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分析
隋唐时期的国粹文化:园林艺术的发展及特色介绍

隋唐时期的国粹文化:园林艺术的发展及特色介绍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期,即殷末周初的萌芽期、秦汉之际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两代的兴盛期,以及宋至清末的成熟期。
隋唐的木结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已达到完全成熟,反映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的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绘画门类,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歌大量涌现。
在这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繁荣的社会条件下,隋唐的园林建造达到了全盛阶段。
极具皇家气派的皇家园林,造园艺术大为提高的私家园林,兼具城市公共园林性质的寺观园林,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构成了隋唐园林发展的庞大体系。
遗憾的是,这些优美的园林均已无存,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及有限的资料中去了解它们的原貌。
1、美如仙镜的皇家园林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另建新都——大兴城。
在建城的同时,也同步开始了水系工程的整理与修建,先后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黄渠引水入城,并疏浚漕渠故道,开凿自大兴城至潼关长达三百里的广通渠,基本解决了城市供水、宫苑用水和水路运输,同时也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在此基础上,隋文帝杨坚于大兴城北建造了大兴苑。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在汉魏洛阳故城以西约8公里处营建东都洛阳,并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运河之便,开渠引来谷水和洛水,在城西修建了规模极其宏大的西苑。
公元618年李渊代隋,建立了唐朝,改大兴城为长安,仍以此为都。
除继续进行了城市建设外,又进一步修建和完善了隋代水利工程。
在园林建造上除保留和继续修建隋大兴园(唐改名为禁园)、西苑(唐改名神都苑)外,唐太宗又于贞观五年(公元613年)修造了行宫御园九成宫,贞观八年修建了大明宫,贞观十八年修建了离宫御园华清宫。
此后,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长安城内兴建了兴庆宫,随后又在城东南隅修复扩建了曲江池和御苑芙蓉苑,并于城东北部和东侧修筑御用夹城通道,将城东北的禁园、城东的兴庆宫和芙蓉苑连在一起。
中国艺术设计史隋唐时期艺术设计思考题

中国艺术设计史隋唐时期艺术设计思考题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时期。
您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来探讨隋唐时期的艺术设计:
1. 隋唐时期的艺术设计风格有哪些特点?是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2. 隋唐时期的宫廷艺术设计体现了怎样的特色?与社会的关系如何?
3. 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中,有哪些建筑类型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 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是怎样发展的?在表现对象和技巧方面有哪些创新或变化?
5. 在隋唐时期的陶瓷艺术中,有哪些特色和变革?
6. 隋唐时期的服饰设计有哪些特点?是否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7. 隋唐时期的工艺品设计中,有哪些材料和工艺方式被广泛应用?
以上问题可以帮助您拓展对隋唐时期艺术设计的了解,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中国设计史隋唐五代时期艺术设计的时代特点

唐 越窑海棠式杯。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
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 棠花开,杯足较高,外 撇。此种造型来源于萨 珊金银器“多曲长杯” ,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 。此杯胎质细腻,釉层 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 瓷水平。
唐白釉长颈瓶。 瓶呈圆口,
唇外翻,长颈丰 肩鼓腹,平底无 釉,器身施白釉 ,白中泛淡青, 釉色温润,表面 有细小开片,造 型优美。
唐代,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明,工艺得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装饰题材大量采用了植物纹样,面向自然与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 趣,总体风格趋于博大清新、富丽丰满。装饰技法、工艺手段丰富多彩 。
五代十国时期,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 断。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装饰风格继承了晚唐的洗炼、沉稳。逐渐 形成比较拘谨、秀气、柔和的时代特点。
唐 青瓷凤首龙柄壶。 特点: 一、造型,通过壶的顶端塑一凤头盖和尖 嘴流、合而成为像一只亭亭玉立的凤鸟, 而把柄又塑成龙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 统的龙凤艺术,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 ,匠心独具; 二、纹饰,瓶身上的联珠纹的装饰,证明 它是受着波斯萨珊王朝各种金银工艺常用 的图案所影响,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 的繁荣景象; 三、釉色,青绿中略泛黄色,具有一种古 朴淳厚的玉质感。
一、陶瓷工艺与陶瓷设计——唐朝
1、青瓷
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几乎遍 布南北各地,其中最为著名而具有代表性的是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 润,光彩照人。
2、白瓷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一个重要的品种。具有代表性的白 瓷窑,是与越瓷齐名的邢窑。
邢窑白瓷的特点是器形素雅大方,不施纹饰。釉白而 微闪淡黄或淡青。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这组乐舞俑是典
隋唐宋元设计艺术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 般情况下,龙、凤、 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 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 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 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 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 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 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 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 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簪花仕女图
在永泰公主墓 东壁壁画上, 有一个梳高髻、 露胸、肩披红 帛,上着黄色 窄袖短衫、下 著绿色曳地长 裙、腰垂红色 腰带的唐代妇 女形象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 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 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 长的感觉。
唐代服饰图案,改 变了以往那种以天 赋神授的创作思想, 用真实的花、草、 鱼、虫进行写生, 但传统的龙、凤图 案并没有被排斥,趋向于表现自由、 丰满、肥壮的艺术 风格。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 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 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 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 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 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 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唐 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 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此件三彩 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鲜明 亮丽,纹饰仿唐代流行的蜡缬染织 物的图案纹样。尤其是此罐器型完 整,更为难得。
一、隋唐时期的设计艺术 1、陶器设计 2、服饰设计 3、建筑设计
1、陶器设计
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 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 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 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

