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大家庭的人伦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五伦是

中国文化中的五伦是五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道德观念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它代表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理解和规范。
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道德规范和责任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化中的五伦。
首先,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关系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王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臣民则是忠诚、尊敬和服从的对象。
君王有责任保护百姓的福祉,臣民则有责任效忠君王,遵守君王的法律和政策。
君臣关系中强调忠诚、效忠、和谐和平等价值观念。
其次,父子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父亲象征家庭的权威和责任,子女则有责任尊敬、孝顺和听从父亲的教诲。
父亲应该照顾和保护孩子,传授道德和价值观念,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支持和指导。
子女则应该孝敬父亲,照顾他们的身体和福利,并传承父亲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夫妻关系是中国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道德关系。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婚姻被视为神圣而且不可背弃的社会关系。
丈夫和妻子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支持对方,并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夫妻关系中强调亲情、相互支持、忠诚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兄弟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血缘道德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兄弟姐妹关系被视为非常亲密而且至关重要的关系,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并保持亲近和团结的态度。
兄弟之间应该守望相助,互相鼓励和支持。
最后,朋友关系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非血缘道德关系。
中国文化中,朋友被视为互相扶持和信任的伙伴,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帮助和支持。
朋友关系中强调信任、友谊、合作和互惠的价值观念。
总结来说,五伦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规范和理解。
这些道德规范强调了忠诚、尊重、亲情、友情和和谐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伦的价值观念依然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解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解道德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这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您就能得道。
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
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
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
”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五常仁仁,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义,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礼,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知道日常的东西。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信,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会是要吃亏的。
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廉坦荡无私,清正廉洁;耻对坏事的羞耻心八德八德孝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意义

父子有亲
第一個是「父子有親」,親是親愛這是 天然的,絕對不是有人教的,從什麼時 候最容易看得出來 從小孩、嬰兒.你 看看二、三歲到五、六歲,這個時候 所謂是天真爛漫.天就是天然的、自 然的,父母之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有人 教他嗎 這個愛是發自於真誠、發自 於真心,是沒有條件的.絕對沒有想到 我現在照顧你,你將來長大要怎麼樣 報答我、孝順我,沒有這個念頭.
•智
• 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 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 了,就叫智.
•信
• 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 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 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 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 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 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 骗人.
