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管理.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以及对血栓性疾病管理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在外科手术患者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纤溶药物。
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如继续服用可增加手术出血风险,而停用则可致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
鉴于出血和血栓栓塞对患者近远期预后均有重要不良影响,如何平衡两种风险至关重要,有时需多学科协作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患者管理方案。
一、临床常用抗血栓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成3类:(1)抗凝药物:抑制凝血过程;(2)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3)纤溶药物:通过诱导纤维蛋白降解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
(一)抗凝药物1.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是VKA中最常用的一种,其治疗剂量区间较为狭窄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体重、饮食情况等均可影响患者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华法林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途径代谢,这也使其易发生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抗凝治疗中需进行抗凝强度监测,以国际标准比值(INR)为监控目标,控制INR在2.0~3.0之间。
服用华法林后12~18h起效,36~48h 达到抗凝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为2~5d,多次给药则可持续4~5d。
由于本品为间接作用的抗凝药,半衰期长,给药5~7d后疗效才可稳定,故维持量是否足够务必观察5~7d后才能判断。
2.非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抗凝药:这类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a因子抑制剂。
其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艾多沙班、利伐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又称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NOAC)。
3.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间接抑制凝血因子,主要是因子a和因子a的活性,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口服抗凝剂的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性 药物 是华 法林 ,服用 华法 林后 需 2 3d开 始发 挥 ~ 抗 凝作用 , 停药 2 5d后药 物 的抗 凝作 用才 消失 。抗 ~
血 小 板 类 药 物 最 常 用 的 是 阿 司 匹林 和 氯 吡 格 雷 , 两
抗凝 剂 的患者 。低 分 子肝 素作 为桥 梁的 围手 术期抗
术 期 出血 的危险 .停 止抗凝 剂应 用则 相关 的血 栓风
险会 增加 口。出血 的风 险是 由患者 自身 因素 和 手术 ] 的 特定 因素 决定 的 。患者相 关 的 因素包 括先天 性或
、
口服 抗 凝 剂 的 应 用
获 得性 的凝血 因素 失 调 ,有 发作 史或 胃肠 道 出血等
450 52, i a 0 Ch n
【 src】Oa atogl i ein a as w m nwt hay nt abedn dcag g hibod Abtat rl ncauao m dc e ycue o e i ev sul l ig n h i e l i tn i m h me r e a n nt r o
妇 科 恶性 肿 瘤 , 宫 颈 癌 、 巢 癌 、 如 卵 子宫 内膜 癌
和外 阴癌 等 .多 为根 治术 ,特别 是腹 膜后 淋 巴结 清 扫 , 术 范 围大 , 手 部位 多数 在 盆 腔 , 由于 肿瘤 血 管 分 布 的特性 , 此类 手术 的 出血风 险较 高 , 但恶 性 实体 肿
【 yw rs A t ogln ; ea nlw m l ua—egt P r p rtecr; yeo g a sri l r— Ke o d 】 ni auat H pf , — o clr i ; ei ea v ae G ncl i l ug a po c s i o e w h o i oc c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抗凝管理及对策

2 预防性抗栓治疗的禁忌证2
(7)潜在的凝血机制障碍,如:①凝血因子异常,如Ⅷ 因子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②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除外狼疮抗凝物质); (8)严重的血小板功能障碍; (9)易跌倒的高危患者(头部外伤)
2 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评估
评估对象:活动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 成的患者。
3)接受治疗剂量LMWH者,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仅给予 半量,且在术前24h进行,术后继续应用1~2d,或直至 INR达到治疗范围。
4)接受过渡性治疗者,中小手术后12~24h即可恢复应用 维生素K拮抗剂;大手术、高出血风险者,术后给予低分 子肝素的时间可推迟至72 h 或患者凝血状态稳定后
5)治疗剂量
2)部分活化凝血激酶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3)血小板计数 4)出血时间: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异常 血小板聚集实验 5)INR
1 术前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的处理原则
(1)机_制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凝血酶原、Ⅶ、Ⅸ、Ⅹ 因子和C、S 蛋白)的生成,同样表现为PT 时间延长。 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高分子量激肽原、Ⅻ、 Ⅺ、Ⅸ和Ⅷ因子)和共同通路凝血因子的水平(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Ⅴ 和Ⅹ因子)功能。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抗凝药物 管理及对策
概述1
1. 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使用抗凝和/或抗血 小板药物患者增多; 2. 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威胁手术安全; 3. 择期手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手术; 4. 急诊手术,应急处理 尽可能改善凝血功能,减少 手术中的出血 挽救患者的生命。
术前详细的病史询问+必要的凝血功能检测
4 腹部手术风险评估及抗栓治疗
