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八章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概要] 激励在管理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管理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概括起来主要的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及我国学者所研究的成果,如激励—去激励连续带模式等。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这些激励理论对实际管理都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励的概念和激励的类别的划分;理解“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等的真正内涵;认识这些激励理论对管理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学会使用这些激励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激励和激励理论概述

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因而,研究如何根据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地实施激励,在管理心理学中就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关于被管理者积极性激励的理论,在管理心理科学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分量也比较重。

一、激励简述

所谓激励,就是管理者根据被管理者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措施,,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活动过程。激励积极性的工作,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所以,管理心理学对如何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展开了相当广泛和相当深入的研

究,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激励理论。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对被管理者的需要的满足、引导来激励其积极性;二是通过设置富有吸引力且实现可能性大的工作目标,来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三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被管理者的行为,从而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二、激励理论概述

对于激励的理论,在西方国家中研究的比较广泛,也比较深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西方的管理心理科学由介绍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向扬弃、创新阶段的发展,一批中国管理心理科学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激励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也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激励理论。本书将西方的激励理论与中国的新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分类加以介绍.

根据激励理论研究激励问题的侧面,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动机的因素。由于这类理论的内容都具体到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上,所以也可称之为需要理论。西方的需要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Alderfer)的“生存、关系和成长”理论以及麦克利兰(Mcelelland)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中国的需要理论主要有冬青的“C型需要层次论”、雷鸣的“人类需要层系理论”、俞文钊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这类理论都试图从弄清人们对付出劳力、功效要求和奖酬价值的认识,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佛隆(Vroom)的期望理论、洛克(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俞文钊的公平差别阈理论模式等。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着重研究对被管理者的行为的改造修正。这类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挫折理论以及凯利(H.Kelly)的归因理论等。

(四)综合型激励理论

在以上三类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一类综合型激励理论。它主要包括波特(LPortet)和劳勒(E,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和迪尔(w.R.Diu)的综合激励公式。这两种理论是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论来探讨复杂的激励问题的尝试。

第二节西方的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动机的激发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管理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因而,这一类型的理论主要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工作动机激励的规律性。本节主要介绍以下三种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近几十年影响相当广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人的需要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如图8—1所示:

图8—1 需要层次示意图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

(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与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井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因此,工作单位和地点就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的问题,而且也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建立友谊和归属提供了机会。

(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

(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规律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到这个层次时,都想

发挥他们全部的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认为,上述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3.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人的优势需要及其变化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时期,人的多种需要会同时存在,但它们对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需要对行为的积极性产生很强的影响,有的需要影响则很微弱。因而,需要层次论提出了优势需要的概念。那些处于人的需要结构的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积极性影响最大的需要,被称作优势需要。人在某一时刻的行为往往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人的需要结构及优势需要的形成,是由人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和人的个性决定的。因而,同一时刻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和不同的优势需要。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具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和优势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深入了解被管理者的需要结构,掌握其优势需要,对于科学地实施激励是很重要的.这里,我们把不同层次需要占优势的五种需要结构模式,图示如下(见图3—2),供学习和应用需要层次理沦时参考。

(三)对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后,由于他较早地对人的需要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阐述,引起了人们对需要的关注和重视。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以至于后来在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直感性、逻辑性强,易于被人们理解,所以,长期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在西方管理领域影响也相当普遍。但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不是关于人们的需要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它在西方学术界和我国学术界也遭到了许多非议,心理学界的许多研究证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主观色彩较浓,缺乏充分的强有力的客观根据。

在我国思想理论界,一些人从科学性和思想性两方面,指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说”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需要本身是一种潜能,从而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一种本能,把环境在人的需要产生、发展中的作用降到很低水平上,这种认识既是唯心的,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在管理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图8-2 不同层次需要占优势的结构模式图

2.马斯洛离开了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属性来研究人的需要,它所阐述的人的需要都是围绕着个人这个中心,都是从个人的自我需要出发,讲社会如何满足个人需要,却不讲个人如何对待社会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这一理论提供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然在学术界受到一些非议,而且它本身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理论缺陷,但它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有实用价值的需要理论,它在人类对需要的认识历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否定的。这是因为:

首先,马斯洛对人们的需要的研究和阐述,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唤起了人们对需要问题的重视,引起了一些管理心理学家对需要的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对新的需要理论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马斯洛提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以及其发展顺序,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认识对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再次,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处于优势占主导地位,而

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需要对人的行为产生最大的影响。这种观点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对管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最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早对人的需要进行了比较细致和全面的分类,阐述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这对后来的需要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搞好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许多工业企业管理及行政机关管理,创造性地运用需要层次理论,都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Hzberger)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一种需要理论。这个理论是在他和助手们对于9个企业中的203名工程师、会计师调查访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个理论一反以泰勒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传统认识,即激发人的积极性主要靠金钱的观念。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内部,从工作本身进行。

