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有关这一新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一革命新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必要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名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2.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革命的号角广泛的影响着群众,并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管原因和条件。
3.途径和形式: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现实意义:1.毛泽东以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统一了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引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今天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新的基础,为这之后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3.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汇总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二)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 • 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 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致 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 • 1、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 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
• 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它开 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路的理论
• • • •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武装斗争 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看待武装斗争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 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 暴力革命原则不论对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民族民主革命,一般都是适用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 和《农民问题决议案》,对党的土地政策和斗 争策略作了一系列重要规定。如没收地主阶级 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无产阶级在乡村中的 基本力量是贫农,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对富 农取中立政策等等,这些规定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又照抄苏联经验,规定“土地国有”政策, 这是错误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第三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第一节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 原因:
1、从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 2、从敌我力量对比看,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强大性和残酷性
出发; 3、从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
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决定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二、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3、武装斗争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不是简单的农民战争, 而是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
• C、主力军
D、参与者
09年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起主力军作用的是( )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第二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
•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实践起点
(1) 八一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2)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的建立 (3)1927—1929 年100多次起义
• 1、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罢工的合法 权利——不可能走和平道路 2、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 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和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民主革命,即消灭封建主义,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必须到农村去进行土地革命
2、理论起点
(1)“八七会议” (2)《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和《井冈山斗争》两篇文章科学 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3)1930年1月《星星之火 可以燎 原》批判城市中心论,确立了农村中 心论,标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理论的形成。 (4)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提 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思 想路线的高度,为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哲学基 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避实就虚,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呢?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国内大背景1927年,由于蒋介石新军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地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国民党新军阀取北洋军阀而代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走狗。
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人民实行出北洋军阀更黑暗、更残酷的统治。
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之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然而“左”倾中央一再强调的进攻大城市的计划相继遭受失败。
毛泽东毅然带领起义的残余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始了中国革命重心的伟大转移,并找到了一条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二、关于“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争论当时,之所以出现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对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城市中心论——坚持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在中国,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单斩断他们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们的头脑、炸裂他们的心腹,是不可能置他们最后的死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取得成功,才可能影响小城市和乡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一味地主张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发展革命,夺取胜利。
农村中心论——残酷的革命斗争现实让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员人冷静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第二部分 第3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1)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毛泽东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强调面对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要经过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2.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3)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4)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1.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如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活动(2 )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变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要点(1)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国民革民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组织,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 )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
第二,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
第三,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
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提出了通过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革命斗争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付诸行动。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而农村是武装斗争的根据地。
第二,革命斗争必须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革命,可以巩固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
第三,革命斗争必须以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战略阵地。
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此为中心,逐步扩大革命势力范围。
第四,革命斗争必须以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和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为主要主观条件。
必须有一支正式的红军队伍,并且共产党组织必须坚强有力,才能为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主观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突出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在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频考点之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海文钻石卡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这是本章的重点节,内容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国革命走一条新道路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
自本课程确定以来,这个重点内容还没有考过,请考生多加注意。
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第一个阶段,党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但还没有认识到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
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第二个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海文钻石卡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认为红色政权虽然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由此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海文考研第三个阶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依靠农村力量发动武装斗争,最终夺取城市政权。
该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得到了成功验证,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农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力量,渗透城市,最终实现夺取政权的目标。
该战略也存在一些缺点和挑战,如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如何克服城市反动派的镇压等问题。
当代中国可以从这一理论中汲取启示,充分发挥农村作为革命力量的作用,实现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发展。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理论, 实践, 中国共产党, 优缺点,启示, 政权, 战略.1. 引言1.1 引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理论,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过去的历史中,无产阶级要想夺取政权,必须首先建立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由农村向城市发展,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这一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产生进行深入探讨,解释其实质意义和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是如何贯彻这一战略的,以及这一理论的优缺点。
我们将总结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通过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重要革命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革命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背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产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产生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
中国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任务十分紧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结合的思想。
(1)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2)武装斗争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所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之间是密切结合、有机的统一,就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
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主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它主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坚决的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备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准确的领导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