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层次结构与腹腔手术模拟
腹前外侧壁、腹膜与腹膜腔、结肠上、下区

解剖学授课教案腹前外侧壁、腹膜与腹膜腔、结肠上、下区一、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二、授课学时:3学时三、教学目的(一)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与腹部切口选择的关系。
(二)掌握腹股沟区的结构特点,了解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
(三)掌握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腔与腹膜腔的区别。
(四)掌握腹膜形成的结构、腹膜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五)掌握结肠上区主要器官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六)掌握结肠下区的血管分布。
四、教学重点(一)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
(二)腹股沟区的结构特点与腹股沟管的四壁、两口及其通过的内容。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结肠上、下区的腹膜间隙位置及临床意义。
(四)结肠上区主要器官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五)结肠下区的血管分布。
五、教学难点(一)网膜孔的位置及毗邻。
(二)网膜囊的位置、周界及临床意义。
(三)十二指肠的毗邻。
(四)胆总管各段的毗邻。
(五)胰的位置与毗邻。
六、教学方法理论课七、教具(一)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步骤(一)概述 5分钟(二)腹前外侧壁的层次与腹部手术切口。
20分钟(三)腹股沟区 20分钟(四)腹膜及腹膜腔、腹膜形成的结构、腹膜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20分钟(五)结肠上区主要器官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50分钟(六)结肠下区 5分钟九、课后复习(一)经腹直肌切口、正中切口及阑尾手术切口通过层次。
(二)胃、十二指肠和阑尾穿孔时的感染扩散途径。
(三)睾丸下降与腹股沟斜疝的关系以及精索及其被膜的形成。
(四)胰头癌患者可能出现哪些临床症状?为什么?十、参考书籍1.《局部解剖学》彭裕文主编第五、六版2.《系统解剖学》柏树令主编3.《系统解剖学》佘永华主编4.《解剖学》王永贵主编5.《人体解剖学》席焕久主编6.《外科学》吴在德主编第六、七版7.《实用外科手术解剖学》王大玫主编。
腹部局解ppt演示课件

门静脉属支
. 56
门静脉交通(门脉高压)
(1)门脉→胃左静脉→食管 静脉丛→→上腔静脉 (2)门脉→脾静脉→肠系膜 下静脉 → →直肠静脉丛 →→下腔静脉 (3)门脉→附脐静脉→脐周 静脉丛→ →上、下腔静脉 (4)门脉→ 椎静脉丛等 → →上、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高压时呕血、便血、脐 周静脉曲张、脾肿大、腹水。
肋缘下切口 经腹直肌切口 阑尾斜切口
正中切口
旁正中切口
耻骨联合上切口
.
11
局部结构
1.腹直肌鞘
2.白线
3.腹股沟管 4.海氏三角
. 12
1.腹直肌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肌学--躯干肌
.
13
2.白线
linea alba
.
14
3.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下壁---腹股沟韧带
. 21
4.海氏三角
Hesselbach triangle
腹壁下动脉、腹直 肌外侧缘、腹股沟 韧带内侧半所围成 的三角形区域
腹壁下动脉是手术中鉴别直疝 和斜疝的标志
. 22
第三节 腹膜和腹膜腔
一、概念
壁腹膜
脏腹膜
腹膜腔
.
23
二、腹膜的功能
分泌功能
吸收功能 支持和固定脏器 防御功能 修复和再生功能
.