(一)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赫茨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或者对激励而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因素,它们是彼此独立的,且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两类因素,一类叫做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一类叫作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

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处理不当,或者说,这类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会导致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反之,这一类因素处理得当,则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质,所以被称作保健因素。赫茨伯格认为,这类因素主要有以下10个:(1)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2)技术监督系统;(3)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4)与上级之间的关系;(5)与下级之间的关系;(6)薪金;(7)工作安全性;(8)人的生活;(9)工作环境;(10)地位。这些外在因素没有激励人的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但带有预防性质,处理得好,这些因素可以保证人的工作积极性不受削弱。

激励因素指和工作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说这类需要的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因素主要有:(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2)工作上的成就感;(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5)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6)提升。

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一一不满意观念(即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念)是不确切的。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赫茨伯格的新见解与传统认识区别可图示如下:

满意————不满意

不满意——————没有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满意

赫茨伯格的观点认为,激励因素是这样一些因素:有它,感到满意;没有它,没有满意。而保健因家却是:有它,没有不满意;没有它,感到不满意。赫茨伯格曾根据1735个数据绘出了满意与不满意因素比较图(见图8—3),可供管理工作者参考。

图8-3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的比较

(二)需要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简单比较

从表面上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差别很大。而实际上,它们是密切相关的,只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针对人类的需要和动机,而双因素理论则侧重满足人的需要的目标或诱因,从表8-l中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保健因素,可满足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低层次需要,可防止不满情绪的产土,可消除不满情绪。良好的激励因素可满足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次需要,可起到激励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表8—1 马斯洛和赫茨伯格激励理论比较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佰格的双因素理论理论归属

需要内容

1 自我实现的需要艰巨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成就、工作的

进展、职务

2 尊重的需要提升赏识地位

3 社交的需要人际关系

组织的方针

管理监督的性质

4 安全的需要监督的性质

工作条件

职业保障

5 生理的需要薪金个人生活

(三)双因素理论简评

对赫茨伯格运用“关键事件法”进行的研究及由此得出的双因素理论,在国外心理学界和管理理论界也有一些否定性意见。这些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有:

1.对赫茨伯格的研究方法表示怀疑,指责他所使用的“关键事件法”进行调查访问有损于他得出的理论的科学性。因为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时有一种“防卫反应”,往往把满意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而把不满意的结果椎到客观方面,如公司的政策,管理人员的缺点等.

2.对赫茨伯格调查研究的结论的普遍意义发生怀疑。因为赫茨伯格调查的对象全部是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所以,很难代表工人的情况。佛隆是对双因素理论进行激烈批评的主要学者,他认为赫茨伯格进行的研究缺乏典型意义,由此很难引申出双因素理论这样的一般性结论。

虽然有不少人对赫茨伯格的研究及其结论提出过批评,但很少有人对赫茨伯格及其双因素理论在需要研究和激励研究中的贡献提出怀疑。60年代以来,双因素理论广为流传,并被许多专业教科书和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的专著引用。双因素理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西方企业管理尝试把双因素理论应用于实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们采用扩大工人的工作范围,使工人在工作计划和工作管理中负有更大的责任,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有些工厂开展劳动丰富化、工作扩大化的实行弹性工时等,工作奉富化是根据双因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使工人有机会参加工作的汁划和设计,得到信息反馈,估价和正视自己的工作,使工人对工作本身产生兴趣,获得责任感和成就感。工作扩大化是让工人增加工作的种类.同时承担几项工作或者做周期更长的工作,以增加对工作的兴趣。弹性工时是一种变革的组织制度,这种制度规定职工除一部分时间须按规定时间上班外,其余时间在一定范围可让职工自行安排。一些工厂和公司试用的结果说明,工作扩大化和弹性工时,可以有效的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人们对工作丰富化的效果的反映还不尽一致。

总之,一方面,双因素理论在学术界受到一些批评,人们主要是对赫茨伯格的研究方法和选取的研究对象提出非议;另一方面,双因素理论又有一定的科学性,它被广泛流传,并被许多教科书和论著所引用。它把满足需要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它关于提出保健因素,防止不满情绪削弱积极性,提出激励因素,调动积极性的思想,在管理工作中都具有实际意义。

三、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ERG理论就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这个理论是耶鲁大学教授奥尔德弗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研究,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系统地阐述了一个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马斯洛、赫茨伯格的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

(一)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吃、住、睡等。组织中的报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也可以包括在生存需要中。这一类需要大体上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生理和部分安全的需要相对应。

(二)相互关系需要

相互关系需要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或称之为社会关系)的需要。这一类需要类似马斯洛需要层次中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或社会需要,以及部分尊重需要。

(三)成长需要

成长需要指一种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欲望,它指人不仅要求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有所作为和成就,而且还有开发新能力的需要。这一类需要可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部分尊重需要及整个自我实现需要相对应。

显然,这种需要归类和马斯洛、赫茨伯格的方式是相似的,只是奥尔德弗将马斯洛的七层次需要简化为三种类型的基本需要,各层次需要间并无严格界线。详如图8-4所示.

