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合集下载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

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主要组织形式便是武装。

敌人的统治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薄弱地带.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组织发动武装农民,获得广大群众基础。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所以中国革命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最后胜利。

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又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

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

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而经过陈独秀及苏联顾问的右倾投降主义统治后,中共经过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再依靠军阀,和两面性很强的资产阶级的结论。

“政权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

那么多的工人运动有很多都以失败告终,都和没有军队支持由关系。

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条新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

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打碎了沉睡国人内心里勾勒的天朝迷梦,西方的坚船利炮彻底将中国人从自我感觉良好的天堂一下就轰打到了从未面见过的现实深渊,“救亡”一词自此影响了中国100多年的历史进程,其中艰辛血泪不言而喻。

仁人志士的不断奋进,更是谱写了一篇救亡悲歌,而在其中,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中原因也值得我们探寻一二。

一、农民的主体地位1840年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封建自给自足社会开始逐步转入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虽然旧有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变化。

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的清王朝,虽然中国的民主资本主义也在其中取得良好的发展,但是中国社会任然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构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均在怎整个社会中处于绝对的少数地位,而庞大的农民阶级的发展方向则会彻底影响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说:“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

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

可以这么说谁最先最好的解决了中国的农民问题,谁就能在中国革命进程里占据有利地位。

二、城市道路的失败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举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秋水起义三大起义,希望凭借此路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是中国共产党因为自身实力的弱小以及前后领导人所犯的冒险主义倾向,导致中国共产党在城市里的力量日益衰弱。

革命根本无法维持下去。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由5.7万锐减到1万余人,更是有高达30余万的国民党左派势力被国民党的“清党”。

革命势力遭到重大挫折,并且在之前的国民大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辅助中国国民党取得民主革命为奋斗和行动目标,其能够支配掌握的革命武装势力太少。

中 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 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做出的明智决策。

首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那个时期,农民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不堪。

他们有着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愿望和需求。

因此,农村成为了革命力量最深厚的根基和最广大的源泉。

如果能够发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就能够汇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

其次,当时的城市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控制,敌人在城市中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严密的统治体系。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国民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管控相对松弛,这就为革命力量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再者,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有着山脉、河流、森林等自然屏障。

这为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在农村,可以利用地形进行游击战,灵活地与敌人周旋,有效地保存和壮大自己的力量。

另外,农村的经济特点也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农村可以自给自足,通过发展农业生产,解决革命队伍的粮食和物资供应问题。

而且,农村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阶级矛盾尖锐,容易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城市工人的武装起义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城市起义的失败,让共产党人深刻反思革命的道路和策略。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他们了解农民的疾苦和需求,制定了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土地革命政策,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通过开展土地革命,让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农民纷纷加入红军和游击队,为保卫革命成果而战斗。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还体现了一种创新的战略思维。

它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中心论的观念束缚,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咱们得从头说起。

咱们得了解当时的国内形势。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状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大城市虽然有些繁华,但是贫富差距悬殊,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而农村地区,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但是老百姓却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

为什么中国革命要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这其中有着很多原因。

农村地区人口多,土地广袤,这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使得农民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这为革命力量的隐蔽和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咱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当时,中国的红军就是依靠游击战的方式,在农村地区逐步发展壮大的。

红军战士们深入农村,与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正是这些农民群众的支持,为红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使得红军能够在艰苦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我们不能忽视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城市工人阶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时的国内形势下,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较弱,难以单独承担起推翻国民党政府的重任。

因此,中国革命选择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农村为基础,逐步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全国解放。

这个道路虽然艰辛,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复兴。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决心,使得中国革命能够走向胜利。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岁月真是波澜壮阔。

那些红军战士们,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他们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因为当时的国内形势决定了这个道路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中 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 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社会环境所做出的明智决策。

这一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对于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中国的社会性质来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当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内有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城市被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所控制,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而广大农村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封建势力相对薄弱,农民受到的压迫更为深重,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和需求。

其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源泉。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只有发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在农村,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深受土地问题的困扰。

通过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他们成为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

再者,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强大,而革命力量相对弱小。

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往往容易遭到敌人的残酷镇压。

而农村地区地域广阔,敌人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可以积蓄力量,逐步扩大革命影响,形成对城市的包围之势。

另外,中国农村的经济特点也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农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革命队伍提供粮食、物资等基本保障。

同时,农村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开展游击战,能够灵活地与敌人周旋,有效地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在农村建立根据地,逐步向外扩展,可以切断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

而且,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可以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革命队伍,壮大革命力量。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斗争,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打碎了沉睡国人内心里勾勒的天朝迷梦,西方的坚船利炮彻底将中国人从自我感觉良好的天堂一下就轰打到了从未面见过的现实深渊,“救亡”一词自此影响了中国100多年的历史进程,其中艰辛血泪不言而喻。

