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
治疗性抗生素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场景的区分与指导

治疗性抗生素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场景的区分与指导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治疗性抗生素和预防性抗生素。
治疗性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已经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而预防性抗生素则用于减少或预防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治疗性抗生素与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场景,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准确区分和合理指导其使用。
治疗性抗生素的应用场景治疗性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当患者出现感染相关症状时,如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疼痛等,医生会根据病情和临床经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以下是治疗性抗生素应用场景的一些常见示例:1. 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
此类感染通常由细菌引起,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细菌的增殖,减轻患者的症状。
2. 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这些感染往往由细菌引起,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根据细菌的类型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3. 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尿路感染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抗生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泌尿系统,杀死细菌,缓解症状。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磺胺类、氟喹诺酮类等。
4. 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脓肿等。
这类感染常由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抗生素可以局部外用或内服,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加速组织修复。
5. 腹部感染:如阑尾炎、胆囊炎等。
这些感染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治疗性抗生素常用于手术前预防感染或术后治疗,避免感染的扩散。
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场景预防性抗生素主要用于预防感染的发生,常见于以下情况:1. 手术预防:某些手术操作存在感染风险,为了减少手术相关感染,预防性抗生素可以在手术前给予患者。
一般情况下,预防性抗生素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给予,术后立即停用。
2. 特定疾病预防:某些患者具有特殊易感染的情况,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等。
对于这些患者,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抗生素在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指南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肺部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抗生素在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指南,希望能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所帮助。
1. 抗生素的选择在肺部感染的治疗中,抗生素的选择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种类、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来进行。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可以选择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作为初始治疗。
在获取病原菌培养结果后,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选择。
2. 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抗生素的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年龄等因素来确定。
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有效浓度,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疗程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通常在感染控制后继续使用24至48小时,以确保病原菌完全清除。
3. 联合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肺部感染疾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生素。
联合治疗可以增加抗菌谱,降低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4. 监测治疗效果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定期检测体温、血象、痰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
如果患者的病情恶化或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应该考虑是否存在药物耐药性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 遵守正确的用药原则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时,需要遵守正确的用药原则。
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剂型使用抗生素,不得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最好在餐后使用,避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同时,要遵守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规定,不得延长或缩短疗程。
总之,抗生素在肺部感染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严格按照用药原则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照医嘱准确使用抗生素,并定期复查以监测治疗效果。
抗生素在肠道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肠道感染中的应用指南肠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抗生素在肠道感染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许多问题,如耐药性的增加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正确使用抗生素对于治疗肠道感染至关重要。
