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共35页

合集下载

经典纹样(中国2秦汉时期)1

经典纹样(中国2秦汉时期)1
• 汉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纹
秦汉纹样
• 汉锦乐字纹
秦汉纹样
汉-”长乐明光“锦
团花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 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一块织 锦护膊,青底白色赫然织 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 出东方利中国”,还有用 鲜艳的白、赤、黄、绿四 色在青地上织出的汉式典 型的图案:云气纹、鸟兽、 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 形纹,方寸不大内涵丰富。
大几何纹锦
春秋纹样
• 战国锦大菱形纹样
纹样以菱形为外轮廓,内 饰小几何纹,这种组合形式与 结构接近于华南、西南少数民 族的土家锦、苗锦纹样。
春秋纹样
春秋纹样 • 战国锦六边形纹样
春秋纹样
几何纹
多在织物、编结物、木雕、竹编等工艺 品中出现。商代已经能织出菱格纹,这 种造型与织造中经纬呈斜形相交而出菱 形造型有关。春秋战国的菱格纹更为复 杂,有大菱形套小菱形的,类似漆器中 的羽觞(shang),学界称“杯纹”。
秦汉纹样 • 汉代云气纹
•Leabharlann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中,
数量最多的要数刺绣。这些色泽如
新的刺绣珍品都有着吉祥而极富诗
意的名称,著名的有“信期绣”、
“乘云绣”、“长寿绣”、“茱萸
绣”等等。
秦汉纹样 • 汉代云气纹
汉- “乘云绣”绢(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
春秋纹样 • 汉代云气纹
春秋纹样
• 汉代云气纹
春秋纹样 • 战国绮杯纹
以菱形组合成的耳杯纹的形式颇为多见,称之为 “杯纹”,寄寓丰收富裕,生活美好。几何纹可向 四周连续延伸,寓意长寿,故又称“长寿纹”。
秦汉纹样 • 西汉漆器草叶纹
春秋纹样
• 战国锦散点几何纹
春秋纹样 • 战国锦几何填燕纹

秦汉工艺品-织绣印染

秦汉工艺品-织绣印染

马王堆西汉丝织纹样
菱纹罗(局部)(西汉前期,循环经向6、纬向4厘米) 图案虽 形似耳杯,但现实中的耳杯却做椭圆形。丝绸杯纹用直线表达, 是因那时的织机尚难织出圆润的曲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鸟菱纹绮花纹摹写图(西汉前期, 循环经向6.2、纬向4.8厘米) 在马 王堆1号墓的丝织图案里,这是题材最 丰富的一种,而对鸟形象十分生动, 极其飘逸,同墓的孔雀纹却颇呆板。
黄绢地长寿绣(西汉前期,长57、宽40.5厘米) 此墓中,长寿绣有7件。 和信期绣一样,长寿绣也有多种类型,但每个类型中,都有穗状的流云。
黄绮地乘云绣(西汉前期,长50、宽49.5厘米) 此墓的乘云绣有 8件。其得名当因图案为神兽(仅表现头部)在缭绕到云雾中游走。
新疆出土东汉刺绣
六、丝绸图案
品种——除印花和刺绣外,带图案的主要是锦 西汉(马王堆1号墓)——
几何纹:最多,菱纹为典型 常见复合菱纹(杯文),变化多
动物纹:不多,对鸟、凫鸟、豹、鹿、夔龙 对鸟优美秀逸,其他颇呆板
植物纹:甚少,唯一可辨识的是茱萸 云气纹:线形的舒卷起伏,两汉最有代表性的纹样
成熟不晚于战国,两汉大盛,神仙思想 较少单独组成图案,常串联瑞兽灵禽,成云虡 增加图案动感,既分割画面,又使效果统一
不巧” (《论衡 ·程材篇》) 成都:东汉末,蜀锦享誉,曹操遣人入蜀购锦 湘鄂江浙等: 有一定规模
三、著名丝绸品种
纨素:洁白平纹丝织物,又称“素”、“纨” 满城汉墓玉衣里衬垫物,每平方厘米经丝200,纬丝90
缣:平纹,双经丝或双纬丝织就,更致密坚实 满城汉墓玉衣左袴筒丝绸残片,每平方厘米经丝75,
茱萸纹锦,汉晋,新疆民丰尼雅出土
七、毛、棉织物
毛织物—— 出产 游牧:西北、北方、西南 农耕:汉族,织褐(粗糙) 品种 罽、西域风刻毛、栽绒花毯