四维,即礼、义、廉、耻. 礼
上下、贵贱、 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朋友有信
• 朋友有信,这个信是指信用,也指信义.义 就是正当的事,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往也 有道义,也有应该尽的本分.孔夫子说民 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在家庭都不 能立足,在社会就更难以立足.
• 2、五常
• 即仁、义、礼、智、信,是用 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 则.
•仁
• 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 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 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 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 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 仁.
义
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 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 喜爱, 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 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受祸失败, 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 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 裕后,留美名万古矣.
伦理学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家庭为本位,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就极深,人们就十分重视家庭,诗人们浪漫的把家比喻为爱的小巢,温馨的港湾。
家庭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场所,享受天伦之乐的殿堂。
这一点再中国古代传统伦理中体现的大为明显。
中国封建社会通行了两千多年的纲常名教,也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中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现最明显不过了。
“三纲”最早见于《韩非子·忠孝》篇中“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东汉班固在他的《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中明确的、完整的表述了“三纲”的意义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三纲一直是封建社会道德的总纲,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则。
“五常”又称“五伦”,是由伟大的“亚圣”孟子首先提出的,即“父子有序,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而这“三纲五常”中,“君臣、朋友”这两伦可以说是“父子、长幼”的政治和交往的延伸,所以“三纲五常”主要还是从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兄弟关系这三个角度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而这三者都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不难解释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家庭为本位了。
我国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要求子对父要孝顺,妻对夫要顺从,弟对兄要服从。
这其中君、父、夫处在了统治性的地位,似乎前者有支配后者的权利,而后者却只有听命于前者的义务。
这样的三纲五常是只针对一方的,似乎对另一方没有提出任何的要求,是不公正、不平等的道德要求。
它提倡奴隶主义,剥夺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加剧了婚姻不自主,男女不平等,还带有一些歧视妇女的成分。
但仔细想想这又是情有可原的,我国古代一直是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男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土地及其他财富的占有者和支配者,在家庭中自然的就是一家之主,掌握着人、财和物等各方面的权利。
而且,我国封建社会从政治方面来说,一直是父家长制的宗法等级特权社会,这样的政治经济情况下决定的家庭人伦关系,注定是不可能公正和平等的,注定是针对较弱的一方的,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原因决定的权利和义务分离的伦理道德,即长者、尊者、贵者享有权利,幼者、卑者、贱者则大多负有对他们服从的义务,注定是不公正平等的。
传统文化之五伦的感悟

传统文化之五伦的感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伦,即人伦,也就是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
这个世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共可以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父子关系,含母子关系;第二种是长幼关系,即兄弟关系,包含亲属关系;第三种是夫妻关系;第四种是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第五种是朋友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战友。
除了这五种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都不是主要的人际关系,比如情人关系,邻里关系等,或者可以归结或上升为朋友关系,或者可以说成是没有关系,比如路人等虽然见过面但没有过交往的人。
上述五种关系可分别概括为: 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这里边最浅薄的关系,就是朋友关系。
朋友关系是靠信用来维护的,一旦失去了信用,这种朋友关系就不存在了。
这些关系中,有的是固定不变的,比如父子,长幼,夫妻,君臣。