一、抗生素的选择在治疗肠道感染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二、用药剂量和疗程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肠道感染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用药,服用剂量和疗程都应持续完成。
剂量不足可能导致疗效不佳,而超量使用则容易引发抗生素耐药性。
三、协同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肠道感染,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种协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患者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四、抗生素与饮食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
某些抗生素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腹泻等不良反应。
此时,可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并补充益生菌来维护肠道健康。
五、注意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不仅容易导致耐药性的增加,还会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平衡。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嘱,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如果患者经过合理用药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应重新就诊,避免自行增加剂量或更换药物。
总结:抗生素在肠道感染中的应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然而,正确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疗程进行使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并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对于严重的肠道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联合治疗。
只有在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治疗肠道感染,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生素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呼吸系统感染常用抗生素
• 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内酰胺类:青霉素、 • 氨基糖甙类 • 大环内脂类 • 林可霉素 • 多粘菌素类 • 多肽类抗生素 • 喹诺酮类
β-内酰胺类 内酰胺类
• β-内酰酶通过与PBPs相结合,发挥 内酰酶通过与PBPs相结合, PBPs相结合 作用, 作用,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主要包 括: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其他β
氨基糖甙类
• 静止期杀菌剂。包括庆大霉 静止期杀菌剂。 素、妥布霉素、西索米星、 妥布霉素、西索米星、 奈替米星、阿米卡星、 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 米星。 米星。
大环内脂类
• 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 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 肠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肠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但对金葡菌耐药很高。 但对金葡菌耐药很高。包括 红霉素(抗菌作用强, 红霉素(抗菌作用强,胃肠 )、乙酰螺旋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道反应多 )、乙酰螺旋霉素、 交沙霉素、罗红霉素、 交沙霉素、罗红霉素、阿奇 霉素 等。
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 •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下降 • 细菌细胞上抗生素靶位改变 • 产生各种水解酶或修饰酶以 水解或修饰抗生素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下降
• 细胞膜上缺少细胞色素的电子通 道 • 外膜蛋白通道发生改变 • 在酶的作用下,胞浆间隙中抗生 在酶的作用下, 素发生改变 • 排泄力提高,又称反泵现象 排泄力提高,
灭活酶或钝化酶产生
•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 (见表1) 见表1 内酰胺酶( lactamase) •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氨基糖甙类纯化酶 (见表2) 见表2 • 超广谱酶(extended spectrum β超广谱酶( Laclamases, ESBLS) • 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Ampc酶) 质粒介导的β 内酰胺酶(Ampc酶 • 金属酶
抗生素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抗生素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呼吸道感染是指发生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感染性疾病,包括鼻咽炎、喉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这些疾病往往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
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时,抗生素是常见且重要的药物选择之一。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相关指导。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对抗细菌,包括:1. 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和青霉素)。
2.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
3. 阻断DNA的合成过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氟喹诺酮和左氧氟沙星)。
4. 干扰细菌代谢:例如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和复方新诺明)。
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时,正确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非常重要。
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 病原体特点:细菌、病毒或真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因此需要明确病原体类型。
2. 抗生素的抗菌谱: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菌谱,有些只对特定细菌有效,而另一些则广谱作用。
选择时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判断。
3. 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的出现日益普遍。
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过去的曝露史和耐药菌的流行病学数据。
4. 患者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程度等,可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需要给予特定抗生素。