中国染织史

中国染织史

《中国染织史》《中国染织史》吴淑生、田自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

全书分十二章,除第一章总论外,分别从原始社会的染织工艺、商代的染织工艺、周代(西周)的染织工艺、春秋战国的染织工艺、秦汉的染织工艺、魏晋南北朝的染织工艺、隋唐的染织工艺、五代两宋的染织工艺、元代的染织工艺、明代的染织工艺和清代的染织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另有图版68面,其中彩版15面。

《丝绸史话》《丝绸史话》陈娟娟、黄能馥编,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本书共分八部分:发明蚕丝的故事,一门古老的工艺,“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汉代丝绸,无比精美的唐代丝绸,宋代的织锦和缂丝,元代的“纳石矢”,明清时代丝织技术上的新成就。

为“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陈维稷主编,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三编,分述原始手工纺织时期、手工机器纺织形成时期和手工机器纺织发展时期的手工纺织业发展历史,通过对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关于原材料、染整加工技术和品种、织物结构组织等情况的叙述,概括了我国古代纺织技术发展特点。

书后有附录三:一、甲骨文、金文及先秦文献中有关纺织的材料;二、秦汉以来与纺、织、染、整技术有关的主要著作;三、彩色图版。

《中国印染史略》《中国印染史略》张道一著,江苏出版社会1987年出版。

本书分“原始时代的纺织”、“商周时代的丝织和染色”、“汉代的印花和印花敷彩”、“东晋和南北朝的印染品”、“唐代的染缬”、“宋元的浆水缬和药斑布”、“明清的印花布”等章节,简略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印染发展的历史。

书内有插图24幅。

《中国印染史话》《中国印染史话》黄能馥编,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

本书共分三部分:染色和染料,印染,印染工艺的回顾和瞻望。

为“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

《苏州织造局志》《苏州织造局志》清代孙●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

共十二卷,记述了明清时代苏州织造局的沿革、职官、官署、机张、工料、口粮、缎匹、宦绩、人役、祠庙等。

民间艺术——染织艺术

民间艺术——染织艺术

一、染织图案的概念
1、染织图案的种类
染织图案设计
染织图案,通过印染与织造工艺实现于纺织品上的图案形态。主要包括 两大类:一、服饰面料(衣、裙、裤、鞋、袜、帽、包等)二、环境纺织品
(也称室内纺织品图案,如窗帘、地毯、墙布、床品、巾类等)。
两种面料特点:服装面料一般花型偏小;室内纺织品面料花型偏大。
服装图案设计
扎染的各种效果
扎染制作
扎染的 各种效 果
4、扎染的现代应用 扎染图案的随意性迎合了现代人追求随意自 然的心理需求,给服装带来新的视觉样式,成为 一种新的时尚。 从服装到纺织品、手工艺制品都随处可见扎 染的身影。
重复染色
1、手绘面料图案制作 2、手工扎染工艺制作
3、染织图案设计的应用
各时期染织图案
汉代冕服刺绣
春秋战国织物图案
唐代“宝相花纹”
宝相花纹是由盛开的花朵、花苞、花瓣和叶子等素材按放射 对称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雍容华美,久负盛名。
清代旗袍刺绣
凤穿牡丹
牡丹刺绣
文官补子
一品仙鹤
二品锦鸡
三品孔雀
四品云雁
五品白鹇(大型鸡类,银鸡)
六品鹭鸶(大型鸟类)
文官补子
九品练雀 七品鸳鸯
室内纺织品图案设计-----家纺图案
室内纺织品图案设计-----家纺图案
室内纺织品图案设计-----家纺图案
室内纺织品图案设计-----家纺图案
室内纺织品图案设计-----家纺图案
中国美院染织设计毕业展
中国美院染织设计毕业展
中国美院染织设计毕业展
中国美院染织设计毕业展
中国美院染织设计毕业展
二、扎染 1、扎染的特点 是一种古老 的纺织品染色工 艺。是用线、绳、 对织物进行紧固 的结、系捆、绑、 缝扎,然后放在 染液中进行煮染 的染色方法。其 纹饰自然活泼、 随意洒脱、形色 无定、别具特色。