有些关系是可能发生变化的,比如君臣,朋友。
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可能发生变化。
朋友可能变成路人。
我们来看看这五种关系的深刻内涵。
1.父子关系。
父子有亲,说的是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是最深刻的骨肉之亲,是任何力量、任何因素也不能改变的。
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是无私的亲爱。
为了子女,父母不惜牺牲自己的钱财,甚至身体和生命。
因此,父子有亲,就是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父子之亲,母子之亲,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打断了骨头还连着心。
2.长幼关系。
长幼有序,说的是兄弟之间要有长幼之分,老少之间要有尊卑之序。
兄弟之间以兄长为大。
一家人,父在从父,无父从兄。
为兄的,要照顾弟弟,不能欺负弟弟。
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不能欺负兄长。
兄弟之间要一团和气,有事共同商量,最后由兄长拍板决定。
兄弟之间不能搞分裂,一旦搞分裂,外人就会趁虚而入,就会受到外人的欺负。
兄弟一心,其利断金。
3.夫妻关系。
夫妻有别,说的是在家庭中,夫妻之间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就是说在分工上要有明确的差别,男主外,女主内。
乡土中国人伦的概念

乡土中国人伦的概念乡土中国的人伦啊,就像一张超级复杂又超级有趣的大网。
你看啊,人伦关系就像是一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
在乡土社会里,长辈那就是游戏里的隐藏大BOSS,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们说的话就像游戏里的通关秘籍,晚辈只能乖乖听话照着做。
这长辈的地位,夸张点说,那简直就是坐在云端上,指挥着地上的小喽啰们,小喽啰还不能有半句怨言。
家庭关系呢,就像是一个个套娃。
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开始,一层一层地套着,父母在中间,然后又是子女。
每一层都有它该遵循的规矩。
夫妻关系有时候就像两只绑在一起的蚂蚱,虽然偶尔会有点小摩擦,但是在这个大的家庭套娃结构里,还得朝着一个方向蹦跶。
在乡土的人伦里,兄弟关系也很奇特。
就像是两根长在同一棵树上的树枝,虽然各自生长,但是根是相连的。
平常的时候可能会互相竞争阳光雨露,可一旦有什么外敌入侵,那必须得团结一致。
要是有兄弟间闹矛盾了,那村里的舆论就像一阵狂风,吹得他们不得安宁,直到和好如初。
再说说邻里关系,那简直就是一群互相照应的小动物。
今天你家缺个鸡蛋,到邻居家拿一个,就像松鼠到隔壁树洞借个松果一样自然。
但是呢,邻居之间也有着微妙的等级关系,就像动物里也有个头领一样。
那些在村里住得久、家族大的人家,就有点像领头的大象,有着无形的威望。
这种人伦关系里的辈分观念,更是像一道道紧箍咒。
年龄小的人要是不小心说错话冒犯了长辈,那感觉就像触犯了天条,得赶紧赔礼道歉。
而且在公共场合,辈分小的就像被定住了的小木偶,长辈不动筷子,自己只能干瞪眼。
不过这乡土的人伦也有很温暖的一面。
就像冬天里的小火炉,大家围坐在一起。
当一个家庭有困难的时候,亲戚朋友们就像一群小蚂蚁,齐心协力地帮忙。
不管是盖房子还是收割庄稼,大家都一拥而上,那场面热闹得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而且在人伦关系里,还有很多不成文的约定,就像神秘的魔法咒语。
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守着,要是有人打破了,就像打破了魔法结界,会被视为异类。
但有时候也正是这些魔法咒语,让乡土社会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知道多少?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知道多少?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我国传统的道德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除了对妇女三从四德,还有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规范,都是对道德发展的一个彰显。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品味国学经典,赏读智慧人生▼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关注▼五常仁仁,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义,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礼,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知道日常的东西。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信,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
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礼是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义是亲和温良,是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廉是清正廉,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是官品、也是人品,是一个人的道德操守;耻就是面对不道德行为时的羞耻心,是做人的底线。
五伦关系--夫妇有别.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伦 常 大 道
在的 道
朋 友 有 信
长 幼 有 序
夫 妇 有 别
君 臣 有 义
父 子 有 亲
五 伦 关 系
五伦关系 第三伦
夫妇有别
男是天,女是地
男主外,女主内
女人相夫教子 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女平等,各司其职。都做好自己 的本分,才是真正的平等。
二、夫妇有别—别在家庭的责任: 夫妇区别在于职责本分不一样。一 个家庭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经 济面,要有经济来维持一个家庭;另 一个是精神面。我们说“男主外,女 主内。”——男正于外,女正于内, 天下归正矣。《养正遗规》
夫妇有别,别在职责、本分不同
夫:扶持——
扶持太太教育好孩子
扶持上一代,孝养父母
4、夫妻关系出状况处理: (1)反求诸己——自己错在哪里最 重要:自己做到好妈妈好妻子。
(2)各自责,天清地宁; 各相责, 天翻地覆。 (3)温柔,包容:一切法得成于忍。