ERG理论的特点,表现在它对各层次需要之间内在联系的较有说服力的阐述上(其关系见图8—5)。

其一,“需要蒲足”。在同一层次的需要上,当某一需要仅得到了较少满足,一般会产生更强烈的需要,要求得到更多的满足。例如月薪金较低者,表示这一需要仅得到部分满足,他往往会希望得到更多的工资。

其二,“需要加强”。较低层次需要满足得越充分,对较高层次的需要往往就会越强烈。例如:E、R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G需要就会突出起来。

—满足~前进

图示说明

……….受挫~倒退

图8-5 ERG 理论构成示意图

其三,“需要受挫”。较高层次需要满足愈少,也往往会导致低层次需要更为强烈地突出起来。例如:G需要长期受挫,有时也会导致R或E需要的急剧上升.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和马斯洛及赫茨伯格的理论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需要层次沦是基于“满足~前进”的逻辑,即个性的较低层次需要相对满足后,向更高层次需要前进。而ERG理论不仅是“满足~前进”法,还包含有“受挫~倒退”法。“受挫~倒退”表示在高层次需要没有相应满足或受挫折情况下,需要的重点也可能会转向较低层次。从这一意义来说,ERG理论比需要层次理沦和双因素理论较为完整和严密。

其次,ERG理论不认为在激发高层次需要之前,一定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一个人的背景或相应的环境有时会使相互关系的需要比尚未满足的生存需要处于更优先地位。

再次,ERG理论不认为“剥夺”是激发需要的唯一手段。例如:个人成长的需要在相对满足后,可能会增加其强烈的程度。

最后,ERG理论还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ERG理论是一种较新的需要理论,对它还缺乏充分的研究予以验证,但当代大多数理论家认为这一理论优于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的理论,有人认为他提供了更为实用的激励方法。

四、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从本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集中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需要状况,特别对人的成就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更侧重于对高层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如他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存、物质需要都得到相对满足的各级经理、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以及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由于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这一特点,它对于企业管理以外的科研管理、干部管理等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下面对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一系统介绍。

麦克利兰通过长期的研究,把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权力的需求二是对归属和社交的需求;三是对成就的需求。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权力的需要

具有较高的权力欲的人,对施加影响和控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样的人一般寻求领导者的地位。他们常常表现出争辩、健谈、强有力,直率和头脑冷静,并且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也常喜欢教训别人,并乐于讲演。

(二)对归属或社交的需要

具有归属和社交需要的人,通常从友爱、情谊、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得到欢乐和满足,并总是设法避免因被某个组织或社会团体拒之门外而带来的痛苦。他们喜欢保持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享受亲密无间和相互谅解的乐趣,随时准备安慰和帮助危难中的伙伴.

(三)对成就的需要

有成就需要的人,对胜任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他们也担心失败,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现实的态度对付冒险,绝不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付未来,而是对问题善于分析和估计。他们愿意承担所作工作的个人责任,但对所从事的工作情况希望得到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的工作,即使真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还包括以下几个观点;

1.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排列层次和所占比重是不同的。个人行为主要决定于其中被环境激励的那些需要,如表8—2所示。

表8—2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对经理人员测定成就激励随时间激励的变化

新经理(22岁)中等年龄经理(40——45岁)

管理层次进入的职位地区主副总经理年长的副总

管经理

经理

时间需要类别1956—1977年

1960年

1976—1976—1978年

1977年1977年

成就需要友谊交往需要权力需要63% 67%

56% 66%

55% 55%

78% 89% 84%

36% 29% 24%

69% 71% 76%

表8—2说明,成功的经理强调高成就需要,并且强烈希望独立自主和自由的高权力需要。而对友谊交往的需要则相对比较低。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比较实际,敢冒一定风险。这种人把个人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从成就中得到的鼓励超过物质鼓励的作用,把报酬看作是衡量成就大小的工具。

3.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有重要作用。一个公司拥有这种人越多,它的发展越快,获利越多;一个国家拥有的这种人越多,国家就会越兴旺发达。

4.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造就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才。可举办训练班,宣传高成就需要人物的形象,交流经验等。关于领导成就需要的培训与提高,本书将在后面章节详细介绍。此不赘述。

第三节西方内容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内容型激励理论为我们从根本上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工具。我们知道,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的活动来完成工作”。因而,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就是对人的科学管理。对人的科学管理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调动被管理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从根本上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搞清楚和把握准积极性产生的根源,把握住影响积极性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以充分有效地、持久地激发、维持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呢?内容型激励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指明了途径,并提供了理论根据。