4 腹部手术风险评估及抗栓治疗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抗凝药物问世。这些药物具有更高的抗凝效果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将为 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未来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凝血功能、手术类型、并发 症风险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抗凝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汇报人:XX
目 录
• 引言 • 抗凝药物概述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使用原则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风险评估与监测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血液凝固,从而预 防血栓的形成。在围手术期,患者因手术创伤、卧床等原因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进行预防。
特殊手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神经外科手术、眼科手术等,由于手术部位特殊或出血风险较高, 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谨慎评估。在必要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局部抗凝药物或采取其他预防措 施。
04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风险评 估与监测
出血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病史询问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出血病史、家族史 以及相关用药史。
降低手术并发症
血栓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脑梗死等严重后果。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汇报范围
抗凝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介绍常用的抗凝药 物,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以及它们的 使用方法、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抗凝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分析抗凝药物在 预防血栓方面的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 和其他不良反应。同时,探讨如何平衡抗凝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不罕见,常见原因为患有凝血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或因药物治疗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对确诊或怀疑存在与全身性、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的外科患者,均应认真地进行术前讨论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必要时,需要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血液病专科医师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师共同商量决定治疗方案,使手术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围手术期难以应对的出血意外。
如果患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应在术前充分准备相应血液制品,如血小板、冷沉淀、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对于这些患者围手术期平时常规服用的药物是否需要停药,要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分析,综合考虑,个体化处理。
如果患者因治疗或预防疾病需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应权衡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停药的后果。
大部分手术的术前INR应<2.0 和APTT<1.5倍正常对照值。
1抗血小板药物合理应用第一类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该药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乙酰化,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对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阿司匹林在整个血小板10天生存期内持续抑制该途径。
对于大多数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建议围手术期继续使用阿司匹林。
如果考虑停用阿司匹林治疗,建议停药5天。
对于与阿司匹林明显相关的术中或术后出血的处理,建议考虑输注血小板。
第二类抑制二磷酸腺苷活化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该药是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围手术期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欧洲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建议停用氯吡格雷间歇期不超过5天,术后氯吡格雷的首次用药应不迟于皮肤缝合后24小时,但首次用药剂量不应为负荷剂量。
第三类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药物,如潘生丁,该药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增加血小板环磷酸腺苷,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四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如阿昔单抗,该药是一种静脉应用的对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尽管此药的半衰期短,但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且需输注大量血小板才能逆转其作用,这是因为抗体对供者血小板也有作用。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管理

素或者正常剂量普通肝素
第1天: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在术前
24h进行,评估INR值
第0天:手术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服用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
