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捣乱行为的个案分析及引导策略

合集下载

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异常行为——案例分析

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异常行为——案例分析

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异常行为——案例分析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异常行为——案例分析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但在幼儿园中难免会出现孩子的异常行为,例如打人、捣乱、哭闹等。

如何应对这些异常行为,是园长和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起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异常行为。

案例:小明是我园的一名五岁男孩,他是一个性格比较活泼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也一直相处得挺好。

但是近来他的行为表现有了一些变化,经常打其他孩子,爱闹事,甚至有时还会说脏话,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玩耍。

分析:针对小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该排除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不能轻易地下结论孩子是不良行为。

其次,问问孩子是否有什么忧虑或情感问题,这方面家长可以予以协助。

如果孩子只是因为好玩而犯错,那就应该积极引导、及时纠正。

如果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可以考虑帮助孩子进行适应性心理疏导,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心理科做一下评估,并请教专家该如何引导孩子回归正常。

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小明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家园联系。

和小明的家长进行充分交流,了解他在家中的表现和生活情况,协助家长共同面对孩子的问题。

2.建立正常规范。

加强对小明的引导,讲解什么是好习惯和坏习惯,制定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小明每天自我检讨,并在每周评比时进行督促。

3.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发现小明打人、捣乱等不良行为,老师应及时制止,及时纠正,一方面告诉他这样做的不良结果,另一方面采取适当惩罚,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4.个性化教导。

针对小明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比如打人行为,可以采取“打人不好”、“和平解决”等方式,让他自己反思并纠正。

结论:幼儿园孩子的异常行为处理,需要合理引导和积极态度,不能一味惩罚,也不能轻易归类为不良行为。

园长和老师应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标准要求,依据各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并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尽快纠正不良行为,让孩子健康成长。

活泼调皮幼儿教育案例(2篇)

活泼调皮幼儿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4岁,幼儿园中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有时表现得调皮捣蛋。

在幼儿园里,小明经常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不仅影响了班级的和谐氛围,也影响了小明自己的成长。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不良行为,教师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个性特点小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模仿。

他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有时甚至学得惟妙惟肖。

这使得他在与同伴交往时,有时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导致与同伴发生冲突。

2. 小明调皮捣蛋的原因(1)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较忙,陪伴他的时间较少,导致小明渴望得到关注和关爱。

在幼儿园里,小明通过调皮捣蛋来引起教师的注意。

(2)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交往较少,缺乏沟通技巧,容易产生矛盾。

(3)教师因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小明的调皮行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纠正,导致小明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改正。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加强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

(2)建议家长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成长,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3)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 班级教育(1)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小明学习交往技巧,提高他的沟通能力。

(2)组织班级活动,增进小明与同伴之间的友谊,减少矛盾。

(3)教师以身作则,为小明树立良好的榜样。

3. 教师教育(1)关注小明的成长,了解他的需求,给予他适当的关注和关爱。

(2)对小明的调皮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防止小明的不良行为扩散。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调皮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下为具体表现:1. 家庭方面:小明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父母更加关注他的成长。

2. 班级方面:小明与同伴的友谊逐渐加深,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3. 教师方面:教师及时关注小明的成长,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五、总结本案例通过家庭教育、班级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共同努力,成功帮助小明改正了调皮捣蛋的不良行为。

幼儿案例分析:面对孩子的过失

幼儿案例分析:面对孩子的过失

幼儿案例分析:面对孩子的过失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4岁的男孩,最近他在家里经常把玩具乱丢,甚至把妈妈的手机也扔到了地上。

妈妈发现后非常生气,但小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分析过程:1. 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可能是因为他还不太懂得如何正确地处理自己的物品,或者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很有趣。

通过观察和与孩子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动机。

2.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例如,告诉小明在家里不能乱丢东西,如果不小心弄丢了,需要自己去找回来。

同时,也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比如可能会损坏物品或者伤害到别人。

3. 引导孩子承担责任当小明犯错时,我们需要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例如,让他自己去捡起掉在地上的玩具,或者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损坏的物品。

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都有相应的后果,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因此,我们需要以身作则,正确处理自己的物品,遵守家庭规则。

当孩子看到我们这样做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些规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5. 耐心引导和鼓励面对孩子的过失,我们需要保持耐心,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同时,也要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当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时,我们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总结:面对孩子的过失,家长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又要引导孩子承担责任,以身作则,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鼓励。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有责任感和自律性的人。

幼儿园行为观察家:调皮捣蛋幼儿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行为观察家:调皮捣蛋幼儿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行为观察家:调皮捣蛋幼儿案例分析报告一、前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的行为表现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有些幼儿表现调皮捣蛋,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困扰。