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古典园林是指中国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是中国汉族建筑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体现,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有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类型和风格基本定型并曰趋成熟的时期。
隋朝虽然短暂,但在洛阳大力营建了宫殿苑囿。
隋炀帝所修的西苑,是继西汉上林苑后最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
西苑大体上沿袭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唐朝国力强盛,皇家造园活动频繁。
唐朝皇家园林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因功能不同可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三种类别。
大内御苑有大明宫、洛阳宫等,行宫御苑有西苑、上阳宫等,离宫御苑有著名的华清宫、九成宫等。
唐朝文人雅士喜以风雅高洁自居,所建园林将诗情画意融于自然山水中,讲求园林趣味。
这些园林充分利用自然景物,以简单朴素的建筑点缀其间,富有自然之趣。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所建的淀花溪草堂是今杜甫草堂的前身。
这座园林位于浣花溪旁,随地势而建,园内枝繁叶茂,与溪水一起构成了优美的园林风光。
诗人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在庐山旁修建了一座庐山草堂,建筑和陈设十分简朴。
唐代士大夫还喜欢在宅旁修建园地或在近郊置别业。
造园者根据生活需求,并通过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因地制宜,叠山理水,表现主人的品味。
唐代佛教、道教兴盛,寺观数量众多,建筑规模宏大,其除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外,还担任着社交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
许多寺观以环境优美和花木栽培闻名于世,有的寺观内还建置山池水景。
唐代寺观遍布城内和郊野,风景名胜之地几乎都建有寺观,著名的如五台山、普陀山等。
这些寺观与自然的山水环境相融合,成为景点的“风景建筑”,起到点缀和美化自然山水的作用。
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及时代特征(一)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现代世界园林发展的趋势是与生态捉护运动相结合的。
隋唐皇家园林的发展成就与艺术特点

隋唐皇家园林的发展成就与艺术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隋唐皇家园林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隋唐皇家园林在设计布局上注重整体性和对称性。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往往采用整体式布局,将各个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园林的布局也注重对称性,往往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地布置各个景点。
这种整体性和对称性的设计使得园林显得庄重而有序,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其次,隋唐皇家园林在景观造景上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隋唐时期的园林注重以自然为基础,借助人工手段来营造出自然景观。
园林中常常有山水、湖泊、溪流等自然元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造景手法,使得这些自然元素与人工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园林中也会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得园林更加生机盎然,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第三,隋唐皇家园林在建筑风格上注重雕梁画栋和装饰繁复。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建筑往往采用砖木结构,建筑风格注重雕梁画栋和装饰繁复。
建筑物的檐角、柱子等部位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给人一种华丽而精致的感觉。
同时,园林中的建筑物也常常进行彩绘和镶嵌工艺,使得建筑物更加美观大气。
第四,隋唐皇家园林在水景设计上注重水的运用和水景布置。
水是隋唐皇家园林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水景设计十分精湛。
园林中常常有池塘、喷泉、瀑布等水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造景手法,使得水与山石、花草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
同时,水景中还常常设置假山、亭台等建筑物,使得整个水景更加丰富多样。
总之,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在艺术特点和成就上都有着独特之处。
它们注重整体性和对称性的设计布局,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在建筑风格上注重雕梁画栋和装饰繁复,在水景设计上注重水的运用和水景布置。
这些特点使得隋唐皇家园林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为后世的园林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隋唐五代的建筑艺术与园林设计

