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内容与依据

合集下载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3、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也说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也说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也说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

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为什么说走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呢?第一,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历史上专制性就比较较强,没有民主的传统。

虽然近代建立了民国,但民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

中国不存在全法斗争的条件。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斗武装斗争的形式,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不能选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城市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农村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三、从领导阶级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这与俄国有明显的不同。

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要比中国充分地多,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要比中国强大。

俄国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对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威胁。

俄国可以依靠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就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中国由于在大城市里各种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第四、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有关这一新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一革命新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必要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名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2.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革命的号角广泛的影响着群众,并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管原因和条件。

3.途径和形式: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现实意义:1.毛泽东以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统一了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引导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今天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新的基础,为这之后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3.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摘要:一、农村包围城市的背景和原因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果与影响四、农村包围城市的启示正文:一、农村包围城市的背景和原因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思想,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城市则相对发达。

同时,国民党政府对农村的控制力较弱,而城市则是其统治的核心区域。

因此,我党选择农村作为突破口,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以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农村包围城市的实现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我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成为革命的坚定支持者。

2.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根据地,我党积极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包围城市提供物质基础。

3.武装斗争:我党在农村根据地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逐步消灭敌人的力量。

4.夺取城市:在农村根据地的基础上,我党向城市发动进攻,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果与影响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果。

首先,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奠定了我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条件。

其次,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使我国成功实现了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实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农村包围城市的启示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的疾苦,为人民谋幸福。

毛概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优质】

毛概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优质】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4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3.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4.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理论,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历程●大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大革命失败后党开始吧把工作重心转到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创建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指向农村。

●1928年,初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最终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中国这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里,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对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这条道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连绵不断的军阀割据与混战、革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等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可行性和必要性建立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要战胜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另外,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当时的中国,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民族资产阶级也能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巩固统一战线。

●内容和要求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要求: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
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提出了通过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革命斗争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付诸行动。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而农村是武装斗争的根据地。

第二,革命斗争必须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革命,可以巩固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

第三,革命斗争必须以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战略阵地。

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此为中心,逐步扩大革命势力范围。

第四,革命斗争必须以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和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为主要主观条件。

必须有一支正式的红军队伍,并且共产党组织必须坚强有力,才能为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主观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突出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在实践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频考点之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海文钻石卡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这是本章的重点节,内容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国革命走一条新道路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

自本课程确定以来,这个重点内容还没有考过,请考生多加注意。

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第一个阶段,党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但还没有认识到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

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第二个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海文钻石卡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认为红色政权虽然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由此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海文考研第三个阶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 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 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 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无产阶级 必需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 村到城市。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 中心城市。广大农村,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 则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 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非常残暴,拥有强大的反革命 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援助,这就决定了中国 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 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 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不可能通 过合法斗争来战胜敌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内容与依据
毛泽东的实践
继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当年 9月l 1日,领 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五千 余人。经转战和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 于 10月下旬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 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 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毛泽东率部接应下,两军在井冈山 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 表和军委书记,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 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在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 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 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 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 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 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主要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概括地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 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的红色政权 建设。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 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夺取政权。没有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就失去了保卫力量,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 同样,没有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存在。 革命根据地是靠武装来开辟和巩固的。土地革命是 “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深入进行土地 革命,才能动员广大农民支援红军战争,红军本身 才能得到发展,革命根据地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而才能巩固。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战略阵地,是 革命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 命就没有了基地,因而也不可能坚持。同样,没有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依托,就会变为流寇主义而失败。武装斗 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三者紧密相联,互为条件,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工农武装割据”才能 成功。 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 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 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斗争 与城市斗争的关系;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 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革命应以农村 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 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 东关于以农村革命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