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说课稿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了解桥的审美功能。

2.获得一些美学知识,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感悟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的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难点:桥的审美功能。

教学过程:(一课时)新课学习:一、导入:《易经》中有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为仁,智者见之谓之为智。

”后演变为成语“见仁见智”(请一位同学释义),桥,在桥梁专家茅以升看来,美在它本身的形式与结构,若以画家的眼光来看,桥美在何处?(请同学谈预习结果,不作评价),还是从吴冠中先生的小品文《桥之美》中找答案吧。

请一位同学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1. 释义。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本文形容极度快乐。

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他见课文注释)2.自由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本文主要谈桥的特殊美感,看文中有哪些关键性语句标示了作者的看法。

把句子划出来。

3.发言归纳。

关键性句子有:(多媒体显示)1、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的形式美。

(第二段)2、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

(第二段)3、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三段)4、桥往往担任了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五段)5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五段)6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七段)三、指导阅读,把握内容:1.一、二段。

想想这两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发言归纳:起总说作用。

站在画家角度看桥,指出它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2.三到六段是分说。

要点同学们已找到。

先读三四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几种环境中的桥。

发言归纳:乌镇石桥江南石桥湖上长桥风雨桥(运用多媒体,打出一组图片:不同环境中的桥……)3.精读第四段,分组讨论:桥在这几种不同环境中具体起到了怎样的形式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课桥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课堂实录一、疏通字词,简介作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帮助同学们疏通字词,了解本文的作者】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纤.(xiān)细着.(zhuó)重驻.(zhù)足脂.(zhī)粉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煎熬.(áo)2.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教案1 新人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教案1 新人教版 .doc
三、研读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提示: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 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 是否对立统一的 角度来判断。
四、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 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语句。
2019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 品的方法。
4、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品味本文形象优美而又富的意蕴的语言。(重点)
2、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难点)
三、教学过程
五、积累迁移:
请同学们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六、小结:
桥是美的,但只有桥的美还不够。美是需要发现的。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太多的美被我们错过了。隔着河的 两岸需要用桥来沟通,人与人 之间需要用心来沟通。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地架好与他人之间沟通的心桥,同时,自己也要珍惜好这美好的青春,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桥之美》说课稿(3篇)

《桥之美》说课稿(3篇)

《桥之美》说课稿(3篇)《桥之美》说课稿(3篇)《桥之美》说课稿(01)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一、解读教材《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4][5][6][7](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初二语文《桥之美》一等奖说课稿

初二语文《桥之美》一等奖说课稿

初二语文《桥之美》一等奖说课稿1、初二语文《桥之美》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一、解读教材《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

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桥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一位画家所独有的眼光,发掘出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文章以诗意化的描写,帮带着说明性文字,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既给人知识,又赐予人美的熏陶。

尤其是议论抒情与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更使文章富有深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因而准确的说,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而是拥有说明意味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优美散文。

据此,我制定了下面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词语;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诗意化的说明性文字;感悟精读四步法;(教学重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教学难点)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有以下两点:一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即听说读写思辩悟的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无论教改的方向往何处发展,也不管他是哪一类的课文,只要是语文教学,就必须直下承当,无可卸责。

这里之所以标显出来,是因为近来的教学大有忽略倾向,借此警示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在花色而在务实。

二是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并没有凸显说明方法及顺序等,而是注重领受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美的熏陶,同时感悟学习方法。

这是因为这篇小品文,他突出的个性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底蕴和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及感染力,如文中俯拾皆是的精美语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具足着艺术底蕴,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并且此若不悟,下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教学难点,也就不可能得到突破。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4.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过程和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桥之美》的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桥之美》的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桥之美》的说课稿 12、《桥之美》的说课稿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说课稿新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桥之美》。

下面我就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定,教法的选择及教学流程的设计进
行简单的解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人教实验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
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
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
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
同是写桥,但《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
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
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
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
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
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
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
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
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
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
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
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
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
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
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
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
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具体操作如下:(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
索以贯穿全文。

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
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流程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习《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
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
体现美感的。

2.展示板书。

桥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桥环境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四、作业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A: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2.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
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
导入部分:桥之美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茅以升—桥梁专家
构历史长
图形式美
美结构巧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