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的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毛泽东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第二,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农民革命,军队实际上穿起军装的农民。

因此,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和武装农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薄弱的环节。

因此,无产阶级为了避免在力量不足时与敌人决战,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农村建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革命阵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它的现实意义是: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路前进,革命才不会迷失方向。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带有强烈的求实精神。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在仅对“左”和右的错误的斗争中产生的。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体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验。

第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多元化的进程。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原文出处】毛泽东思想研究【原刊期号】20062 【分类号】D1【作者】郑德荣/王占仁【作者简介】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博士生。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特点及现实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特点及现实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特点及现实启示[摘要]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这一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重心,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同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这些特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特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以往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研究,多是关于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论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等。

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形成的特点作一下分析,以求从中得到深刻的现实启示。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农村为重心,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结果大革命失败后,党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

但城市起义和对城市的进攻却连连受挫,在这种形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到1930年初,全国10多个省300多个县已建立起中央、湘鄂西、鄂豫皖、赣东北、左右江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此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从理论上透彻地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总结了根据地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阐述了以农村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发展红色政权,逐步夺取城市直到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思想。

在这以后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农村为重心,开展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不断完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2022春电大: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谈一谈如何认识邓小平

2022春电大: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谈一谈如何认识邓小平

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题目: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论述题: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30分)谷••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但是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各国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应当由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决定。

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建立一个新的劳动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革命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过程。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乡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取得成功的。

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 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试论农村包围城道路理论的形成及启示

试论农村包围城道路理论的形成及启示

试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及启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从理论上反复论述了中国革命这一胜利的道路,给予这条道路以完整的科学体系。

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论是巴黎公社还是十月革命都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把革命推向全国广大区域,然后夺取政权。

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其根据地就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客观规律,仍然以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来指导中国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党内“左”倾主义者,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坚持“城市中心论”,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血的代价促使毛泽东在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敢于去否定原有的革命模式。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起义开始后不久,三路均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在浏阳文家市前敌委员会议上,师长余洒渡不承认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和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坚持湖南省委“夺取浏阳,攻打长沙”的错误意见。

毛泽东冷静的分析了客观形势。

根据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情况,提出改变进攻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薄弱地区的农村进军的战略方针。

经过讨论,前委否决了余洒渡的意见,通过了向湘赣边界南部山区和农村进军的决定,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起来后,毛泽东同志又几次顶住了来自湖南省委和中共中央的错误干涉,坚持正确主张。

1929年2月,湘赣边区特委接到中共中央的来信,信中片面强调城市对农村、工人运动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作用,害怕农民运动超过工人运动。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内容摘要: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逐渐深入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并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才能与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党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的。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对其他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对当今时代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武装斗争,毛泽东思想一、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党成立初期,首先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由于党对中国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党经历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2、革命失败之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并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等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中国政权一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避实就虚,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呢?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国内大背景1927年,由于蒋介石新军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地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国民党新军阀取北洋军阀而代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走狗。

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人民实行出北洋军阀更黑暗、更残酷的统治。

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之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然而“左”倾中央一再强调的进攻大城市的计划相继遭受失败。

毛泽东毅然带领起义的残余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始了中国革命重心的伟大转移,并找到了一条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二、关于“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争论当时,之所以出现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对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城市中心论——坚持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在中国,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单斩断他们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们的头脑、炸裂他们的心腹,是不可能置他们最后的死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取得成功,才可能影响小城市和乡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一味地主张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发展革命,夺取胜利。

农村中心论——残酷的革命斗争现实让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员人冷静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与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就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与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就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①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与斗争艺术。

②成功地解决了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扩建,革命力量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③解决了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革命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

解放了的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踊跃参军、支前。

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④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那么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就是什么呢?1、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即中国的城市不能完全统治农村,广大的人力物力在农村。

2、农村可以离开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

3、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

4、统治集团的不统一与矛盾冲突,为农村革命提供机遇。

5、已经有了新的政党与革命的军队与人民,有了战胜敌人的基本力量6、总之,就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意义就是什么?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就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它就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邹卫峰内容提要:当我们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井岗山的星星之火,有神州大地的抗日烽火,有天翻地覆的钟山风雨,有上甘岭的滚滚硝烟。

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巨大威力!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打败强敌、夺取胜利的指南!毛泽东,既是一位军事理论巨匠,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战争艺术大师。

本文通过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原因以及其具体内容和作用进行论述阐明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科学性以及在当今新时代的新应用。

毛泽东提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原因中心依据意义原因有如下:1、所有已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2、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后,就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3、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更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1 “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秋收起义后,随着井冈山和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在实践上已经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脱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化的解释,主观与客观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照搬十月革命经验,从而造成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这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是顽固地以“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包围城市发展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摘要: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持续三年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同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

国民党通过“宁汉合流”以及张学良“东北易帜”等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胜利的道路,也为打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探索;内容;意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革命工作应当以城市为中心,这是一个时期内党的共同认识。

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

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

”毛泽东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集中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大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果断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一、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性
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以及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科学论证了当时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党从生死存亡的危机里解救出来,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伟大胜利。

第一,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历史决定的。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由若干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在内外各种力量的刺激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经济结构开始破坏,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得以生长。

这时的中国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依然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

同时,幅员辽阔的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已经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的边缘地带生存下来。

第二,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

封建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又对民族资本实行限制政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极其弱小,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强大,而农民却占到全国人口的80%。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但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却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必须先占农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判断和领导决定的。

中国的早期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目标,一方面是受西方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革命的传统
习惯所致。

近代的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都发生在大城市,但这些成功的先例和这些国家处于发达或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分不开的。

在国内,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还是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北伐战争,也主要是以占领重要城市为目标的正规军作战,但却未能取得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国外搬来的“城市中心论”是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显然是很难战胜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

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二、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
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先后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等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逐渐转入农村,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毛泽东提出“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心城市被国民党新军阀严密控制,工人运动被严厉镇压,革命力量急剧减弱,斗争环境十分恶劣。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是否还要坚持苏联模式,以城市为中心,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热情地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痛斥党内外一切怀疑和指责农民革命的谬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如何正确领导农民的问题,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第二,毛泽东以实践证明理论,必须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

毛泽东在中共三大的发言中指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

”他进一步强调:“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三大起义受挫后,他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地区,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第三,毛泽东提出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建立在创造红色区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基础上。

毛泽东指出: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以小块或若干小块革命区域长期的存在,必有相当的条件。

根据这些理论,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建立革命根据地则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大意义
新的实践需要做出理论的回答。

毛泽东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
了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成功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坚决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引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为打赢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高新技术大量运用于战争,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能力成倍增长,对战争胜负带来重大影响。

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仍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进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必然因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获胜。

总的来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得以成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反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更为后期的反围剿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革命工作应当以城市为中心,这是一个时期内党的共同认识。

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

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128页第二段
2、“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热情地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痛斥党内外一切怀疑和指责农民革命的谬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如何正确领导农民的问题,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摘自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高中课本
3、“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摘自中共三大会议《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数学科学学院10-3班吴炜
2013年10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