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你看懂了多少
北平的读后感

北平的读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一部以北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龙应台。
小说以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的北平为背景,描绘了当时北平市民的生活和抗战期间的艰苦岁月。
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历史背景,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小说中的北平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城市。
在日寇的侵略下,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作者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北平市民在抗战年代的坚韧和勇敢。
他们或是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悲痛,或是在困苦中坚持生活的顽强,或是在抗战中投身保卫家园的豪情。
这些形象让我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同情。
小说中的北平也是一个充满了温情和希望的城市。
作者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亲情。
在战乱的年代,人们相互扶持,相互关怀,共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强和勇敢,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感动。
同时,在小说中也透露出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即使在战争的阴霾下,人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通过阅读《北平无战事》,我对抗战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人们的坚韧。
同时,我也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战乱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这些问题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索。
同时,我也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情,这让我对世界充满了希望。
总的来说,《北平无战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
通过对北平市民的生活和情感的细腻描写,作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勇敢。
同时,小说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让我对人性和生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理想主义的挽歌《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理想主义的挽歌《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一部畅销经典小说,由刘和平所著。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勾勒出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追寻理想、执着信仰的动人故事。
本文就《北平无战事》这部小说给我带来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读后感。
这是一部描写年轻人追求理想与自由的书。
书中的主人公周文龙从小成长在动荡的时代,却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自由的热情。
他深知,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探索、追求和挑战。
在蓝天与红旗之间,他选择了追寻心中的那个梦想。
他在大学时代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思潮与知识,他勇敢地站在反动官僚一边。
他努力呼喊着无数人的声音,正义的呐喊,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对美好的世界渴望。
他不愿意成为毫无特色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他要做一个能感动自己的人。
他的理想信念伴随他穿越岁月,燃烧一生。
而我读完《北平无战事》后,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理想与信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困难与压力,而对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动摇。
工作压力、生活琐事、人际关系等种种问题时常让我们迷失了坚持梦想的勇气。
但是《北平无战事》却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环境如何冷漠,理想与信念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正如书中所描写的周文龙,尽管身处世态炎凉的年代,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信仰。
在他的一生中,他尝试过不同的道路,但他始终相信,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产生有意义的改变。
读完《北平无战事》后,我意识到,追求理想和信仰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正如小说中的角色们一样,他们为了追求心中的美好,放弃了许多,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付出。
而我们所孜孜不倦追求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社会与人生的理解,正是我们追求美好与幸福的源泉。
通过《北平无战事》,我学到了追求理想的勇气与坚守信仰的力量。
另外,《北平无战事》还教会了我如何正确看待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各自的追求、优点和缺点。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北平保卫战为背景,通过塑造主人公陈白露的形象,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变化。
读完这本小说,我感到深受触动,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小说以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的北平为背景,通过陈白露的身世背景和遭遇,呈现了当时人们在战火纷飞中生活的艰辛和困境。
陈白露经历了从书馆到屠场的工作转变,也接触了不同阶层的人,使他意识到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作者描绘了战争期间人们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向往。
小说通过陈白露的日记形式,巧妙地展现了他对北平保卫战的认识和感受。
陈白露在日记中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坚守。
他笔下所描绘的个人命运与大时代背景相互交融,将普通人的命运与历史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给了读者更直观的阅读体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冲击。
通过《北平无战事》,我深刻认识到战争所带来的无尽痛苦和摧残。
小说中的北平战场残酷而无情,每一个角色都在战争的阴影下苦苦挣扎。
作者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战争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威胁,更是对人性的摧残。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善良、友情、爱情都被战争所摧毁,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战争中个体命运的无奈。
战争将普通人推向了无法预料的命运边缘,个人命运被战争的洪流所左右,陈白露的经历正是典型的代表。
他的命运起伏不定,一度被流离失所,最终选择了一个平凡而安定的生活。
小说通过描绘陈白露的遭遇,使我对战争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明白了在战争面前个体命运的脆弱和无奈。
《北平无战事》还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抗争精神和对和平的追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普通人才晃,而且深思熟虑,他们对和平的呼吁和对家国的忠诚令我深受感动。
面对战争的摧残,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抵抗,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民族复兴的期许真挚动人。