本篇文章将以“幼儿园行为观察家”角度,深入分析调皮捣蛋幼儿的案例,探讨背后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二、案例分析1.小明小明是一名芳龄在3-4岁之间的男孩,经常对其他孩子抢玩具,推搡打闹,甚至在课堂上大声哭闹。

在家庭中,父母对他溺爱过度,缺乏约束和教育。

在幼儿园中,小明的行为给其他孩子带来了困扰,老师也无法有效控制。

2.小芳小芳是一名芳龄在4-5岁的女孩,性格外向,喜欢独自活动。

她经常不听老师的话,玩玩具时大声喧哗,甚至对其他孩子进行言语攻击或抢夺行为。

虽然她在学习上表现良好,但她的行为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困扰。

三、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不足在小明的案例中,父母溺爱过度,缺乏正确的教育和约束,导致他在幼儿园中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自控能力。

2. 心理发展问题小芳可能存在心理上的问题,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导致她经常采取冲动的行为,缺乏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解决办法1. 家校合作对于小明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并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家长应该适当限制孩子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

2. 心理辅导对于小芳这样的孩子,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克服与他人交流的障碍,培养她的社交能力,让她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五、个人观点在幼儿园教育中,调皮捣蛋的幼儿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家长和老师应该紧密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关爱。

六、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中调皮捣蛋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家长和老师的合作至关重要,他们应该共同努力,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七、结语希望通过本文的共享,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幼儿园调皮捣蛋幼儿的关注和思考,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效引导幼儿制止不良行为案例分析

有效引导幼儿制止不良行为案例分析

有效引导幼儿制止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主题:有效引导幼儿制止不良行为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幼儿的行为也是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不良,家长和教师的教育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引导幼儿制止不良行为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案例。

案例分析:苏老师在幼儿园教学多年,接触的幼儿种类也很丰富。

这天,苏老师注意到一个幼儿举止不端,在教室里不停地讲话,不注意听课,扰乱了课堂秩序。

苏老师很快就发现这个行为的根源:这个幼儿在家中有过多得不到父母关注的经历,所以在幼儿园里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苏老师不愿意忽视这个幼儿的行为问题,因为这样只会让他在日后的成长中更加痛苦。

她想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引导这个幼儿制止不良的行为。

首先,苏老师在课堂上停了下来,专门关注这个幼儿的行为问题,并公开引导这个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他所做的事情进行了澄清和纠正。

其次,苏老师主要是以正向的鼓励方式帮助幼儿发现他的积极面和优点,并通过激励他的好行为,引导他走向更好的方向。

例如,当幼儿在课堂上没有讲话时,苏老师就会表扬他,让他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和认可。

最后,苏老师在课堂下结束后与家长进行沟通,表明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与家长共同制定应对方案。

通过上述方法,这个幼儿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开始主动改正自己的行为,他在家庭环境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总的来说,这次经历对这个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总结:有效引导幼儿制止不良行为,需要激励他们的好行为,引导他们在发现错误的同时,也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并通过正向的方式鼓励和表扬。

此外,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也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引导幼儿改正行为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应对方案,并配合引导幼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捣蛋鬼的教育案例中班(3篇)

捣蛋鬼的教育案例中班(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6岁,中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聪明伶俐,但自制力较差,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扰乱课堂纪律。

在与同学相处时,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与同学发生争执,被同学们称为“捣蛋鬼”。

二、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家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课堂管理因素:教师对小明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导致他越来越肆无忌惮。

3. 同伴关系因素:小明在同伴中的地位较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指导(1)加强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制定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案。

(2)指导家长培养小明的独立性,让他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

(3)鼓励家长多陪伴小明,增进亲子关系,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2. 课堂管理策略(1)提高教师对小明的关注度,关注他的课堂表现,及时纠正他的不良行为。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明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 同伴关系培养(1)引导小明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同伴,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2)开展团队游戏,让小明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3)表扬小明在同伴关系方面的进步,增强他的自信心。

四、实施过程1. 家庭教育方面:教师与小明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在家的表现,并给予指导。

同时,鼓励家长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情感需求。

2. 课堂管理方面:教师提高对小明的关注度,关注他的课堂表现。

在课堂上,教师适时给予小明表扬和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3. 同伴关系培养方面:教师组织小明参加团队游戏,让他学会与同伴合作。

在游戏中,小明逐渐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开始尊重他人,关心同伴。

五、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在课堂上,他能够认真听讲,不再搞小动作。

与同学相处时,他能够尊重他人,关心同伴,不再为一点小事而争执。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LT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一) 个案举例乐乐,男,5岁,上幼儿园大班。

身高略高于同龄孩子,动作敏捷,迅速。

但是,近几个月来蓦地变成为了“破坏大王”,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就不要想完整的还回来,就连衣服也是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要遭到破坏;也喜欢在别人活动时搞破坏。