51
肝外胆道
(一)胆囊
(1) 分部
(2) 胆囊底体表投影 Murphy点 (3) 胆囊三角 (Calot三角)
胆囊三角Triangle of Calot (Calot三角)
. 52
(二)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腹部手术解剖学是外科医生进行腹部手术前必备的知识之一。
在进行腹部手术时,医生需要了解腹部器官的位置、结构和解剖层次,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关于腹部手术解剖层次的相关知识。
我们需要了解腹部的解剖结构。
腹部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器官,如胃、肝、胰腺、肾脏等。
腹部解剖结构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包括表浅层和深层。
在进行腹部手术时,医生需要依次解剖这些层次,以便达到目标器官。
腹部手术的解剖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腹膜和腹腔内器官。
首先是皮肤层,这是腹部最外层的层次,主要是保护内部器官不受外界损伤。
下面是皮下组织层,这一层主要包括皮下脂肪和结缔组织,起着储存能量和支持器官的作用。
接着是筋膜层,筋膜是连接皮肤和肌肉的结构,起到支持和保护腹部内部器官的作用。
肌肉层是腹部最重要的层次之一,主要包括腹直肌、腹横肌和腹斜肌等,这些肌肉起着维持腹部稳定、保护内部器官和进行呼吸等重要功能。
腹膜是腹部内部的最外层结构,是一种透明的薄膜,它覆盖着腹腔内的器官,如胃、肝、胰腺、肾脏等。
腹膜在腹部手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生需要小心地解剖腹膜,以便接触到目标器官。
第二篇示例:腹部手术解剖学是外科医生在进行腹部手术前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之一。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包括腹壁、腹腔脏器及腹腔内脏器。
我们先来介绍腹壁的解剖层次。
腹壁主要由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腹直肌、腹横肌和深筋膜构成。
腹壁是保护腹腔内脏器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外科手术入路的重要标志。
在腹壁手术中,外科医生需要准确切开各种腹壁层次,以达到手术部位并保护腹腔内器官的目的。
我们来看看腹腔脏器的解剖层次。
腹腔脏器包括肝脏、胃、胰腺、肾脏、脾脏、肠道等。
这些脏器的位置和功能各不相同,外科医生在进行腹部手术时需要了解各个脏器的解剖结构、血管走向、神经分布等信息,以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并确保手术安全。
局部解剖学腹壁操作

操作要点
切开腹壁后,找到疝囊并 分离,将疝囊回纳腹腔, 修补腹壁的薄弱部位。
注意事项
在分离疝囊时要特别小心, 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同 时要确保腹壁修补严密, 防止术后复发。
THANKS
感谢观看
腹壁操作案例一:剖腹产手术
手术目的
通过切开腹壁和子宫,将胎儿从 母体内取出。
操作要点
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切开皮肤和 皮下组织,分离肌肉和腹膜,切开 子宫取出胎儿。
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要保护好腹部血管和神 经,避免损伤;同时要确保切口缝 合严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腹壁操作案例二:肠切除手术
手术目的
整治疗方案。
03
腹壁操作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出血的处理
出血是腹壁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可 能由于手术操作损伤血管所致。
处理方法:术中及时发现出血点,采 取电凝、结扎等止血措施。术后若出 现出血不止,应及时进行压迫止血, 并重新打开伤口进行止血处理。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01
预防感染是腹壁操作的重要环节 ,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
手术后的处理
术后观察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
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必 要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止 痛药等。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
随访和复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查, 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
保护功能。
腹膜
覆盖在腹部脏器表面的 薄膜,具有保护、润滑
和固定作用。
腹壁的肌肉和骨骼
肌肉
腹部的肌肉分为外层、中层和内 层,各层肌肉协同作用,完成腹 部运动。
腹部手术练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腹部手术练习实验,使学生掌握腹部手术的基本步骤、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提高临床操作能力,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模拟人体腹部模型、手术器械、消毒用品等。
2. 实验步骤:- 术前准备:检查手术器械是否齐全、消毒是否合格,了解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
- 皮肤消毒: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对患者腹部进行消毒。
- 铺巾:将无菌巾铺于患者腹部,确保手术区域无菌。