通过阅读《北平无战事》,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

北平无战事的观后感《北平无战事》是一部由林海音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北平市民家庭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萧红及其家人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无助和无奈。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和思考。
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观后感。
珍贵的和平年代《北平无战事》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战争在普通人生活中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通过描写家庭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小说反映了战争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伤害和不安全感。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在和平年代,我们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经营家庭、享受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看到主人公萧红失去自己的梦想、失去亲人,并且无法改变战争带来的一切,我们不禁反思战争对我们的重要性。
和平年代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安全和富足,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心灵上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平的时光,并为维护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个体命运与社会迷茫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战乱带来的巨大冲击。
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梦想,生活陷入了迷茫。
这种迷茫并不仅限于个体,在整个社会中普遍存在。
在战争期间,社会秩序崩溃,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遭到严重冲击,生活的基本保障遭到破坏。
在这种迷茫的情境下,人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这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观看电影后,我深深感受到对于个体来说,面对迷茫的选择不容易。
迷茫时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找到新的生活方式,用一颗坚定的心去面对。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重建信仰体系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和文化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力量。
人性的泯灭与希望的重生小说中,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摧毁。
人性在战争中被剥夺,人们变得自私、残忍。
观看电影时,我深深感受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然而,小说也展示了希望的重生。
通过主人公萧红对家庭的执着和为了生活的努力,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敢得以展现。
在战乱中,希望依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寻找并传递希望。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读后感最近读了《北平无战事》这本书,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北平,国共两党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较量。
书中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方孟敖。
他是个空军上校,外表冷酷,内心却炽热如火。
他身处国民党的阵营,却有着一颗向往正义和真理的心。
他在执行任务时的果敢和坚毅,让人忍不住为他喝彩;而他在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时的纠结与无奈,又让人忍不住为他心疼。
记得有一次,方孟敖接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将一批重要物资空运到指定地点。
那时候,天气恶劣,飞机状况也不佳,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送死的任务。
但方孟敖二话不说,带着他的机组人员就上了飞机。
起飞的时候,飞机颠簸得厉害,仿佛随时都会散架。
方孟敖紧紧握住操纵杆,额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滚落下来,可他的眼神却始终坚定。
最终,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当飞机平稳降落的那一刻,方孟敖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责任和担当,那种为了完成使命不惜一切的决心。
还有谢培东,这个中共地下党的潜伏者,他的隐忍和智慧让我由衷地佩服。
他在银行里默默工作,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实则在暗中为共产党传递着重要的情报。
他每天都要面对国民党的严密监视和怀疑,可他总是能巧妙地化解一次次的危机。
有一回,国民党的特务突然搜查银行,眼看就要搜到他藏情报的地方了。
谢培东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飞速地想着应对之策。
就在特务快要发现的千钧一发之际,他灵机一动,故意打翻了一杯水,弄湿了文件,然后装作手忙脚乱地收拾,成功地转移了特务的注意力。
那一刻,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真为他捏了一把汗。
书中的女性角色也刻画得十分细腻。
比如程小云,她是方步亭的后妻,温柔、端庄、大气。
在方家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她总是能以她的智慧和善良化解各种矛盾。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是张翎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该书以北平(现在的北京)为背景,描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和对战争的感受。
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作品,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故事主要围绕着北平大学的一群青年学生展开。
他们刚刚步入大学校门,企图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不幸的是,战争迫使他们提前结束了青春的梦想。
小说通过描写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和摧毁力。
在战争的阴影下,主人公离开了学校,步入了军营。
在他们的眼中,战争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战争也让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捍卫这片土地。
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艺术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深入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作者描写了战争中普通人的生活,描述了他们的挣扎和苦痛,让读者在其中找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伤痛。
战争让人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还有更多的人失去了生命。
然而,小说并没有给读者带来绝望和消沉,相反,作者通过那些坚强不屈的形象,传递出对生活和希望的坚持。
在战争的岁月中,人们的命运被改变,许多无辜的生命被夺去。
小说中的青年人在面对困境和死亡的时候,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信仰传递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给了我们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北平无战事》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小说,它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了关于生命、理想和人性的思考。
