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1]..

合集下载

PGID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障碍PPT课件

PGID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障碍PPT课件

三、针灸治疗
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的PGID常可采用中医针灸治疗。 针刺内关穴、足三里均有增加胃肠蠕动强度的作用。
四、胃电起搏
胃电起搏(CES):是通过 外源性电刺激调控胃肌电活 动来控制胃运动功能。该方 法通过手术在胃浆膜下放置 电极,促进胃排空治疗胃动 力失调。在胃瘫综合征的疗 效得到证实。
23
持久型(超过72h)
中度(无法正常肠内 进食) 重度(严重临床表现, 住院时间长,危及生 命)
迟发型(2-7d)
诊断
诊断PGID的方法不是很多 1、消化道造影检查:常表现为胃肠蠕动减慢 甚至消失,肠腔内残留造影剂较多等。 2、X线或CT:(最为普遍)可发现肠管扩张、 腔内积气、多个液平等,CT可有:肠管壁增厚、 水肿、肠腔扩张。 3、其他:核素标记餐测定法、体表胃电图, 呼吸试验等。
预防
1、减少手术对肠管刺激:操作轻柔是预防PGID的主要措施之 一。 2、选择性进行胃肠减压:腹部手术后常规留置鼻胃管进行胃 肠减压用于减少或避免PGID的发生并不作为常规推荐,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术式及病情选择性应用。 3、麻醉方式和镇痛药物的合理选择:COX-2抑制剂可以明显 减少PGID的发生。
抑制术后运动 及饮食
间接影响肠道 功能恢复
三、神经体液反射
手术创伤
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 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
胃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
抑制胃肠蠕动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 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 抑制平滑肌收缩
手术
胰岛素相 对不足
糖异生作 用增强
应激反应
胰岛素受 体敏感性 降低
也有人认为PGID是胃肠道手术后患者恢复的 必经之路。
严重性
住院时间延长

术后肠麻痹护理措施

术后肠麻痹护理措施

一、引言术后肠麻痹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导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良好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和减轻术后肠麻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术后肠麻痹的护理措施。

二、术后肠麻痹的原因1. 手术创伤:腹部手术对肠道造成一定的创伤,导致肠黏膜水肿、神经末梢受损,进而影响肠道蠕动。

2. 麻醉药物:麻醉药物可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降低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导致肠麻痹。

3. 感染:手术创面感染可导致炎症反应,加重肠麻痹。

4. 肠道菌群失调:手术、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蠕动。

三、术后肠麻痹的护理措施1. 心理护理(1)向患者解释术后肠麻痹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2)保持病房安静、舒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2. 营养支持(1)术后早期给予静脉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流质饮食。

(2)饮食以易消化、低脂肪、低纤维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

3. 活动与锻炼(1)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2)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深呼吸、咳嗽等锻炼,增加肺活量,预防肺部并发症。

4. 腹部按摩(1)术后24小时内,护士或家属可协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

(2)按摩手法:以患者舒适为宜,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力度适中。

5. 药物护理(1)遵医嘱给予促进肠道蠕动药物,如乳果糖、硫酸镁等。

(2)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6. 疼痛管理(1)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根据疼痛评分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

(2)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7. 引流管护理(1)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8. 感染预防(1)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总结术后肠麻痹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良好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和减轻术后肠麻痹具有重要意义。

厚朴三物汤治疗术后早期肠麻痹的疗效

厚朴三物汤治疗术后早期肠麻痹的疗效

厚朴三物汤治疗术后早期肠麻痹的疗效摘要:目的:探析应用中药厚朴三物汤治疗胃肠非吻合术后早期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120例胃肠非吻术后早期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

给予对照组应用西沙比利药物,观察组采用中药厚朴三物汤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应用厚朴三物汤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78.3%,差异不显着,但显效及有效例数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术后出现肠麻痹的现象可应用厚朴三物汤加以治疗,疗效相比西医药物更加确切,且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厚朴三物汤;胃肠非吻合术;肠麻痹;西沙比利;肠麻痹属腹部手术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行腹部外科手术,腹部创伤面积较大加之使用麻醉药物等因素[1],导致胃肠功能活动力下降,积液在肠腔内容量过多,引发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现象[2]。

