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14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3)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延伸性不够 土地承载力研究仅限于土地资源的 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其它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性 的承载力的研究。例如:矿产资源承载力、 地理环境的人口承载潜力等方面。不能将 区域土地承载力系统作为一个孤立、封闭 的系统,应重视其开放性。
前景展望
(2)土地承载力的“支撑系统”研究
土地承载力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 环境在内的纷繁复杂的大系统”,为此,我们应充分 重视研究对象的系统属性,从综合的、动态的、反馈 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前景展望
(3)土地承载力的“类型”研究
在实践中发现某一类型区的特征和问题,针对 某一区域实施有的放矢的战略措施和对策。 (4)土地承载力的“预警”研究 “预警”是指辨别和排除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 现的非持续利用征兆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资源的 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研究史(国外)
1948 1973 1995
1965
1980
研究史(国内)
• 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兴起于80年 代。 • 80年代初,宋健、田雪原等人分别 提出了我国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 数量。
研究史(国内)
•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国内1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的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 研究》项目。该研究以土地资源-粮食生 产-人口承载的分析为主线,预测了全国 及各省、市、区未来2个时段内(2000年 和2025年)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到80年代 后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在中国全面 展开。
研究现状-特征
• (1)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 化 • (2)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 研究 • (3)研究对象的日益丰富化
土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2、土地整理3、光温水生产力4、土地资源类型5、土地退化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2、土地整理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3、光温水生产力4、土地资源类型5、土地退化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2、土地整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一种措施。
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3、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
早在1921 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
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C=B:E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 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这与目前的标准公式基本一致。
2)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他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公式。
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即承载人口的上限。
他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的反馈作用。
土地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承载力名词解释地基承载力指在给定的荷载效应和土体性质的条件下,由地基土的变形或强度确定的、保证结构物安全的承载力。
按承载力大小的不同,将地基承载力分为不同的等级。
地基承载力分类: 1、特征值法。
用某一土的某一特征参数来表示地基的承载力。
2、表观密度法。
以实际测定的地基土的孔隙比e与相应的天然密度ρn作为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参数,也称静态地基承载力。
3、直接经验法。
以实际测得的天然孔隙比e与相应的天然密度ρn作为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参数,也称动态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与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上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地基承载力又可称地基极限承载力。
地基上的荷载效应包括荷载、温度效应和湿度效应三部分。
土的压缩性和湿陷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土的孔隙比压缩性和湿陷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土的孔隙比被增大而造成的。
地基承载力是评价地基土质量的重要依据。
地基承载力的大小与地基土的压缩性、湿陷性及孔隙比等有关。
当上述各项条件相同时,地基承载力随地基土的压缩性的增大而减小,并有随孔隙比的减少而急剧降低的趋势。
地基承载力是评价地基土质量的重要依据。
地基承载力的大小与地基土的压缩性、湿陷性及孔隙比等有关。
当上述各项条件相同时,地基承载力随地基土的压缩性的增大而减小,并有随孔隙比的减少而急剧降低的趋势。
当上述各项条件不同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
5、压实度,指土中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是评价土基压实程度的标准之一。
通常采用土的孔隙比与干土质量之比的大小来表示,即压实度。
孔隙比愈小,表示土愈松散;压实度愈高,表示土愈密实。
我国规定土的压实度等于0.94。
压实度不仅对地基承载力有影响,还与地基变形模量有关。
6、渗透系数,即渗水速度或透水速度。
7、固结系数,指土层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它表明了地基的可变形性。
8、透水性,指地基中水的渗透能力。
9、抗剪强度,指土层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10、桩承载力,指桩身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土的地基承载力 名词解释

土的地基承载力名词解释土的地基承载力:名词解释土的地基承载力是指土壤在不断增大的载荷作用下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它是衡量土壤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土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解释。
1. 土的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土的地基承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土的类型、土壤的密实度、含水率、颗粒大小及形状、土壤的侧限与侧限状态、土体的粘聚力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对土的承载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2. 土的地基承载力的测试方法为了准确评估土的地基承载力,工程领域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