一、深人分析、透彻了解被管理者的需要

内容型激励理论对管理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启迪就是:激励人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需要”这个因素。通过管理工作满足、调节、引导、培养人的需要,是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关键。其依据是:人的需要是人的各种各样的有意识行为的内部原动力,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人总是从其内在需要出发,树立主观上的行为目标,产生行为动机并发动行为去实现各种各样行为目标。为此,要激励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分析、研究被管理者的需要。只有较为透彻地了解了被管理者的内在需要的

种类和层次结构,使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行为与其需要满足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对人实施科学的激励。而需要的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正是试图对人的需要作出科学概括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分析研究和透彻了解被管理者的内在需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我们许多管理领域创造性地运用需要理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资料:辽宁省瓦房轴承厂在实现赶超世界轴承王牌的战略目标时,深感要实现目标就必须把管理的重心由“物”转向人,把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厂2万名工人干部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激励全厂的工人、干部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呢?他们是从工人干部的需要入手的。这个厂的管理者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厂2万名工人、干部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从而摸清了工人、干部的需要的总的情况和倾向。大大增强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瓦房轴承厂这项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他们在努力做到了解、反馈、引导职工需要的基础上,既注重满足工人、干部的物质需要,也注重满足工人、干部的精神需要;既重视满足工人、干部的个人需要,又重视满足工人、干部的整体需要。所有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全厂工人、干部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使这个厂的年产值达2.1亿元,利润达5300万元.成为全国企业管理先进单位。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有效地激励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样可以运用内容型激励理论。有人为了寻找激励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途径,曾对869名科技人员的需要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而了解到科技人员需要的一些特点。例如:科技人员精神方面需求占优势并具有迫切性。从整体看,希望出成果、出国考察、进修,获得职称、入党、提升等精神方面需求合计占总需要的64.7%。在一个单位的245份调查表中,有136人,

即55.5%的人迫切要求接受继续教育;有103人即42%的人要求接受继续教育。5人表示无所谓。从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科技人员的成长、发展和成就的需要在其整个需要结构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再一个特点是科技人员增加工资,解决脑体倒挂问题的需求相当强烈。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这个单位的管理者提出了六项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建议:(1)充分关心和信任科技人员。在调查表中“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题后,回答几乎都是要求关心和信任;(2)通过管理工作为科技人员树立竞相攀登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3)管理工作要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4)坚持物质鼓励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5)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6)管理工作要千方百计为科技人员的家务和生活排忧解难。

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应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部队管理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同样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连队管理中,有人研究了连队各年度兵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与调节,提出根据第一年兵、第二年兵和第三年兵的心理需求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作好管理工作。例如: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第三年兵心理需求的表现形式虽然有很大差异,但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渴望在尽义务的同时,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对家庭都有用的人才。因而连队管理对第三年兵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采取多种形式,教育战士把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二是以对战友极端负责和热忱的精神抓好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这些措施对部队干部战士积极性的激励,就比不管其心理需求的“一刀切”的管理措施好得多。有资料表明,80年代初,我军前线参战部队在管理工作中成功地运用了需要理论。部队管理者经过深入地调查了解,发现前线军人在特定环境中的需要主要有:(1)安全需要。他们最关心我军

能否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胜利,负伤后能否得到及时的医治,致残后能否得到妥善的安置;(2)荣誉的需要。经历过生死搏斗的指战员,特别看重自我价值,大多数人希望立功受奖,荣归故里。(3)理解的需要。前线将士置身于奋斗、奉献、牺牲之中,非常渴望同龄人和其他人的理解,他们喊出“理解万岁”的口号。(4)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根据以上需要,作战部队的主要作法是:(1)运用教育调节,使军人需要服从祖国需要;

(2)通过组织调节,使指战员在基本需要满足之中比奉献;(3)依靠集体调节,使个体需要在集体奋斗中实现;(4)鼓励个人调节,使干部战士少为个人需要分心,多为胜利尽力。以上工作大大增强了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收效是明显的。以上事实说明,内容型激励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在各种各样的管理中郡可以得到应用。

管理心理学研究证明,真正了解被管理者的内在需要并非易事。上海水产学院李小云在对职工的需要与激励问题的研究中,专门研究了管理人员对职工需要评估的准确性(结果见表8—3)。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管理人员对职工的需要状况是有一些了解的,但是还缺乏准确性。管理人员对职工“发挥才能的需要”的强度有认识不足的倾向。

表8—3 管理人员对职工需要的评估与职工自我认识结果的比较

需要类别评估对象金钱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

需要

尊重需要发挥才能

需要

管理干部的评估平均名次

分数

平均名次

分数

平均名次

分数

平均名次

分数

平均名次

分数

37.7 1 27.8 4 29.4 2 29.3 3 26.2 5 职工的自我

32.2 1 26.7 5 31.1 2 29.2 4 30.9 3 认识

因此,管理者要想透彻地了解被管理者的内在需要,一要注意深入实际,深入被管理者之中;二要做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三要注意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若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要十分注意问卷的科学性、针对性,还要使问卷的发放、回收、统计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四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间卷调查的基础上,还要运用个别谈话调查、日常观察等方法检验问卷调查的结果。

