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公布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筛选

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筛选

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筛选的报告,600字本报告主要讨论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筛选的方法。

地下水污染可以对人类和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有效的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和修复。

一、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地下水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包括安全管理、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污染物控制、污染源排放控制、应急响应预案等。

安全管理是首先考虑的,即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场地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是决定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的关键因素,采用合适的方法,包括目视检查、土壤分析、围岩强度测试和地震测试,它们可以用来评估场地,了解潜在的风险;污染物控制是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应该重视污染物扩散的可能性,根据当地污染物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污染物控制措施;污染源排放控制是减少污染源排放的重要措施,关注污染源排放的情况,定期测试污染物排放量,及时确定污染源的位置,以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此外,还要建立应急响应预案,以应对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

二、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要考虑以下问题:是否考虑地下水补给?修复技术的投资成本?使用的修复技术是否可在未来几年内收回投资?修复技术是否受地表水或地下水质量影响?对于不同污染物,应该采用何种修复技术?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主要有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物理技术和综合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改善水质;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针对污染物的吸附、浓缩处理和抑制剂的加入;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沉淀、滤池等技术去除污染物;综合修复技术是综合生物和物理技术,加上化学调节剂,进行有效修复。

综上所述,地下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和修复技术筛选要考虑安全管理、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污染物控制、污染源排放控制,以及不同污染物对应的有效修复技术,以便有效地控制和减轻污染。

地下水环境评价所需资料清单(参考)

地下水环境评价所需资料清单(参考)

地下水环境评价所需资料清单:1、1:20万地下水文地图2、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 ≤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 <K ≤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3、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易)潜水含水层且包气带岩性(如粗砂、砾石等)渗透性强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

4、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较敏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式居民饮用水水源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5、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内容包括:①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

②地层岩性、地址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③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④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

⑤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⑥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

⑦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

⑧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

⑨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

⑩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6、调查对象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调查重点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口、渗坑、渗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区、已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库和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等。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LT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场地环境调查过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场地环境保护标准系列标准之一。

场地环境保护标准系列标准,包括下列4项标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场地中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现状调查、污染风险评估和场地修复的环境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T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场地site某一地块范围内一定深度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本标准中的场地仅限于某一地块内一定深度的土壤和地下水。

3.2场地环境调查environmental site investigation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

3.3地下水监测井ground water monitoring well用来监测地下水且能够提供获取地下水水样的通道,包括井管、过滤管、滤料等组成部分。

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

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

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1. 引言1.1 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对于污染场地的修复和治理工作愈发重要。

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旨在规范污染场地修复验收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1.2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提供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的标准要求,以指导修复工作的实施和验收。

2. 修复验收的程序污染场地修复验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提交修复计划书。

修复方应编制修复计划书,包括场地污染状况评估和修复方案。

2.完成修复工作。

修复方应按照修复计划书的要求,进行修复工作,并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提交修复验收报告。

修复方应提交修复验收报告,包括修复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4.进行现场验收。

验收机构应根据修复验收报告,对修复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

5.发布验收结果。

验收机构应根据现场考察和分析结果,发布修复验收结果。

3. 修复验收的要求3.1 修复工作质量要求1.修复工作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规定。

2.修复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团队进行,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修复工作应采用适当的修复技术和工艺,确保修复效果的达到设计要求。

3.2 修复验收报告的要求修复验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修复工作的过程和方法。

说明修复工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采用的修复技术和工艺。

2.修复工作的结果。

报告中应包括修复工作的效果评估和修复效果的达标情况。

3.修复工作的监测结果。

报告中应包括修复工作期间的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4.修复工作的遗留问题和建议。

报告中应指出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3 现场验收的要求1.现场验收应根据修复验收报告进行。

验收人员应对修复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修复工作的实际情况。

2.现场验收应进行采样分析,以验证修复工作的效果。

采样应遵循相关的采样方法和标准。

3.现场验收应注重对关键参数和指标的监测,以评估修复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场地环境调查土壤及地下水样、保存和流转技术规范

场地环境调查土壤及地下水样、保存和流转技术规范

起草单位
山东君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智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东营伊恩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创驰工程 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瑞海检测有限公司
起草人
商志滨、郑小虎、张智峰、盖红瑞、孙海玻
主要技术
1适用范围 本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中土壤和地下水采样、保存和流转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污染风险评估和场地修复的环境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 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 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 925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场地环境调查土壤及地下水样、保存 和流转技术规范
场地环境调查土壤及地下水样、保存
01 适用范围
03 起草人

