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理解

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
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
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不得不逐步转移到了条件艰苦的农村区域。
农村远离城市,工业文明落后,条件艰苦,物寡人众,资源匮乏,又时逢天灾人祸,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看来似乎是逆,然而天道沧桑,顺中生逆,逆中有顺,其实这大顺就在其中。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从农村入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避免大规模作战,不为小利所伤,可以说是一种避实就虚,积蓄力量的表现,此为一顺。
而且农村资源匮乏,如同鸡肋,攻伐者甚少,相对平静,只待时机一到,出深山,必如猛虎下山,威震天下,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此为二顺。
此外,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之间相互呼应,协调作战,封锁城市,扰敌以兵,此为三顺。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若加以发动吸纳,革命军队必然成倍扩充,革命军队力量必然壮大,此为四顺。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提出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如此一来大逆也就转化为了大顺,以空间换时间,所以他日才可彼平乱世而尽天下。
光从战略意义上讲,农村包围城市包括的最重要的一种战略思想,就是所谓的“争人不争地”。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争得是占中国绝大数人口的农民,争的是人心。
也说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也说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
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为什么说走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呢?第一,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历史上专制性就比较较强,没有民主的传统。
虽然近代建立了民国,但民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
中国不存在全法斗争的条件。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斗武装斗争的形式,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不能选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城市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农村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三、从领导阶级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这与俄国有明显的不同。
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要比中国充分地多,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要比中国强大。
俄国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对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威胁。
俄国可以依靠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就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中国由于在大城市里各种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第四、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汇总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二)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 • 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 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致 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 • 1、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 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
• 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它开 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路的理论
• • • •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武装斗争 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看待武装斗争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 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 暴力革命原则不论对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民族民主革命,一般都是适用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 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 和《农民问题决议案》,对党的土地政策和斗 争策略作了一系列重要规定。如没收地主阶级 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无产阶级在乡村中的 基本力量是贫农,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对富 农取中立政策等等,这些规定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又照抄苏联经验,规定“土地国有”政策, 这是错误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的兴起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

国民党反动派枪杀共产党人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 争》一文中指出:“我们 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 国革命潮流的低落”, “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
1、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②工农斗争走向了低落。 工人斗争由政治斗争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斗争为主,而且取得 胜利的很少;农民斗争此起彼伏,分散而不集中。 ③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 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 义
王 明
2、左倾冒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左倾教条主义
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分析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 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 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
朱德在红军机枪训练班毕业会上讲 话。这些机枪都是在战斗中从敌人 手中缴获的
反“围剿”中的红 军
4、土地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同土地革命的开 展密切相关的。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 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 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 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 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 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 农村的实际。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过坚苦卓绝的顽强斗争红色政权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获得了发展。新军阀混战1929到 1930年蒋、冯、阎、李四大新军阀发生了内战战争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北伐战争苏区 附近的较强的国民党军队都被调走对红色政权的军事压力大大减轻了。围剿与反围 剿红军和苏区趁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中原大战刚刚结束对苏区 的大规模围剿就开始了但是由于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战术反围剿连续获胜红军通过缴 获大量武器弹药改善了装备越战越强。苏区的发展壮大军事胜利稳定了苏区局势成 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苏区法律实行了土地革命经济文化建设也取得发展中 共中央在上海无法立足迁到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之外鄂豫皖、湘鄂西、陕北等革命 根据地也建立发展起来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反围剿失败和长征蒋介石利用统治相对 稳定的时机集中绝大部分军事力量围攻各个苏区鄂豫皖根据地首先失败被迫西征后 来建立了川北根据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但仍面临 严重困难。西安事变蒋介石计划把逆境中的红军消灭于陕北但是随着抗日运动的兴 起红军和东北军、西北军结成了三角军事同盟西安事变的爆发最终促成了抗日统一 战线的建立。抗战初期的八路军抗战初期八路军在山西战场发挥游击战的特长配合 国民党军抗击日军在忻口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平型关、阳明堡战斗的胜利。 八路军分兵创建根据地抗战初期的山西的大战役基本结束以后八路军分兵向山区展 开动员和组织民众创建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的占领特点一旦占领了广大的 中国国土日军兵力不足的缺点就暴露出来只能沿交通线控制狭窄的条形占领区在交 通线之间宽阔的乡村敌后区域日军势力不及、国民党政权瓦解成了政治真空。中共 军队和根据地的大发展中共军队向敌后的广阔区域分兵挺进并且从山区扩展到平原 在华北各省的敌后根据地获得巨大发展中共军队在两年多时间内从五万发展到五十 万。百团大战八路军力量壮大以后向日军占领的条形区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切断了 多处重要交通线摧毁了大量日伪军据点震动了日军的统治区。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 和凶狠扫荡日军调集军队对八路军和根据地进行了长期的疯狂的报复并且在建立大 量的基层敌伪组织加强对华北农村的控制八路军和根据地都遭受重大损失。根据地 军民的反扫荡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发展出“敌进我进” 的战术创造了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等巧妙的战法并且实行大生产和精兵简 政渡过难关。日军南进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年日军集中40万兵力向南进攻豫湘桂力 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华北兵力不足对根据地的压力减轻了。抗战胜利时中共的势力范 围抗战最后一年中共军队和根据地获得了很大的恢复发展并且发动了局部反攻。日 军投降前后中共军队发起了大反攻在北方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并且占领了一 百多座城市解放区人口达到一亿军队一百二十万。国共争夺东北——让开大路占领 两厢国民党把最精锐的部队用于进攻东北中共军队退出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分兵占 领铁路两侧的广大乡村发动和组织群众得到了东北农民的支持迅猛壮大。强力推进 土改国共和谈失败后中共在解放区强力推进土地改革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热烈支 持获得土地的农民积极投入到保卫解放区的战斗中这是胜利的根本保证。国民党的 全面进攻及其失败1946年夏天开始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向各个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 攻中共主动退出了已经占领大多数城市但是歼灭了大量的敌人有生力量平均每月歼 敌达到8个旅约十万人。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其失败国民党很快感到机动兵力不足被 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但是遭到失败其他解放区乘势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修改版)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在20世纪的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而城市则被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 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认识到农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他提出将党的工作 建立农村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准备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意义在于
