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PPT课件
7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展武装斗争,实 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 关系: 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 农村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8
•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
• A、开展武装斗争
B、进行土地革命
• C、建立农村根据地 D、建立统一战线
9
•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 要性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 断。
5
• 03年单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 人民军队开始于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 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
• A八一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 C秋收起义
2
• 04年单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 A、议会斗争
B、经济斗争
• C、武装斗争
D、文化斗争
• 0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际上就是
A、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B、农村包围城市
C、中心城市武装起义 D、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06年农民阶级在中国近
4
• 补充说明: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是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P94
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 召开紧急会议。内容:一是纠正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 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夺取政权 的总方针。使中国革命实现了有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 革命的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及过程ppt课件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及过程ppt课件
13
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 的进一步发展
• 毛泽东通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 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些论述,更深层次 地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进一步揭示了大革 命失败后党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仅 仅局限于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若干局部的农村革命政 权,而是已开始把“工农武装割据”和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联系起来,展示了要由农村革命根据地通向全国革命胜利 的趋势,这为以后发展到以“农村革命为重心”的思想,奠 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发表, 使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得到进一 步发展。
15
谢谢
16
6
2.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 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 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 农村去,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 量,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 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 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7
3.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 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将 工作重点放到农村,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 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 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不断积蓄和发展 革命力量,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 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8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
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 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 据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

本章思路:
1、土地革命战争爆发的背景: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没有解决中
国近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以城市中心论为指导思想的三次武装起义失败 毛泽东初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割据思想 探索过程中的三次“左”倾错误 长征大转移,四渡赤水河,爬雪山、过草地摆脱 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和红军存在的军事领导问题 瓦窑堡会议标志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进入新时期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 (一)中国革命的低潮 • 1、革命阵线缩小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2、革命力量被摧残
国民党南京政府秘字第一号令(一九二七年四月):
共产党窃据武汉,破坏国民革命之进行 ……综其所为,祸有甚 1927 年4月→“秘字第一号命 令”,厉行“清党” 于洪水猛兽;瞻念前途,不寒而栗。政府奉行先总理之遗教, 誓竭全力,期三民主义之实现。唯欲建设独立平等之国家,必 1928年2月→《制止共产党阴谋 先扑灭一切反革命之势力。共产党图谋倾覆本党,逆迹昭著, 案》 中央监察委员会举发,并致训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于 1928 年3月→《暂行反革命治罪 最短期间亟清叛乱。查此次谋逆,实以鲍罗廷、陈独秀、徐谦、 法》和《中华民国刑法》 邓演达、吴玉章、林祖涵等为罪魁,以及各地共产党首要、次 要危险分子,均应从严拿办,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各军长官、 1931年1月→《危害国民紧急治 各省政府通令所属一体严缉,务获归案重办。至该党忠实同志, 罪法》 遵守三民主义始终不贰之信徒,在革命地域大都与贼相持,奋 斗不懈,应着悉心保护,其余压迫而心迹可谅者,政府必分别 办理,决不绝其自新之路。此令。附通缉共产党名单二纸。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 (名单共列鲍罗廷、陈独秀、谭平山、林祖涵等193人) 被杀害者达31万多人。

农村包围城市PPT资料讲解

农村包围城市PPT资料讲解

三大主力在
会宁会师
会宁
过草地
1935年10月, 红一方面军胜 利到达陕北
爬雪山

夺 泸
四渡赤水
定 桥
遵义会议
召开
巧渡金沙江
红一方面军 长征1
开始长征
(4)路线:
瑞金—遵义—赤水—金沙江—泸定桥—雪 山—草地—吴起镇—会宁
七律·长征(毛泽东 1935.10)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 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 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3、内容
材料二:中央红军长征历时368天,有235天 在白天行军,18天夜间行军,71天打遭遇战平均 每天行军71华里,一年仅休息44天。翻过大小 1000座山,其中18座山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5 座大山终年白雪皑皑;渡过24条大河。突破60余 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占领62座大小城市,顺 利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经过12个省份, 最终到达陕北。
农村包围城市PPT
(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内容: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发动起 义。
(3)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及其理论.ppt.deflate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及其理论.ppt.deflate

走向胜利
起义军在向南进军途中,处境十分困难,在江西省萍乡县芦溪 又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9日部队到达江 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来的 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 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 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罗亦农、 任弼时等先后发言,尖锐地批判了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 毛泽东在发言中批评了陈独秀在农 民、军事等问题上的错误,强调军 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说: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 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明确指出 枪杆子取政权,第一次提出了枪杆 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二)“工农武装割据” 的“三位一体”关系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
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 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 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
红军中一部分人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 的保守思想。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 必然性
第一,从中国革命的形势看,国民革命失败后,总的革 命形势处于低潮,敌人在城市里建立起强有力的反革命统 治,革命力量非常弱小;相反,农村是敌人统治相对薄弱 的地区,是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重要场所。
《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
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
毛泽东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

