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提起“农村包围城市”的话,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可能是“秋收起义”、“农民革命根据地”还是“工农武装割据”,或许还有更多的东西···但大家一开始想到的这些可能都只是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建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典例了:秦朝末年因为赵高执权柄,二世形同虚设,而陈胜和吴广所发动的农民造反势力,达到了历史上破天荒的势头,打开了以农民为力量集中的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混乱局面,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五千年来这样的事件发生过许多许多,大者绵延到大半个中国,小者被地方镇压后很快成为过去,甚至都没有向上方汇报,而且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
但它们被大多数人认为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不会有人把他们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直接联系起来。
所以现在当我们提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中国近代革命上至关重要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那我们就不禁要想中国革命在那几千年后为什么又必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下面是我们小组根据一些相关研究所做的讨论结果: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经过要讨论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历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
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1)历史意义(2)①实现了我党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这样不仅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即: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自由,外无民族独立,决定了中国革命形式只能是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又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城市,落后的农村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加上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是农民,所以,中国革命的中心不能放在城市,只能放在农村,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的正确道路。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④冲破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党内盛行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成功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2)现实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产生、发展、实现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条基本的红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因而取得了革命胜利。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
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为什么说走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呢?第一,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历史上专制性就比较较强,没有民主的传统。
虽然近代建立了民国,但民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
中国不存在全法斗争的条件。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斗武装斗争的形式,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不能选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城市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农村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三、从领导阶级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这与俄国有明显的不同。
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要比中国充分地多,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要比中国强大。
俄国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对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威胁。
俄国可以依靠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就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中国由于在大城市里各种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第四、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避实就虚,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呢?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国内大背景1927年,由于蒋介石新军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地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国民党新军阀取北洋军阀而代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走狗。
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人民实行出北洋军阀更黑暗、更残酷的统治。
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之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然而“左”倾中央一再强调的进攻大城市的计划相继遭受失败。
毛泽东毅然带领起义的残余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始了中国革命重心的伟大转移,并找到了一条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二、关于“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争论当时,之所以出现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对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城市中心论——坚持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在中国,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单斩断他们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们的头脑、炸裂他们的心腹,是不可能置他们最后的死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取得成功,才可能影响小城市和乡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一味地主张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发展革命,夺取胜利。
农村中心论——残酷的革命斗争现实让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员人冷静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农村包围城市,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非常有趣的历史。
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伟大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让我们来看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革命初期,我们应该以农村为基础,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形成一个强大的农村力量。
通过农村的力量,逐步向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对城市的包围和占领。
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毛泽东同志,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了这个经验教训,并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有什么伟大意义呢?我认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农民群众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
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农民群众的力量,就很难取得革命的胜利。
因此,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二,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先进性和正确性,才使得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得以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它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理论的影响所在。
比如说,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农村包围城市的影子。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
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并且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这段历史,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目前,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仍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农村士绅阶级的统治。
他们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用新军阀取代旧军阀。
对工农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比以前更加严重了。
从广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领导权被中间的买办士绅篡夺,马上转到反革命。
全国的工人、农民、平民,甚至资产阶级,仍然处于反革命统治之下,没有政治上的解放和经济上的解放。
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凤阎四派在平定京津之前,曾与张有过暂时的团结。
天津失陷后,这种团结立即解散,变成了四派的激烈斗争。
蒋介石和广西两派正在酝酿战争。
中国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和斗争。
所以,只要帝国主义国家分裂中国,各派军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妥协,一切妥协都是暂时的。
今天的暂时妥协,正在酝酿明天更大的战争。
中国迫切需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这种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完成。
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从广东开始,发展到长江,由于无产阶级没有坚决行使领导权,由买办阶级领导,用反革命代替了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受了暂时的失败。
在这次失败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中国的资产阶级(非买办士绅阶级)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但是最近几个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城市罢工和农村暴动在北方和南方发展起来了。
军阀军队中的士兵正遭受饥寒之苦。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在汪精卫、陈公博的鼓励下,也在沿海发展了相当规模的改良主义运动。
这个运动的发展是一个新的事实。
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根据国际和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进行土地革命以消灭士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实际的革命运动,自一九二八年五月济南大屠杀以来,是日益发展的。
二、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一个国家内部,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有一个小区域或者几个小区域的红色政权长期存在,这是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过的。
这种奇迹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相当的条件。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邹卫峰内容提要:当我们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井岗山的星星之火,有神州大地的抗日烽火,有天翻地覆的钟山风雨,有上甘岭的滚滚硝烟。
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巨大威力!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打败强敌、夺取胜利的指南!毛泽东,既是一位军事理论巨匠,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战争艺术大师。
本文通过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原因以及其具体内容和作用进行论述阐明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科学性以及在当今新时代的新应用。
毛泽东提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原因中心依据意义原因有如下:1、所有已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2、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后,就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3、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更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1 “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秋收起义后,随着井冈山和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在实践上已经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脱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化的解释,主观与客观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照搬十月革命经验,从而造成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这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是顽固地以“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
论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论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论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崎岖。
从残酷持久的抗日战争到艰苦的国内战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选择了共产党?让共产党赢得了伟大祖国的和平与统一。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地走通这条道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在了解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产生的背景。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产生、发展、始终都贯彻一条不变的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
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
历史背景:1.毛泽东于1927年9月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受挫,无法进一步实施进攻长沙的计划。
在进行敌强我弱的形势分析之后,才改变了原“取浏阳直攻长沙”的计划,决定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以保存革命力量,再求发展。
2.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相继叛变革命血腥镇压革命人民和共产党人。
在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及其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用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来指导中国革命。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1.共产党在早期盲目模仿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中心城市。
没有联系中国实际国情。
所以共产党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
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次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主义革命。
党的任务不是进攻,不是普遍的组织起义,而是团结群众,建立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发展自身力量,准备武装起义。
党的工作重心应当先放在农村而非中心城市。
2.共产党力量微薄,不足以与强大的国民党直接争夺城市的政权。
在内战前,国民党有正规军100个左右的整编师,共计约有200万兵力。
在空军方面,国民党有五个军区司令部,5个战斗机大队,2个中型轰炸机大队,1个B-24大队,还有一个侦察机中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摘要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
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这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
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必要性可能性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进程
继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当年9月l 1日,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五千余人。
经转战和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于10月下旬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毛泽东率部接应下,两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
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必要性
第一,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受列强瓜分且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窃取后的中国,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军队要生存与发展,就要有广阔且适宜的根据地。
第二,这是敌我力量对比和分布形式决定的。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城市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并且未占统治地位。
工人力量自然薄弱。
由于军阀混战及列强多年的侵略,中国的无产阶级包括广大农民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有一个本身强大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再联合农民的革命力量,把革命推向全国。
中国民主革命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第三,这是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决定的。
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异常强大,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农村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行性
第一,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这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我们可以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中国农村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
因此,中国革命可以在反动力量统治薄弱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及武装力量,逐步团结农民而后是工人及小资产阶级,壮大自己。
最后夺去大城市及政权。
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方展的缝隙。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四农村包围城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成功地解决了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
随着农村根据地的发展、扩建,革命力量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下,长期坚持、坚决按照这条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发展根据地和革命战争,开展各种革命运动,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949年,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夺取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践证明,这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和斗争艺术。
法国的“巴黎公社”,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中心城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毛泽东毅然决定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②:《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版
③:《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