临床对胃肠术后早期肠麻痹通常给予胃肠动力一类的药物治疗,但经大量临床研究证明[3],该类药物带有较大的副作用,易带来病情加重的危险。

对此,本文将120例胃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厚朴三物汤治疗术后早期肠麻痹,并与使用西药西沙比利进行对比,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行西药治疗,口服西沙比利片,使用剂量为5mg/次,2次/d;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服用厚朴24g、大黄12g、枳实9g,加以1.2L水,先煮厚朴与枳实,取500mL汤水,加以大黄煎煮,取100mL汤水,温服。

1.3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有显着改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视为显效;若临床症状得以有所缓解,生命体征维持稳定视为有效;若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带有加重的情况,则视为无效。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2结果2.1临床治疗效率对比:观察组应用厚朴三物汤的治疗方式,治疗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78.3%,差异不显着,但显效及有效例数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术后肠麻痹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术后肠麻痹的临床观察

12 1 治 疗 方 法 ..
2组 患 者 术 后 均 采 用 胃肠 减 压 , 脉 补 液 静
分 神 经 支 配被 阻 断 以 及 胃肠 神 经 激 素 调 节 等 紊 乱 是 造 成 持续 性 功 能 紊 乱 的 主 要 因 素 … 。手 术 过 程 对 胃肠 道 功 能 的恢 复 影 响 较 大 , 其 是 胃肠 道 手 术 、 期 内 反 复 手 术 、 泛 分 离 肠 粘 尤 短 广 连 、 膜 炎 、 排 列 、 物 或 坏 死 组 织 残 留 以 及 其 他 造 成 肠 管 腹 肠 异 浆 膜 面 广 泛 受 损 等 因 素 C 。一 般 胃肠 道 手 术 后 , 功 能 恢 复 2 ] 肠
维普资讯
现 代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oenJunl fnert rdtnl h ee n et nMein 0 7Ma. 6 8 dr orao t a dT aio aC i s dW s r d i 2 0 r 1 ( ) I g e i n a e ce
1 2 方 法 .
3 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麻 痹 性 肠 梗 阻 是一 种 由 于肠 道肌 肉 神 经病 变 引起 的肠 壁 肌 肉运 动 功 能 性 障 碍 , 致 肠 管 无 力 , 内 容物 通 过 障碍 的疾 以 肠 病 。腹 部 手 术 后 经 常 发 生 , 其 是 胃肠 道 手 术 后 。腹 部 手 术 尤 导 致 消化 道 功 能 紊 乱 的原 因 是 多方 面 的 , 剖 关 系 的 改 变 、 解 部
选 择 我 科 常 见 胃肠 道 手 术 患 者 , 后生 命 体 术
征 平 稳 者 , 严 重 营 养 不 良及 重 要 脏 器 功 能 不 全 。 其 中 全 胃 无 及 部 分 胃切 除 术 18例 , 粘 连 松 解 及 小 肠 部 分 切 除 术 13 3 肠 8 例 , 肠部分切除术 9 结 7例 , 用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分 为 2组 : 疗 采 治 组 2 0例 , 17例 , 9 0 男 0 女 3例 ; 龄 1 ~ 7 年 7 5岁 。 对 照 组 2 8 1 例 , 13例 , 1 5例 ; 龄 1 ~7 男 1 女 0 年 6 3岁 。2组 性 别 、 龄 经 统 年 计 学 处理 , 显 著 性 差 异 ( 无 P>00 )具 有 可 比性 。 .5 ,

[试题]快速康复

[试题]快速康复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临床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使患者术后数周的机体功能下降过程缩短为数天,很快就可康复出院。

它是一系列基于循证医学的有效措施的组合应用而产生协同的结果。

这些措施包括3个方面内容: (1)术前准备方法的改进。

(2)术中更好的麻醉及微创外科技术以减少手术的应激。

(3)强化术后康复治疗,包括止痛、早期下床活动及早进食等。

丹麦Hvidovre 大学医院胃肠外科医生Henrik Kehlet是快速康复外科早期的倡导者及实践者,10年前就率先提出了此概念,并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探索其可行性及优越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2]。

