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南》下复合型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发布时间:2023-02-24T05:24:22.975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第19期作者:王鲁宁[导读] 本项目着重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王鲁宁辽宁科技学院外语学院辽宁省本溪市 117004【摘要】本项目着重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能独立解决实用文本翻译问题的动手能力奠定基础,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工作和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本研究关注英语专业复合型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翻译材料的选取和收集,解决实际翻译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以及促进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建本科院校的出路不能“再版”传统本科模式, 而是要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性”领域寻求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断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
传统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既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成为能在各个领域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与应用型英语人才。
因此,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能够从事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与应用型的高级英语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出的一套培养方案。
这套培养方案中,既包含对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改革,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包含实现这个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教师能力的提高。
试析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试析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发布时间:2021-06-23T11:07:15.9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6期作者:翁金[导读] 在当今这个世界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设为必学科目。
翁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摘要:在当今这个世界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设为必学科目。
国际英语翻译人才市场越来越广阔,我国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深,培养高质量英语翻译人才是国家一直重视的项目。
专业复合型人才是那些具有广阔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综合素质高,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当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英语翻译人才对我国发展外交事业和国际贸易事业极其重要,那些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更是在普通的英语翻译人才上更加具有专业性,更能够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培养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展开探析。
关键词: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是对英语翻译更具有专业性的,比普通的英语翻译人才能够解决更多样性的问题,掌握更加丰富的英语知识。
在面对英语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各种类型的解决方法,让结果更加的全面性,更符合事情的发展。
对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发展所需,这就需要在培养的过程中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更多方面的才能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就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体现的基础上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育理念融入进去,促进英语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当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国家和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是众所周知的,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翻译事业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
但是当下的翻译教学有很多不足。
一方面是国家并没有在大学中开设专业课程,这个工作只是在英语专业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行业,学生想要从事这门行业必须得通过自学达到专业英语翻译的水平,在大学中,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很紧张,要准备的东西有很多,这就导致学生在准备从事翻译工作的学习时不能够更好的投入其中,所以在从事英语翻译工作不具备更高超的水平,并且不能够更好的处理工作。
总结浅析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结浅析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2020-11-21总结浅析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一、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1.培养目标模糊笼统在《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全面的英语基本理论和知识、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商务、教育、旅游、新闻、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
”从这一目标看,其并没有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性,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种专业培养目标上;其对于学生基本功或知识面方面的要求过于泛泛,并没有提出具体标准;其培养目标与英语专业的培养内容不相符合。
这会影响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致使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学要求无法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无法与教学目标统一。
2.专业设置雷同和共质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推动下,很多院校进行了合并、升格及转型,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据统计,我国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有90%的院校设有英语专业,并且大多数院校对英语专业的设置并未考虑本学校的特色,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雷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过剩、就业难等恶果。
其次,英语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所有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基本上是照搬照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没有体现出本学校特色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点。
3.课程设置脱离实际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基石。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据调查,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在英语专业总学时中占了三分之二(67%),其他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分别只占15%和18%。
这就使英语专业学生很难在语言技能之外真正拥有一门“专业”,也就很难在人才市场中拥有竞争力。
本科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

职 业 时 空
学 研究 C 教 育教 R H OR
AREE
I ZON
◇
本科 英 语 翻 译 人 才培 养 与 教 学 改 革 探 讨
曹 月
(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2 4 )
摘 要 :在全 球化 的今 天 ,随着科技 的迅 猛发 展和 我国对外 开放 的不断深 入 ,社会 对英语翻 译人 才 的 需求量越 来越大 。而作 为培养高 素质翻译人才 主渠道 的的本科 院校 , 由于教 学内容与社会 需求脱节 , 培养 的人才 无法 满足社 会 需求 。文章分 析 了翻译人才 应具 备 的基 本素质 和高校 英语翻 译教 学存在 的
业 领 域 外 ,还 必 须涉 猎多 学 科的 知 识 。 4 . 较 强的学 习 能力 语 言 能力是 在 使用 实 践 中不 断积 累 、 逐 步提 高
2 . 跨 文化 传播 能 力
一
的。对于翻译来讲 , 要有一个严格 的学 习和训练的
过程 。作 为一 名 合格 的译 者 ,必 须有 较强 的学 习能
科技成果推广 出去 ,让世界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和 科技发展 。 相关调查显示 , 截至 2 0 1 0 年底,国有企 事业单位在职专业翻译人员不足 3 万人 ;通过全国 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的人数为2 . 7 万余人; 翻译
本科 和硕 士专 业学 位教 育迄 今专 业 毕业生 只有 数千
国通式的翻译家。 跨文化传播的翻译工作 , 绝不是简 单的语言转换 ,翻译时必须熟悉本 国和 目的语国家 的思想信仰、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需从本质上了解不
同语言 背后 的语境 和文化 特 点 ,这 对 于译者 来讲 是
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从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谈起

