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教案.doc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教案.doc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

2.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1.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2. 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二、自主预习1. 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漫漫(man) ■ 舵手(du6) (juQn)席卷(juQn)案卷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 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 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意象的含义,说出诗中蕴含的情感或哲理,并总结诗的新奇之处。

【情景任务】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

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

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通过三大板块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为了激发大家诗歌学习的兴趣,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这不,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

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

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歌《短诗五首》,继续积累诗歌朗诵技巧,完成作品推荐,为参加比赛做准备。

二、出示目标,齐读。

三、解读新诗之“新”这五首诗,前四首是中国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一种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活动一:探究形式之新1.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这四首诗“新”在何处。

温馨提示:任选一首或几首诗,可以从韵律节奏、句式、修辞等角度加以说明。

分享交流:预设①:这四首诗和古诗相比,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句子长短不一。

比如《月夜》第三句和第四句先长后短,读起来错落变化。

而且,不像绝句、律诗有严格的行数限制。

句式长短不一,建行自由。

预设②:《风雨吟》前两个小节讲究对仗,但是最后一个小节就没有对仗。

新诗的对仗也是相对自由宽泛的。

预设③:《萧红墓畔口占》是二、四句“茶”“话”押韵,不像很多古诗押韵严格。

新诗的押韵相对宽泛。

预设④:《断章》的形式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预设⑤:古诗讲究押韵,而《月夜》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着”,《风雨吟》第一节最后一个字都是“来”,结构韵律统一。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首》,感受《月夜》中独立坚强的形象和《风雨吟》中不畏风雨勇敢年轻的舵手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立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洞庭》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材通过对这些短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然而,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大声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进行背诵。

3.解析诗歌: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比较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蜂》、《鹤》、《荷》、《莲》、《菊》等五首诗。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短诗五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需要重点讲解的诗句:待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等;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找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共由五首短诗组成,寥寥数句,短短几行,看似简单,读来却意境深远。

诗人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创设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意象,用既朴实又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倾诉衷肠,如梦中呓语,令读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甚至产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无限美感。

第一首《月夜》是中国新诗运动开始之后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篇,诗人沈尹默原本是惯常写旧体诗的人,却毅然决然告别过往,支持和倡导新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自我否定和重新开始!诗作一开篇就着力描写秋天的夜晚,在读者的心里,那应该是萧瑟的,甚至是有些寒冷的,但诗人的呈现,却是生动的,甚至明媚的,“呼呼”、“明明”,这两个词,一下子就让寂寞与冷清走开了。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从“没有靠着”可以看出,诗人在末尾表达了自己渴望独立自主的精神愿望,追求人格独立,不依附他人,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出自诗人戴望舒,口占意即即兴作诗,诗人用第二人称“你”,来呼唤好友萧红,全诗读来像是诗人在自言自语,但就是这样的自说自话,却更能给人亲切的好感。

诗人与萧红是好友,是至交,他知道萧红喜欢花,是个爱花的人,他大费周章来到墓前,为好友献上了她最喜欢的山茶花,内心或许有万千话语想要倾诉,但彼时,斯人已逝,无从说起,诗人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深沉和寂寞。

第三首《断章》读来充满了哲理,意蕴绵长。

诗人描绘了两个画面,其一,在桥上看风景的“你”与在楼上看风景的观者,原本二者并无关联,却因为同时看风景,前者在观赏的同时,也成为了后者观赏的风景之一,颇有几分“异度空间”的意味。

其二,窗边欣赏明月的“你”,出现在了别人的梦里。

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这首诗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第四首《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作者芦荻当时正29岁,诗人用“风雨”一词,隐晦地比喻了抗战时期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将自己比作“年轻舵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即使在那艰难的抗战时期,诗人依然坚信,祖国能在风雨飘摇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第五首《统一》是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首外国诗歌。

诗人认为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对一本身是对立的,诗人用“是”将它们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学情分析:对于诗歌,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不再陌生,九年来,他们读到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但这篇课文却与往常不同,它一下子出现了五首,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广,令学生们有些应接不暇。

课文内容既兼顾国内、国外,又历史久远,有的表达思念之情,有的牵挂祖国命运,有的富含哲理,皆短小精悍,意蕴绵长。

学生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读通读懂读透,尤其通过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理解诗作的意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作为执教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完成任务单的形式,促进学生自学群学。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完成任务单和小组内讨论探究,从而达到群学的目的。

