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安全抗凝

合集下载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常见抗凝药物
香豆素衍生物
代表药物为华法林,是主要的口服抗凝药。华法 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的合成。抗凝作用出现较慢,一般口服后 8~12h后才发挥作用,1~3d达到高峰,停药 后其抗凝作用维持2~5d。凝血酶原时间(PT) 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多数情况下, 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应维持PT所对应的国际标准 化比值(INR)2~3 。
对于某些病人,如,人工心脏瓣膜术后、心房纤颤、高凝 状态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停用华法林所带来的风险 可能要远大于抗凝治疗。近期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 (特别是<30d),出现再栓塞的几率高达50%,华法 林可以使这种风险降低约80%。因此,择期手术应该尽 可能推迟,否则应采用积极策略,即在围术期使用肝素替 代,以确保术前和术后INR>2。如果INR在抗凝治疗靶 范围之内,术前6h停用标准肝素,足以保证术中恢复正 常的凝血功能。术后12h可恢复肝素替代治疗(如果存在 明显渗血应推迟),直至病人可以口服抗凝药物,最终维 持INR>2。
肝素替代治疗指停用口服抗凝药期间适当给予肝 素。替代治疗主要使用LMWH,偶用UFH。 停用华法林后,当INR 小于2, 即应开始使 用LMWH。临床实际工作中,如果术前华法林 已经停用4 ~5 d,则LMWH 应自最后停用 华法林36 h后开始使用。与UFH 相比,L MWH 容易给药且具有更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监测。但如患者合并肾功能不 全或处于妊娠期时应测定抗因子Ⅹa 水平。
急诊手术
如遇急诊或威胁生命的出血时,手术前应完全逆转抗凝效 应。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浓缩凝血酶复合物(PCC)。 PCC 无需解冻或配型即可快速投入使用,可以逆转华 法林相关的凝血异常。VitK 依赖的凝血因子在PC C 中的浓度约为血浆中的25 倍。PCC 推荐剂量为2 5 ~50 U/kg ,静脉给予15 min 后90%的 患者可以达到手术需要的INR 值。少数患者单剂量P CC 达不到INR 要求时可追加少量PCC。PCC 的 缺点在于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ppt课件

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ppt课件
低危 • >12月以前发生过VTE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血栓栓塞危险度分层:房颤患者
高危 • CHADS2评分 5-6
• 3个月内中风或TIA发作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中危 • CHADS2评分 3-4 低危 • CHADS2评分 0-2 且没有中风史或TIA发作史
* CHADS2评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糖尿病,既往中风或TIA病史(除最后一项为2分,
操作前 5 天停用(1C)。
2.对于术前患静脉血栓病史(VTE)3 月以上的患
者而言,术后应常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性抗凝 ,而无需进行桥接抗凝(2C)。
3.对于既往患有 VTE 病史且具有 VTE 高复发风险
的患者而言,比如:既往 VTE 病史并处于抗凝治疗 ,INR 目标值 3.5 或者 VTE 病史不足 3 月的患者, 此时应当考虑应用桥接抗凝(2D)。
则在操作前 24 h 内不应进行 DOAC 治疗(2B) 。
2. 若患者肾功能正常且进行高风险操作,则在
操作前 48 h 内不应进行 DOAC 治疗(2B)。
3. 若在低风险操作后伴有低度出血风险时,应
在操作后 6~12 h 且止血确切后重新开始 DOAC 治疗(2C)。
4. 若进行高风险操作后出血风险增加,则操作
8. 氨甲环酸适用于具有残余抗凝效应的患者,
可以降低其出血风险(1C)。
9. 对于正在进行 DOAC 抗凝治疗的患者而言,围手
术期不推荐Leabharlann 用对止血机制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及胶体 (2D)。
10. 若凝血酶时间(TT)正常,则意味着血液中达比
加群浓度很低;而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 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却并不能排除血液中达 比加群、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的浓度不高(1A)。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抗凝管理及对策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抗凝管理及对策

