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区域认知”素养下的透视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学科素养三 区域认知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学科素养三 区域认知

1.试题材料呈现图文结合地图及其他各种地理图像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认识区域的重要载体。

近几年高考地理以图像作为区域认知素养考查的材料,且每幅图均配有隐含解答问题的重要地理信息的文字材料。

2017年全国Ⅱ卷出现“无图考图”新形式,有一组客观题以单一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非洲气候分布。

至此,试题材料呈现以图文结合为主,这对学生提取并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为充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2.自然与人文地理高度融合近几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考查区域认知素养的试题涉及知识内容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知识包含:非洲经纬度位置判定、区域气候特征和地势特征的判断、河流水文特征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重要地理界线、高纬地区陆面特征、洪积扇特点等;人文地理知识包含: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及作用、热带雨林地区铁路修建应防范的问题、产业转移、工业区位、中国家电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影响区域联系的因素等。

区域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场所,融合考查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全面分析与解释区域特征或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2017·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 1.C 2.D 3.D[解析]第1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北方分界的标志,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

高考地理试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角度探析——以小尺度区域地理试题为例

高考地理试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角度探析——以小尺度区域地理试题为例

高考地理试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角度探析——以小尺度区域地理试题为例摘要:高考地理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小尺度区域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查角度。

本文将以小尺度区域地理试题为例,从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三个方面,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角度进行探析,旨在提供给考生合理的备考策略和思路。

一、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地理试题中通常会出现一些关于地理概念的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正确理解地理概念并灵活运用。

例如:某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你分析其原因。

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需要深入理解人口结构的概念,了解其与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关系。

在回答问题时,考生需要将所学的地理概念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找出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探讨。

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还要求学生具备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地图、统计数据、实地调查等相关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获取地理信息,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某地区的农田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而全国的耕地面积占比为15%,请计算该地区的耕地面积。

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需要读懂题目,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数据逻辑,将所给的农田面积与全国的耕地面积占比相结合,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还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地理问题解决相关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例如:某地区的气候由干旱变为湿润,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你提出解决方案。

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需要先分析干旱和湿润气候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况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历年考题透视

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历年考题透视

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历年考题透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科学。

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地球物理现象及其规律。

在高考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的考题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对于备考的学生来说,了解历年考题的特点和考点是相当重要的。

首先,历年地理自然地理考题中的内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气候与气象、地理环境及其保护等多个方面。

在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对地理自然地理的考察范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解答地理自然地理考题时,对于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或者地理环境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历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考题中经常涉及到的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理自然地理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在解答考题时运用适当的知识和观点。

其次,历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考题常常以案例分析或者图表阅读的形式出现。

这要求我们在备考中注重对实例和图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对图表或者案例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准确的阅读,从中提取出有关的地理知识和规律,进而进行合理推理和解题。

另外,地理自然地理考题中也经常涉及到一些现实问题和热点话题,例如地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

在备考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问题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科学观点,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地理自然地理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地理自然地理考题的答题技巧也是备考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在解答考题时,我们需要注重时间的把握,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避免陷入时间不够的窘境。

同时,我们也需要细心审题,确保对题目的理解准确,答案的选择和解答能够与题目要求相符。

总之,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考题将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地理自然地理的考试大纲和历年考题特点,注重对地理自然地理的内容和考点的准确把握,培养实例分析和图表阅读的能力,关注地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同时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对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地理素质培养,本文针对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区域认知一、引言1.1 地理核心素养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

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区域认知,进行简单剖析。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的基础,指的是人们要具备对人与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进行预判的这种方法与能力。

在运用区域综合分析以及区域比较等各种区域分析方式,是进一步掌握整个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该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1.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的构建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通过模块学业必修课程完成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的测评。

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建构,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及知识评价与方法能力态度评价相结合四种方式。

这四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在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基本理念,以及我们对地理学科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对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了一个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以及建构。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遇到难题迎难而上,多维度的培养地理思维与地理敏感度,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内化,要让学生主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参与进来。

高考地理试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角度探析——以小尺度区域地理

高考地理试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角度探析——以小尺度区域地理

竺 )辆
圈1
“ 死谷 ”是学生 比较 陌生 的 “ 新区域” ,试题以 “ 文字+ 图片 ”的形式呈现 ,意在 让学生构建起 “ 死 谷 ”这一小尺度 区域的总体特征 :以 “ 死谷长 约2 2 5
o 城 市
鞋 溺 泽
河 流
千米 ,宽8 — 2 4 千米 ,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 1 4 0 8 平方千 米 。”这一文字材料呈现死谷是一个 “ 谷深且狭长”的
量 大 ,在 沼泽形 成 大量腐 殖 质。地 处 平原 ,地 势低 平 , 河流流 速慢 ,多沼泽 ,泥沙 沉积 。
【 试 题探 析 】该题 考 查河流 水 文特征 的形 成原
因 ,可抓 住 文 字材料 中 “ 两 岸植被 繁 茂” ,图片材 料 中 的纬度 、 等 高线等信 息 ,从 流域 内的气候 、地 形 、外 力 作 用 等方 面综合 进行 分析 回答 。
【 参 考答案 】夏季 受副热带高压 的控制 ,太阳辐
射 强 ;缺 乏植被 覆 盖 ,谷 底 和谷坡 共 同吸收 太 阳辐射 ,
加 热大 气 ;谷 深且 狭 长 , ( 谷 底 海拔低 , )空 气对流 弱 ( 盛行 下沉 气流 ),热量 不 易散发 。
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四个要素构成。那么小尺度区
结构。 ̄ 1 1 2 0 1 5 年海南高考卷第2 3 题:
死谷 长 约2 2 5 千米 ,宽8 — 2 4 千米 ,低 于海 平 面的 面
积达1 4 0 8 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 9  ̄ ( 2 ,最高
曾达 5 7  ̄ ( 2 ,是北 美洲 夏季 最 炎热的地 区。 问题 :分析 死谷 夏 季 炎热的原 因。
教 学经验
帘… … 当晚他 查 阅资料 ,得知 内格 罗河河 水 因富含 腐 殖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一、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地理概念和知识,而对于地理空间的真正理解和认知是很有限的。

