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反歧视讲座
艾滋病反歧视演讲稿

艾滋病反歧视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艾滋病反歧视的话题。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更令人忧心的是,患者往往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更应该给予这些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而不是加剧他们的痛苦。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艾滋病并不是可怕的“魔鬼病”,它并不会通过日
常接触传播。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歧视和排斥。
相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他们同样是社会的一员,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艾滋病患者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往往要面对着身体的痛苦和心
灵的折磨,而社会的歧视更是让他们备受伤害。
我们可以通过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疾病,也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
只有当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传
播途径和预防知识,才能够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
同时,也能够提高大家对自身健康的重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这里,我想呼吁大家,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他们
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尊重和关爱。
让我们用行动来传递爱与温暖,让我们共同为一个更加包容和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谢谢大家!。
关于艾滋病反歧视讲义

关于艾滋病反歧视讲义世界艾滋病日的目的有四个方面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第二,让人们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第四,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是“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旨在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全面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普遍可及的目标,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消除歧视。
2012年12月1日是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
主题: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
最近10年来,全球艾滋病流行势头得到遏制,全球新增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和艾滋病致死人数均大幅下降。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发布的全球艾滋病状况年度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342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新增感染者约250万,比10年前下降约20%。
其中儿童新增感染者数量约为33万,两年间下降24%截至目前中国估计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78万人。
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5.4万人;2011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其中异性传播占52.2%,同性传播29.4%,注射吸毒传播占18.0%,母婴传播占0.4%。
疫情最重的省是:云南、广西和河南《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歧视状况调查报告》: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就业、就医、保险、教育等方面受到明显歧视,被调查的1877位感染者中有14.8%被拒绝雇佣或因此失业;12.1%至少有一次被医疗机构拒诊;12.2%遭保险公司拒保,9.1%被保险公司拒赔,9.0%感染者的健康子女被迫辍学。
报告指出:1/4的医务工作者和1/3的政府官员以及教师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甚至有医生拒绝提供普通的医疗服务年仅3岁的小蕊(化名)被幼儿园拒之门外,要求出示HIV 检测的“清白证明”;年仅5岁的艾滋病感染者小小患食道狭窄,但多所大医院都以其患艾滋病为由拒绝进行治疗。
《消除歧视,共抗艾滋》国旗下讲话稿

《消除歧视,共抗艾滋》国旗下讲话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具体日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国旗下,共同关注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名字。
自198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它已经席卷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这种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一旦感染艾滋病,患者将面临着各种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行为,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然而,由于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许多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都遭受了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这种歧视不仅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阻碍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在我们的身边,也许就有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
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着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
我们应该摒弃歧视,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我们要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
我们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和血液接触。
我们要关心和帮助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战胜疾病。
老师们、同学们,艾滋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让我们携手共进,消除歧视,共抗艾滋,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所有的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都能够早日康复,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谢谢大家!。
艾滋病反歧视讲稿PPT课件

个人和社会如何反对艾滋病歧视
个人和社会如何反对艾滋病歧视
The first step is to use the word “other” means that there
06
结论与展望
VS
随着社会对艾滋病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反歧视的行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减少了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排斥,提高了公众的意识和理解。
缺乏了解和认知
将艾滋病感染者视为“不道德”或“危险”群体,导致歧视。
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感染者的权益。
法律和政策不完善
媒体有时会夸大艾滋病感染者的威胁,加剧公众的恐慌和歧视。
媒体报道的负面影响
歧视的原因分析
感染者遭受歧视后可能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歧视导致许多感染者隐瞒病情,不利于治疗和防止病毒传播。
1. The first step is to use the word “other” mean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use the word “other” mean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use the word “other” mean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use the word “other” means that there is a point where he/she/sheep.
歧视的表现形式
许多艾滋病感染者在寻找工作时遭受拒绝,即使他们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
感染艾滋病毒的学生在入学和升学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一些医疗机构或医生拒绝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医疗服务。
感染者遭受家庭和朋友的排斥,难以融入社会。
艾滋病医务人员反歧视内容