根据手术出血和术后6h的头颅CT复查情况,在术后6-72重新开 始肝素治疗,待出血风险控制后再开始服用新型抗凝药物。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老龄化社会时代,患有心梗、脑梗、房颤及心脏瓣膜疾病等心脑血 管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抗栓 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抗栓药物治疗过程中颅内出 血患者比单纯颅内出血患者预后差,并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高。
目前,国内对抗栓药物治疗中的颅内出血处置方法相对不规范。 1.抗栓药物治疗的矛盾性;2.涉及多学科专业;3.传统观念认为抗 栓药物治疗情况下手术是禁忌。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什么是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
肝素
将APTT延长至正常值的1.5-2.0倍
依诺肝素
1mg/kg 2次/d或1.5mg/kg 1次/d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用药剂量为每次85 I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间隔12小 时。可依据患者的体重范围,按 0.1ml/10kg 的剂量每12 小时注射一次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金属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建议择期手术 安排在支架术 后6周进行, 需同时继续服 用阿司匹林
建议择期手术 安排在术后612月进行,需 要继续服用阿 司匹林
术后6个月内需 行限期手术, 则建议围手术 期继续服用阿 司匹林和氯吡 格雷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管理

03
下注射等
抗凝药物的监测: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调整
04
抗凝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确保患者安全
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01
术后抗凝药物的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 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凝 药物
02
术后抗凝药物的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 类型调整抗凝药物的 剂量
03
术后抗凝药物的持续 时间:根据患者病情 和手术类型确定抗凝 药物的持续时间
围手术期抗凝 药物可以减少 术后出血和血
栓形成
抗凝药物可以 降低术后感染
风险
抗凝药物可以 减少术后并发 症,提高手术
成功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栓形 成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A
抗凝药物可以降低术后感 染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C
B
抗凝药物可以减少术后出 血,缩短住院时间
D
抗凝药物可以减少术后并 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调整方法:根据监测指标和患者病情,调整抗凝药 物的剂量和种类
注意事项:调整抗凝药物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变化,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的停药时机
01
手术结束后: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
情况,停药时间会有所不同
02
出血风险降低:当患者出血风险降
低时,可以考虑停药
03
抗凝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副作用:当抗凝药物出现
副作用时,可以考虑停药
物的剂量
术前抗凝药物的给 药时间: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确定抗 凝药物的给药时间
术前抗凝药物的监 测:监测患者的抗 凝药物水平,确保
用药安全有效
术中抗凝药物的使用
抗凝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围手术期(可编辑)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近年来, 随着冠心病以及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些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以预防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
这类人有可能接受骨科等手术,但是这些药物可能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
如果停用有可能增加卒中风险。
因术前服用抗凝药物导致术后致命性的大出血不多见, 而术后出现致命性动静脉系统栓塞却屡见报道。
我院近期有多例该类患者术中或术后因脑梗死转入神经科,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更新和探讨。
常用抗凝药房颤预防心脑血管病最基本治疗是抗凝香豆素衍生物代表药物为华法林, 是主要的口服抗凝药。
多数情况下, 华法林抗凝治疗应维持PT所对应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2~ 3。
标准肝素与低分子质量肝素:持续输注肝素病人应至少每日监测1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如果APTT介于对照值1. 5~ 2.5倍之间,则抗凝效果比较理想LMWH 半衰期是UFH 的3~ 4倍, 抗凝效果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临床应用无须常规监测APTT。
阿加曲班, 达比加群等新的口服抗凝药,非常昂贵表1.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牙科手术、皮肤科手术腹部手术、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大范围口腔手术,胸科手术,关节置换神经外科、复杂眼科、复杂心脏手术出血风险低度中度高度风险INR < 1. 5 时大部分手术均可安全进行.INR 在2 ~ 3,停用药物115 h 内 4 ~ 8 d INR 可回落至1. 5。
如果INR 更高 > 3. 0 或老年患者,停药时间需要适当延长。
对于高出血风险手术,建议INR <1. 2。
INR 降低所需要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手术前1 d应复查INR。
如果仍然> 2. 0,应考虑术前24 h口服小剂量VitK1 1 ~ 2 mg 。
口服VitK 与静脉注射同样有效在急诊手术或INR 太高情况下, 可以通过应用维生素K来逆转其抗凝作用。
目前多数认为: 如果是在推荐剂量范围内, 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 非心脏手术术前可以不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包括:水蛭素 (Hirudin)和阿加曲班(argatroban)。抑制凝 血酶的作用不需要抗凝血酶Ⅲ的参与,因此,抗凝效果确切且可预 测性强。直接抗凝血酶药物治疗剂量窗口非常狭小,且无特异拮抗 药,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环氧化酶,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功