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从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谈起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并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为切入点,分析其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与挑战。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本文旨在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培养目标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探讨当前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等。
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例,分析其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ESP课程设置的局限性、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脱节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以期为我国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或学术领域中使用英语的能力。
然而,在当前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与实践却面临着诸多瓶颈和问题。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于通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则相对不足。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职场或进行学术研究时,发现所学的英语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或研究中。
当前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
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人文性缺失的深层思考及解决路径

U. ] 电化教 育研 究 21 ( :6 1 1 0 15 9— 0 . )
[ 石晓玲. 7 1 多媒体计算机与英文写作教学的改革Ⅱ_ 】外语界,20 01
()2 —2 . 6 :2 5
【 唐 芳,徐锦芬 . 8 】 大写英语 写作 自我效能感调查与研究U P 语 ]b
界 ,21 ( : — 8 0 16 2 2. )2
的 。在 以后 的 研 究 中 , 更 进 一 步 地 探 索 混 合 教 学 法 对 自 我 效 能 感 与 英 语 写 作 教 学 的 影 响 ,将 为 提 高 英 语 水 平 提
标 、课 程设置 、评价 机制 等方面对复 合型英语 专业人才
培 养 人 文 性 缺 失 的 成 因进 行 了深 入 剖 析 并 提 出 了相 应 的
口 王婉 华
武汉工程 大学外语 学院 【 要】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从学科本位 向学科 摘
交 叉 转 化 ,是 顺 应 了 时代 和 英 语 学 科 发 展 的 需 求 。 但 在 教 学 实 践 中也 暴 露 出 了过 于 突 出英 语 学 科 的工 具 性 而 忽 视 其 人 文 性 学科 内涵 的 问题 。 本 文 从 社 会 需 求 、 培 养 目
而 忽视其学科 所特有 的人文主 义教育传 统 ,淡 化或者不 够 重视英语 教学 中的人文性和人 文精神 。在复 合型人才
的 问题 ,首先 ,要对 网络信息进 行过滤 ,同时减 少消极
负面信 息对 学生的影 响 。对学 生在虚拟社 区和写作平 台 上 的 学 习交 流 要 进 行 监 督 和 引 导 。另 外 还 要 注 意 学 生 的
情 感 因 素 。 学 生 的 过 度 焦 虑 主 要 是 因 为对 学 习媒 介 和 学
浅谈高校对未来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

( oe nLn u gs col H bi o t h i U i r t, a gh nH b i 0 30 ) F ri a g ae ho , e e P l e nc nv s y T nsa ee , 6 0 9 g S yc ei
Ab t a t sr c :Mu h a tn o a e n p i o t e t n l t n ta h n n c l g s An lss t o r n c t t n h s b e a d t h r sai e c i g i ol e . ei a o e ay i o s me w o g k o e g n t n lt n a d t n lt r s w l a e n c si f h gn ewa ft n l t n ta h n s n wld e o a sai n a sao el st e e st o a ig t y o a sa i c i g i r o r a h y cn h r o e gv n h r .T a sa o e c i g s o l a e a d f i o o c l v t u u e t s tr e d d i h i e e e r n lt n ta h n h u d h v e n t g a t u t ae f t r a l o s n e e n t e i i e l i r n a
区。 阐述 了高校 翻译课 教材和教学的 改进必要 洼。翻译课教 学应明确服务 于未来翻译人 才培养 的 目的。
关键词 : 翻译 ; 翻译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 号 :9 1 C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37 (09 0 02 0 17 — 94 20 )3— 05— 3
一带一路环境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及其培养

