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本文言文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以下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书写形式,使用古代汉字和句法结构。
-以典籍、史书、诗歌等文献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
-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理解方法:-熟悉常见古词句、成语及其含义。
-注意上下文推测词义。
-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
-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的主谓宾关系。
3.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起来。
-比拟句: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特点。
-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的描述。
4.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兴:用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思想、情感等。
-借代:用一个跟所指事物有关的词来代替所指的具体事物。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思维。
-叠字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增强表达效果。
-行文递进:通过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地阐述,使文章内容得到发展。
5.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例子:-比兴:如“百川归海”、“风花雪月”等。
-借代:如“中华民族”的“华”代指中国。
-拟人:如“大漠孤烟直”、“春水初生”等。
-叠字句:如“碧沸池波”、“锦绣前程”等。
-行文递进: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写,从外貌到性格特征逐渐深入展开。
以上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归纳。
在学习文言文时,还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作品,多做习题和理解句子的上下文,扩充自己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同时,积累并熟悉常见古代汉字、成语和修辞手法,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语文读本四中文言文及诗词的翻译和简单的讲解

高中语文读本四中文言文及诗词的翻译和简单的讲解人教版。
读本四大部分都是唐宋诗词。
《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
“形胜”,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
“三吴”,旧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或称吴兴,丹阳、会稽为三吴。
这里泛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都会”,大城市。
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所以称为“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钱塘,即杭州。
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侧重写“形胜”“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
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风帘”,挡风的帘子。
“翠幕”,绿色的帷幕。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
“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
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
“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
“市”,指贸易的场所。
“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
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以上这些句子,作者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全六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全六册】点击下载完整文档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全六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语文读本(九年级)文言文翻译终极版

61.彭雪琴崇尚俭朴原文彭雪琴力崇俭朴,偶尔服出,桩如村夫子。
巡阅长江时,没赴营官处,营官急将厅事陈设之古玩及华焕之铺陈,一律撤去,始敢迎入。
副将莫以千金购玉钟,闻公至,捧而趋,砰然堕地。
公见之,微笑曰:“惜哉!”副将悚服,不敢仰视。
曾饭友人处,见珍馔,辄蹙额,终席不下著,惟嗜辣豆腐。
友人谒之于西湖:“退省庵”,公衣茧绸袍,加羊毛外褂,已裂数处,冠缨作黄色。
室中除笔砚外,惟竹麓二事。
久之,命饭,果蔬树种,中置肉一盘而已。
译文:彭雪琴极力主张过俭朴的生活。
有时私行察访,穿着的样子像个村夫野老。
巡视长江时,每到一处营地,军官们总是急匆匆地把厅堂里陈设的古玩及华丽的摆设全部撤去,才敢迎接(彭雪琴)入内。
有个副将,用一千两银子买来一架玉制的钟,听说彭雪琴到了,急忙捧着往里跑,(哪知在手脚慌忙中,)玉钟“砰”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彭雪琴看见了,笑着说:“可惜啊!”副将吓得几乎要冒出冷汗,不敢抬头看他一眼。
曾经有友人邀请他吃饭,(彭雪琴)见满桌山珍海味,便皱起了眉头,自始至终没动筷子夹点尝尝,只是吃一点辣椒与豆酱。
有人到彭雪琴所住的西湖退省庵去拜访他,他穿着粗丝织成的衣服,外加一件羊毛短褂,而且好几处已裂了缝,帽带的颜色也泛黄了。
居室里除了笔墨纸砚外,只有两只竹箱子。
(客人坐了)很长时间后,他吩咐开饭,几盆蔬菜是他园子里自己种的,中间仅放一盆肉罢了。
62.程氏爱鸟原文: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①其上。
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②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
此鸟羽毛,至③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鹊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译文:小的时候所住的书堂前面,有竹子柏树和各种花,欣欣向荣,长满了院子,很多鸟在上面筑巢。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