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

• 当然,汉代的艺术也有许多静止状态的形象,在静态之中仍然令人感受到内在的运动力量 的速度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 也就是他对世界的直接外在关系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也正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 靠细节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 何细部的重视描绘,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古拙”风貌。我们看到的是笨拙古老,姿态不 符合常理,长短不符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的突出,但这一切根本没有减弱 汉代艺术的运动、力量和气势的美,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古拙之美构 成了汉代艺术风貌。
类有螭形镜、草叶镜、星运镜,汉武帝后又有日光镜、昭明镜 等。
螭形镜
昭明镜
“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
2、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流行规矩镜,其又称规矩四神镜,因其纹饰上有类似于T
LV的图形,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
规矩镜
关于TLV,实际 上是古代六博的棋格。 而六博则是古代宴乐时 的一种文娱活动。
“见日之光”透光镜
第四节 金银工艺
• 汉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加工工艺的又一个高峰期,尤以掐丝和焊缀金珠工艺最为成 熟。掐丝工艺,是将捶打成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成丝。焊缀金珠工艺是将金 片切碎后加热熔聚成粒,使其凝结在金银丝一端备用。
• 掐丝工艺和金银珠工艺通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许多器物即是掐丝工艺的精品,又是金银珠 工艺的杰作。大云山汉墓出土的小金花泡,形状如纽扣,直径仅1厘米左右,用薄金片锤出 半球形,周围有用金丝捻成的两重边饰,顶面也有金丝捻成的花瓣和焊缀得极为细小的金 珠,工艺极其精湛。而羊角纹金饰片也是汉代金银加工工艺的代表作,由于在满城中山王 墓和广州南越王墓中均出土过同类物品,一般认为此类羊角纹金饰片的使用规格极高。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工艺篇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工艺篇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工艺篇)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汉服适合生活穿吗?当人们不知道汉服的时候,错误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的民族服饰,可是,当知道了汉服的时候,却依然固执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穿过的,所以旗袍是汉服,那么是不是所有汉人穿过的衣服都是汉服呢?不是的,民族服饰不能等同于时装,更不能将别族的民族服饰认作是自己的民族服饰,那太无耻了!我们汉人不能做这样的人啊!现在,因为人们很久没有见过汉服了,总觉得汉服生活中不能穿,夏天冬天怎么办啊?!呵呵,这是自找麻烦呀,我们太久没有穿过汉服了,不习惯汉服,也从心底里没有把汉服当做是自己的民族服饰来看待,所以总是不习惯不满意!要是穿西装,大家似乎就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了,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汉人能把别人的民族服饰穿的这么理所当然?为什么穿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么别扭难受,无法接受呢?好奇怪的心态!呵呵,其实呢,汉服当然适合生活穿啦,我们的祖先都穿了几千年啦!夏天穿汉服热不热?冬天穿汉服冷不冷?我们真是想太多了哦,我们穿西装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夏天穿西装热不热?冬天穿西式服装冷不冷,这类的问题呀?显然没有嘛,夏天冬天穿什么,怎么穿,当然和季节气候有关啦,热了就穿少点,穿凉爽衣服啊,冷了就多穿些,穿厚点嘛,这和穿什么样的衣服没有关系呀!我们不会看见汉服,都不会穿衣服了吧!而且啊,我们的祖先早就有适合夏天、冬天的衣服(即汉服)穿了,什么样的布料适合做什么季节的汉服,早都有了哦!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下,比较适合夏天穿的葛麻类的汉服,汉服的麻织工艺!古代的葛、麻纺织我国古时称为“布”的,不是指现在用棉织成的染织品,主要是指麻、紵(zhu)、葛等植物纤维的织品。