2 预防性抗栓治疗的禁忌证2
(7)潜在的凝血机制障碍,如:①凝血因子异常,如Ⅷ 因子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②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除外狼疮抗凝物质); (8)严重的血小板功能障碍; (9)易跌倒的高危患者(头部外伤)
2 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评估
评估对象:活动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 成的患者。
3)接受治疗剂量LMWH者,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仅给予 半量,且在术前24h进行,术后继续应用1~2d,或直至 INR达到治疗范围。
4)接受过渡性治疗者,中小手术后12~24h即可恢复应用 维生素K拮抗剂;大手术、高出血风险者,术后给予低分 子肝素的时间可推迟至72 h 或患者凝血状态稳定后
5)治疗剂量
2)部分活化凝血激酶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3)血小板计数 4)出血时间: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异常 血小板聚集实验 5)INR
1 术前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的处理原则
(1)机_制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凝血酶原、Ⅶ、Ⅸ、Ⅹ 因子和C、S 蛋白)的生成,同样表现为PT 时间延长。 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高分子量激肽原、Ⅻ、 Ⅺ、Ⅸ和Ⅷ因子)和共同通路凝血因子的水平(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Ⅴ 和Ⅹ因子)功能。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抗凝药物 管理及对策
概述1
1. 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使用抗凝和/或抗血 小板药物患者增多; 2. 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威胁手术安全; 3. 择期手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手术; 4. 急诊手术,应急处理 尽可能改善凝血功能,减少 手术中的出血 挽救患者的生命。
术前详细的病史询问+必要的凝血功能检测
4 腹部手术风险评估及抗栓治疗
4 腹部手术风险评估及抗栓治疗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抗凝药物问世。这些药物具有更高的抗凝效果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将为 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未来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凝血功能、手术类型、并发 症风险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抗凝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汇报人:XX
目 录
• 引言 • 抗凝药物概述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使用原则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风险评估与监测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血液凝固,从而预 防血栓的形成。在围手术期,患者因手术创伤、卧床等原因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进行预防。
特殊手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神经外科手术、眼科手术等,由于手术部位特殊或出血风险较高, 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谨慎评估。在必要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局部抗凝药物或采取其他预防措 施。
04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风险评 估与监测
出血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病史询问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出血病史、家族史 以及相关用药史。
降低手术并发症
血栓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脑梗死等严重后果。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汇报范围
抗凝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介绍常用的抗凝药 物,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以及它们的 使用方法、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抗凝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分析抗凝药物在 预防血栓方面的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 和其他不良反应。同时,探讨如何平衡抗凝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不罕见,常见原因为患有凝血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或因药物治疗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对确诊或怀疑存在与全身性、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的外科患者,均应认真地进行术前讨论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必要时,需要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血液病专科医师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师共同商量决定治疗方案,使手术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围手术期难以应对的出血意外。

如果患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应在术前充分准备相应血液制品,如血小板、冷沉淀、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对于这些患者围手术期平时常规服用的药物是否需要停药,要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分析,综合考虑,个体化处理。

如果患者因治疗或预防疾病需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应权衡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停药的后果。

大部分手术的术前INR应<2.0 和APTT<1.5倍正常对照值。

1抗血小板药物合理应用第一类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该药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乙酰化,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对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阿司匹林在整个血小板10天生存期内持续抑制该途径。

对于大多数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建议围手术期继续使用阿司匹林。

如果考虑停用阿司匹林治疗,建议停药5天。

对于与阿司匹林明显相关的术中或术后出血的处理,建议考虑输注血小板。

第二类抑制二磷酸腺苷活化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该药是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围手术期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欧洲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建议停用氯吡格雷间歇期不超过5天,术后氯吡格雷的首次用药应不迟于皮肤缝合后24小时,但首次用药剂量不应为负荷剂量。

第三类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药物,如潘生丁,该药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增加血小板环磷酸腺苷,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四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如阿昔单抗,该药是一种静脉应用的对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尽管此药的半衰期短,但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且需输注大量血小板才能逆转其作用,这是因为抗体对供者血小板也有作用。