- 切开皮肤:在预定位置切开皮肤,注意刀口长度及方向。
- 分离皮下组织:使用组织剪或止血钳分离皮下组织,暴露腹壁肌肉。
- 切开腹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切开腹膜,注意保护内脏。
- 探查腹腔:探查腹腔内器官,观察有无异常。
- 缝合腹膜:将腹膜进行缝合,注意避免内脏损伤。
- 缝合腹壁肌肉:将腹直肌等肌肉进行缝合。
- 缝合皮肤:将皮肤进行缝合,注意避免伤口感染。
三、实验结果1. 手术过程顺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操作步骤顺利完成手术。
2. 操作技巧掌握: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了腹部手术的基本操作技巧。
3. 注意事项了解: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腹部手术的注意事项,如无菌操作、避免内脏损伤等。
四、实验讨论1. 手术技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腹部手术的基本操作技巧,如切开、分离、缝合等。
2. 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腹部手术的注意事项,如无菌操作、避免内脏损伤等,为今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3. 存在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刀口方向不正确、缝合不严密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应加强练习,提高操作水平。
五、实验总结本次腹部手术练习实验使学生掌握了腹部手术的基本步骤、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提高了临床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应继续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六、参考文献[1] 张XX,李XX,腹部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 王XX,临床外科手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刘XX,腹部外科手术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2016.第2篇一、实验目的本次腹部手术练习实验旨在通过对模拟人体腹部器官的解剖和手术操作,加深对腹部手术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腹壁切口详解ppt课件

13
经腹直肌切口
分开腹直 肌进入腹腔的切口。多在腹直肌 正中线处做 纵行切口,次经过皮肤、皮下 组织、前鞘、腹直肌 (后鞘)、腹膜外脂 肪、腹膜壁层。
14
肋缘下切口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 鞘后层、壁腹膜 向外侧延长尚需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肌
15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 /3交点处,作垂 直于此连线的斜切口,又名阑尾切口。 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与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腹部手术切口详解
1
目录
1、腹部解剖图解 2、切口分类、切口详解 3、剖腹产切口层次步骤配合 4、常用切口的比较
2
腹壁解剖
由浅入深分为六层:
皮肤
( 活动性大) 皮下组织(浅筋膜- Camper 氏筋膜、 Scarpa 氏筋 膜,后者与Colles(浅会阴)氏筋膜相通;camper 筋膜:腹壁下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即camper筋膜, 含有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腹部浅筋膜相连 续。深层为scarpa筋膜。 ) 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横筋膜 (与膈下筋膜 、髂腰筋膜 盆筋膜 相连) 腹膜外脂肪 (手术在腹膜外进行) 腹膜壁层 (与膈肌下腹膜、小骨盆腹膜相连)
图:切开皮肤
19
切开腹膜:递血管钳牵起 腹膜,刀切开,剪刀扩大。 探查腹腔:探查子宫后递 盐水纱垫,以推开肠管和 防止羊水及血液进入腹腔, 并递腹腔拉钩暴露子宫。
图:切开腹膜
20
切开子宫:递刀在已暴露 的子宫下段正中做切口。 用血管钳刺破羊膜,递血 管钳刺破羊膜。
图:充分暴露子宫 下段
21
注意哦!手术能恰当的使
腹膜解剖ppt课件

半卧位
使有害液体流至下腹部
小网膜
腹膜、横结肠及其系膜、大网膜 后两层 左侧壁: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壁:借网膜孔通大腹膜腔。
网膜孔(winslow)
Winslow孔:
上界:肝尾状叶 下界:十二指肠上部 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界:覆盖于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
•系 膜
•肠系膜 mesentery •阑尾系膜 mesoappendix •横结肠系膜 transverse mesocolon •乙状结肠系膜 sigmoid mesocolon
•韧 带 ligament
•肝的韧带 •胃的韧带 •脾的韧带
•皱襞、 隐窝和陷凹
•腹后壁的皱襞和隐窝
• 十二指肠上襞 • 十二指肠上隐窝 •十二指肠下襞 •十二指肠下隐窝 •肝肾隐窝 •盲肠后隐窝
•腹前壁的皱襞和隐窝 •腹膜陷凹
•直肠膀胱陷凹 •膀胱子宫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
The End
脐内侧襞 脐外侧襞
2、吸收:液体、空气. 吸收能力由上 到下逐渐减弱,术后半卧位。
3、防御:含大量巨噬细胞。 4、支持,固定作用。