其中常见的方法有标贯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钻孔试验、原位荷载试验等。
这些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土壤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反应和变形情况,来间接测定土的承载力。
3. 土的地基承载力与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土的地基承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承载力的不足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甚至坍塌。
因此,对于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合理的承载力计算和评估是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工程师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项目要求,选择适当的地基处理方式,以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
4. 土的地基承载力与交通运输土的地基承载力对于交通运输也具有重要意义。
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与土的承载力密切相关。
合理的地基处理能够有效减少路基的沉降和变形,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运输的畅通和安全。
5. 土的地基承载力的改善方法当土壤的地基承载力不满足工程要求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来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
常见的方法包括加固地基、灌浆加固、地基换填等。
通过改善土的密实度和强度,达到提高土的承载能力的目的。
总结:土的地基承载力是土壤工程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建筑设计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土的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测试方法以及改善措施,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性质,合理评估土的地基承载力,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嘿,咱来说说土地承载力是啥。
有一回我去农村玩,看到一大片农田,农民伯伯们在田里辛勤劳作。
我就想,这一块地能种出多少粮食呢?这就跟土地承载力有点关系了。
土地承载力呢,就像是土地的“饭量”。
一块地能养活多少人、多少动物,能种出多少东西,这就是土地承载力在起作用。
比如说一块肥沃的土地,能种很多庄稼,养很多牛羊,那就说明它的承载力比较高。
要是一块地很贫瘠,种啥啥不长,那它的承载力就低。
就像我看到的那片农田,如果管理得好,施肥、浇水都到位,就能产出很多粮食,养活很多人。
但如果过度开垦,不注意保护,土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贫瘠,承载力就会下降。
咱平时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土地承载力的影响。
比如说城市越来越大,需要很多土地来盖房子、建工厂。
如果不注意保护土地,土地的承载力就会下降,以后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土地来种粮食了。
所以啊,土地承载力很重要呢。
我们要好好保护土地,让它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养活我们大家。
以后咱要是看到土地,就可以想想
它的承载力,珍惜每一寸土地。
土地承载力

土地生产力
正比
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
4
2、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
• ①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 承载能力; • ②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 • ③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 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 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2
5、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发展趋势 ◆四大趋势
• 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 • 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 • 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趋活 跃 • 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23
案例分析(天柱县)
1.概况: 天柱县地处黔东南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 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 ℃,年日照时间1 150. 9h,年降雨量平均 值1 280 mm,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较为优越,但地 形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县域坡耕地所占比重大 ,人均耕地较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2.研究方法 耕地生产潜力:逆向因子修正法 人口预测:主要采用GM( 1,1)灰色模型进行人口预测 人口承载率:用人口承载率比概念(SR = 预测人口数/承载力人口数) 3.分析与结果 • 光合生产潜力。水稻,经济系数E 取0. 4,F 最大理为15. 68%,多 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Q 为355kJ/cm2。天柱县光合生产潜力为22 275. 62 kg /hm2。 • 光温生产潜力。天柱县平均温度为22. 6 ℃得出光温生产潜力为16 780.97 kg /hm2。
无极县每月标准蒸散量统计表101112eo334403722124163186104809081452352项目小麦玉米棉花花生kc08090809080907508105ky12508507yaym07110751081081几种作物的作物系数kc产量反应系数kyyaym实际产量最高产量14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土壤是土地大系统的核心植物生长的基础与物质来源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状况坡度等直接影响作物水肥气热的供应状况同时土壤系统的物质能量的流动转化必须以外部的水肥补充土壤保护为基础否则掠夺性经营会使土壤失去平衡导致地力下降所以考虑土壤和肥力对作物产量的限制时不仅考虑了土壤的自然属性而且考虑了土地的投入状况综合拟定修正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提供的可持续利用的服务功能的能力。
它是土地资源的重要属性之一,涉及到土地的物质能源供应、环境容量承载、生态系统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持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和管理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土地的肥沃程度、水资源的可利用性、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人口密度等。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规划,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