目录
02 起草单位 04 主要技术
《场地环境调查土壤及地下水样、保存和流转技术规范》是2019年11月30日发布的一项行业标准。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中土壤和地下水采样、保存和流转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污 染风险评估和场地修复的环境调查。
谢谢观看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导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实践表明,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两个共同
面临的大挑战,减少环境污染变得越来越重要。

针对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修复,尤其是对于重大污染源的地下水修复技术,有必要制定技术导则,引导有关方面将技术实践转化为符合法律法规,保护和提升污染场地地下水环境的质量。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导则包括技术论证,综合评价,地下水修复条件,物
理结构设计要求,安全措施,环境管理措施,和成本分析等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技术论证要求严格落实,要求针对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修复审批提出的目标,
论证其依据,在论证过程中要准确阐述有关技术分析与计算结果,确保其技术合理性。

2.综合评价要求符合环境质量标准,可考虑对于环境中污染物的检测,例如一
些有毒有害物质,次级污染物等,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地下水修复条件是施工方案的基础,在设计和制定安全措施时要充分考虑,
有助于确保后续的施工安全、有效和高质量。

4.物理结构设计要求在设计中包括详细的位移、填料、护网等结构设计,以确
保污染场地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的质量要求,并与现有环境真实情况相互协调,确保施工顺利实施和科学施工。

5.安全措施应考虑个性化安排,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特别是一些重要工
程时应有严格的技术对策,并对技术负责人强制要求进行技术训练。

6.环境管理措施要求要求实施技术人员在监督过程中有明确的职责,进行现场
监控,以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状况,以确保整个修复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7.成本分析要求依据现场形势,考虑施工过程中所需费用,通过精确的规划。

(world版)重点污染源(区域)地下水监测现状调查技术指南(试行)-20200414印发版(1)

(world版)重点污染源(区域)地下水监测现状调查技术指南(试行)-20200414印发版(1)

重点污染源(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技术指南(试行)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等,全面掌握重点污染源(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编制《重点污染源(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重点污染源(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的范围、原则、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已建成的工业园区、在产及停产(指临时性停产或间歇性生产)的工业企业、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工作。

1.3 编制依据本指南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16889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8772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6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关于进一步明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相关要求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8]924号)1.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污染源:本指南指存在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工业企业、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等。

重点污染源:本指南特指符合一定筛选条件的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等。

工业集聚区:本指南特指具有5家及以上污染源连片分布或接近于连片分布的工业生产区域。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治理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治理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治理规范要求地下水是地球上宝贵的水资源之一,对于地质勘察工程而言,地下水的存在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保护和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地质勘察工程中必须遵守一系列的地下水治理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这些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保护地下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下水保护区划的设置在地质勘察工程中,为了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根据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合理的地下水保护区。

地下水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限制某些活动的区域。

根据地下水的特点和工程需求,可以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地下水保护区,例如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

划定地下水保护区后,必须严格控制在该区内的开发和利用活动,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和过度抽取。

二、地下水的监测与评价地下水的监测与评价是地质勘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地下水井位、水位、水质和水量等指标,可以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为后续工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监测的内容应包括地下水井位观测、水位观测、水质监测和水量监测等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价,可以判断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

三、地下水开发与利用的管理地质勘察工程中,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根据工程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合理安排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开采方式。

开发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开采量进行,避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短缺。

同时,对于地下水开采后可能产生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防止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

四、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地下水污染是地质勘察工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了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潜在污染源的监管,特别是在地下水保护区内,严禁排放有害物质。

其次,应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地下水污染事件。

另外,可以采用合适的水源地保护措施,例如建造隔离层、地下堰等,在源头上进行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公布技术要求
一、清单筛选范围
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场地。

二、清单筛选原则
(一)由于污染场地造成周边水源受到污染的;
(二)已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或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发现确为人为污染且健康风险不可接受的;
(三)发生过地下水污染事故或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

三、清单公布方式
各省(区、市)要在相关网站或公共信息平台上逐年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环境风险大、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

四、公布内容
应依法向社会公开污染场地名称、所属区县、调查边界及面积、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超标情况、修复(防控)目标、整治措施及进度,主动接受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