二、管理中要重视保健因素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相爱的需要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发展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把薪水、安全、工作条件、工作保障、个人生活、与同事的关系等归结为保健因素。他认为,这些因素具有预防性,能防止削弱人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我国许多领域的管理实践也证明,作为管理者关心被管理者的生活待遇、福利设施,对被管理者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给予保证,对被管理者生老病死等情况下的特殊需要给予特别的关心照顾,对于维护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且,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些被赫茨伯格认定的保健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相关资料:沈阳薄板厂厂长刘相荣,走马上任时,面对他的是一个底子薄、基础差、欠帐多,人心思走的烂摊子。他任厂长三年后,工厂连续三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中,这个厂名列沈阳市冶金系统榜苜。刘相荣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刘相荣也因此被邀请走上中南海怀仁堂的讲台,汇报他是如何带领全厂工人、干部使沈阳薄板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他的主要经验就是,一心一意为职工谋福利,积极为职工排除后顾之忧,同时广开言路,广招贤才。通过充分调动全厂工人和干部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依靠人的因素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他上任不久,看到工人下班后在设备简陋、既脏又冷的浴室洗澡,发牢骚、泄怨气。他认识到,厂里用这样

的福利设施,第一,对不起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第二,它只能使工人心灰意冷,人心思走。于是,他说服其他干部,在厂里资金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拨款修建了新的职工浴室。

河南省某县高中的管理者分析工作现状时,认为教学质量低是因为教师工作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以前,他们常常抱怨教师思想觉悟不高,工作责任感不强,只注重用讲大道理的方式作思想工作。后来,他们认为主要是管理工作中对保健因素重视不够。许多教师家在农村,是“一头沉”,生活中实际困难多,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家里父母老,孩子小,家务负担太重,买煤买面又远。他们整日忙碌、劳累,情绪比较低蒋.于是学校把为教师生活服务作为后勤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并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教师的具体困难。这些管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学工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重视保健因素,想方设法满足被管理者在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不仅具有激励积极性的意义,而且它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增强管理效能、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的根本目的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管理科学不能变成“牛奶社会学”,而应把激励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与满足被管理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统一起来。兰州第二毛纺厂运用双因素理论于管理时,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他们在这方面搞了两关心,五祝贺,落实三句话。两关心是:关心病假人员,关心丧事家属;五祝贺是对职工结婚、生小孩、子女考上高校或中专、参加工作或参军、职工退休等的祝贺;救济款改变过去一季度评一次的办法,有困难随时申请,随时审批。真正落实三句话,即使职工提高效益有劲头;心情舒畅有奔头,生活福利无忧愁。

哈尔滨汽车齿轮厂充分重视和满足职工干部合理需要的经验值得重视。这个厂的管理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全面深入地调查了全厂职工、干部的需要,然后把调查了解到的1698种需要分为72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旋,帮助职工、干部解决了200余种实际需要满足的问题。他们分析、处理需要的方法.见图3—6。

三、重视被管理者高层次需要的激发和培养

需要层次理论和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都揭示了人的一些高层次需要的内容,双因素理论则提出激励因素的概念,并列举了一些与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相联系的激励因素。需要层次论认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高级需要,是从内部得到满足的,通过满足人的高级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的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素。人的高层次需要的改善或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的

图8—6 需要综合分析图

激励,产生的工作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管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保健因素,重视满足被管理者的以物质需要为主的低层次需要,而且更要重视激励因素,特别要重视激发和培养被管理者的以精神需要为主的高层次需要,以持久地、充分地调动其生产和工作积极性。这在科研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干部管理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的管理工作证明,许许多多的科技人员、医务人员、教师、干部,以很高的积极性从事本职工作,主要是有强有力的内激励因素在起作用。成就需要是一种重要的高层次需要。此外,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对工作本身的热爱和兴趣、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做贡献的意愿等都是能够对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产生有力、持久影响的高层次需要。

相关资料: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的科研人员的研究证明,对科技人员来说,最大的动力是他们对研究工作本身感兴趣;最不好的情况,是他们觉得没能让他们负起责任,没给他们最合适的工作。另一个重要的动力,是他们的成就能够得到重视和承认。只要科技人员对他们的研究课题或承担的项目感兴趣,他们就会在成就需要的激励下,废寝忘食地勤奋工作.