所以《小尔雅》记:“麻紵葛曰布。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蕉布的,见于唐代文献。

我国东南各地皆贡蕉布。

据《南方草木状》记载:“牛乳蕉,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絺(zhi)綌(xi),谓之蕉葛。

”《异物志》记:“芭蕉茎如芋,取镬(huo)煮之如丝,可纺绩为絺綌。

汉服的染织工艺——毛织工艺(工艺篇)

汉服的染织工艺——毛织工艺(工艺篇)

《周礼·天官·掌皮》中有“共其毳(cui)毛为毡,以待邦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的官营作坊制作毛毡,并设立专职官员掌握这方面的生产。
毡是无经纬向,表面没有织造纹迹的毛制品。它不需要纺纱、织造,是靠毛纤维互相缩缠而成。
春秋战国的毛织工艺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制毡技术传入中原以后,很快与当地精巧的刺绣技术相结合,使得毛毡产品更加绚丽多彩,使用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汉代的毛织品,大体有以下几种用途:
(一)服用。《汉书·高祖纪》有这样的记载:“八年春,令贾(gu)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这种罽,就是一种毛料。又《风俗通》也有如下记载:“汉文帝戎服衣罽,袭毡帽,骑骏马,从侍中近臣猎渐台下。”从这里,可以看到毛织不只是用作衣料,也可作帽子。
毛织除了作衣料,还可制作许多生活用品,如毯、帽、鞋袜等等服饰品,特别是质地优良,繁花似锦的各式毛毯,很早就成为外销的重要产品。
一、毛类纤维的品种与分布
我国古代用于纺织的毛纤维原料有羊毛、山羊绒、骆驼绒毛、牦(mao)牛毛、兔毛和飞禽羽毛等多种,其中羊毛始终为主要毛纤维原料,使用量最多,像毡、毯、褐、罽(ji)等古代主要毛纺织品大多是以羊毛纤维制成的。
(6)羽毛
我国古代自南北朝以后一直将飞禽羽毛用于纺织,所选用羽毛也不只局限于孔雀毛。据《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载说:太子使织工“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远矣。”说明南齐时不禁用孔雀毛织作,也用雉头毛(野鸡)织作。又据《新唐书·五行志》和其他有关记载说:安乐公主使人合百鸟毛织成“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的百鸟毛裙,贵臣富室见了后争相仿效,以致“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说明唐代还曾用过许多种鸟毛织作。这种百鸟毛裙的织作工艺是极值得注意的,它是利用不同的纱线捻向以及不同颜色的羽毛,在不同光强照射下形成不同反射光的原理制成。这种织造法是唐代纺织技术的一大发明,为当时世界纺织工艺中所仅见。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


我国古代染色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 染料,而以植物染料为主。古代将原色青、赤、 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 间色(多次色)。 • 下面谈谈汉代是怎样将织物染成这些颜色的。 •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染成的。 东汉时期,马蓝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有专业性的产蓝区。文 学家赵岐,路过陈留,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蓝草, 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蓝赋》,并作序说“余 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为业。” 当时在南方却多用吴蓝(木蓝槐蓝)。