5、夫妻间禁忌: 婆婆---老公---老婆
老公---老婆---孩子
出门走路 提物
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 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 阙。 丈夫若无德行,则无法引领妻子,妻子如果不 贤德,则无法事奉、辅佐丈夫。丈夫引领不了 妻子,就失去了威严,妻子辅佐不了丈夫,就 失去了道义。所以男子的教育固然重要,女子
《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乾父坤母,父为天,高明覆物;母为 地,厚德载物。这是自然次序,没有 高下之分。
男人靠者女人肩膀,女耕男织——别 扭。
家和万事兴
人生要懂得取舍,建立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大家庭的人伦关系中国网 时间: 2008-02-18 发表评论>>既然家庭在中国社会中占这么重要的地位,家庭中的人伦关系自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家庭中,讲求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每个人与不同的家人相处时,都应恰如其分地谨守一定的礼节。
这不但古有明训,也是每个中国人深切了解的道理。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的骨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相当重视“家”,家不仅抚养培育个人成长,也是个人精神情感的寄托,更常是个人奋斗的目标。
过去甚至有些人对国家、社会的观念较为淡薄,只有家才是他的思想、行动的中心。
既然家庭在中国社会中占这么重要的地位,家庭中的人伦关系自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家庭中,讲求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每个人与不同的家人相处时,都应恰如其分地谨守一定的礼节。
这不但古有明训,也是每个中国人深切了解的道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相当重视伦常关系,常将“伦理”和“道德”并称,似乎不讲“伦理”的人,其道德即有所欠缺。
事实上,社会上也常以一个人是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或敬老尊贤,来评判他的品德好坏。
而教导人们要如何谨守“伦理道德”的文句,所在多有,例如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一开头就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又如《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夫义、妇德、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十义。
”一般说来,“五伦”是包含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项。
就家庭来说,父子、兄弟、夫妇三项是家庭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伦关系。
由于古书中所谈到的家庭礼节和应对进退之道十分繁琐,让人感觉中国家庭里的“规矩”很多,于是有人认为,只有在大家庭中,因人口众多且成员复杂,才需要这么多的礼节和规矩,以界定彼此的关系,约束个人的行为,而使家庭和谐、有秩序。
但也有许多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家庭形态,应以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小家庭占多数;至多不过是折中式家庭(即由父母、未婚子女与一名已婚儿子和其妻小组成),大家庭的存在应是少数例子。
有人甚至怀疑传统中国家庭所规定的应对进退之道,在实际生活上并不普遍实行。
姑不论中国历代实际的家庭形态是大是小,至少大家庭制度是中国人的理想,为儒家所赞许,也是历代政府所提倡奖励的。
这种代表大家庭精神的谦和有礼,克己忍让及讲求长幼有序等的规矩礼节,早已深植人心,即或生长在小家庭中,不需要那么复杂繁琐的礼节,也不会否定这套礼节的价值。
何况,中国人安土重迁,看重家庭的力量,中国社会往往是一个宗族聚居于同一村里,即或是每家都维持小家庭的形态,其父系亲属也常是住在同一地区,且彼此往来密切,有关亲属间进退应对的规矩,在这样的宗族中,还是很需要的。
父子关系与伦序此处所谓父子,只是个泛称,包括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包括翁姑与儿媳的关系;此外,大凡长一辈与幼一辈的关系,如伯叔和侄儿之间,阿姨、舅舅和外甥之间等,也都包含在内,有时还由父推至祖、由子推至孙。
子女对父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孝”,这是因为父母对儿女有生养之恩,儿女对父母有孺幕之情。
儒家讲究“亲亲而仁民”,故对至亲的父母要竭力尽孝,《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夫孝,始于事亲。
”《礼记》“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这是说子女对父母,要冬日温之御其寒,夏日清之致其凉;晚间要替父母安置床铺,早晨则要向父母请安问好。
另外,在《礼记》“内则”中,对事父母之礼讲得尤为详细。
其大意为:凡子事父母,妇事舅姑,鸡初鸣即起,漱洗完毕,穿戴整齐,到父母舅姑之住处,下气怡声,问父母穿得冷暖,有无疾痛不适,并为之舒解。
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
三餐要请问父母舅姑想吃什么,然后去准备、奉上,待父母舅姑尝过之后,子妇方得各退就食。
在父母舅姑之所,要恭敬应对,进退周旋慎齐,且不敢随意喷嚏、咳嗽、欠伸、跛倚、睇视、唾啖。
同时,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由以上叙述可知子女对父母应侍奉得极其周到,且对父母的态度要极其恭谨。
虽然以上所言是出自《礼记》,且有人认为其仅为儒家的理想,但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颇大,事实上,也真有人是如此实行的。
如宋代张存“家居矜壮,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宋史》卷三二○“张存传”)又如三国时司马防,其“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再如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每平且诸子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至归寝时,诸子复昏定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以上诸例,都十分符合《礼记》所载的事项。