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学习需要妥善安排学习和生活,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学习和生活的紊乱。
学习需要关注和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等,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拓宽视野。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1(1)起于鲁(2)请说之(3)胡不已乎(4)以牒为械(5)吾知所以距子矣(6)不可谓知类(7)请献十金(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0)天下顺之(11)人恒过然后能改(12)困于心衡于虑(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4)故不为苟得也(15)故患有所不辟也(1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17)蹴尔而与之(18)妻妾之奉(19)此之谓失其本心(20)惠子相梁(2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2)非梧桐不止(23)安知鱼之乐(24)是鱼之乐也(2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提示(1)起:出发,动身。
(2)说:解释。
(3)胡:为什么。
已:停止。
(4)牒:木片。
(5)所以:用来……方法。
(6)知类:明白事理。
(7)请:请允许我。
(8)寇:入侵。
(9)域: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10)顺:归顺,服从。
(11)恒:常。
(12)衡:通“横”,梗塞,不顺。
(13)喻:了解。
(14)苟:苟且。
(15)患:祸患,灾难。
(16)是:这样。
(17)与:给予。
(18)奉:侍奉。
(19)本心:天性,天良。
(20)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1)国:国都,京城。
(22)止:栖息。
(23)安:疑问代词,怎么。
(24)是:这。
(25)全:完全,确定是。
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2一.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征发,调发)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二.双音节古今异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3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24.上(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古今异义归纳文言文虚词然而不胜者(这样)//然臣子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吴广以为然(正确)//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上)《〈论语〉十则》智子疑邻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七上)《智子疑邻》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七上)《智子疑邻》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下)《伤仲永》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
(九上)《隆中对》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七下)《伤仲永》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
(八上)《桃花源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七下)《伤仲永》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贤于材人远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
(七下)《伤仲永》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七下)《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七下)《口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八上)《陋室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八下)《醉翁亭记》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七下)《狼》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七下)《石壕吏》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七下)《狼》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七下)《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东词,(从柴草中)打洞。
(七下)《狼》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
(八上)《陋室铭》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
(八上)《大道之行也》不独子其子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
(八上)《大道之行也》虽乘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马。
(八上)《三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八下)《与朱元思书》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乐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虚词
1、以告:介词,把。
宾语省略。
2、道路以目:介词“用”。
3、国人莫敢言: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4、乃不敢言:就。
5、是障之也:这,指示代词。
6、防民之口:助词“的”。
7、为川者、为民者:特殊代词,用于动词性词组后,形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使之成为偏正词组。
9、财用于是乎出:“于”,介词,从。
“是”,代词,指山川。
“乎”,句中语气词。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11、胡可壅也:怎么(疑代)。
12、若壅其口:如果。
(假设连词)。
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1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
重点实词
1.召公谏厉王弭谤:弭:消除、阻止。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2.虐:暴虐。
3.民不堪命:百姓忍受不了暴政。
堪,能忍受;命,暴虐的政令
4.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形容政治黑暗,人民敢怒不敢言。
5.吾能弥谤:消除,制止。
6.是障之也:阻挡,堵塞。
7.川壅则溃:阻塞。
8.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
决,疏通水道;导,通行、通畅。
9.为民者宣之使言:放,开导。
10.亲戚补察:亲戚,古代指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11.耆、艾修之:修,整治。
这里指劝戒、警告。
12.不悖:不违背事理。
悖,违背。
13.于是乎出:于,从。
是,这。
乎,助词。
14.犹其有原隰衍沃也: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
平坦的土地。
沃,有水源灌溉的土地。
15.善败于是乎兴:善败,治乱。
兴,起,这里是发现的意思。
16.行善而备败:行,实行。
备,防备。
17.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者,用来…。
阜,增多。
18.成而行之:行,自然流露。
19.其与能几何:参与,赞同,此处指帮助。
词类活用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名→动,本义堤坝,这里译为堵塞。
2、师箴:名→动,本是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这里指献上韵文。
3、道路以目:名→动,本义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译为用眼睛看。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是障之也。
(“也”表判断)
2. 省略句:
(1)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宾语)
(2)三年,(民)乃流王于彘(省略主语)
(3)使(之)监谤者
3. 宾语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
(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
4. 状语后置句: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
(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
古今异义
1.亲戚:古义:国君的同族人。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
其成员。
2.道路:古义:路人。
今义:地面上供人或车马行走的部分;两地之间的通道。
通假字
“弭”通“弥” 意思: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