麻织工艺——秦汉时代,社会生产力的 进一步提高,苎麻的栽培和加工技术都有 了提高。经化验证实当时已用石灰,草木 灰等碱性物质来煮炼苎麻,进行化学脱胶。 这不不仅使纤维分离的更精细,可以纺更 细的纱,织更薄的布,而且大大缩短了原 来微生物脱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 苎麻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麻 类 织 物
• 凤鸟凫几何纹锦,战 国中期,经线提花锦,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 1号楚墓出土,幅宽 49-50厘米,幅边0.6 厘米,厚0.33毫米, 经密每厘米112根, 纬密每厘38厘米,花 纹经向长7.2厘米, 纬向宽20.5厘米,湖 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藏。
秦汉时期纺织业的发展
• 随着农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很快 地发展。官营、私营手工业都很发达,当时的官 营纺织手工业规模都很大。为了供应皇室纺织品 的需要,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有东、西两织室,由 织室令丞主管。这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是纺织 业,时谚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 受之寒”,纺织手工业一般的来说是与农业密切 结合的,一个农户的家庭,总是“男耕女织”, 解决衣食问题。 纺织手工业的原料在种桑养蚕,汉时对农桑 业很重视,每年必由皇后举行养蚕仪式。这种采 桑养蚕也是妇女们的劳动,汉乐府民歌中有一诗 名《陌上桑》,叙述秦罗敷在春月采桑时严辞斥 责一个侮弄她的太守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周春秋时代,蚕桑业显然已进一步
• 发展,在《诗经》中很多地方提到蚕桑和 丝织。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当时在今陕 西渭水流域,山西中部、南部,河北南部, 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即黄河流域中下游 古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蚕桑事业都 已发达。这些诗篇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农村 里劳动人民种桑、采桑、育蚕、丝织,以 及统治阶级满身锦衣珠绣的奢华情景。河 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春秋末期的菱纹绢等, 说明那时的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我们可以认为到了春秋时代,蚕桑丝织在 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已占有着显著的 重要地位。
地发展。官营、私营手工业都很发达,当时的官
营纺织手工业规模都很大。为了供应皇室纺织品
的需要,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有东、西两织室,由
织室令丞主管。这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是纺织
业,时谚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
受之寒”,纺织手工业一般的来说是与农业密切
结合的,一个农户的家庭,总是“男耕女织”,
解决衣食问题。
素 纱 禅 衣

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中,还有一部分是麻织
物。其中有灰色细麻布、白色细麻布和粗麻布,
俱质地细密柔软,白色细麻洁白如练,灰色细麻
布灰浆涂布均匀,布面经过辗轧,平而有光泽。
麻织物的原料经鉴定是大麻和苎麻,细麻布的单
纤维比较长,强度和韧性也比较好。最细的一块
苎麻布,单幅总经数达 1734—1836根,相当于
• 凤鸟凫几何纹锦,战 国中期,经线提花锦,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 1号楚墓出土,幅宽 49-50厘米,幅边0.6 厘米,厚0.33毫米, 经密每厘米112根, 纬密每厘38厘米,花 纹经向长7.2厘米, 纬向宽20.5厘米,湖
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藏。
秦汉时期纺织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很快
先秦时期纺织业的发展
• 先秦两汉时,蚕桑和丝织品是我国的特 产,后世许多国家的蚕桑和丝织技术都是 从我国辗转流传去的。我国蚕桑事业渊源 很古,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可能已 有利用蚕茧的原始知识。殷代卜辞中有桑、 蚕、丝、帛等字,也有采桑饲蚕的记录。 近年出土的殷代青铜器上,也发现过有丝 织品残留的痕迹。由这些可以推知我国在 殷代确已熟知蚕桑和丝织 。
画我们可知至迟到东汉晚期,中原的蚕桑生产技
术已传播到边远郡县,内蒙南部已经发展起蚕桑
之业了。1972年,在距市中心约40里远的嘉峪关
市东面的戈壁滩上发掘一东汉晚期砖墓。
• 墓内大量反映有关蚕桑、丝绢的彩绘壁画和画 像砖,其中有采桑女在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 门外扬杆轰赶飞落桑林的鸟雀,还有绢帛,置有 蚕茧的高足盘,丝束和有关生产工具的画面。这 说明当时河西走廊不仅是丝绸之路,而且也是农 桑繁盛、丝绸生产的地区。
21—23升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如此精细的麻织
物。这些麻布的色泽和牢度,均和新细麻布一样,
由此可见,当时从育种、栽培、沤麻、渍麻、脱
胶、漂白、浆碾、防腐以及纺、织等技术,都已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秦汉的丝,麻,毛,棉织工艺
• 丝织工艺——汉代的丝织工艺由于专业织工 们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所以汉 代丝织物从纺,染,绣工艺到花纹设计,都有了 空前的提高和发展。汉代,丝织品的品种很多, 缯帛为其总称。根据制作原料及染织技法的不同, 又分为锦,绫,绮,罗,纱等等名目。秦汉时期, 山东仍是我国蚕丝最发达的地区。丝织工艺,以 齐,陈为最著名。其产品主要为供皇室统治者使 用。四川也是丝织的著名产地。汉代丝织花纹大 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云气纹 (二)鸟兽 文,(三)文字图案,(四)几何形纹,(五) 人物骑猎纹等。
创造了起绒织物,并成为我国传统的织锦工艺之
一。汉代的布以麻、葛为代表。麻布的质量很好,
有些甚至可以和丝、罗、绮相仿。此外,汉代还
把毛织成或赶成毡褥,铺在地上,这是地毯的开
端。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反映了 当时纺织技术的高水平。经鉴定,马王堆出上丝 织品的丝的质量很好,丝缕均匀,丝面光洁,单 丝的投影宽度和裁面积同现代的家蚕丝极为相近, 表明养蚕方法和缫、练蚕丝的工艺已相当进步。 “薄如蝉翼”的素纱织物,最能反映缫丝技术的 先进水平。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 衣,长160厘米,两袖通长191厘米,领口、袖头 都有绢缘,而总重量只有48克,纱的细韧是可想 而知的。这样的丝,如在缫丝工艺、设备、操作 各方面没有一定水平,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