在企业管理中,培养和发展被管理者的高层次需要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许金声,对上海、天津等7大城市的1.1万多名青年工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7.39%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来源于“有强烈的自尊心,处处不愿落后于别人”。许金声通过研究认为,正在进行的改革,加速了中国人昔遍人格从“归属性”向“自尊型”的转化。

我国管理心理学工作者曾对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中层干部的需要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8—4)说明,在中层干部的需要结构中,前三位的需要是发挥才能的需要、尊重

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

激励 一、激励的含义 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是领导科学的关键问题,这是因为领导过程中对人的行为治理的目标,确实是要弄清在如何样的条件下,人会更情愿按时来工作,会更情愿留在所分配的工作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需要自我激励,需要得到来自同事、群体、领导和组织方面的激励。治理工作需要制造并维持一种环境,在此环境里为了完成各种共同目标,人们在一起工作着,一个主管人员假如不明白如何样激励人,便不能胜任那个工作。因此,对激励的研究,就成了各国治理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 激励,确实是激发鼓舞的意思,确实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制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按动什么样的激励键钮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激励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⑴激励有一定的被激励对象。

⑵激励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给予活力的。这指的是人们自身有什么样的内在能源或动力,能驱动他们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某一特定行为,以及有哪些外在的环境性因素触发了此种活动。 ⑶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这指的是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物,总是有所为而发的。 ⑷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连续。那个问题的考察不仅要着眼于人的内在因素,而且要分析环境中有哪些外在因素对这些行为做出反应,从而阻碍行为内驱力的强度及行为活力的发散方向,或如何样为行为导向。 激励的实质确实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产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 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所谓积极性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及行为的预备状态。积极性有其自身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激励确实是按照积极性的运动规律,对人们施加一定的阻碍,促使其积极性的形成,并按预定的方向进展。人的积极性产生于自身的需要,受主观认识的调节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受行为效果反馈作用的阻碍。 (一)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所谓需要,确实是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人和社会有机体连续和进展所依靠的客观条件在主观意识上的反映。趋向平衡是系统的一般运动规律,谋求生存和进展是一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编辑] 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奥尔德弗ERG理论 ERG理论就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这个理论是耶鲁大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研究,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系统地阐述了一个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马斯洛、赫茨伯格的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 (1)生存需要 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吃、住、睡等。组织中的报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也可以包括在生存需要中。这一类需要大体上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生理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二、认知派激励理论 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

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八章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概要] 激励在管理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管理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概括起来主要的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及我国学者所研究的成果,如激励—去激励连续带模式等。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这些激励理论对实际管理都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励的概念和激励的类别的划分;理解“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等的真正内涵;认识这些激励理论对管理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学会使用这些激励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激励和激励理论概述 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因而,研究如何根据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地实施激励,在管理心理学中就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关于被管理者积极性激励的理论,在管理心理科学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分量也比较重。 一、激励简述 所谓激励,就是管理者根据被管理者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措施,,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活动过程。激励积极性的工作,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所以,管理心理学对如何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展开了相当广泛和相当深入的研

究,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激励理论。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对被管理者的需要的满足、引导来激励其积极性;二是通过设置富有吸引力且实现可能性大的工作目标,来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三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被管理者的行为,从而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二、激励理论概述 对于激励的理论,在西方国家中研究的比较广泛,也比较深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西方的管理心理科学由介绍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向扬弃、创新阶段的发展,一批中国管理心理科学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激励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也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激励理论。本书将西方的激励理论与中国的新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分类加以介绍. 根据激励理论研究激励问题的侧面,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动机的因素。由于这类理论的内容都具体到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上,所以也可称之为需要理论。西方的需要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Alderfer)的“生存、关系和成长”理论以及麦克利兰(Mcelelland)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中国的需要理论主要有冬青的“C型需要层次论”、雷鸣的“人类需要层系理论”、俞文钊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这类理论都试图从弄清人们对付出劳力、功效要求和奖酬价值的认识,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佛隆(Vroom)的期望理论、洛克(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俞文钊的公平差别阈理论模式等。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着重研究对被管理者的行为的改造修正。这类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挫折理论以及凯利(H.Kelly)的归因理论等。 (四)综合型激励理论 在以上三类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一类综合型激励理论。它主要包括波特(LPortet)和劳勒(E,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和迪尔(w.R.Diu)的综合激励公式。这两种理论是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论来探讨复杂的激励问题的尝试。 第二节西方的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动机的激发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管理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因而,这一类型的理论主要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工作动机激励的规律性。本节主要介绍以下三种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近几十年影响相当广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斯洛的需要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编辑] 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

激励理论的运用

激励理论的运用 【本讲重点】 激励理论的分类 满意理论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激励理论的分类 1.内容激励理论 内容激励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的内在需求和动机是如何推动行为的。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行为改造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是从分析外部环境入手来研究如何改造并转化人的行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跳蚤试验就是一种强化理论,即通过某种外在的刺激,强化跳蚤的行为;归因理论强调找到原因,调整自己的行为。 3.过程激励理论 过程激励理论注重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满意理论 满意理论是霍桑试验中的一个发现。霍桑实验中发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因此不能简单地改造员工所抱怨的事情。满意理论强调抱怨与所指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联系,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给其宣泄的机会。