给他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个玩具,他玩一阵便将其拆开或者砸坏,颇令人苦恼。

在和同伴一同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往往将同伴刚做好的东西推倒或者弄坏,被人发现或者指责之后,破坏行为有所收敛。

但很快又会重复其破坏行为,继续故意无意的摘花、撕书、摔东西。

为此,小朋友们越来越不喜欢和他玩了,家长和教师对此都很头疼,也很担忧其以后的发展。

与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乐乐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为打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最初家庭经济情况向来不好,现在逐渐好转。

父母觉得为了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应很少,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导致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被人关注。

(二) 行为分析乐乐的这些行为属于幼儿破坏行为。

幼儿破坏行为是一种由于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行为(如:你撕了我的书,我也要撕了你的书)或者是为了发泄不满而表现出的伤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你惹我不高兴,我就要弄坏你的东西),又或者是年龄小,幼儿尚未形成爱护公物、爱护他人财产的意识而产生的一种无意性行为(时常在墙壁上或者桌子上画字、打破别人的玻璃窗、损坏他人财物等等)。

破坏行为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它虽然没有对他人的生命造成损伤,但其负面影响十分恶劣,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

普通情况下,儿童一旦具有某种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恶化。

幼儿一旦缺乏正常的交往活动与经验,势必要影响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行为的危害仅次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如若不及早进行对其干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

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

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幼儿园中,不良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

有些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不合作、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行为,这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改进,以及配套的心理辅导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1. 不良行为分析在分析幼儿园的不良行为时,首先要对不良行为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某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排斥和攻击性行为,首先要了解这种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找到不良行为的根源,为后续的改进和心理辅导提供方向。

2. 实际操作的改进策略针对不良行为,需要实际操作的改进策略来应对。

老师和家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制定应对不良行为的计划。

要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对于不良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和引导。

再次,通过激励和奖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老师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问题,做到及时介入和反馈。

3. 心理辅导策略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改进策略的心理辅导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不同的不良行为,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冲突解决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

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可以通过专注力训练、游戏化学习等方式进行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而改善不良行为。

结语针对幼儿园不良行为的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实际的操作改进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才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为写手,我认为幼儿园不良行为的案例分析与改进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意义的工作。

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深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改进策略,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对幼儿捣乱行为的个案分析及引导策略******
单位:浙江省安吉县实验幼儿园
通信地址:浙江省安吉县实验幼儿园
邮编:313300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0572--7707961
对幼儿捣乱行为的个案分析及引导策略
[案例背景]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幼教工作者,我深感在一线的带班教学过程中,管理班上一些爱捣乱、特淘气的孩子是一件较为棘手、较为头疼事情。

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小捣蛋、小淘气。

他们会搞一些小小的恶作剧让我们在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中陷入尴尬境地;也会在我们眼睛扫视不到的卫生间里将同伴全身浇湿,自己却不亦乐乎;还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区角活动材料弄得一塌糊涂等等。

面对这些惹人气恼的举止行为,我们或许会对他们进行严厉的“个别谈话”,或许还会告状家长,让家长和我们一起严惩孩子的种种“恶行”……。

我们班的赵企霖小朋友,就是一个天天惹事的“特殊”孩子。

[关键词]幼儿捣乱行为分析引导
[案例描述和分析]
镜头一:
有一次区角活动时,赵企霖刚玩弄了一会儿,就开始寻找“机会”。

先拉拉边上小女孩的辫子,女孩一转身跑开了;接着他又将边上一男孩的操作材料扔到地上,男孩瞪了他一眼,捡起操作材料,到其他组上去了;边上已经没有人了,他就在自己的操作材料上乱涂乱画,并不时用眼睛瞅着老师,大有要把你激怒的意思。

[分析]该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了“希望以此行为引起教师的关注”的心理需求。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新增设的活动内容上,他感到被冷落了,于是就采用“捣乱”这种方式,以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

镜头二:
晨间活动结束后,我带着孩子们排队回教室,走到教室门口时,赵企霖突然猛地推了一下前面的女小朋友陆维佳,结果陆维佳摔倒在地上,赵企霖非但没有愧疚之意,反而趁势压在了陆维佳的身上,后面的孩子也都起哄好玩似的一个一个压上去,幸亏我及时发现并把他们一一拉开,要不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

当时,我真是气极了,狠很地训斥了他一顿,可他还满不在乎,甚至有点洋洋得意,一副“看你能把我怎么着”的表情。

[分析]联系该幼儿平时的表现,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捣乱行为,是来自对老师以往批评指责的一种“反抗”心理。

他平时活动量大,做事毛手毛脚,行为莽撞,而且自制力差,经常会做出一些让老师生气、头疼的事来,批评对于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了。

再加上老师的处理方法、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于是,他就故意捣乱,和教师对立起来。