仁人志士的不断奋进,更是谱写了一篇救亡悲歌,而在其中,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中原因也值得我们探寻一二。

一、农民的主体地位1840年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封建自给自足社会开始逐步转入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虽然旧有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变化。

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的清王朝,虽然中国的民主资本主义也在其中取得良好的发展,但是中国社会任然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构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均在怎整个社会中处于绝对的少数地位,而庞大的农民阶级的发展方向则会彻底影响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说:“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

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

可以这么说谁最先最好的解决了中国的农民问题,谁就能在中国革命进程里占据有利地位。

二、城市道路的失败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举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秋水起义三大起义,希望凭借此路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是中国共产党因为自身实力的弱小以及前后领导人所犯的冒险主义倾向,导致中国共产党在城市里的力量日益衰弱。

革命根本无法维持下去。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由5.7万锐减到1万余人,更是有高达30余万的国民党左派势力被国民党的“清党”。

革命势力遭到重大挫折,并且在之前的国民大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辅助中国国民党取得民主革命为奋斗和行动目标,其能够支配掌握的革命武装势力太少。

中 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 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探讨中国革命为何选择农村包围城市这条独特道路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

20 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军阀混战。

城市中的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是封建势力统治的薄弱环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封建剥削和压迫下,农民生活困苦,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和反抗精神。

农村地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得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对独立于城市而存在,这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经济基础。

农村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

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山脉、河流众多,便于革命力量隐藏和周旋。

相比之下,城市则是敌人统治的中心,军事力量集中,监控严密。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些挫折。

例如,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虽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失败让共产党人开始反思革命的道路和策略。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可以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通过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从而赢得他们对革命的支持和参与。

农民不仅为革命提供了人力,还提供了物力和财力。

其次,农村地区的敌人力量相对薄弱。

反动军阀在农村的统治基础不稳固,给了革命力量发展的空间。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可以逐步积累革命经验,发展武装力量,提高战斗力。

再者,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能够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农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产,保障革命队伍的物资供应。

而且,通过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可以有效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打乱敌人的部署。

毛泽东同志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他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论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论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论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崎岖。

从残酷持久的抗日战争到艰苦的国内战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选择了共产党?让共产党赢得了伟大祖国的和平与统一。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地走通这条道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在了解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产生的背景。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产生、发展、始终都贯彻一条不变的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

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

历史背景:1.毛泽东于1927年9月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受挫,无法进一步实施进攻长沙的计划。

在进行敌强我弱的形势分析之后,才改变了原“取浏阳直攻长沙”的计划,决定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以保存革命力量,再求发展。

2.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相继叛变革命血腥镇压革命人民和共产党人。

在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及其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用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来指导中国革命。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1.共产党在早期盲目模仿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中心城市。

没有联系中国实际国情。

所以共产党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

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次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主义革命。

党的任务不是进攻,不是普遍的组织起义,而是团结群众,建立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发展自身力量,准备武装起义。

党的工作重心应当先放在农村而非中心城市。

2.共产党力量微薄,不足以与强大的国民党直接争夺城市的政权。

在内战前,国民党有正规军100个左右的整编师,共计约有200万兵力。

在空军方面,国民党有五个军区司令部,5个战斗机大队,2个中型轰炸机大队,1个B-24大队,还有一个侦察机中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

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为什么说走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呢?
第一,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历史上专制性就比较较强,没有民主的传统。

虽然近代建立了民国,但民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

中国不存在全法斗争的条件。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斗武装斗争的形式,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不能选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城市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农村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三、从领导阶级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这与俄国有明显的不同。

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要比中国充分地多,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要比中国强大。

俄国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对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威胁。

俄国可以依靠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就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中国由于在大城市里各种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第四、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容易为革命积蓄力量。

把革命力量转入农村更有利于革命力量开展和反动势力的割据斗争。

第五、从各种社会矛盾来看,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造成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缝隙。

第六、从革命的同盟军来看,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并且中国的工人阶级大都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民阶级很容易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

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这样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第七、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山区,易守难攻,容易开展游击战。

第八、从主观上来看,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
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特别是毛泽东于1928年底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第九、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十月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922年到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这次工人运动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

再次1927年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是应该的,但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无异于拿鸡蛋碰石头。

这三大起义虽然南昌起义暂时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撤退。

还有,城市中心论还表现在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得以全面执行,所以最终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不仅表现在战略战术的错误,而且还表现在在大城市里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把党的地下组织全部暴露给敌人,致使在白区工作的地下党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

这都说明了错误地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盲目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