三、常用的抗生素针对呼吸道感染,以下抗生素被广泛应用:1.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肟、头孢丙烯和头孢他啶,广谱抗生素,适用于治疗咽炎、支气管炎等。
2.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和苯唑西林,对于革兰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阴性细菌有良好的作用。
3.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对于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有效。
4. 喹诺酮类:如氟喹诺酮和左氧氟沙星,广谱抗生素,用于治疗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5. 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可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
抗生素的应用及作用

抗生素的应用及作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化合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疾病。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是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阻止或破坏细菌生命过程中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来杀灭细菌。
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蛋白质或核酸等关键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使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 治疗感染: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适当使用抗生素可以抑制感染,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预防感染: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也可以用于预防感染。
例如,在外科手术之前,医生可能会给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手术过程中细菌进入伤口引发感染。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也可以用于接触到感染源的人群的预防,如接触到结核病患者的接触者可以预防性使用抗结核药物。
3. 治疗炎症: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炎作用。
当细菌感染引发机体炎症反应时,抗生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的症状。
这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
4. 保护微生态平衡:抗生素的应用有时候会破坏人体内部的正常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如帮助消化、抵抗病原微生物等。
在应用抗生素时,医生通常会酌情给予辅助治疗,如益生菌或益生元,以保护微生态平衡。
抗生素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的感染疾病、病原体类型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可能的感染病原体进行综合评估,并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然而,抗生素的不适当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当细菌暴露在抗生素下很长时间时,它们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使其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
这些耐药细菌可能会传播给其他人,给感染控制带来困难。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和患者都应遵循适当的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完整版)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临床防治感染性疾病不行缺乏的药物。
因为抗生素的应用,使很多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死亡率大幅度降落。
但是,跟着抗菌药物的宽泛应用,特别是不合理应用,特别是滥用,给治疗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如药物的毒性反响、过敏反响、二重感染以及耐药菌株的日趋增添及延伸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定原则进行论述,并列出几种常有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升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花费的目的。
第一节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根源则一、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采纳原则抗菌药物件种的采纳原则上应依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依据患者的发病状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并联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赐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育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好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依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色及其体内过程特色选择用药。
三、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1、品种选择:依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采纳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剂量宜较大;而纯真性下尿路感染时,因为多半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
3、给药门路:轻症感染,可采纳口服汲取完好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浑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保证药效。
尽量防止局部应用。
4、给药次数: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余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除去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抗生素是一类具有高效、安全性和限度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首先,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维持人体的健康。
抗生素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胃肠炎、泌尿系统感染、中耳炎、脑膜炎、肾盂肾炎等,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消除细菌感染。
