动语言描绘一幅关于“枣儿”的画面。
6.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其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模仿运用。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3. 写作特点:生动形象、细腻传神4. 重点词语:勤劳、善良、智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枣儿”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培养关爱农村孩子的情感。
枣儿-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枣儿-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深刻理解文本《枣儿》的主旨和情感内涵。
2.能够准确识字、读词、改错,初步培养语感。
3.能够运用“读、写、说、画、默、译”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4.能够完成基础性的阅读学习任务并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5.能够充分发挥表演的艺术效果,实现言传身教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枣儿》一文,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入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对《枣儿》这个课文的基本了解程度。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枣儿》一文。
3.教师对文中生字生词进行解释和讲解。
4.学生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俚语等,加深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5.探讨文章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体验。
第二课时1.学生独自朗读《枣儿》一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3.学生进行母题,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
4.学生讲述课文中涉及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第三课时1.学生表演《枣儿》一文,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2.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教师进行复习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主要采用阅读教学和表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
四、教学评估1.在每堂课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小结,了解学生对课堂的学习体会。
2.考察学生对文中难点句子和生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察学生对文本中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进行了全面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对一些生字和难点句子的解释和讲解不够清晰,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
同时,在文字的阅读、表演教学的深度提升等方面,也需要多指导学生,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枣儿》。
本篇文章以枣儿为线索,讲述了三个孩子的成长故事。
文章结构紧凑,语言朴实,寓意深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
2. 领悟文章中所揭示的人性特点和成长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重点: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枣儿的形态,引导学生谈论对枣儿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故事背景。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情节,探讨人物性格和成长过程。
a.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情节发展。
c. 探讨文章主题,揭示成长道理。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2. 人物形象:善良、勇敢、担当3. 主题:成长、道德、人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成长过程中道德观念的认识。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作业题目:以“枣儿”为题,写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
答案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类似主题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
2. 板书设计中的文章结构和主题。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答案要求。
一、例题讲解例题讲解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教案
一、教材分析
《枣儿》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
本文以枣子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枣子的聪明、坚强和勇敢,同时也通过描写枣子与父母、姐妹之间的互动,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爱。
本文对于善于与父母、亲人、朋友交流,抱有积极向上心态,乐于努力奋斗的品质进行了有意义的教育引导。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特征及寓意。
2.理解并能结合文中情节,解释标题《枣儿》所寓意的深层含义。
3.掌握句式“润物无声”的含义。
4.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对家人、朋友的关爱之情。
5.运用已学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解释标题《枣儿》的深层含义。
2.掌握“润物无声”的过渡性句式。
3.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家人、朋友的关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情境连续图)
(1)观察前,让学生自主猜测情境,预测故事情节。
(2)观察后,由学生描述图片,以此引入故事情节。
2.预习导入
(1)定义“寓言”、特征及寓意。
(2)预习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3.课文学习
(1)第一遍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枣子是怎么被
栽种的?枣子为什么要喊救命?父母和姐妹们的反应是什么?(2)第二遍阅读,理解文中文化常识。
“润物无声”是什么意思?父母对枣子的多次提醒有什么意义?
(3)第三遍阅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为什么枣儿能够成
长为一株强壮的树?文章的标题《枣儿》有什么寓意?
4.情感表达
(1)了解枣子与父母、姐妹之间的感情互动。
学生回忆自己
与父母、亲人之间的相处情况,表达年少时的感悟和愧疚之情。
(2)以《葡萄柿》、《菊花的告别》等课文为例,了解寓言
故事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5.语言运用
(1)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借代句及过渡性“润物无声”等句式,理解语言的演绎路径。
(2)仿写: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仿写寓言故事,加深对文学
形式和寓意的认识。
6.课堂练习
(1)单词拼写:千万别“落枣下车”。
(2)完形填空:枣树神奇的成长经历,教育了我们要像枣子
一样——勤奋坚韧。
(3)书面表达:写一篇100字左右的作文,谈谈自己一年级
至九年级的学习与成长经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期许。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枣儿》一课文。
(2)查找并了解一篇寓言故事的教育寓意和主要情节。
(3)预习下一课文《花雨》。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预习引入、阅读课文、情感交流、语言运用等环节,全面解读了一篇寓言故事,使学生对于寓言的定义、特征和教育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同时,还通过语境分析、同近义词辨析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综合能力。
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寓言”的原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为身心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涉及到古代寓言故事,教师除了介绍寓言的定义和特征外,还结合本篇故事展开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隐含的寓意。
同时,我们强调“润物无声”这一过渡性句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一句式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此外,本课程还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
通过分析枣子与父母、姐妹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表达对亲人的感情,培养孝心。
通过寓言的启示和教育意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具备勤奋、坚韧、清晰的思维等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规划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利用情境连续图、语言游戏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个人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口语表达和思辨能力。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课堂练习,通过单词拼写、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等形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
作业布置丰富多样,既让学生背诵课文,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又让学生自主查找一篇寓言故事,锻炼学生的查找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寓言的定义、特征、寓意以及“润物无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规划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家庭关系的重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教学中我们还注重了参与性教学策略的运用。
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了多个小组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讨文中寓意和主题,增强了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同时,我们也采用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完成了一份寓言故事的创作任务。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正的提高。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种实践方法——参与性教学,着重阐述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注重教育主体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实践中,参与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和探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此外,参与性教学注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参与性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参与性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