艾滋病医务人员反歧视1. 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当以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导,为艾滋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积极参与反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行为。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医务人员反歧视的重要性、原因、方法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反歧视的重要性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甚至医务人员的歧视和排斥。
这种歧视不仅伤害了患者的尊严,也阻碍了他们寻求和接受医疗服务。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有责任消除这种歧视,保障每个患者平等地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首先,反歧视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当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爱和尊重时,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治疗和遵循医嘱,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反歧视可以推动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和理解。
医务人员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参与反歧视行动,可以帮助社会消除对艾滋病的偏见和误解,促进公众对艾滋病患者的支持和关爱。
3. 歧视原因分析在反歧视行动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艾滋病患者面临的歧视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3.1 偏见和误解许多人对艾滋病患者存在偏见和误解。
他们可能认为艾滋病只是一种通过性传播获得的疾病,并将其与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
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了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3.2 恐惧与焦虑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和了解,许多人对艾滋病抱有恐惧和焦虑的态度。
他们害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担心自己也会被感染。
这种恐惧和焦虑导致了对患者的歧视。
3.3 社会压力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使得许多人不敢公开自己的艾滋病身份。
这种压力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困境,并增加了他们面临的歧视风险。
4. 反歧视方法为了有效地反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行为,医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4.1 提供科学知识教育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向医务人员传授关于艾滋病的科学知识。
只有具备正确的知识基础,医务人员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艾滋病,并避免对患者产生偏见。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主持词(精选4篇)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主持词(精选4篇)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篇1主持人合: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班会现场!L:本次班会的主题是“珍爱生命,关注艾滋”。
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一个弱视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不仅受到疾患的侵扰,还受到人们不理解的目光,他们就是艾滋病人。
他们在社会中受到种种的不平等,但是坚冰终将被打破,一颗年轻的心发出了渴望平等,渴望尊重的呼唤。
Z:“珍爱生命,关注艾滋”这一主题班会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我们对艾滋病的了解和关注,也增强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的信心以及投身防艾这项伟大事业的决心。
向更广大的群体传播爱护生命,关注艾滋的精神。
L: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我们黑板飘扬着的红丝带。
红丝带如同星星之火,但却可以点燃我们战胜艾滋的斗志;红丝带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将全世界人们的心连在一起,齐心协力战胜艾滋病魔。
那么你们知道红丝带的由来吗?菲菲啊,你来给同学们介绍介绍吧Z:嗯好啊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一些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
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其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
此后,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并进而成为了国际性标志。
20xx年后的今天,我们看见红丝带在环球的风中飘舞,它激励着我们关心与支持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它象征着我们热爱生命和渴望平等;它意味着我们用“心”来真心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现在到我考你了,你说说艾滋病日是怎么来的!L:那还不简单吗。
1988 年 1 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次“全球预防艾滋病规划”的部长级高级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提出,把 1988 年作为全球防治艾滋病年;把 12 月 1 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更确切的说是“世界同艾滋病作斗争日”。
抗艾滋世界艾滋病日知识讲座PPT

03 多关心艾滋病患者,给他
信心,增加他的勇气。
在生活和工作中多帮助患者,让他知道自己没有被大家被社会抛弃。
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合力抗艾,共担 责任,共享未来!
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希望大家伸出 你我温暖的手来
知/艾/防/艾
健/康/同/行
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
—世界艾滋病日知识讲座-
讲述人:XXX
杀手
南非
所有南部非洲国家艾滋感染率都在1.5%以上,最大的居然有近4成人感染。其中斯威士兰感染 率38.8%,博茨瓦纳为37.3%......南非为10.7%,全国有550万人感染,成为世界上感染人数最 多的国家。很多游客表示,去南非后提心吊胆。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是什么?
0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世界艾滋病日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
01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全面营造
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02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确定并发布我国今年宣传
活动主题为“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
03 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携手应对艾滋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
-01-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 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 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 生活接触传播。
-02-
另外,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 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艾滋病引发的症疮)
颈部淋巴瘤 Kaposi’s 肉瘤
全身消耗
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反歧视讲义ppt