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外位器官
水平切面
正中矢状切面
临床意义
剖腹产手术入路(腹膜外)
膀胱手术腹膜外入路
腹膜形成的结构
•网膜 omentum
腹 膜 peritoneum
概 述
• 壁腹膜
parietal peritoneum
壁腹膜
• 脏腹膜
腹膜腔
visceral peritoneum
• 腹膜腔:腔内仅含少量浆液
脏腹膜
腹腔:是指骨盆上口以上,腹前壁和腹后壁之间的腔。
经腹直肌切口的解剖层次

经腹直肌切口的解剖层次引言:经腹直肌切口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切口,广泛应用于腹腔手术和腹壁手术。
了解经腹直肌切口的解剖层次对于外科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经腹直肌切口的解剖结构和层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手术切口的解剖特点。
一、皮肤层次:经腹直肌切口的第一层是皮肤层,位于腹部前壁。
切口通常通过将皮肤切开,以进入下一层腹壁组织。
二、皮下组织层次:在皮肤下是皮下组织层,包括皮下脂肪和浅表静脉、淋巴管等。
这一层次与皮肤层相连,并为手术提供了必要的解剖参考。
三、浅层筋膜层次:经过皮下组织层后,是浅层筋膜层。
浅层筋膜是一层坚韧的组织,覆盖在腹直肌上。
它起到保护腹直肌和腹腔内器官的作用。
四、腹直肌层次:腹直肌是腹部前壁最重要的肌肉之一,位于浅层筋膜下。
它由腹直肌长束、腹直肌外侧束和腹直肌内侧束组成。
经过开放腹直肌层时,需要小心地切开腹直肌,以避免损伤其他腹壁组织。
五、腹横筋膜层次:腹横筋膜位于腹直肌层的下方,是连接腹直肌和腹腔内器官的重要组织。
它相当于腹腔内器官与腹直肌之间的“天花板”,通过它可以进入腹腔内。
六、腹腔内层次:经过腹横筋膜后,进入腹腔内。
在腹腔内进行的手术需要小心地处理腹腔器官和血管结构,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七、其他层次:除了以上介绍的常见层次,还有一些其他可能的解剖结构,如腹直肌和腹斜肌之间的间隙、外骨外肌和内腹斜肌之间的间隙等。
对于具体的手术需要,外科医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层次。
结论:经腹直肌切口是一种常用的手术切口,了解其解剖层次对于外科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经腹直肌切口的解剖结构和层次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在手术中进行准确的解剖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1. Brancato G, Cavallaro G, Barbagallo F, et al. Abdominal wall closure techniques after open abdomen: from temporary closure to early definitive closure[J]. Updates in Surgery, 2017, 69(3): 303-311.2. Ward N, Valeriano V. Anatomy, Abdomen and Pelvis, Anterior Abdominal Wall[J]. StatPearls, 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壁层次结构与腹腔手术模拟
腹部为躯干的一部分,位于胸部与盆部之间,由腹壁、腹腔及腹腔内容物等构成。
腹部分区与腹壁层次结构与腹部手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腹壁
(一)腹壁体表标志
为确定腹部分区及常用腹壁切口,必须熟记以下常用体表标志。
剑突、肋弓、脐、耻骨联合、耻骨结节、髂嵴、髂前上棘、髂结节、半月线、麦氏点。
(二)腹部分区
1.九分法
标志:上水平线——两肋弓最低点的连线;
下水平线——两髂结节的连线;
垂线(2)——过腹股沟韧带中点、交两条水平线;
分部:腹上区;脐区;腹下区;
左季肋区;左腰区;左腹股沟区;
右季肋区;右腰区;右腹股沟区;
2.四分法
标志:过脐的两条相互垂直的线;
分部: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
(三)腹壁的结构
腹壁即腹腔的壁,包括腹前外侧壁及腹后壁。
1.腹后壁略
2.腹前外侧壁
(1)层次
1)皮肤:薄而富于弹性;
2)浅筋膜:脂肪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脐以下分浅、深两层;
浅层(Camper筋膜):富含脂肪组织,向下连股部浅筋膜;
深层(Scarpa筋膜):富含弹性纤维,向下连大腿阔筋膜、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
3)肌层:
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能屈躯干、降肋、增腹压。
腹直肌受第5-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支配,其余三肌还受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支配;
腹直肌带型多腹肌,起于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至于第5-7肋软骨外侧面;
腹外斜肌阔肌,起于下8个肋骨外面,至于腹白线与髂嵴前部,参与腹直肌前鞘、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反转韧带(Colles韧带)及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外环)形成;
腹内斜肌阔肌,起于胸腰筋膜、髂嵴与腹股沟韧带外侧,至于腹白线与下3位肋,参与睾提肌、腹直肌鞘及联合腱形成。
腹横肌阔肌,起点同腹内斜肌,至于腹白线,参与联合腱形成;
4)腹横筋膜
为致密结缔组织,位于腹横肌深面,形成的结构有:
腹股沟深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
窝间韧带腹股沟深环内侧的增厚部分;
腹直肌筋膜腹直肌后弓状线以下的部分;
精索内筋膜包围精索的部分;
5)腹膜外组织