可见我国古代的父子关系较为严肃。
此外,《礼记》“曲礼”和司马光的《涑水家仪》中都说:“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其意类似当今的“出门必敬告父母,回家必面见父母。
”为什么要有“出告反面”之礼?根据司马光的解说是:“为人亲者无一念而忘其子,故有倚门倚闾之望;为人子者无一念而忘其亲,故有出告反面之礼。
”因为为人之子的,常常惦念着父母,而且惟恐父母悬念,所以出必告,反必面。
这样说来,事亲之礼的产生,应是源于子女对父母诚挚的情感。
子女对父母除了情感外,更重要的是尊敬。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父母是高出子女一等的,子女绝不可逾越父母。
《涑水家仪》中即谓“凡事不敢自拟于其父”;《礼记》“曲礼”也说:“父子不同席”,郑玄注:“异尊卑也”,这意思是说父子不并排坐,这种父子尊卑相异、不处一席的想法,在国家社会都受到承认。
如《吴录》中载:“景皇时纪亮为尚书令,其子纪骘为中书,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坐。
”隋时杨玄感与其父杨素俱为第二品,朝会则齐列,“其后高祖命玄感降一等,玄感拜谢曰:‘不意陛下宠臣之甚,许以公廷获展私敬’”(《隋书》卷七十“杨玄感传”)至于父母方面,按理讲,是应对子女慈爱,且应以身作则的。
如《颜氏家训》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想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又刘宋颜延之的《庭诰》云:“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念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能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
”但因中国是一个父权社会,父亲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一般多只要求儿女要“孝”,很少要求父母应有相对的“慈”。
如林逋《省心录》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须之理也。
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后孝,弟不可待兄友而后恭。
”又如前人在《魏孝文论》一文中云:“母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尽子道,母生之身而母杀之死者,且不敢怨,孝子之于亲,纵受其虐,不敢疾怨。
”这是因强烈的父尊子卑观念而造成。
因此纵然父母有不是之处,子女也须顺从,最多是和颜悦色的相劝,《论语》“里仁”就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而不能稍减其孝敬之心。
宋《袁氏世范》对父子关系也有所说明:“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
为父兄者又当自省。
”有句俗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正反映了这种父尊子卑的观念。
接着要特别谈一下母亲的地位与母子间的关系。
通常以父母连称,其实母亲的形象与地位,与父亲略有不同。
就中国礼法上来讲,“家无二尊”,因此父亲至上,母亲则略逊一等。
由我国的丧服制中,可看出亲属间亲疏远近的关系;父与母的不同,在丧服制中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在《礼仪》“丧服”中,子为父固定服斩衰三年,但子为母守丧须视父的情况而定:父卒,为母服齐衰三年;父在,仅为母服齐衰杖期。
由此可见父与母地位的不同,而母处于较疏一层的关系上。
后来在唐代和明清,对母亲的丧服才有所改变。
不过,就母子关系而言,通常较父子关系亲密,这可能因自小母亲照顾子女的时间较多,另一方面传统家庭,父母的形象常是“严父慈母”,故母亲较易亲近。
于是在情感的倾向上,母子关系常较亲密,超过父子关系。
由此也可看出,在礼法和情感两方面,常会有不一致处。
在中国的旧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也扩及与父母同辈的伯、叔、姑、舅、姨等人身上。
因“伯叔,父所同出;母舅,母所同出”,故亦尊崇敬礼之。
唐代姚栖云“方三岁,其母再嫁,栖云养于伯母。
既长,事伯母如其母。
”(《宋史》卷四五六“孝义传”)《小学外篇》载:“及(柳)公绰卒,(子)仲郢一遵其法,事(叔)公权如事公绰。
非甚病,见公权未尝不束带。
为京兆尹监铁使,出遇公权于通衢,必下马,端笏立,候公权过乃上马。
公权莫归,必束带迎候于马首,公权屡以为言,仲郢终不以达官有小改。
”可见事伯、叔或伯母、叔母之礼,是可比拟于事父、母的。
舅甥之间的关系尤为特殊,虽然在丧服制中,为舅舅所服的丧不算很重,这是因为我国是父系社会,而舅舅是母方的亲属;但在民间的习俗中,舅舅的地位是很高的,甚或超过伯伯、叔叔等父方亲属。
这一方面可能是我国初民时代母系社会所遗留下来的风俗,另一方面可能因子女与母亲较亲近,故对母亲的兄弟也产生较密切的情感,同时舅舅又是母亲合法保护人的递补者,因此有着较特殊的地位。
至于祖孙之间的关系,是较为有趣的。
祖父母在家中的地位相当崇高,因祖父母为较父母更高一辈的直系血亲,且常为一家家长,故加倍受到儿孙之敬爱与侍奉。
杨懋春在描写山东某一小城的风俗时,曾说到“婴儿在出生的第三天,由一家之家长给取个小名,假如没有祖父母,这任务就落在婴儿的父母身上。
”可见若祖父母健在,则新生婴儿的命名大事,是要由祖父母来决定的。
祖父母虽在家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由于老人家多疼爱孙儿,因此对孙儿较为纵容,不似父亲对儿女较有威仪,且严格管教。
兄弟关系与伦序这里所谓的“兄弟”,也是泛称,不仅指兄弟,还指姊妹、叔嫂、伯与弟媳、妯娌等的关系。
总之,包括除夫妻外,家中一切同辈人之间的关系。
兄弟之间讲求“兄友弟恭”,也就是一个“悌”字。
兄弟是手足,且辈分相同,因此情感较浓,繁琐的规矩较少;但因我国讲究“长幼有序”,常言道:“不可以没大没小的。
”做弟弟的须对哥哥恭敬有礼,而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并为弟弟树立好榜样,教导弟弟。
有时弟弟为了顾全大局,甚且肯代兄死。
如明代卢宗济,父兄并有罪,吏将逮治,宗济谓其兄曰:“父老矣,兄冢嗣(即嫡长子),且未有后,我幸产儿,可代父兄死。
”乃挺身旨吏,白父兄无所预。
这不但是悌道的最高表现,也可反映出中国人重嫡长子与重子嗣的观念。
中国自周代宗法社会以来,就重视嫡长子,把嫡长子看成主要的延续世系和继承香火的人,因此嫡长子在家中的地位特别重要。
《礼仪》“丧服”中规定,父亲为众子和未出嫁的女儿服不杖期的丧服,但若父亲本身是长子,就要替他自己的长子反服斩衰,因其长子继承祭祖的责任与义务。
由此可见长子与众子有很大的差别。
再者,当父亲过世后,长子常继为家长,主持家政,因此诸弟对长兄自然敬礼有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