让关爱取代歧视
请我们检查一下,作为医务人员是否有意和无意间有如下 行为? 拒绝为患者、感染者提供医疗、护理、检查及生活照顾; 做检查、治疗时将艾滋病患者、感染者排在最后进行; 分诊、取药时不叫患者名字叫病名或病名加患者名; 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 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护理、检查时过度防护; 检查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感染者的告知和知情同意不到位; 教学实习过程中不注意尊重病人的隐私; 询问病史的时间、场合、方式不当。 ……
澜
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地方CDC工作人员调查,见《中国药物依 赖性杂志》,06年,第15卷,第1期,调查 对象共415人。
基层医务工作者
镇安县调查《现代生物医学进展》,08年 第8卷,第8期,24家县城和乡镇,659名医 务人员。
不愿意与感染者保持同事关系的比例等于 35%
不愿意与感染者保持伴侣关系的比例等于 54%
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当年“乔纳 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2万美元奖金和1万美元 赠款,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联 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她是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预防 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2002年她被美国 《时代》杂志评为“亚洲英雄”、被《商业周刊》 授予“亚洲之星”称号;2003年上半年,又获得 “亚洲的诺贝尔奖”——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 务奖; 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 年年度人物;2007年3月,赴美接受了世界妇女权 利组织“生命之音(Vital Voices Global Partnership)”的年度“全球女性领袖”奖。
案例1:
案例2:
反歧视的重要意义
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比艾滋病本身更可怕 向“零”艾滋病迈进,之“零歧视”是三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我国的消除艾滋病歧视行动
40
我国预防控制 艾滋病的基本原则 Nhomakorabea• 预防为主 • 宣传教育为主 • 防治结合 • 标本兼治
• 综合治理
消除歧视的策略
• • • • 政治承诺 领导人率先垂范 法律法规 明确反歧视条款 国家政策 造就关爱之基础 宣传和动员 创造善待感染者的舆论氛围
42
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及其他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佑安医院同艾滋病患 者亲切握手交谈
31
预防、治疗和关爱,是战胜艾滋病的 三大法宝。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卫 生官员孔文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 视已经成为中国防治艾滋病的最大障碍, 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是消除对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的社会歧视。南非副总统祖马 曾说,在艾滋病病毒杀死艾滋病患者之前, 社会的歧视已经毁了他们。
32
我国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来源于对艾滋病的
43
2005年春节期间,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到河南上蔡考察艾滋病 防治工作,看望和慰问艾滋病 患者及家属,并和受艾滋病影 响的孤儿和孤老共度春节。
温家宝总理在署名文章中指出,“通过广 泛的宣传教育…… 使全社会正确对待艾滋病 感染者和患者,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不歧视 他们”。
44
吴仪副总理亲赴 河南,深入艾滋 病流行严重乡村 和艾滋病病人家 庭,视察艾滋病 防治工作。
总结: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而将HIV的传播与流行 归罪于感染HIV的人,对疾病的畏惧转变为对患疾 病的人的畏惧。
21
歧视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政策和法律---如限制人身自由的政策; 社会制度---如教育、就业、卫生保健; 社区和家庭反应---如孤立排斥HIV感染者; 个人反应—包括歧视和被歧视。
28
如何减少歧视
社会名流、政治人物应当在公开场所谴责 针对HIV/AIDS的歧视 对已发生的侵犯人权的歧视行为和做法政 府部门应当展开调查,并公开处理 鼓励社会支持团体开展工作,并尽力为感 染者和病人获取赔偿 确保预防保健服务的可及性,社会上每个 人都可以得到
29
减少歧视干预工作的几个方面
艾滋病反歧视宣传活动
反歧视,从医务人员做起
正确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反对歧视
哪些途径能传播艾滋病病毒?
×拥抱 ×握手 ×同台吃饭 ×同游泳 ×共用餐具 ×蚊叮虫咬 ×咳嗽或打喷嚏
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 镇安县调查(《现代生物医学进展》,08年,第8卷,第 8期),24家县城和乡镇、659名医务人员。
26
歧视产生的影响
• 不愿意检测
• 继续传播
• 报复和仇视 • 其他
27
在这里,歧视不仅构成了对传染病感 染者和患者基本权利的侵犯,而且由此可 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心态和报复心 理。2003年4月21日,艾滋病患者李志星就 因不堪忍受邻居及家人的冷淡和歧视,先 后杀害了邻居8人,酿成了惨案。
使感染者和有危险行为的人不愿寻求检测,获取 知识和信息; 降低了感染者告之有可能被传播对象其感染状况 的主动性,降低寻求治疗措施和采取安全行为的 主动性; 降低了感染者参与艾滋病预防活动的主动性---而 他们的参与对预防控制艾滋病是至关重要的! 为预防工作带来严重障碍:政策法律制定、政府 参与、各部门配合,经费支持、甚至有效干预措 施的实施—如安全套推广、针具交换、IEC等等 限制了治疗护理的工作的发展。
家庭/社区 信任与支持 工作场所 提供就业机会,医疗保险 卫生保健组织 提供有关信息,检测,预防性 与治疗性服务 宗教团体 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大众传媒 信息/态度/信念 法律/社会政策 人权
30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夫人来中国与艾 滋病人进行座谈,并同他们握手。2003年 11月10日,国际防治艾滋病基金会主席、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参加清华大学AIDS 与SARS国际研讨会时,邀请我国第一位公 开姓名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宋鹏飞上主席 台,并主动同他握手和拥抱。全世界的观 众都看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克林顿 曾经在尼日利亚也和一位艾滋病患者朋友 进行过拥抱。