位于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为脂肪组织,又称腹膜外脂肪。
6)壁腹膜
3.腹壁的血管
(1)动脉
肋间动脉:胸主动脉的分支;
肋下动脉:胸主动脉的分支;
腰动脉:腹主动脉的分支,成对;
腹壁上动脉:胸廓内动脉的延续;
腹壁下动脉:髂外动脉的分支;
旋髂浅动脉:股动脉的分支;
腹壁浅动脉:股动脉的分支;
(2)静脉
脐周静脉网: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腹壁上静脉,腹壁下静脉;
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
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
旋髂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
4.腹壁的神经
主要由7-11对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及髂腹股沟神经支配。
T6:剑突平面;
T8:肋弓平面;
T10:脐平面;
T12:脐与耻骨联合之间;
L1:耻骨联合平面;
二、常用腹壁手术切口
(一)腹后壁略
(二)腹前外侧壁
1.常用的腹壁切口
(1)纵行切口
1)正中切口
①定位:腹壁正中线,上腹在剑突至脐处,下腹在脐至耻骨联合,脐部正中切口须绕开脐;
②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③优点:
结构简单开腹与关腹快;
损伤轻且出血少缺少血管神经分布;
操作简单是快速进入腹腔最有用的切口;
暴露良好对病变位置不确定的病变常选此切口;
④缺点:
愈合薄弱血管、神经少,结构简单;
抗侧向牵拉力弱易形成切口疝,易裂开;
2)旁正中切口
①定位:切口距中线约2cm,根据病变选择在上、下腹的左、右侧;
②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前鞘、腹直肌(向外牵开)、腹直肌后鞘、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③优点:
愈合好未损伤血管与神经;
抗牵拉力强未损伤腹直肌;
④缺点:切口位于一侧,对侧暴露欠佳;
⑤应用范围:
右侧十二指肠、胆囊、胆道及胰腺手术等;
左侧胃溃疡、胃癌及脾切除手术等;
下腹部回盲部、盲肠、结肠、结肠、乙状结肠及盆腔手术等;
3)腹直肌切口
①定位:切口距中线4cm,可选择左侧或右侧腹直肌的上半或下半;
②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弓状线以下无)、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③优点:
切开与关腹迅速;
显露良好,应用普遍;
④缺点:
切开了腹直肌与后鞘,切口愈合前承受腹压的能力差;
损伤了肋间神经,内侧部分的腹直肌麻痹,有形成腹壁疝的可能;
4)横切口
①优点:
肋间血管与肋间神经损伤较少,承受腹压的能力较纵切口强;
显露良好;
对腹式呼吸影响小,肺部并发症少;
切口与腹壁皮纹方向一致,皮肤瘢痕纤细;
切口高低自由可选,两端可根据实际需要延长;
②缺点:
腹壁破坏重,切口缝合较困难;
病变位置不确定时,暴露与探查困难;
③选择原则:
诊断明确的择期手术或限期手术;
④常用的横切口
上腹肋端连线横切口与脐上横切口;
下腹弧形横切口;
⑤定位
肋端连线横切口双侧第8肋游离端连线;
脐上横切口脐上5cm,横贯上腹,切口两端过腹直肌外缘;
弧形横切口两端髂前上棘之间与皮纹一致的弧形切口;
⑥层次
上腹横切口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下腹横切口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4)肋缘下斜切口
①定位:剑突下3cm,在左或右肋缘下3cm向外侧延伸5~15cm;
②优点:暴露好;
③缺点:损伤严重,常伴有肋间神经与肋间血管的损伤;
④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前鞘与腹外斜肌、腹直肌与腹内斜肌、腹直肌后鞘与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5)麦氏切口(阑尾切口)
①定位:右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中、外1/3交点垂直的切口,长约5cm;
②优点:损伤最小,愈合强度最大;
③缺点:暴露欠佳;
④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2.腹壁切口的选择
腹部手术切口选择的原则为:病变脏器的部位;术前诊断与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的的大小与难易度等;
(1)常规手术切口的选择
1)胃、十二指肠选上腹正中切口与右上腹旁正中切口,肥胖肋角较宽者可选上腹横切口。
2)肝常选右肋缘下斜切口、上腹正中切口与右上腹直肌切口。
3)胆囊与胆道常选右肋缘下斜切口、右上腹旁正中切口及右上腹直肌切口等。
4)胰腺常选右上腹旁正中切口、上腹正中切口、右上腹直肌切口,广泛切除者选上腹横切口。
5)脾脏常选左上腹旁正中切口与左肋缘下斜切口。
6)阑尾常选麦氏切口与右下腹横切口,若阑尾穿孔并腹膜炎或须探查时,可选右下腹旁正中切口。
7)结肠与直肠结肠手术常选旁正中切口,直肠常选左下腹胖正中切口或下腹正中切口。
8)盆腔脏器选下腹旁正中切口或正中切口,若膀胱全切或盆腔多脏器切除可选下腹部横切口。
(2)特殊情况下手术切口的选择
1)腹部闭合性损伤
根据受损器官的部位确定手术切口,可参照常规手术切口的选择。
若术前损伤器官难以确定,则可选中腹部正中切口、右旁正中切口及右腹直肌切口。
2)腹部开放性损伤
在伤口附近选择正中切口、旁正中切口或腹直肌切口。
3)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探查切口
明确诊断,确定切口;诊断不明,可选择中腹部旁正中切口切口或正中切口。
4)再次手术切口的选择
术后半月内的再次手术伤口炎性渗出,肉芽形成,可经原切口逐层拆线进入腹腔。
术后半月至三个月的再次手术伤口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
与前次手术有关的手术,可经原切口进入。
粘连严重者,应根据本次手术具体情况选择切口。
三、常见腹部手术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