骨科围手术期抗凝

骨科围手术期抗凝

骨科大手术DVT药物预防方案
• (一)THR)和(TKR): 1.手术前12 h给予一次或术后12~24 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4 h)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 h给予常规剂量 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磺达肝癸钠:2.5mg,术后 6~24 h开始应用。 3.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用药剂量 需要作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 联合用药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物理 预防,也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全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建议采取VFP或 IPC物理预防,当高出血风险下降,建议采用药物预防或 联合预防。
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 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
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
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6)建议患者改 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糖、控制血脂;(7)建议患者多饮
水/饮料,并戒酒。
• (四)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预防
1.应用华法林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对于人工心脏瓣膜、心房纤颤 (AF)等应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 VTE高风险患者 (1)在手术前5天左右停药,以便使INR调整至正常。术后12-24 小时,可以继续服用华法林预防。 (2)对于术前停用华法林或术前1-2天INR仍高(> 1.5)的患者, 建议口服小剂量维生素K(1 to 2 mg),以便调整INR。 (3)接受过渡抗凝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可请相关科室科会诊。
骨科围手术期抗凝及血栓预防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ppt课件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ppt课件
12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围手 术期应用
13
抗凝药物应用
服用华法林的病人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围手术期 处理可分为:(1)术前停用华法林3—5d,术后 尽快恢复华法林治疗;(2)减少华法林剂量使 INR维持在1.5左右;(3)停用华法林,改为静 脉应用肝素抗凝直至恢复华法林治疗。采取何种 策略应根据病人和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而定。对 于动脉栓塞30d以内的高危病人,应推迟其择期 手术或停用华法林改为静脉应用肝素。
4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
UFH 的剂量-效应相关性较差,其强度与持续时间并不 随剂量增加而成正比增强及延长,但肝素相关的出血风险 随剂量增加。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静脉注射UFH 100IU/kg 时半衰期为1 h,可立即起效。UFH 可以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其抗凝效应,比例为1 m g 鱼精蛋白中和100IU UFH。小剂量UFH(100 IU·kg-1 ·12 h-1 )肌肉或皮下注射也可抑制凝 血因子Ⅹa 的活性,但一般不会引起凝血指标明显变化。 皮下注射40 ~50 min 后达到作用高峰,可持续 3 ~4 h。UFH 经肝脏代谢。
10
抵克力得,即噻氯匹啶;波立维,即氯吡 格雷均为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 抑制血小板功能。噻氯匹定的副反应为血 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氯吡格雷更安全 更容易耐受,其半衰期约7—8h。
11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伯西马、替罗非班、依替巴肽:此类药 物通过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纤 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结合,发挥其抗 血小板聚集作用。停用8~24h后血小板功 能恢复正常。由于缺乏特效的抗血小板药 物拮抗剂,在一些急需恢复血小板功能的 情况下,输注血小凝血酶抑制剂
主要包括:水蛭素 (Hirudin)和阿加曲班 (argatroban)。抑制凝血酶的作用不需要抗 凝血酶Ⅲ的参与,因此,抗凝效果确切且可预测 性强。直接抗凝血酶药物治疗剂量窗口非常狭小, 且无特异拮抗药,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

VTE、DVT、PTE围手术期抗凝策略与新进展!

VTE、DVT、PTE围手术期抗凝策略与新进展!

VTE、DVT、PTE围⼿术期抗凝策略与新进展!▲长按识别⼆维码,优惠报名最后1天概述、静脉⾎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olism, VTE)⾎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静脉⾎栓栓塞症包括两种临床类型,即DVT 和 PTE、深静脉⾎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可发⽣于全⾝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深静脉多见,常见于⾻科⼤⼿术后,下肢近2、深静脉⾎栓形成端(腘静脉或以上部位)DVT是肺栓塞⾎栓栓⼦的主要来源。

3、肺动脉⾎栓栓塞症、肺动脉⾎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静脉系统或右⼼的⾎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2-4],是⾻科围⼿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流⾏病学:⾻科⼤⼿术患者容易发⽣VTE(表1)。

4、⾻科⼤⼿术后VTE流⾏病学:表1 ⾻科⼤⼿术后 VTE的发⽣率(%)*THR,全髋关节置换;TKR,全膝关节置换;HFS,髋部⾻折⼿术。

我国等亚洲国家的⾻科⼤⼿术后DVT的发⽣率(经静脉造影证实)也很⾼。

在⼀项亚洲7个国家19个⾻科中⼼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折⼿术AIDA研究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DVT 120例,占43.2%。

邱贵兴等报告,关节置换术后 DVT 的发⽣率增⾼,未预防组为 30.8 %(16/52),预防组为11.8 %(8/68)(P<0.05)。

VTE危险因素任何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流停滞及⾎液⾼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其中⾻科⼤⼿术是VTE的⾼危因素,其他常见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年、创伤、既往VTE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带、全⾝⿇醉、恶性肿瘤、中⼼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

其他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如抗凝⾎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VTE的风险就越⼤,当⾻科⼤⼿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VTE危险性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北京协和医院连利珊李拥军管珩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 OAC)治疗。

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等。

在围手术期,由于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的反弹性高凝状态,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

在围手术期未进行抗凝预防或治疗的血栓发病率为50%,即使在预防性抗凝治疗下也存在1%~3%的血栓发病率[1]。

当长期接受OAC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择期或限期手术时,考虑到围手术期易发生血栓的可能性,OAC是否继续治疗方面应十分慎重。

同时,长期接受OAC治疗患者存在凝血机制的下降,使各种器官出血的风险增加,在围手术期需要严密监测各项凝血指标。

所以,对于围手术期长期进行OAC治疗的患者如何减少血栓的发病率,及降低术后的出血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问题[2]。