镜头三:
语言活动课上,全班幼儿都坐着安静地倾听故事《梨子小提琴》,赵企霖冷不丁地冒出一声“哇”,并故意把小凳子往后翘,让自己翻倒在地上。

立刻有四五名幼儿也跟着大叫起来,教室里顿时乱成一团……
[分析]该幼儿的这种行为是来自“自我宣泄”的心理需求。

因为精力旺盛,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语言课这种比较安静的活动,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再加上他对语言活动内容缺乏兴趣,,而体内的“过剩精力”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

于是就有了以上这种行为。

[引导策略]
对待这类调皮好动的小淘气、小捣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训斥、消极地惩罚,效果往往会不尽人意。

相反,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静心地去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敏感地察觉他当时的心理需求,及时运用适当合理的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或许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想结合我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对如何应对幼儿的各种捣乱行为谈几点体会:
一、要关爱幼儿,尊重幼儿
首先,要让孩子得到爱。

当你怀着一颗爱心去爱所有的孩子时,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尤其是对淘气的孩子,更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宽容他们的无理取闹,尊重他的个性需要,对犯了错误的幼儿,教师非但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还要冷静机智地通过谈心、游戏等多种方式和他们沟通交流。

当镜头一发生之后,我按耐住了即将发怒的情绪,静静地审视着他,我清楚地意识到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引起同伴、老师的注意,于是我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来处理:“哎呀,赵企霖想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能教一下老师吗?不过,你看,纸有点脏了,我们一起把它擦干净吧!”他一听觉得很奇怪,然而又很高兴,边擦
边问:“老师,你干嘛不批评我?”“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你?”“我……我拉别人辫子、我还乱画。

”“你已经知道做错了,老师还用得着批评吗?”他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我拍拍他的头说:“老师相信你是一个有错就改的聪明孩子”。

他害羞地低下了头。

在施爱中施教,会让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由于个体发展、年龄特点、家庭背景等原因,调皮、淘气孩子的天赋、情趣、经验与发展速度也都不一样,他所需要的帮助也不一样。

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在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平等、细致地交流协商尊重和采纳孩子的正确意见,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爱意和重视,那他就会十分乐意地跟尊重他的人讨论自己的过错,并试着改正自己的缺点,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得到了爱、得到了尊重,才会唤起孩子心底的那份爱,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爱心和人格。

二.要坚持正面引导,进行针对性教育。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说过:“教育小孩,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一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很不容易的。

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对幼儿而言,进行正面教育,是适合幼儿心理和个性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尤其对于淘气的孩子,正面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活动量大的幼儿,可通过组织活动强度大的游戏,保证户外活动时间等方法,让幼儿有发泄过剩精力的机会;对于希望被教师关注的幼儿,可运用多种方式与他们交流,如谈话、眼神、身体触摸、微笑等等,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同时,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时,各个环节安排要紧凑,以减少他们闲坐、等待的时间。

教育活动的选择和实施要符合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据专家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七岁是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知道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不明白地告诉他,而随他任性而为,他反而会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感觉,缺乏安全感,变得任性和不快乐。

而且明辨是非,服从规则,也是培养幼儿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幼儿的自我抑制、约束能力。

可以制订一些孩子容易做到并接受的班级活动常规,让幼儿了解在集体活动中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在每次活动进行之前,要向这些调皮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提醒他们遵守规则,对达到要求的孩子,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和奖励,奖励时,最好再重复一下规则:“很好,你做得真不错,能主动把纸屑扔到废纸篓里,你真是个讲文明、爱清洁的好孩子。

”另外,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可以强化他的自律精神,同时也可以使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从而产生主人翁意识。

四、要努力挖掘幼儿的闪光点。

爱捣乱的幼儿虽然有不尽人意的表现,但是,如果我们教师能以客观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幼儿的这种捣乱行为,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捣乱行为中存在着许多可贵的闪光点,蕴涵着积极向上、热情主动的因素。

如,好奇、好动是幼儿大胆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反映出孩子有主见、有思想,等等。

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让他在一定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示自我,激励自我。

赵企霖虽然好动,好表现,经常闯祸,但他热情、勤快,虽然他爱撒积木,但只要一说收拾整理,他肯定一头趴在地上到处搜寻,并且一个一个全放回篮子。

针对赵企霖这一特性,我积极创造机会,引导他多为班级、多为同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早上来园时,请他摆桌椅、擦柜子、整理玩具图书;中餐管理时,让他分托盘、分碗勺、分饭后点心,在老师、同伴表扬、赞许的目光中,赵企霖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在内心中产生了融入班级的强烈愿望,捣乱行为也明显地减少了。

[几点思考]:
1.对调皮淘气幼儿的教育引导是长期的。

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对这些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会有许多反复,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反复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坚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顺利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2.家庭教养方式和态度是否正确和有力,对幼儿调皮捣乱行为的引导和矫正
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对家长的教养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必要时,还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最终在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上达成家园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