一带一路环境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及其培养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推进,中国与参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英语人才需求涌现出来,他们需要具备复合型的英语能力,既能够进行翻译和交流沟通,又能够理解并参与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
对于一带一路环境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及其培养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带一路环境下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特点。
随着中国与参与国家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这些英语人才需要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翻译,还要求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与各个行业相关的工作。
在经贸合作中需要懂得商务英语和贸易知识;在文化教育领域需要熟悉跨文化交流和教学知识;在科技合作中需要具备科技英语和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
一带一路环境下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跨学科的。
针对这种需求,应该如何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着重改革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育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但并未强调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应该在英语教育中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需要建立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课程体系。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提供更多实践类的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文化沟通、国际关系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能够了解并参与到相关领域的工作之中。
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还需要积极引入外籍教师和外国合作机构,提供更多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针对一带一路环境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一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们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教授跨学科的英语课程。
还需要鼓励教师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指南》下复合型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探讨作者:徐业松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21年第08期【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我国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合理,教学条件不够充分、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待优化等问题。
对此,本文结合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国家标准;复合型翻译人才;现状问题;对策探讨【作者简介】徐业松(1991-),男,贵州黎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信息技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与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202005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科学—人文教育的初步探讨”(项目编号:2018GWQNCX160)的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对翻译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8年1月30日和2020年4月分别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与《教学指南》,明确了高校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方向,并为各专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路线和解决方案。
然而,在传统翻译教学体系下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此,根据《教学指南》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剖析翻译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应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成为当前翻译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教学指南》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复合型翻译人才就是指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
这类翻译人才具有知识集成、能力复合、素养全面的特点,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化、多元化趋势”。
关于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较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丰富的百科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能适应国家与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勝任各行各业口笔译等语言服务及国际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规格方面,《教学指南》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了翻译专业学生应承担的职责和学习方向。
二、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翻译专业从取得独立学科地位,到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十多年时间里,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低层次的恶性竞争。
在申办翻译专业教学点时,很多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明确,只是盲目跟风,争夺专业办学点和教学经费。
尽管开设翻译专业的学校和报考翻译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令人担忧。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未能通过充分整合地方资源、依托学校特色进行错位竞争。
2.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合理。
《教学指南》指出,教师队伍建设应考虑三个方面:师资结构、教师素质和教师发展。
就目前来看,翻译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高学历和高职称方向发展,但大部分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为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英语学科教育等领域,他们缺乏系统地学习翻译理论、翻译技术方面的知识和长期从事口笔译翻译实践的经验,加之对翻译行业和翻译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难以在学习和实践中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造成翻译教学与市场和社会需求脱节。
虽然各大高校采取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如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或举办学术研讨会亦或教师技能大赛,以此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但成效甚微。
3.教学条件不够充分。
翻译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然而有些学校领导层仍然对外语专业的认识不够清晰,持有个人偏见。
甚至有个别学校领导层片面追求学校学科专业数量,认为英语专业和英语学科门槛低,是“一支粉笔专业”,所以最容易成为数量突破口。
翻译是一门跨学科、宽视野、广知识的应用型专业,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购买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而且需要投入较大的经费,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从翻译专业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来看,学校应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语言实验室、口译实验室和翻译技术实验室等设施,具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实际上很多学校要么没有配备这些设施,要么就是物不能尽其用,除上课之外,平时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4.教学过程和方法有待优化。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而来的必定是一场“课堂革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现代教育要更加注重因才施教,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以及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
可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关乎人材培养的成败。
“学校教育最核心的工作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渠道是课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就是教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职业缺乏敬畏,在应对教学检查上也是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其课堂要么是毫无生气的“填鸭”,要么是放任自流的“洒脱”或天马行空的“自如”,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以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和自觉性去进行深挖和探究或翻译实践。
造成以上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三、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对策探讨1. 合理定位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翻译行业逐渐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翻译对象也从原来的文学翻译为主转向带有跨学科性质的非文学翻译。
因此,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教师要结合地区优势产业和学校特色,构建“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课程体系,突显翻译专业中交叉性与跨学科的“新文科”特点。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一份包括近期目标与长期愿景的可行性计划,鼓励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其次,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涉足感兴趣的学科翻译方向和行业背景,使学生的知识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最后,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学生需参照培养要求,正视自身不足,及时查漏补缺,逐渐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抗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努力成为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双语基础以及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2. 坚持“外引内培”,建立招聘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长效机制。
“外引”是指学校为了提升现有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内培”是指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有目的、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地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以促进教师专业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引导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快速成长。
“外引”是增加高素质师资人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汇集资源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抓手,“内培”是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翻译专业的专业性、广博性和杂糅性特点决定了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行业要求。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制订科学的教师招聘方案和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培训规划。
招聘教师时,学校应重点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风师德、学缘背景、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落到实处,确保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掌握市场行业动态,满足市场与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与相关院校、政府外事部门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重新整合师资队伍,激发翻译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教师,学校要通过互补的方式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人员培养,实现教学资源整合。
3.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格局。
学校领导层要提高对外语专业的认识,提供可以满足外语专业师生教学所需的经费保障。
同时,与外语翻译相关的院系要自力更生,通过进行一系列改革,积极探索出一条资源集约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新路径,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翻译专业有其特殊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训练并获得科学有效的指导,才能取得质的飞跃。
在对教学场所和实验室的使用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优化教学过程及其方法,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主战场,是教学研究的根本所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
学校需发起一场“课堂革命”,着力解决上述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堂改革与教学质量监督双管齐下。
一方面,教师应以课例研究为突破口,紧紧围绕课程内容、类型、能力和素质要求,展开集体讨论和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和反思,反复研讨和打磨,探索出科学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教学督导力度,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以切实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统筹好课堂与课后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明确教师的职责与学生的任务,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并要求他们撰写读书报告。
在翻译实践上,教师应借助CAT工具,开展翻译项目教学,并组织和指导学生模拟真实口译场景,进行翻译实践训练。
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翻译实践任务进行定期检查,开展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确保学生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其综合能力,为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2-8.[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專业教学指南(上)[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3]张旭春.《国标》与《指南》框架下英语专业改革刍议[J].外国语文,2020(5):8-13.[4]仲伟合,赵军峰.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289-296.[5]王蔷.课例研究——植根于课堂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J].中国外语,2020(6):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