2.揣摩、品味关键性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任务单自学、群学。

教学创意:以完成任务单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归纳总结。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文你知道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是哪十个人么?明确:胡适、艾青、徐志摩、海子、洛夫、易白、北岛、汪国真、舒婷(汪舒二人并列第八)、席慕蓉和食指。

他们都曾在文坛活跃一时,并且凭借风靡海内外的代表作被读者所铭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五首诗歌,虽不是出自他们的笔下,但他们也曾经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自由朗读,完成任务单一(一)填写表格(二)自由上台展示或分组展示(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此处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不必做过多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分组朗读,完成任务单二分小组分配任务,朗读之后,完成填写表格的任务。

明确:1.《月夜》。

关键性词语:并排、立着、没有靠着。

关键性句子: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理解: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

关键性词语:寂寞、等待、漫漫、海涛闲话关键性句子: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背景资料:萧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和友人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理解:诗人用强烈对比,来表现痛失友人的伤感,等待的长夜是这样的漫长,可是逝去的萧红却独自惬意地在听着海涛闲话。

诗人还在忍受着煎熬,逝去的友人已经解脱了。

3.《断章》。

关键性词语:看、装饰关键性句子: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所以才取名为《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理解: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风雨吟》。

关键性词语:年轻舵手、心、海上。

关键性句子: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背景资料:一九四一年,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期,抗战进入了最黑暗、最艰苦的阶段,“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理解:“我”就像是一个年轻的驾驶船舶的舵手,“我”眼见祖国的命运多舛,“我”内心忧虑不安,但依然在风雨飘摇之时,挺身而出,“我”愿意做那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由“我”来驾驶这艘巨轮顺利抵达彼岸。

5.《统一》。

关键性词语:所有、谎言、一片、一朵关键性句子: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背景资料:聂鲁达是智利著名的诗人,他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他的人生命运坎坷,曾三次来到中国,也曾因政治原因流亡海外,这样的颠沛流离,使得他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也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

你我并无不同,一个就是世界。

所有就是“一”,“一”也是所有,诗人用主观之眼,把世界统一了起来。

(二)小组展示任务单二1.小组围读,完成任务单三。

2.填写表格。

明确:《月夜》——追求独立自主。

《萧红墓畔口占》——寄托对逝者的思念。

《断章》——生活中原本毫不相干的人或事,也可能被联系在一起。

生活中充满了巧合和缘分。

《风雨吟》——面对抗战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像舵手一样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

《统一》——通过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立统一的关系。

3.小组展示任务单三。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你觉得比较困惑的地方,找出来,分小组展开讨论。

《月夜》为什么开篇写霜风、月光?有什么寓意?明确:霜风、月光点明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和环境氛围,有月亮的夜晚,也寓意黑暗的中国,有着思想和文化的迸发。

《风雨吟》中的风雨指什么?年轻舵手的心,应该怎么理解?明确:风雨是在抗战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挫折等,诗人将自己比作“年轻的舵手”,表现出自己缺乏经验,在这样风云诡谲的时代,诗人对把握人生的方向和确立人生的目标感到茫然。

《统一》这首诗最后一句——“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要怎么理解?明确:诗人把大地比作是一朵花,表现出了诗人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透过繁多的现象看见单一的本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此处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学习诗歌时遇到的困惑。

教师可从中点拨、解疑答惑。

如果此处学生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以上问题,供学生分组探究。

)六、这五首诗都是新体诗,你能说说新体诗和旧体诗的区别么?旧体诗: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主要指五言、七言律诗和五言、七言绝句。

其名称是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的新诗的相对物出现的。

新体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七、板书设计短诗五首《月夜》——独立自主《风雨吟》——使命感和责任感《萧红墓畔口占》——寄托思念《统一》——对立统一《断章》——巧合和缘分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使用任务单的形式来开启自读课文的授课模式,起初,很有几分忐忑,总觉得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扔”给了学生,是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直到上课之后,我的心里才稍稍安定了下来,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们的预习很充分,在完成任务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场面并没有那么的冷清,相反,对于新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充满了兴趣和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

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务必建立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的基础上,如果学生提前不做准备,那这节课肯定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在备课环节,我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另一方面由于本课诗篇较多,内容较为复杂,对于学生而言,一首一首的常规式讲解难免枯燥乏味,且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体现自读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任务单的形式,充分挖掘文本,紧紧围绕诗歌中的关键性字词,关键性句子来揣摩诗人的情感,所有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体会诗歌的情感上。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在小组学习中,处于劣势,他们还停留在依赖教师逐一讲解的层面,很难跟上小组学习的步伐。

小组内的1号、2号学生明显能力更强,在小组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但5号、6号就很难在这节课上有较大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