隋唐五代的建筑艺术与园林设计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始终保持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并不断创新和发展。
同时,园林设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产物,不仅美化城市和宫殿,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感的理解。
一、建筑艺术的发展1、隋唐时期的建筑隋唐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木构、砖石为主,风格端庄、雅致、壮观,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技术的成果。
在隋唐时期,建筑师多以官府和皇宫为建筑场所,其建筑装饰手法先进,在技术上更加精湛。
2、五代时期的建筑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建筑风格变得粗犷豪放,既带有唐代的优美,也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格。
五代时期的建筑更加强调功能和实用性,特别注重结构美,装饰更为简洁。
二、园林设计的发展1、隋唐时期的园林设计隋唐时期的园林设计更注重规划和布局,以石雕、栏杆为主要建筑装饰。
从皇家园林到寻常民居,园林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长城在此时期得到了遍布世界的发展。
2、五代时期的园林设计五代时期的园林设计相对简单,主要以池塘和植物为主,布局更倾向于自然美和情感的表达。
五代时期的园林设计主要是局部的人文景观,以寺院、庙宇、官府为特色。
三、建筑艺术与园林设计的关系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是相互关联的,两者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建筑孕育园林,园林衍化建筑,两者互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
总之,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园林设计同样极其丰富多彩。
这种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的文化特色,对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情感文化影响极为深远。
简述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

简述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它涵盖了从隋朝到唐朝再到五代十国的时间段。
这段时期在中国园林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唐五代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简述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欣赏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
一、宫殿花园的繁荣隋唐五代是封建帝制时期,皇帝是权力的象征,而宫殿花园则是皇帝权力和地位的体现。
隋唐五代期间,宫殿花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花园常常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充满了宏大的意象和寓意。
它们通过运用各种园林元素如池塘、假山、廊架等,打造出风景如画的景致,给人以壮丽和庄严的感受。
二、造园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隋唐五代时期,造园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传统的造园理念以山水为主,以自然景观的再现为目标,而隋唐五代的园林则更注重人文因素的引入。
园林主人常常运用人工元素如建筑、雕塑和壁画等,来增添人文气息和艺术价值。
这种人文化的园林理念使得隋唐五代的园林更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追求意境的完美表达隋唐五代园林在追求意境和意象的表达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它们通过创造出虚实结合的景观,使人们在园中流连忘返。
假山、小品、岩洞等园林元素的运用,使得园林中仿若进入了一个幻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隋唐五代园林还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景观的布置和植物的选择等细节,创造出浪漫、宁静、舒适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
四、园林文化的繁荣和传承隋唐五代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繁荣和影响力超越了当时的时空限制。
这一时期的园林文化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
它的建筑风格、造园理念和园林元素等许多方面都对后来的园林设计和园林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隋唐五代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以上对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和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
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皇家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一个全盛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两者的统一。
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各类繁多的皇家园林,洛阳的“西苑”和骊山的“华清宫”为此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2、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蓬莱、方丈、瀛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
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
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流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3、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
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的思想。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4、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
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嵔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的意境。
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楹联匾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
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5、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感。
中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问。
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感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6、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
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
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
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调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
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兴盛,艺术水平也大为提高。
其一,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
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
其二,兴起科举制度,广大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一旦取得官僚的身分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
宦海浮沉,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
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
经营园林,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
其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的社会交往的场所,受到文人趣味、爱好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
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就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唐代园林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风格的发展趋向也是十分明显的,皇亲贵族、世家官僚的园林偏于豪华;而一般文人官僚的则重在清新雅致。
后者似乎较多地受到社会上的称道而居于主导地位,其间的消长变化足以说明文人园林早在唐代即已呈现萌芽状态了。
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等,比较有代表性的造园文人有白居易、柳宗元、王维等。
文人官僚开发园林、参与造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这对于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及其风格特点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