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整本书阅读:精段艺术特色、人性观照和人物命名--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聊斋志异》课外选读(解析版)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聊斋志异》课外选读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怪的事情。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聊斋志异》题材非常广泛,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一)赞扬类1.义鼠【原文】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
蛇怒,退身出。
鼠故便捷,欻然遁去。
蛇追不及而返。
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
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
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注释】言:说。
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很圆,其状如花椒。
果腹:饱腹,满腹。
蜿蜒:弯弯曲曲的样子。
故:素来。
欻然:欻,读xū。
欻然,快速的样子。
去:离开。
遁去,跑掉。
及:到。
啾啾:拟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
啾啾如悼息:啾啾的叫声好像在悼念哭泣。
偱:去,跑掉。
张历友:名笃庆,号厚斋,字历友,康熙副贡,蒲松龄诗友,博极群书,而终身未仕,晚年居淄川西昆仑山下,因自号昆仑山人,著有《昆仑山房集》等。
【译文】杨天一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
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猛地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
19秋九语上(RJ)--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
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
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
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
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
比之唐人传奇,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
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
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
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
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
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
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聊斋志异》导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聊斋志异》导读一、作家与作品(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二)思想内容《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比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历尽曲折,为父伸冤的故事,写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和人民的痛苦无奈,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公孙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部编2019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部编2019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
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
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
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
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
比之唐人传奇,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
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
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
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
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
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
《聊斋志异》阅读教案 教学设计

《聊斋志异》阅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聊斋志异》选段,使学生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背景,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聊斋志异》选段2. 教学重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分析3. 教学难点:作品的时代背景、寓意深刻的主题理解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段,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交流阅读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解答疑问,深入剖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寓意。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感悟:收集学生的阅读心得,评价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聊斋志异》选段2. 参考资料:有关《聊斋志异》的研究论文、评论等3. 