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家如何回答?( 有) 答: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家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念?观念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对这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的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战略、策略的理论根据,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 想武器。
辩证唯物论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 定之否定; 辩证法: 系列范畴——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实和可能。 认识论:实践观、认识的辩证法、真理与价值
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生产劳动的观点 历史唯物论 三个基本观点: 2、阶级的观点 3、群众的观点
C.这个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一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 本原谁是派生的、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标准。
两 个 方面: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 才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 识的就是唯物主义。与其相反,就是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3、本质特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科学性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阶级性: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 实践性:这是最本质的特点。哲学理论不仅为了 说明世界,更重要是为了改造世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4、基本内容 唯物论: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规律)、意识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2、产生条件 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十九世 纪40年代的欧洲。 第一、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 尖锐化、明朗化; 第二、自然科学条件,主要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 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第三、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 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 进行加工改造,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2)规范当代实践的科学理念
第一,真理标准。 ——多元共存、矛盾和谐(协同原则)。 ——相互融通、整体协调(合作原则)。 ——顺物之性、尽物之情(自由原则)。 总之:倡导合作、追求平等、坚持正义、 培育爱心、崇尚自由,是人类的实践规范的 “自然之道”。
第二,价值标准(“人为之道”)。 ——引导实践主体追求利、善、美、圣,是实 践规范价值性的具体体现。 第三,行为原则。 ——人必须全面占有自己的社会本质,协调处 理人与世界之各种复杂关系。 ——要树立人与世界关系具有整体性、普遍性 的思想观念。 ——建构尊重对象、敬畏未知的实践观念。
3、按辩证法办事。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 人与自我相互联系;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 国家相互联系。联系要求开放;孤立走向孤独、衰败。
(2)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能用倒退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
第四,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标准。 和谐经济 和谐政治 和谐文化 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谢谢!
6、谁是价值创造的主体? ——所有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问题。 ——劳动价值论,进而剩余价值论。 ——谁是社会的根本力量?发达国家工人阶级 的社会地位与作用问题。 ——“人民资本主义”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所 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实践主体的影响。
7、当代世界实践模式的新特点 及其规范理念
(1)当代世界实践模式的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及其当代意义
武汉大学 夏建国教授
2011年02月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哲学与决策(毛泽东) 哲学与科研(爱因斯坦) 哲学与人生
主要讲两个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doc马哲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和空间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第一,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第二,时间和空间业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两个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
2、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三个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2、矛盾对立统一
3、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5)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五大范畴
1、本质和现象
2、原因和结果
3、必然和偶然
4、可能与现实
5、内容与形式
四、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
1、普遍联系
2、永恒发展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决定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实践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唯一
标准
6、认识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1、生态保护(生态破坏、保护意识
差、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国际
问题)
2、产业结构(劳动密集性、劳动集
约性、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产业
管理)
3、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党的建设。
党的三大法宝)
党的建设
1、延安整风运动
2、三讲学习活动
3、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4、争先创优活动
5、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6、党员反腐倡廉教育活动
7、建党90周年
8、党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