【案例】 在霍桑试验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员工不断地向访问者抱怨:“哎呀!我们这儿的工资太低了,奖金也低。”霍桑试验本着抱怨什么改造什么的原则,提高奖金,改进工资制度,但是奖金及工资提高之后,发现有些员工的抱怨依然存在,使得研究者陷入了一种困境:究竟为什么工厂的领导已做到了员工抱怨什么就改进什么,但员工们的积极性却还没有提高呢? 试验者进行深入的访谈,才发现那些抱怨工资低的员工中,有的并不是真正因为工资或奖金低而抱怨,而是由于家人生病了,交不起高昂的住院费,心里不痛快,借这一渠道发泄一下而已。原来员工中有些抱怨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而是一些想法由于种种原因不便直接说出,因此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 这一发现告诉管理者,有时候不要对员工的一些抱怨太“认真”,因为员工也许是“借题发挥”,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和调查,找出抱怨的真正原因,对其进行改进,如果没有做细致的调查工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将激励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与激励的因素。保健因素好似物质激励,而激励因素好似精神激励。如果一个人的积极性按100%计算,用物质激励只能提高其60%的积极性,而另外40%的积极性要靠精神激励,尤其是年轻的员工,更多的要通过精神激励来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作为一名班组长,应该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把这两种激励方法有机地密切结合,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保健因素

激励理论的种类及应用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目录隐藏1 激励理论概述2 各学派的激励理论 3 激励理论的种类及应用 o 3.1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o 3.2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o 3.3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4 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编辑激励理论概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 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 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1)目标难度。目标应该具有较高难度,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缺乏挑战性,不能调动起人的奋发精神,因而激励作用不大。当然,高不可攀的目标也会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失去激励作用。因此,应把目标控制在就有较大难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这一水平上。(2)目标的明确性。目标应明确、具体,诸如”尽量干好”、”努力工作”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大。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确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3)目标的可接受性。只有当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specialization of labor)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Incentive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Motive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Goal-Setting Theory、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斯金纳的强化理论Skinner's reinforcement theory等等。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 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 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 (1)目标难度。目标应该具有较高难度,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缺乏挑战性,不能调动起人的奋发精神,因而激励作用不大。当然,高不可攀的目标也会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失去激励作用。因此,应把目标控制在有较大难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这一水平上。 (2)目标的明确性。目标应明确、具体,诸如“尽量干好”、“努力工作”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大。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确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下划线部分为主要内容,但请根据题目选择答题内容 一、需要层次理论 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最基本的需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 2.安全的需要:现在的安全需要和未来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生活上的接纳、共处和感情上的归属。 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 受人尊重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他人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胜任感方面和成就感方面。 ②这五种需要不是并列的而是分轻重缓进,从低到高排列的。 ③人的行为是由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决定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的多样性:不同人不同时期会有不同需要,即使同一时期也可能存在 几种需要; 2、需要的层次性:需要是从低到高向上发展的,低层需要满足了高层需要才 能满足; 3、需要的潜在性:有些需要是要到一定时刻才被人发现和感知到,是潜在的; 4、需要的可变性:当原来迫切的需要不存在或是受外界环境影响时,人的需 要都会发生变化。 二、双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1)保健因素:企业的政策、管理、工资水平和福利、劳动保险、地位、安全、监督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2)激励因素:工作富有成效、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重要性、负有较大的责任,在职业生涯中能得到成长和发展 保健因素则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的、安全的和社交的需要,它们基本上是预防性作用,类似于卫生保健对人身体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可以预防疾病但不能治病,没有它会导致人们的不满意。但是它本身不能挖掘人内在的潜力,不能激励人更好的工作,也就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带来人们的满意。 而激励因素则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改善的话,能显著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带来满意,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而这些因素没有得到改善的话也不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 (二)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因为满足不同类型的需要所引起的激励程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些基本的需要必须满足,否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意”,导致人们的消极怠

对比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几个激励理论的异同

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 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激励理论-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3.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把人的高级需要分为三类,即权力、交往和成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组织有时因配备了具有高成就动机需要的人员使得组织成为高成就的组织,但有时是由于把人员安置在具有高度竞争性的岗位上才使组织产生了高成就的行为。麦克利兰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这说明高成就需要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并且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激励员工成就需要的培训方法,来提高生产率,和为在出现高成就需要的工作时培养合适的人才。 4奥德弗的ERG理论“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奥德弗认为,职工的需要有三类:生存的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发展需要(G)。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满足,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这一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上的满足到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趋势,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启发意义。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现代西方激励理论是从上一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丰富。根据所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容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4.5激励理论以及优点与缺点

激励理论及各自优点与不足 学号:110229 专业:企业管理 姓名:董晓晓

激励理论及各自优点与不足 主要的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分别为内容型激励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调整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马斯洛把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