网络资源:有关《聊斋志异》的影视作品、动画、插图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对比分析:将《聊斋志异》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题材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聊斋志异》课外选读(解析版)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一、要点梳理《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屋名,《聊斋志异》课外选读知识精讲“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怪的事情。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聊斋志异》题材非常广泛,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一)赞扬类1.义鼠【原文】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
蛇怒,退身出。
鼠故便捷,欻然遁去。
蛇追不及而返。
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
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
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注释】言:说。
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很圆,其状如花椒。
果腹:饱腹,满腹。
蜿蜒:弯弯曲曲的样子。
故:素来。
欻然:欻,读xū。
欻然,快速的样子。
去:离开。
遁去,跑掉。
及:到。
啾啾:拟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
啾啾如悼息:啾啾的叫声好像在悼念哭泣。
偱:去,跑掉。
张历友:名笃庆,号厚斋,字历友,康熙副贡,蒲松龄诗友,博极群书,而终身未仕,晚年居淄川西昆仑山下,因自号昆仑山人,著有《昆仑山房集》等。
【译文】杨天一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
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猛地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名著自主阅读推荐《聊斋志异》《世说新语》选读 - 副本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名著自主阅读推荐《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故事骂鸭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末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
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译文在县的西边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
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
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
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找不到医生可以医治。
有一天夜里,他做了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需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
”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厚,平常损失东西,从不“怒”形于色。
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因为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
” 结果,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
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而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写怪异故事的人(就是作者蒲松龄)说:“太厉害啦,偷盗的人一定很害怕:一偷盗居然浑身长出鸭毛!太厉害啦,骂人的人应该小心啊: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但是,行善的人是有办法的呀,那邻居老人,是用骂的方法行善事的呵。
”主旨此寓言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做违背良心的恶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总会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也同时劝诫受害者,对待恶人恶事要绝不姑息、纵容,零容忍,一定要检举揭发,让恶事在此处断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打击恶人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社会、祸害人间。
只有恰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弃恶从善。
九年级上册《聊斋志异》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九年级上册《聊斋志异》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聊斋志异读后感范文(一)《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写的一部优秀的的文言文短篇小说。
运用的题材十分广泛,资料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
作品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多谈狐、鬼、花、妖,以此来说明当时社会的关系和反映了17世纪中国社会面貌,既有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
其中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称赞。
写得最多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感情篇章。
情节曲折离奇,幻化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
这篇文言小说集抓住了人们内心对鬼、妖的恐惧,和对神灵的深信不移,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把当时社会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堪。