针对这一问题,高中地理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可以引入问题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探究和分析,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更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注重地方实践和案例分析地理学科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其理论知识必须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高中地理教育需要注重地方实践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等方式,亲身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加深对地理空间的认知。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地理考察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去理解地理知识,进而增强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三、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地理学科虽然研究的是地理空间,但其内容又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高中地理教育需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的培养。

可以和生物学、历史等学科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学习,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空间的多样性,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区域认知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涵盖了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可以实施项目式学习,例如让学生围绕某一地域特点或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查,让他们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该地域的特点和问题。

通过项目式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全面地认知地理空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移成因、交通方式比较的综合分析能力。能综合各要
素分析区域工业的区位条件,能透析不同区域工业区
位条件的差异,能基于不同的时空条件合理选择交通
图5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
质作用过程。
参考答案:略。
运输方式,
决问题的综合品质[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学科
素养,必然是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具体的承载体的。结
合高考评价体系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
素养的基本内涵归纳如图 1 所示。
文在梳理地理学科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考
试题,对地理学科素养在高考中考查的路径和方式进
行探讨,
以期为高考备考提供建议。
一、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
备考纵览
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学科素养考查路径及备考策略
唐永强 1 ,刘树材 1 ,陈延松 2
(1.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山东 临沂 276700;
2.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临沂 276700)

要:学科素养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一,其地位是“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
第 9~11 题)如图 3 所示,乌拉尔山脉
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
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
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
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
森林、
森林草原
图1
后的空间因素,
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
包括空间
位置、
空间格局、
空间联系、
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8]。
例 1(
. 2020 年高考全国文综 I 卷第 1~3 题)治沟

地理试题透视六大解题思维——以浙江省选考试题为例

地理试题透视六大解题思维——以浙江省选考试题为例

年等降水量线(mm)
考虑要素
地形
气候 水文 土壤 植被 其他
图3 世界某区域略图
图4 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
表2 洪涝干旱成因的思维建模
径流输入
径流输出
坡度大,径流汇集速度快,坡度的信息往往用 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等高线疏密来表示
降水量大且集中
气温高,蒸发量大
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径流补给类型多等
排水的支流数量少,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 ෾ᐲؑ᚟
【参考答案】: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印度河 径流季节变化大;印度河中下游下渗量大;灌溉水源 不足。
【同类迁移】:如表3所示。 收支平衡思维适用于地理事象是由一种或者多种 地理事物偏多或者偏少造成的。考虑地理事物越少, 则越简单。分析的方法是考虑地理事物的输入和输
53
2020 年 第 1 期
图1 黄河三角洲略图
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 要原因。
【解析】:如图2所示。
⋣⍱ᖴ⍱䟿ཚབྷ ѝк⑨⋣⍱ੁཆᕅ≤ˈӾ㘼߿ቁᖴ⍱䟿
ߣ๔৏ഐ
⋣የཚվˈᖴ⍱ ╛ࠪ
⋣䚃⌕⋉␔〟ᧂ ≤н⭵
࣐പ⋣๔
൘ѝк⑨䘋㹼≤൏‫؍‬ᤱˈ߿ቁ⋣ ⍱ਜ਼⋉䟿ˈᡆ㘵൘й䀂⍢⋣䚃⮿ ⎊⋣䚃֯ᗇ⋣⍱ᧂ≤䙊⭵
ሩㆆ
图2 例1解析思路
流等外力破坏)
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荆江段地上河的成因是:泥沙+速度慢沉积(河道弯 上游修建防护林,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
长江中游荆江段地上河的治理对策 曲,排水不畅)。治理对策:让泥沙少一些(上游修 含沙量减少。中游裁弯取直,河水流速变
建防护林)+让河流流的快一些(中游裁弯取直) 快,不易沉积。
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气温高蒸发量大水文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径流补给类型多等排水的支流数量少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土壤土质疏松下渗量大植被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差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排水不畅其他流域内人为引水量大年等降水量线mm图3世界某区域略图图4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区域认知”素养下的透视
2019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
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

表l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

据此回答1~2题。

表1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区域认知素养下的透视: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意义这一考点。

涉及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相关知识点。

这道题也考查了学生“区域认知”的素养。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

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题透视】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日出日落、昼夜长短随时空变化的认知规律。

学生需要从日出日落时间出发,计算昼夜长短,在此基础上构建昼夜长短空间分布的心理地图,并转换成全球尺度的昼夜分布图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2题透视】该题主要考查了不同时空下太阳视运动的规律。

学生需要进行区域定位,锁定雾灵山的北半球位置,根据时间确定太阳视运动的状况,并进行地平圈空间心理图像的建构,在空间建构和判断中把握关键的点位。

从区域认知的素养来看其考查的内涵包括区域定位、地平空间的心理建构、空间区域关键点位建构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