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的岁月,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安宁,同时也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伤害,也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不断追求真理和光明,让那些忍受战争苦难的人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1922年至1926年期间写的一些作品。
这部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呼唤人性光辉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的思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或是在社会洪流中迷失的个体,或是被社会压迫的弱者,或是对社会现象持怀疑态度的观察者。
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展现出了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悲哀。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贫苦的酒保,他善良、善解人意,但却因为社会的偏见而被迫沉默,最终在社会的边缘消失。
这个形象让人深感痛心,也让人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认为人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对社会的种种不满和愤怒,让人感觉他疯狂而又可怜。
这个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人在社会中受到的压力和挫折,往往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和痛苦。
同时,鲁迅还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细节,揭示了社会的丑恶。
他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对弱者的欺凌和压迫。
阿Q这个形象虽然是一个懦弱的人,但他的遭遇和命运,却让人深感痛心和愤怒。
这个形象让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丑恶并非是某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
在读完《北平无战事》后,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某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
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黑暗并存,每个人都有着光明和黑暗的一面,而社会的压力和环境会引发人性的复杂冲突。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性。
总之,《北平无战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揭露,让我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

北平无战事读后感《北平无战事》读后感最近读了《北平无战事》这本书,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书中描绘的那个动荡不安的北平城,仿佛让我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像是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
故事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方孟敖,这位有着坚定信念和非凡勇气的空军上校,他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飞行任务,更是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他就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黑暗的核心,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也毫不退缩。
还有那谢培东,表面上是个银行襄理,温文尔雅,波澜不惊。
但在那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炽热的心。
他在幕后默默地付出,为了理想,为了光明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每一次他在危机中巧妙周旋,都让我为他捏一把汗。
说到这,我想起书中一个特别让我揪心的情节。
当时,国民党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物资极度匮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北平的街头,寒风凛冽,一个卖糖葫芦的老人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那双眼睛里透露出的不是对生活的希望,而是无尽的绝望。
老人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棉花都露了出来,根本抵挡不住寒冷。
他的手冻得通红,却还紧紧握着那根插满糖葫芦的棍子。
那糖葫芦,原本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可在那个时候,却少有人问津。
一群国民党士兵从旁边走过,他们穿着厚实的军装,嘴里还骂骂咧咧的。
其中一个士兵看了一眼老人的糖葫芦,随手拿了一根,咬了一口就吐在地上,还恶狠狠地说:“这什么破玩意儿,酸得要命!”老人心疼地看着被糟蹋的糖葫芦,却敢怒不敢言。
这时,方孟敖的车队经过。
他看到了这一幕,立刻让车停下。
他走到老人面前,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递给老人,说:“大爷,这些糖葫芦我都买了,您赶紧回家吧。
”老人接过钱,眼里泛起了泪花,不停地说着谢谢。
方孟敖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能平静。
他知道,这只是北平城里无数悲惨景象中的一个缩影。
而他,要做的就是打破这黑暗的局面,为百姓带来真正的光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平无战事》你看懂了多少
2014年10月29日
来源:长江日报
谁说正剧没人看?被编剧刘和平自称是“瞄准大学学历以上观众”的《北平无战事》,就以收视一路高涨之势窜到了第一。
“七年来一直在写这部剧”的刘和平,选了一个很少触碰的历史时期——1948年,又开了个高深切入点——经济战线,可他又没耐心在剧中多费口舌,摆明了告诉观众“看不明白请自行百度”。
不过剧外,刘和平倒是相当耐心,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便细致解读了前些集中的虚虚实实,以便观众理解。
A面:实许多人物都有原型甚至名字都一样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北平无战事》中的不少人物都有历史原型,有些甚至连名字都一模一样。
“华北警备司令部司令陈继承是蒋介石的心腹,这个名字我没改,保密局北平站站长王蒲忱,他是一个特务,我也没有改。
马汉山我只改了一个‘山’字,也是实有其人。
日本投降的时候他是华北肃检委员会主任,是当时代表国民党利益集团在华北发大财的首要人物,后来他又出任过军统北平站站长、民政局局长和民事调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实际上北平的事务都是他在管,
所有的贪污没有他不知道的。
剧中他和徐铁英分分合合,先是勾结最后又翻脸。
”
值得一提的是,《北平无战事》中还设置了一个“暗场人物”。
“曹禺先生在《日出》中创建了‘金八’这个角色,金八被称作‘暗场人物’,从不露面却对剧情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北平无战事》里也用了这样一个人物,公开场合大家称呼他蒋经国,而在铁血救国会里叫他建丰同志,这个人物从没有露过脸,但无处不在。
”而前几集中反复提到的傅作义,也不会在剧中露脸。
B面虚有的地方乱不乱就没有戏了
徐铁英(陈宝国饰)在首集庭审中的身份让人看不明白,刘和平坦言这是他的虚构,“按道理辩护人就是辩护人,陪审官就是陪审官,但它是特种刑事法庭,又是特别的案子,台词也说了,‘经过昨天晚上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央党部联席会议决定’,既然是按军事委员会和党部来过问法律,那法律也就不按程序走。
原来我说的就是由党通局来负责公诉,但现在这个公诉权被蒋经国抢走了,蒋经国那时的职务就是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代表他的是曾可达,所以他的身份也从公诉人一下变成陪审官兼辩护人。
就是反正乱,它本乱就乱,按历史来看一定会吐槽的,说不符合法律程序,但戏就是这样的,它不乱就没有戏了。
”
而焦晃饰演的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刘和平也劝大家
不要和吕复先生直接挂钩。
在首集警察和军队抓捕学生的剧情中,方孟韦问何其沧,是否给司徒雷登大使打了电话,何却说“丢人还没丢到这份上”,也让不明就里的观众有些费解。
对此刘和平解释这段主要想说明当时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很复杂,让人内心五味杂陈。
包括方孟敖后来发言的一段话,他对美国的感情很深,因为他是跟陈纳德将军出来的,是飞虎队的人。
但二战结束后美国人又在很多事情上伤了国民的心,包括扶日。
所以那段历史我们现在都很难理解,我问过很多老一辈的人,还为此特别向茅于轼先生请教了几个小时,如何将他们的亲身感受让今天从没经历过的人也能接受,这个事费了很多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