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 革命道路:中国是一个 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 多。通过在农村建立革 命根据地,可以更好地
总结与启示
1
因地制宜:在制定战略或解决问 题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或当下具 体情况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适
2
重视群众的力量:毛泽东 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 要充分认识到群众的力量
-
THANK YOU
农村包围城市,武 夺取政权
-
01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 背景与意义
02 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 性与困难
03 农村包围城市与武装 夺取政权的内在联系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毛泽东提 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战略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一战略的提出,不仅 命指明了方向,也为全 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强调了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而党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只 正确领导和发动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 大目标
PART 4
总结与启示
总结与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战 略之一,它为中国的革命事 业指明了方向
这一战略的提出和 对当今社会仍具有 示
增强了人民的革命意识 :在农村中,农民深受 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 压迫。通过革命运动, 可以唤醒农民的革命意 识,使他们认识到只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无产阶级政党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并逐步扩大根据地,形成对城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
这条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不断总结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必要性1.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的压迫。
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
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暴力革命。
2.因为强大的敌人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革命的队伍就必须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广大农村积蓄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阵地,作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八七会议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长期占领大城市,重走北伐战争道路的尝试,结果起义失败。
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是以进攻长沙为目标的,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及时否定原计划,把起义部队带上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开始走上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根据地的道路。
广州起义——城市中心论的失败。
除此三次起义外,此时期全国还爆发了中共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
经过这些起义,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认识到,到农村去,会有革命发展的更广阔天地,这些起义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武装,深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 80% 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只要共产党到农村后开展土地革命,就可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可能性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统一性,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长期性,而统治集团的矛盾冲突也为中国革命在农村发展提供了空间。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依靠农村力量发动武装斗争,最终夺取城市政权。
该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得到了成功验证,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农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力量,渗透城市,最终实现夺取政权的目标。
该战略也存在一些缺点和挑战,如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如何克服城市反动派的镇压等问题。
当代中国可以从这一理论中汲取启示,充分发挥农村作为革命力量的作用,实现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发展。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理论, 实践, 中国共产党, 优缺点,启示, 政权, 战略.1. 引言1.1 引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理论,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过去的历史中,无产阶级要想夺取政权,必须首先建立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由农村向城市发展,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这一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产生进行深入探讨,解释其实质意义和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是如何贯彻这一战略的,以及这一理论的优缺点。
我们将总结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通过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重要革命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革命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背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产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产生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
中国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任务十分紧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意义:第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千辛万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奋斗,革命形势就能够发展;背离这条道路,革命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探索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
这条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于: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领导人民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启示: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他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其主要内容有:(1)工农武装割据。
在共产党领导下,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建设。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
的主要斗争形式。
(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
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定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
(3)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
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人民政权的思想;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地方武装训练的思想。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之一。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看来,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看来,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立足于中国国情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之所以在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领导人民革命走向成功,其基本原因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实事求是,完全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指导实践。
同样,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抓住我国人口的多数----农民,农民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此专门研究合理的应对方法。
中国的国情依旧是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地区问题颇多。
只有立足于这个实际,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问题。
(2)加强理论创新
80多年前的那次伟大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摒弃传统的本本主义和僵化的教条主义。
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一味的要求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这是因为,他们顽固的认为中国的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控制农村;更为致命的是他们一意孤行,只认定以往理论的指导作用,极力排斥新鲜理论的创新加入,没有发展的方法论,不能够指导他们走向胜利。
目前,我们解决农民问题,也是如此。
旧的理论,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新的理论一定要产生,并在接受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得出正确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指导思想。
(3)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当时的革命斗争,在毛泽东看来,重点在于进行土地改革。
这是正确的。
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
而这个条件需要共产党创造出来。
土地是农民的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农民是根据地的主体力量,因此,解决土地归属问题必定出现在共产党的议程之内。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实现现代化,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民(农村)问题。
(4)抓住机遇,处理问题
对于当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因素,我们清楚的知道这其中还有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作为红色政权存在的一个客观条件。
其他地区,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斗争为各个革命武装力量提供了相互依靠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当时统治集团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同样为这一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缝隙和机遇。
所以,该理论的成功,和其正确分析并利用局势的勇敢尝试分布开。
由此,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问题时,我们何不反思,现今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国际环境的相对和平;人民对于党的拥护,国际上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在这时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抓住历史机遇,彻底解决国家重点问题----农民问题,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