能,目前仍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主流药物。阿司匹林胃肠道吸收快, 30-40min血中即达峰浓度,60min内出现明显的抑制血小板作用。一般
一般认为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完全消失需要停药5—7 d。
阿伯西马、替罗非班、依替巴肽:此类药物通过与GPⅡb/Ⅲa受体结
合,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结合,发挥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停用8-24 h后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由于缺乏特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拮 抗剂,在一些急需恢复血小板功能的情况下,输注血小板可能是惟一
小剂量普通肝素(100IU/(Kg.12h)肌肉或皮下注射也可抑制凝血因子 Xa的活性,但一般不会引起凝血指标明显变化。
皮下注射40-50min后达到作用高峰,可持续子肝素(LMWH)
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低分子肝素半衰期是普通肝素的3-4倍,活化凝血时间(ACT)和活化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受低分子肝素的影响,其监测值对临床用 药无帮助,但可以通过抗因子Xa活性来检测。
30d以内的高危病人,应推迟其择期手术或停用华法林改为静脉应用肝素。
对大多数病人来说,研究建议在择期手术前停用华法林4-5d,使INR自 然下降。停药第2天起复查INR,当INR下降到抗凝的临界值(INR=2.0)时, 病人应接受静脉肝素治疗。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手术前一天或当天。术 前至少12h停用LMWH或至少6h停用UFH。如术晨INR>2.0,考虑推迟手术
每天口服<100mg,4-5d后才能达到最大抑制效果。在24-48h的服药间
隔内可以维持其抗栓效果。
一般认为阿司匹林作用的完全消失需要停药7~10 d。
抵克力得,即噻氯匹啶
波立维,即氯吡格雷 均为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抑制血小板功能。噻氯匹定的副反 应为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氯吡格雷更安全更容易耐受,其半衰 期约7-8 h。
最终维持INR>2。
肝素替代治疗指停用口服抗凝药期间适当给予肝素。 替代治疗主要使用LMWH,偶用UFH。 停用华法林后,当INR小于2,即应开始使用LMWH。 临床实际工作中,如果术前华法林已经停用4-5d,则LMWH应自最后 停用华法林36h后开始使用。
与UFH相比,LMWH容易给药且具有更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一般情况下 不需要监测。但如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处于妊娠期时应测定抗因子 Xa水平。
的选择。
服用华法林的病人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围手术期处理可分为:
(1)术前停用华法林3-5d,术后尽快恢复华法林治疗。 (2)减少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在1.5左右。 (3)停用华法林,改为静脉应用肝素抗凝过度直至恢复华法林治疗。
采取何种策略应根据病人和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对于动脉栓塞
起始剂量平均为每天 5 mg,治疗 4-5 天后 INR ≥ 2.0。
普通肝素的剂量-效应相关性较差,其强度与持续时间并不随剂量增加 而成正比增强及延长,但肝素相关的出血风险随剂量增加。
普通肝素的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静脉注射普通肝素100IU/Kg时半 衰期为1h,可立即起效。
普通肝素可以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其抗凝效应,比例为1mg鱼精蛋 白中和100IU普通肝素。
或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大多数外科手术可以在INR≤1.5时安全实施。 在急诊手术或INR太高情况下,可以通过应用维生素K来逆转其抗凝作 用。皮下注射维生素10mg维生素K1,在8-10h内可纠正华法林的抗凝效 果,但有时可能需要追加剂量。尽管维生素K1经静脉使用可即刻起效, 但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曾有过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对 于重症患者如果必须静注时,速度不应超过1mg/min。对于INR在2-3的 病人,口服2mg维生素K1可在24h内纠正华法林的抗凝效果。
低分子肝素较少诱发血小板减少症,不易被鱼精蛋白拮抗。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具有高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抗Xa活性高峰 出现时间为3-4 h,半衰期4-7 h,可以每日单次给药。
低分子肝素经肾脏代谢,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其最终消失半衰期
为4-6h。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抗因子Xa活性达到高峰时间和最终消 失半衰期可延长至16h。
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互相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通
常意义上的“抗凝”治疗其实就是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主要针对凝血酶;
动脉血栓的防治则以抗血小板为主。
代表药物为华法林,是主要的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 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抗凝作用出现较慢,一般口服 后8-12h后才发挥作用,1-3d达到高峰,停药后其抗凝作用维持2-5d。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多数情况下, 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应维持PT所对应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 。
新鲜冰冻血浆可提供必需的凝血因子从而逆转华法林的作用。
当病人出现严重出血时,则需要浓缩凝血因子Ⅱ、Ⅶ、Ⅸ、X。
对于某些高危病人,如,人工心脏瓣膜术后、心房纤颤、高凝状态以 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停用华法林所带来的风险可能要远大于抗凝 治疗。近期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特别是<30d),出现再栓塞的 几率高达50%,华法林可以使这种风险降低约80%。因此,择期手术应 该尽可能推迟,否则应采用积极策略,即在围术期使用肝素替代,以 确保术前和术后INR>2。如果INR在抗凝治疗靶范围之内,术前6h停用 标准肝素,足以保证术中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术后12h可恢复肝素替 代治疗(如果存在明显渗血应推迟),直至病人可以口服抗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