本文根据ACCP-9指南及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策略进行总结,重点介绍桥联抗凝。

1.桥联抗凝在长期接受华法林等OAC治疗的患者需要接受择期和限期手术时,ACCP-9指南提出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的策略。

桥连抗凝是围手术期的一项重要的抗凝策略,即应用短效药物替代长效药物,减少血栓事件发生的时间窗,同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出血事件,可以很好的降低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及出血的风险[3-4]。

具体做法为:在术前5 d停止OAC,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控制在1.8以下时,开始进行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的替代治疗。

一般在术前4~6 h最后一次使用肝素,LMWH最后一次注射在术前20~25 h。

在术后,出血期度过后,开始再次抗凝治疗,并逐渐过渡至OAC。

整个桥联抗凝时间为8~10 d[4-7]。

术后抗凝重新开始使用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手术后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选择术后的24 h内,或者72 h 内开始使用;在一些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则要考虑抗凝药物减量应用[8-9]。

具体用法,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2.桥联抗凝的风险评估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策略制定的依据,实际上是基于对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的评估,平衡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的结果[4],二者兼顾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单纯的强调任何一方面的作用或风险,都会将患者和医师至于潜在的威胁之中。

2.1 血栓栓塞风险需要长期抗凝的指征包括房颤、近期(3个月内)静脉血栓综合征及曾行机械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0-13],ACCP-9指南对这样的患者进行了血栓栓塞风险分级[见表]。

指南同时推荐: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或者静脉注射治疗量的UFH来进行桥联抗凝(Grade1级);对于中等血栓栓塞风险患者:使用治疗量LMWH或UFH进行桥联抗凝(Grade 2C),并且认为治疗量的LMWH是最佳的选择;对于低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取小剂量的LMWH、UFH进行桥联抗凝,或者可以不进行桥联抗凝(Grade2C)[14-15]。

血栓栓塞风险分险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静脉血栓栓塞症高风险任何二尖瓣瓣膜植入后;笼瓣或倾斜式阀瓣主动脉瓣植入;最近(6个月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 TIA)CHADS2得分在5~6分;最近(3个月内)脑卒中或脑卒中发作;风湿性心瓣膜病最近(3个月内)静脉血栓;严重易栓症(C和S蛋白缺乏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中风险双叶瓣主动脉瓣植入并合并以下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房颤,既往脑卒中或TIA,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衰,年龄>75岁。

CHADS2得分在3~4分。

3~12个月前静脉血栓;不严重的易栓症(凝血因子V或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复发静脉血栓;癌症(6个月内或姑息治疗)。

低风险双叶瓣主动脉瓣植入不伴有房颤或其他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CHADS2得分0~2(推测之前无脑卒中及脑卒中发作史)12个月前静脉血栓或无其他危险因素注:CHADS2评分包括危险因素:(1)充血性心衰,(2)高血压(血压持续>140/90 mm Hg=0.133 kP),(3)糖尿病,(4)年龄>75岁,(5)脑卒中或TIA、血栓栓塞史,每个评分为1分,脑卒中或TIA发作或血栓栓塞史评分为2分。

2.2 出血风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评估同样非常重要。

影响术后出血的关键问题除了医师的外科操作技巧和止血耐心外,手术的大小和类型同样对术后的出血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260例桥联抗凝患者前瞻性研究中[16],患者接受治疗量的LMWH,1次/d,术后重新开始抗凝在12~24 h,患者在大手术(手术时间>1 h)后主要出血风险为20%(8/40),小手术(手术时间<1 h)后出血风险为0(0/72)。

因此,当进行的是小手术且术后止血充分时,可以在术后当天重新开始桥联抗凝;而大手术后,24 h内重新开始抗凝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大出血,桥联抗凝开始的时间应适当推迟。

对于一些特别的手术方式,抗凝药物的使用会引起手术术后的出血风险增加[4]:(1)泌尿外科手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膀胱切除术或膀胱癌根治术,肾切除术或肾穿刺术;(2)起搏器或者心脏转复除颤装置植入术;(3)结肠息肉切除;肠切除术后的断端肠吻合术;(4)对血管丰富的部位进行手术:肾、肝及脾;(5)会损伤大范围组织的手术:癌根治术,关节置换术,整形外科重建术;(6)心脏,颅内或脊柱外科手术,即使出现小范围的心包,颅内及硬膜外出血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3.桥联抗凝的注意事项3.1 抗凝药物的选择过去,静脉推注治疗量的UFH是常用的桥联抗凝方法,UFH的治疗剂量用法:首先给以50~100 U/Kg 的负荷剂量,然后以15~25 U·Kg-1·h-1的速度静脉滴注[17-18]。