农村包围城市_PPT课件

农村包围城市_PPT课件

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 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 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长征精神成为巨大动力。 3、锻炼和保存一大批骨干,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 4、使革命的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开始新的革命历程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 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 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重于求实, 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艰苦奋 斗、坚韧不拔等
3、根据地建设
1)、开展土地革命----经济上 ①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土地所有制: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 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 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 高,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打土豪》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我们要做 主人,我们要做主人,去革命,去革命。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土地 革命成功,土地革命成功,齐奋斗,齐奋斗! 斗地主
入红军
2)、政权建设-----政治上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性质:工农革命政权 意义:正式建立了与 国民政府相对峙的 红色政权,有利于 革命形势的进一步 发展
4、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②影响: 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1930年,在全国 建立了十几个根据地,红军发展到十几万人
3、走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开展武装斗争 5、组织革命统一战线 6、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根本原因)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14课农村包围城市(上课课件)

第14课农村包围城市(上课课件)

长 征 出 发 地 江 西 瑞 金
(2)转折性会议——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 2.地点: 贵州遵义 3.内容: 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正确领导 4.影响:
成为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旧址
(2)转折性会议——遵义会议
背景:1934年10月,红军损失过半,处于危险中。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内容: (1)批判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4)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意义: 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万里长征 八一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学 习 目 标
八一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红军的战略转移——长征
一.八一南昌起义 1.背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反动
派对革命党人进行血腥屠杀。 2.时间、地点: 1927年8月1日 南昌 3.领导者: 周恩来 贺龙 朱德
4.结果: 起义胜利后,部队撤离南昌,
(3)结束标志: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
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4)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七 过 岷 桥 水 磅 逶 千 不 毛律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泽 尽 千 铁 云 走 腾 只 远 东长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形成和 农 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成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各地建立十多块革 命 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ppt课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ppt课件

(三)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 重要性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 动考察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农民问题 的重要性。
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 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 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 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
1.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背景 根本原因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 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处在次要地位。 2. 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地主原有的土地仍然属于地主所有,地主仍然可以将土地出租给农民 并收取地租,仍然可以放贷获取利息,但地租额和利息额必须降下来。 3. 减租减息政策的成果 减轻了贫雇农和中农的负担,改善了其生活,提高了他们抗战和生产 的积极性。 有利于争取愿意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赞成民主的地主、富农,最大限 度地壮大抗日阵营,完成民族抗战的神圣使命。
(一)从以城市为中心 到以乡村为中心
➢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积极的探索中国 革命的道路,湘赣边秋收起义为这一道路探索提供契机, 进攻大城市受挫后,革命道路问题凸显出来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果断决定向 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退却”
主席左手边第三个是李立三
A是仍然按照原先的计划准备攻打长沙?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局势面前冒着全军覆灭的危险
B 还是顶着被扣上右倾的大帽子, 上“逃跑”罪名的风险实施战略退却
(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
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
13级中国化张玉芬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 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 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克服了陈独 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武 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 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 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 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胜利会师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中国 革命新道路的艰辛 掌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把握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在中国革命 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 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 深刻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在 实践上理论上的意义
教学提纲
(一)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乡村为中心 (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四)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 重要性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 动考察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农民问题 的重要性。
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 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 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 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
1.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背景 根本原因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 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处在次要地位。 2. 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地主原有的土地仍然属于地主所有,地主仍然可以将土地出租给农民 并收取地租,仍然可以放贷获取利息,但地租额和利息额必须降下来。 3. 减租减息政策的成果 减轻了贫雇农和中农的负担,改善了其生活,提高了他们抗战和生产 的积极性。 有利于争取愿意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赞成民主的地主、富农,最大限 度地壮大抗日阵营,完成民族抗战的神圣使命。
B 还是顶着被扣上右倾的大帽子, 上“逃跑”罪名的风险实施战略退却
(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
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林彪向中央提出,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 提他的名字。后来,他在《西江月·重上井冈山》中写道:“志壮坚 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毛泽东说“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是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当时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回信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发 生、存在和发展?
主观客观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 这种特殊国情,存在有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 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 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认识来源于实践。上述关于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原因的分析, 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 识和科学理论。它的产生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 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 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 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 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 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 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 统一体。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
1. 《井冈山土地法》与《兴国土地法》 1928 年 12 月,《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没收一切土地,引起了拥有土地的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和富农的不满;土地 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难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 求。 1929 年 4 月,制定《兴国土地法》,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 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 年,妥善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问 题。保护了中农利益不受损害;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一)从以城市为中心 到以乡村为中心
➢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积极的探索中国 革命的道路,湘赣边秋收起义为这一道路探索提供契机, 进攻大城市受挫后,革命道路问题凸显出来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果断决定向 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退却”
主席左手边第三个是李立三
A是仍然按照原先的计划准备攻打长沙?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局势面前冒着全军覆灭的危险
(四)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政 策
建党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 主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方针
建党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解决 土地问题的主张
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还是孙中山的三民 主义,都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922 年 6 月,发表对外时局的主张,第一次提出没收军 阀、官僚财产,将其田地分给贫苦农民。 1925 年 10 月,发表了第一个土地问题的公开文献《中 国共产党告农民书》。
对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 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法国农民一旦对拿破仑帝制复辟感到失望,就会 把对于自己小块土地的信念抛弃;那时建立在这 种小块土地上面的全部国家建筑物,都将会倒塌 下来,于是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 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 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 ----马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