汉时由于农桑业的迅速发展,全国范围内都
普遍植桑养蚕,绵帛生产激增。据《汉书·平准书》
记载,在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的一年中,
官府收到民间的绵帛500余万匹,根据现存的西
汉计算单位推算,500万匹就是2400万平方米左
右,而当时全国人口至多不过五、六千万,由此
可知当时纺织生产的发达。
秦汉时期的纺织技术
“桑园” 图砖
• 1971年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的和林格 尔县,发现汉代壁画墓一座,壁画上画了一大片 丛林,有女子在采桑,另外还画了一些筐箔之类 的器物,表明庄园内是有蚕桑业的。

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了从养蚕到缫
丝、织缣、擘绵、治絮、染色的全部生产过程,
说明养蚕织帛是庄园中的一项重要生产。根据壁

纺织手工业的原料在种桑养蚕,汉时对农桑
业很重视,每年必由皇后举行养蚕仪式。这种采
桑养蚕也是妇女月采桑时严辞斥
责一个侮弄她的太守的故事。
• 秦汉以前,我国的纺织业绝大部分集中 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主 要是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养蚕丝织业重 心也在北方,但我国南方也早有种桑养蚕 方法在流传,位于长江中游的蜀中,蚕桑 之利也极流行,四川成都和德阳汉墓出土 都有“桑园”图砖,成都出土的“桑园” 画像砖上,桑园设有门,一位高髻妇女正 在园内从事劳作。当时蜀地的人民采桑养 蚕,并生产全国著名的蜀锦。当时在长城 以北和西北地区的广阔土地上,也有蚕桑 业。

汉时纺织品的品种十分丰富。以丝织为例,
在缯或帛的总称下,有纨、绮、缣、绨、缦、綮、
素、练、绫、绢、縠、缟,以及锦、绣、纱、罗、
缎等数十种。这说明当时织造技术达到了纯熟的
境地。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汉代出现了彩锦,这是
一种经线起花的彩色提花织物,不仅花纹生动,
而且锦上织绣文字。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的丝织品中,还发现了几种起毛锦,说明汉代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