以及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与此有共同之处,巧妙地到达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目地。
《狼》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资料情节曲折。
语言生动。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狡猾的本性,也衬托屠夫的勇敢机智。
这篇文言文反映现实生活中像狼一样贪婪、凶恶、狡诈却愚蠢的恶人,不滚怎样狡猾,不滚要耍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鬼、神之说,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有“鬼神”之分的。
那些损人利己,残害人民,助纣为虐,仗势欺人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鬼”。
反之,在生活中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神”。
以前的封建社会让人们无法安居乐业,但此刻虽说科技发展迅速,人们不必为吃饱穿暖而烦恼,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小人作出损人利己的事,不到目的,决不罢休。
这些人是社会的败类,是国家的耻辱。
《聊斋志异》让我们彻底明白了,人类无论生活在那个时代,都会有相符的磨难,似乎人类的生活水平再高,人的道德观念和自身素养却总是也提高不了,因为在这世上的人内心总有一种特殊的信念,你把握好它,它就使你不如正道,相反,即使是一念之差,它也会让你误入歧途,不能自拔,这要看你是如何控制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备考-《聊斋志异》整本书阅读:精段艺术特色、人性观照和人物命名作家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济南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文学家、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他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之后屡试不第,71岁时才成为贡生,平时以教书、幕僚为生。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内容介绍《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内容丰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描写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如《莲香》《小谢》《连城》《宦娘》等,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二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读书人的摧残,如《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描写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王士祯为其题诗曰: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整本书阅读1.单纯阅读激趣法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文言功底相对薄弱,可从浅显、短小的篇目开始,将《聊斋志异》中的短篇故事在PPT上投影,和学生一起借助注释品读。
比如一百二十字左右的《鸿》,讲述动物在困难时不离不弃的夫妻真情;百十余字的《义犬》,记叙黑狗与主人的深情厚谊;将近两百字的《赵城虎》,描述猛虎的知错能改……利用班会课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短篇故事一个月,在后来每周两节的阅读课上,把故事原文复印发给学生,师生在教室静悄悄地阅读。
因为是纯粹阅读,不布置任何附加作业,不把故事碎化成考试题目,学生无负担地投入阅读,轻松快乐。
学完七年级课文《狼》后,可拓展阅读其他两则狼的故事,学生体会到狼不只是凶狠无情的代名词,还是有灵性的动物。
读旧版本课文《山市》,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瑰丽神奇,读高中课本上选录的《促织》,会为封建社会的苛税唏嘘不已。
还有重情重义的《王六郎》,记叙男女纯洁友情的《娇娜》,貌美爱笑痴情的《婴宁》,知恩图报的《丁前溪》,娇憨可爱的《酒友》,智除悍妇的《马介甫》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在眼前。
一年下来,读了《考城隍》《蛇人》《八大王》等一百多篇具有神异色彩的故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内心也变得柔软起来,打开了用善良探寻社会温凉的大门。
这样阅读,收获了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教育力量。
2.循序渐进激趣法在七年级上学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将《聊斋志异》共491篇故事进行分类,列成系列书单,如狐鬼花妖、有情鬼神、落魄书生、道士法术、海外奇遇、仁义动物等,篇目成系列,难度也在增加。
借助注释,学生基本上一个月能读完一个单元。
所选故事大都有头有尾,用浅显的文字完整地讲述出来,情节波澜起伏,还有出人意料的结尾安排,这种形式颇受学生欢迎。
他们不再提起“聊斋”二字就想起《画皮》等惊悚画面,而是温情慢慢地浸润于心田,对人对物都多了一分温柔,少了几多粗砺。
八年级下学期,开设“读《聊斋故事》,品世间真情”选修课,精心设计课件,提前印刷简答教材,提前布置学生阅读,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演绎。
学生表演的《小谢》中的场景,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
狐女的机智可爱,书生的宽容敦厚,让很多学生捧腹大笑,课堂上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这门课深受学生喜爱,不少同学上完课,开始去买文言版本的《聊斋志异》,校园一时掀起阅读此书的热潮。
从单篇到不同的系列,再到选修欣赏表演,难度逐层加深,但学生不觉枯燥和困难,这种读书方法行之有效。
3.巧用名字激趣法有了前面的铺设,学生的兴趣渐渐被激发出来,基本人手一套《聊斋志异》。
可将学生的名字写在小诗或打油诗中,如在给陈思敏的书签赠言:才思敏捷奇女子,书海遨游伟丈夫。
此生堪称咏絮才,不负青春读书时。
她看到后非常惊喜。
给张雅军的书页上题:为人优雅如尔,沐浴翰墨书香。
处事谦谦温和,只因本为君子。
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日俱增。
八下第六单元写作版块是“学写故事”:故事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写得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
其中出色的人物描写,为学生学习刻画人物提供了典范。
九上第六单元文言小说“自主推荐阅读”部分,用大半个篇幅推荐蒲松龄《聊斋志异》。
提前阅读的惊喜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4.读写结合激趣法(一)要求不限。