其起效快,半衰期约为1 h。

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到正常值的1.5~2倍时,认为达到了有效的抗凝效果。

肝素的抗凝作用可用鱼精蛋白拮抗。

目前,在桥联抗凝中,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已逐渐替代UFH[19],因其容易给药,且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LMWH的药代动力学通过测定Xa 因子的活性确定。

LMWH的抗凝作用在1 h就可以监测到,3~5 h抗凝作用达到峰值[20]。

由于药代动力学较为稳定,临床在使用LMWH时不需常规进行Xa因子的监测,在一定的体重范围内使用一定剂量即可。

常用的LMWH治疗剂量:达肝素钠100 或200 IU/Kg,1次/d;依诺肝素1 或1.5 mg/kg,1次/d;亭扎肝素(175 IU/kg,1次/d)[21]。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出血风险较高时,需要密切监测抗凝药物的实际抗凝力度时,静脉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短且可被鱼精蛋白拮抗,临床应用更为安全。

结合笔者的经验选择肝素静脉泵入方法进行桥联,具体做法为将1支肝素钠(125 00 U)加入48 mL0.9%氯化钠溶液中配置成50 mL,以2.1mL/h起泵,每4 h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根据抗凝要求及凝血化验结果调整肝素的泵入剂量,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达到稳定的治疗作用后,可改为1d监测1次。

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肝素的抗凝效果,可以充分了解机体目前的抗凝状态,可以更好的达到预防术后血栓的作用。

待出血风险降低后,可改为LMWH或直接过渡至OAC。

3.2 小剂量桥联的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除了手术和患者自身的出血危险因素外,术后治疗量的LMWH要比小剂量的LMWH 或UFH出血风险高4倍左右[22-24]。

小剂量桥联抗凝使用可降低术后出血风险,小剂量的UFH用法为:5000~7500 IU,2次/d(皮下);小剂量的LMWH用法:达肝素钠(dalteparin)5000 IU,1次/d;依诺肝素30 mg,2次/d或者40 mg,1次/d [4,25]。

小剂量的LMWH或UFH在两种情况下作为围手术期的桥联抗凝:(1)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不高的患者,即低风险患者;(2)高出血风险手术,或大手术。

这种桥联抗凝仅仅使用在低血栓栓塞风险和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

在有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的患者中使用小剂量的桥联抗凝,它在预防动脉血栓方面的有效性还是有限的,相对于治疗量的LMWH,在使用小剂量的LMWH时,患者更可能发生更严重的脑梗,致死率更高[26]。

3.3 安全抗凝的时限一项对73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27],在37例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的患者中,11例在手术时仍然有残余的抗凝作用(抗Xa>0.1I U/mL),在使用小剂量的LMWH的患者,手术当时也有1%残余抗凝作用。

皮下注射LMWH的消除半衰期为4~5 h,考虑到手术中的残余抗凝作用,所需的时间间隔大约为5个消除半衰期,所以最后一次注射应该在术前20~25 h[28]。

且当患者进行大的创伤性手术时,为了减少术后出血,可以将2次/d的LMWH改为仅早晨1次的使用或者将注射剂量改为日常剂量的一半使用。

UFH的半衰期短,一般在术前4~6 h停用。

接受桥联抗凝患者术后重新开始抗凝的时间与手术本身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相关,对于低出血风险(牙科、皮肤科操作手术[29])、中度出血风险(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大范围口腔、胸科及关节置换术[29])患者,在手术充分止血的前提下,一般在术后的12-24h(即手术日的晚上或者第二日早晨)重新开始与术前相同剂量的UFH、LMWH抗凝。

同时,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化验指标(APTT、D-Dimer、INR及血常规、尿常规等)与引流管的量,在各项指标平稳后过渡至OAC治疗。

但是,对于一些高出血风险(神经外科、复杂眼科、复杂心脏及血管外科手术[29])的患者在术后重新开始抗凝方面注意的原则有:(1)术后重新开始抗凝(LMWH 或者UFH)不一定要在术后24 h内,可以推迟至48~72 h开始,尽可能在术后大出血风险降低后开始抗凝。

(2)抗凝药物以小剂量的LMWH或者UFH 为主;考虑小剂量的UFH每日两次用法的抗凝峰值较低,出血风险较小且抗凝持续时间较长,因此优于一天一次的用法。

同时,可以通过小剂量静脉泵入肝素,使APTT达到正常值的1~1.5倍,起到小剂量持续抗凝和降低术后高出血风险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