激励理论基础

激励理论基础 ERG理论- 1、 ERG理论的基本内容 ERG理论是阿尔德弗(C.P.Alderfer)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但有些不同的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即存在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1)存在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因素而提供的手段。这实际上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关系需要。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它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感情上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这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2、对ERG理论的评价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在需要的分类上并不比马斯洛的理论更完善,对需要的解释也并未超出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范围。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ERG理论的特点有:(1)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2)ERG理论认为,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3)ERG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就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了。 社会人假设- -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G.E.Mayo)的人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归纳为以下四点: (1)社交需要使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 (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 (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得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 (4)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社会人假设所带来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出现了"人际关系运动",这是为了训练管理人员能更多的意识到职工们的社交需要而做的努力。尽管人际关系运动确实提高了工人们的情绪和士气,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却难以肯定。 决策人假设- - 西蒙在一系列有关决策理论的论文和著作中,构造了决策人假设。要点包括: (1)理性是有限的。组织成员的理性限度表现在:执行任务的能力有限,正确决策的能力有限。也就是或,由于环境的约束和人类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知道关于未来行动的全部备选方案和有关外生事件的不确定性,也无力计算出所有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 (2)寻求满意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欲望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体验的变化而升降。在好方案多的良性环境下,欲望提高;在恶劣环境下,欲望则下降。因此,决策者对于应当寻找一个好的什么程度的方案,就会视具体情况定位在一定的欲望水平;当他一旦发现了符合其欲望水平的备选方案,变结束搜索,选定该方案。西蒙称人的这种选择方式为"寻求满意"。 (3)组织是一个"诱因和贡献"平衡系统。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取决于由协作而得到的诱因(组织提供奖酬)和为协作而做的贡献(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服务)之间的比较结果。只有当贡献小于或等于诱因时,组织成员才愿意协作,组织才能得以存续和发展。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一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以促使个体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能力并不怎么强的人,往往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晋升到较高的地位,取得较大的成绩,就是由于他们通过强烈的内驱力的激发而获得的。激励理论在科学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围绕着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内容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本节首先介绍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佛的ERG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代表的内容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needs hieraechy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流传甚广,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熟悉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按照他们的重要程序和发生顺序,呈梯形状态由低级向高级需要发展。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总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每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接着高一级的需要就要求满足。由于各人动机结构的发展情况不同,这五种需要在个体内所形成的优势动机也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说当需要发展到高层次之后,低层次的需要就消失了;恰恰相反,低层次的需要仍将继续存在,有时甚至还是十分强烈的。为此,马斯洛曾经指出,要了解员工的态度和情绪,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基本需要。 (一)需要层次的基本结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用图3-1表示。在图3-1中,1、2两层可以被看成是低级需要,它们偏重于对物质的需求;3、4、5三层可以被看成是高级需要,它们偏重于对精神的需求。对上面五个需要层次,马斯洛进行了如下具体说明: 1. 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类就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为活动最强大的动力。 2. 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例如,人们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解除对年老、生病、职业危害、意外事故等的担心,以及希望摆脱严酷的监督和避免不公平的待遇,等等。 3. 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也叫联系动机,是说一个人在前面两种需要基本满足后,社会需要便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同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和爱情等。另外,人们在归属感的支配下,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社会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更细致、更难以捉摸的需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所隶属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4. 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例如,人们总是对个人的名誉、地位、人格、成就和利益抱有一定的欲望,并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类需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内部需要。就是个体在各种不同情境下,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能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010级行政管理一班李露学号:201012140124 关键词:激励、激励的作用、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对企业的启发与运用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企业的管理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完全改 变了过去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充分地强调人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这就充分地显示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由此可见,激励就必然成为企业管理中重要措施之一。 一、激励概述 1、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员工:锲而不舍。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5)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简言之,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正如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坦纳在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2、激励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是调动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的关键因素。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动机的激发,调动被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编辑] 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

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 概述: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从词义上看,是激发鼓励的意思。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的含义是 激发人的内驱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让个体 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努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调动 积极性的过程。激励的作用主要是吸引优秀的人才 到企业来,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 分地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留住人才和早就良好的竞 争环境。 激励理论体系: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重点是寻找激励因素,有需要层次 理论、双因素理论、ERC理论、成 就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按人的需要的重要程 度又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要等五种需要。在运用中要科学地分析 员工需求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需求满 足以更好的调动积极性。 2.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中的因素包含了保健因素和激励 因素两种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 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 健康所起的作用,能带来积极态度、

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 素。 3.ERC激励理论。ERC理论包括生存的需要、相互关 系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三种。同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C表明了人在 同一时间可能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此 外,ERC还提出了一种叫“受挫—回归”的 思想。 4.成就需要理论。包括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三种 动机或需要。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是解释激励过程,有期望理 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 1.期望理论。期望的公式M=V×E,M指激励力量,即调动 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V 指目标效价,即达成目标后对满足个人需求 的价值和重要性;E指期望值,即能达成目标 的概率。要使M达到比较大的值,在管理中 要注意设定员工所关心的、所需要的奖励因 素,并且目标有实现的可能性。 2.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为比较理论,员工会将自己的投 入和报偿与组织内其他人做社会比较,只有 相等时,他才会认为公平。当等式不等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