此外,抗生素还可以用于治疗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沙眼病、流行性斑疹热、痢疾、麻疹和其他传染病等,从而可以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其次,现代药学的不断发展使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抗生素的药理作用、抗菌作用、剂量安排和不良反应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使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新型抗生素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抗生素的药用效果。
新型抗生素具有更高的抗菌能力、更广的抗菌范围和更长的疗程,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抗生素耐药性菌群的感染。
最后,抗生素等药物的发明无疑是较近几十年来医药技术的巨大进步。
抗生素不仅极大地减少了人类社会的疾病死亡率,而且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
如今,抗生素已成为医院和诊所治疗疾病和提高抗感染性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抗生素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对治疗和预
防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社会卫生发展和人类健康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血 药 浓 度
T> 时间
()
: Craig ET AL Gerber ET AL
Antibiotics O N
10 9 CONTROL 10 8 10 7 10 6 10
Time Time with Concentrations Below the MIC
Time
PAE
CURED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法
美洛配能(美平)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似, 不被脱氢肽酶水解。
抗生素应用 内酰氨类
氨曲南(菌克单) 抗菌谱窄,仅对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对假
单胞菌有活性。
Antibiotics MIC
Time with concentrations below the MIC
TIME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壁的通透性更强,和的亲和力更高,对染色体介导和质 粒介导的 -内酰胺酶()耐受性好,杀菌作用更强。 头孢匹罗()与三代头孢菌素比抗菌谱广, 对G(+)球 菌作用强,对某些染色体介导的B内酰胺酶较稳定1/2为 2h,80-90%由肾排出, 头孢克丁()对绿脓杆菌较头孢他定强4-16倍,对大多数 肠杆菌科细菌较三代强,对各种B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先锋美他醇)
对菌及菌有效,对脆弱类杆菌有效,酶稳定性 好,对产的大肠杆菌有效。
头孢西丁
头孢米诺() 头孢拉他()
相当3代头孢菌素
抗生素应用 内酰氨类
碳青霉烯类 伊米配能 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特点:1 对 内酰氨酶十分稳定
2 谱广,作用强,快速杀菌 3 对厌氧菌活性在 内酰氨类中最强
103 102
PAE
101
PAE
CURED
24 血 药 浓 度
T> 时间
抗生素应用氨基糖甙类
特点
对需氧革兰阴性菌有 强大抗菌活性,部分 品种对绿脓有效
对菌作用差
副作用:耳毒性、肾 毒性、神经肌肉阻滞 作用
代表药物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 奈替米星 依替米星
抗生素应用氟喹诺酮类
特点
对菌、菌、支原体及分枝杆 菌均有效
影响叶酸代谢 磺胺类、异菸肼 乙胺丁醇
阻断核糖体蛋白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 红霉素和氯霉素
β内酰胺酶
肽糖层
细胞浆膜层
青霉素结合蛋白
革兰阳性菌的结构
通道
革兰阴性菌的结构
β内酰胺酶
青霉素结合蛋白
细胞壁 肽糖层 细胞膜层
抗生素应用 —— 青霉素类
口服制剂:青霉素V,羟氨苄青霉素——对主 要菌和部分菌有效 注射制剂: 青霉素G:主要针对菌,少数菌有效 苯唑青霉素:主要对产酶的金葡菌有效 氨苄青霉素:对菌菌均有效 氧哌嗪青霉素:对杆菌有效,对绿脓杆菌和厌 氧菌有效,对产酶的葡萄球菌无效 替卡西林:主要对菌有效,对假单胞菌有良好 抗菌活性
抗生素的分类
内酰胺类
利福霉素
青霉素类
磺胺类
环
氨基糖甙类
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
多肽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内酰胺类
抗生素应用头孢菌素类
头孢一代
头孢二代
头孢三代
•球菌 •部分菌 •部分厌氧菌 •有肾毒性
•菌 一代 •菌>>一代 •对酶的稳定性增强 •肾毒性很弱或无
•菌相当或较弱 •菌›››前两代 •对酶高度稳定 •无肾毒性
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
课程内容
常用抗生素特点及应用 抗生素临床使用原则 抗生素不良反应 常见感染性疾病及治疗
抗生素的特点及应用
一.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阻断细胞壁的合成 B内酰胺类、万古霉素、
杆菌肽
损伤细胞浆膜影响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和制霉 菌素
核酸 叶酸
核糖体
阻断 的合成 喹诺酮类、利福平 阿糖腺苷、新生霉素 乙胺丁醇 甲硝唑
对大肠杆菌菌耐药率达50% 以上
副作用:胃肠道反应、皮疹、 精神神经反应、关节病变和 肝损害、与茶碱有相互竟争 排泄
嗪、菌必治)
对G(-)杆菌杀菌作用强
头孢唑肟(法洛西)
抗生素应用头孢菌素类
三代头孢 头孢哌酮(先锋必)
头孢他啶(复达欣、 凯复定)
对绿脓杆菌有良好抗菌活性
对其它菌、菌抗菌活性与头 孢噻肟相似
对菌作用不如一代头孢及头 孢噻肟
对绿脓有强大抗菌作用
对不动杆菌作用优于头孢噻 肟
抗生素应用头孢菌素类
四代头孢 头孢吡肟(马斯平)对酶稳定,不易被破坏,对细胞
抗生素应用头孢菌素 类
一代头孢 主要作用于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 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A群溶血性链球 菌、草绿色链球菌、D群链球菌有较强的作 用。对G-杆菌和球菌如:白喉杆菌作用强; 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杆菌、奈瑟 菌属有中等作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消 化球菌和梭状芽胞杆菌菌敏感。 头孢唑啉 头胞拉定 80-90%的给药量在6小时内以原 形经尿液排出
A.头孢唑啉
B.头孢唑啉
C.头孢唑啉
2g 小壶入 25%葡糖液100 1h 25%葡糖液500 滴
浓
度
时
间
间隔时间: Q8h Q12h
9-3-9 9-5-1 9-9 (对半衰期长的)
病 死 率
0.4
T>给药间隔 时间
影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因素
1、抗生素的浓度 2、抗生素透过细胞膜的能力 3、对酶作用的抵抗力 4、对靶酶的亲和力
抗生素应用 内酰氨酶抑制剂
内酰氨酶抑制剂与内酰氨类抗生素
安美汀 特美汀 舒氨新 特治星
阿莫西林0.25克 克拉维酸0.125克(2:1) 替卡西林3克 克拉维酸0.1克/0.2克(30:1/30:2) 氨苄西林0.5克 舒巴坦0.25克(2:1) 哌拉西林4克 他唑巴坦0.5克(8:1)
抗生素应用 内酰氨类
抗生素的应用 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棒酸) 抑酶谱广,对革兰阳性球菌 和革兰阴性菌产生的酶菌有抑制作用,对I型 诱导酶的作用差。 舒巴坦(青霉烷砜) 对I型诱导酶无作用,与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体内 过程与氨苄西林相似。 他唑巴坦 半合成的酶抑制剂,抑酶谱广,包 括所有-V型酶和少数I型酶,酶的抑制作用优 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体内过程与哌拉西林相 似。
抗生素应用头孢菌素
二代头孢
头孢呋辛(西力新、利福乐) 头孢呋辛酯(西力新片) 头孢克罗(希刻劳)
抗生素应用头孢菌素类
三代头孢
头孢噻肟(凯复隆)
代谢产物对G(+)菌有效 脑膜通透性好
对菌、菌、厌氧菌有作用
头孢地嗪(莫敌) 具免疫调节作用
抗菌谱与头孢噻肟相似,半衰期长达
8小时
头孢曲松(头孢三 脑膜炎时可达到有效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