33
歧视的扩大化
我国第一个为71名因父母患艾滋病致孤儿童举办的夏 令营,原计划8月10日在北京开营。但在北京寻找住宿接待 单位时,虽明确告知儿童健康仍遭40多家单位拒绝。最后, 只有北京一家宾馆答应将拿出最好的房间、选最优秀的服 务员接待这些孩子们。
在为这家宾馆仁义之举鼓掌叫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 看到还有更多的宾馆学校招待所以各种理由对他们说 ‚不‛。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儿童因父母患艾滋 病成为孤儿,原本便是健康人的他们却因为父母的缘故成 为世人歧视的对象,这是讲究理性的人类社会的悲哀。
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近30余年历史。 自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
截至2014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
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死亡15.4万
例。
普遍可及和人权:歧视比艾滋病毒更可怕
• “我们的敌人是艾滋病,不是艾滋病人。” • 这是著名演员、艾滋病防治宣传大使濮存昕常挂在嘴 边的一句话。 • 这句话,我们都能理解。可是,当我们检索我们的生 活,也许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 你愿意和艾滋病患者(携带者)握手吗?你能接受和他们 同桌就餐吗?你能够走进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必要的理 解和帮助吗?你可以静下心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吗? • 你扪心自问:我是不是还像对待敌人一样,离他们远 远的呢?
18
艾滋病的特点
1、没有疫苗预防 2、没有治愈的药物
1、2
歧视
19
艾滋病流行的流行由由高危人群开始,传播
到一般人群
20
人们普遍认为 HIV/AIDS 与已经存在的遭歧视的行为联系紧密, 如性乱行为、吸毒行为、同性性行为等; 认为感染者和病人应当对疾病的流行负责; 传统观点认为感染HIV是因为行为不检点或所致, 感染结局是对其行为的一种惩罚,是罪有应得; 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艾滋病与反歧视
10
一、什么是歧视
11
歧视的定义
按照美国学者夏普的定义,‚所谓歧视, 不是以能力、贡献等为依据,而是以诸如身 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 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区别的对待’, 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 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 成一种不公正的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说歧视与控制艾 滋病有联系?
• 客观现实:双重流行 • 相互作用:对艾滋病控制产生了影响
24
双重流行
• 艾滋病的流行伴随着与艾滋病相关的耻辱 与歧视的流行。
“HIV/AIDS的流行分三个阶段:HIV流行,艾滋病的 流行以及耻辱歧视和对感染HIV的人拒绝的流 行。?‛
25
歧视对HIV控制的影响
吴仪副总理在“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动员 社会消除歧视、关爱艾滋病患者”。“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 防治意识,消除社会恐惧和歧视,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守法 意识” 。
45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六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 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 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12
《美国传统词典》的定 义是:‚差别待遇。不考 虑个人优点,而以等级或 种类为根据加以区别,表 现出偏爱或偏见。‛
13
歧视 : 简单讲就是不平等地看待。
14
• 性别歧视 • 地域歧视
• 疾病歧视
• 民族歧视
• 生理歧视
• 就业歧视 • 经济歧视 • 其他
15
二、艾滋病的歧视
16
为什么感染HIV的人遭受歧 视的对待?
17
艾滋病的发现:
1981年6月5日美国出版的“发病率、死亡 率周报”报导美国洛杉矶5例男性同性恋者患卡 氏肺囊虫肺炎,同年7月30日又报导同性恋中 发现26例卡波济氏肉瘤患者,这些病例的出现 仅见于免疫缺陷的病人,而且很少发现。这些 病例的出现预示着另一种新的疾病开始流行。 故1982年这这种新的疾病命名为“艾滋病”
35
反歧视的宣传
• 沉默就是死亡-----泰国、安南
• 正面、科学、合理
36
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过程
37
38
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培养‚技术型医生‛,而不 大注重培养‚人文型医生‛。提倡‚现代医学模式‛,就 是医学将由传统的生理解剖、生理病理的诊治技术,拓展 为对于疾病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 因素的全面关注。以性病、艾滋病为例,怀疑自己发生了 性病或艾滋病感染的人为什么不能坦然的及时去检测?被 检测出阳性结果以后能不能说服动员性伴也去检测?能不 能一边配合医生的医疗,一边自觉地不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控制疾病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 这就需要我们的医生不是就病治病,而需要以现代医学模 式给患者以细致到位的心理支持和疏导。虽然医生不可能 去消除某些社会因素,但至少可以给患者一个正视自己的 疾病,进而纠正自己的心态的就医环境。
• “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目的是: • 第一、让人们了解和认识艾滋病,知道艾滋 病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 第二、让人们知道预防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理解和关爱; • 第四、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 滋病的规划,唤起民众,行动起来。
不愿意与感染者保持同事关系的比例等于35%
不愿意与感染者保持伴侣关系的比例等于54% 不愿意孩子与HIV阳性儿童当同学的比例等于59%
北京地区医院反映
北京市32家医院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07年,第13卷,第2期)、调查对象共1,292人。 主要研究发现 反对感染者享受同等医疗服务的比例=9% 不愿到经常接触感染者的医院或科室工作的比例 =49% 对职业暴露儿感染HIV表示担心或有些担心的比例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