内容不限,篇幅不限,能写多少写多少。
一个女生尝试用文言文为班级同学作传,老师在全班范读,其他同学也加入此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文言写作一时成强劲之风。
(二)频率不限。
周末写一篇随笔,老师做批注,打等级,根据质量、认真程度和进步状况,分别赋分。
分数高的同学在全班范读,并印成范文,张贴在班级表扬栏。
学期末,开展《聊斋》故事读书分享会。
总之,用单篇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逐步阅读整本书,用不同的形式引领学生,最终完成真正沉浸于经典的预期。
精段品读一、贾奉雉(节选)贾奉雉,平凉人。
才名冠一时,而试辄不售。
一日,途中遇一秀才,自言郎姓,风格洒然,谈言微中。
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
郎读罢,不甚称许,曰:“足下文,小试取第一则有馀,闱场取榜尾则不足。
”贾曰:“奈何?”郎曰:“天下事,仰而跂之①则难,俯而就之②甚易,此何须鄙人言哉!”遂指一二人、一二篇以为标准,大率贾所鄙弃而不屑道者。
闻之,笑曰:“学者立言,贵乎不朽,即味列八珍,当使天下不以为奢耳③。
如此猎取功名,虽登台阁,犹为贱也④。
”郎曰:“不然。
文章虽美,贱则弗传。
君欲抱卷以终也则已;不然,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
”贾终默然。
是秋入闱复落,邑邑⑤不得志,颇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
未至终篇,昏昏欲睡,心惶惑,无以自主。
又三年,闱场将近,郎忽至,相见甚欢。
因出所拟七题,使贾作之。
越日,索文而阅,不以为可,又令复作;作已,又訾之。
贾戏于落卷中,集其阘茸泛滥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俟其来而示之。
郎喜曰:“得之矣!”因使熟记,坚嘱勿忘。
贾笑曰:“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榎楚⑦,不能复忆之也。
”郎坐案头,强令自诵一过;因使袒背,以笔写符而去,曰:“只此已足,可以束阁群书矣。
”验其符,濯之不下,深入肌理。
至场中,七题无一遗者。
回思诸作,茫不记忆,惟戏缀之文,历历在心。
然把笔终以为羞;欲少窜易,而颠倒苦思,竟不能复更一字。
日已西坠,直录而出。
郎候之已久,问:“何暮也?”贾以实告,即求拭符;视之,已漫灭矣。
再忆场中文,遂如隔世。
大奇之,因问:“何不自谋?”笑曰:“某惟不作此等想,故不能读此等文也。
”遂约明日过诸其寓。
贾诺之。
郎既去,贾取文稿自阅之,大非本怀,怏怏不自得,不复访郎。
未几,榜发,竟中经魁。
又阅旧稿,一读一汗,读竟,重衣尽湿,自言曰:“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方惭怍间,郎忽至,曰:“求中既中矣,何其闷也?”曰:“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⑧,真无颜出见同人。
行将遁迹山丘,与世长绝矣。
”【注】①仰而跂(qǐ)之:仰首高攀。
跂:踮起脚尖。
②俯而就之:降格屈从。
③“学者”四句:意谓读书人为传世而立不朽之言,即使他享受高俸也不算过分。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而稀有的烹饪原料。
奢:奢侈。
④“如此”三句:指以自己所鄙弃的文章获取功名,纵然取得高官,也是可耻的。
台阁,指宰相之类的重臣。
⑤邑邑:忧郁不乐。
⑥阘(tà)茸泛滥:形容文词格调低下,语意浮泛。
阘茸:卑下。
⑦榎(jiǎ)楚:古时学校的体罚用具,这里指责打。
⑧以金盆玉碗贮狗矢:比喻名贵而实劣。
赏读感悟《贾奉雉》一文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十分深刻。
贾奉雉“才名冠一时”,认为写文章必须有个性,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谁料竟无人赏识,“试辄不售”,连连落第。
后来在郎生的指导下,他“集其阘茸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竟中经魁”。
但这胜利不仅未给他带来喜悦,反而给他带来羞耻,“又阅旧稿,一读一汗。
读竟,重衣尽湿”,感到无脸见天下读书人,只好“遁迹山丘,与世长绝”。
这正是对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
值得注意的是,当贾奉雉不愿写那些使人“昏昏欲睡”的文章时,郎生却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
”说明贾奉雉的“胜利”,其实是八股取士的普遍现象,更深一层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
二、骂鸭邑①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②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③,生平失物,未尝征④于声色。
某诡⑤告翁曰:“鸭乃某甲⑥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
”卒不骂。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⑦。
异史氏曰:“甚矣,攘⑧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注】①邑:县。
②茸生:细毛丛生。
葺:重重叠叠。
③雅量:度量宽宏。
④征:表露,表现。
⑤诡:欺骗。
⑥某甲:旧时书面语中称“某个人”没有姓名,就说“某甲”。
⑦良已:痊愈。
⑧攘:窃取。
赏读感悟蒲松龄善于用幽默而犀利的笔锋对人性中贪婪、愚昧的一面进行辛辣讽刺,从而创作出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
《骂鸭》就是其中的杰作。
这篇小说的特点是“精而腴,简而实”,某人盗烹邻翁之鸭,结果浑身长出鸭毛,他梦见一人说,只有被失鸭者痛骂才能治愈。
接着偷鸭人借嫁祸别人,煽动邻翁痛骂“某甲”,但偏偏邻翁雅量,说“谁有闲气骂恶人”。
不得已,偷鸭者只好坦白了自己偷鸭得怪病需要被骂的事实。
邻翁骂了他,他的病才好。
寥寥二百余字,却一波三折,富有谐谑之趣,不可谓不高明。
三、鼠戏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①。
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馀头。
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
乃拍鼓板,唱古杂剧②。
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④而舞。
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⑤。
【注】①卖鼠戏:用鼠演戏赚钱。
②古杂剧:指有传统故事情节的唱词,用以配合鼠的表演。
③假面:面具。
④人立:像人一样,后肢直立。
⑤关目:指卖艺人唱的戏文情节。
赏读感悟此篇写艺人卖艺,首先描写器具的奇特:卖艺人背着一个口袋,袋中“蓄小鼠十馀头”,肩上一个小木架,形状似戏楼。
接着写小鼠扮戏的情形:戴着假面具,穿着小服装,像人一样表演。
这些小鼠表演出来的悲欢感情,不仅酷似人物,而且与剧中的情节一致,充分显示出了艺人训练小鼠的高强本领,令读者拍案叫绝。
艺术特色《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