之后欧美多国也采取了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和措施,他们最成功的典范就是结直肠手术的快速康复外科治疗[3]。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引进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现对这方面作如下综述。

1 术前准备方法的改进1.1 术前宣教在施行快速康复外科时,一些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与传统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如术前2 h口服碳水化合物、不再常规留置胃管和尿管、早期口服进食及下床活动、出院时间可能提前等[4]。

因此除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与手术相关的医学知识外,还要进行快速康复计划的宣教,使其有心理准备、减少焦虑和紧张,并取得配合。

1.2 术前胃肠道准备传统的做法是:非结直肠手术者需术前禁食12 h,术前8 h禁饮。

结直肠手术者要求更高,包括术前3 d严格流质饮食,口服抗生素,术前12 h禁食,口服泻药洗肠,术前8 h禁饮,术前晚及术晨再分别予清洁灌肠。

目的是保证肠道清洁,预防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

但研究结果显示:这样做不仅没有益处,相反还可能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

口服强泻药和灌肠可导致或加重术前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机械性灌肠还有可能导致肠道肿瘤细胞的播散和转移[5, 6]。

术后肠麻痹的护理措施

术后肠麻痹的护理措施

一、引言术后肠麻痹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患者术后出现肠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

术后肠麻痹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腹胀、呕吐、便秘等。

因此,对术后肠麻痹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肠麻痹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二、术后肠麻痹的护理措施1. 心理护理(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2)耐心解答患者关于术后肠麻痹的疑问,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3)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生命体征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定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氧合状态良好。

(3)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皮肤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肠道减压(1)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避免扭曲、折叠、受压,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2)定期观察胃肠减压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根据医嘱调整胃肠减压的负压值,避免过强或过弱。

4. 饮食护理(1)术后初期,给予患者半流质或流质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饮食种类和量。

(3)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5. 腹部按摩(1)患者术后6小时后,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2)按摩手法: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腹部,力度适中,每次5-10分钟。

(3)按摩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

6. 鼓励早期活动(1)患者术后6小时后,可进行床上翻身、活动四肢,促进血液循环。

(2)术后24小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

(3)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等,防止发生意外。

7. 预防并发症(1)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

(3)预防压疮,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定时翻身。

术后肠梗阻(肠麻痹)的病因与预防

术后肠梗阻(肠麻痹)的病因与预防

术 后肠 梗 阻 ( 麻 痹 ) 的病 因与 预 防 肠
袁 凯涛 石 汉平
术 后 肠 梗 阻 ( ot eai e s P I 临 床 又 称 p s p rt ei u , O ) o v l 为 术后肠 麻痹 ,是 指腹 部或 非腹 部手 术后 因 胃肠道 动力 改变 , 能有效 传输 胃肠 道 内容物 , 者 主要 表 不 患 现 为恶心 、 吐 、 胀 和排气排 便 延迟 【 是 术后 肠道 呕 腹 l _ , 协 调 运 动 的 暂 时 中 断 。 早 在 10 9 6年 C n o a n n和 Mup y 对其 首 次定 义 , 认 为该 病 是手 术创 伤 打 rh 就 并 击 后 不可避 免 的『 2 _ 今PI 。现 O 的定 义是 : 因肠 道 动力
只能 由外在 神经 系统 和神 经递 质 的刺激 才能恢 复 功 能 ,且 MMC只能 激发 蠕 动 ,不 能使 各 部分 蠕 动协 调 , 以结 肠功 能恢 复最 慢 。 所
2 炎症 因子 、 经递 质和 激素 : . 神 手术操 作 引起 的 组 织创 伤 和机体 免疫 水平 的变 化使 位于 胃肠道 肌层 的 中性 粒细 胞被 激活 ,释放 大 量炎症 因子 并通 过血 液循 环招 募 远处 的 白细胞 。炎症 因子造成 肠壁 水肿
国 4 %行 开腹 手 术 的患 者 P I 续 时 间超 过 5d 0 O持 , 美 国每 年用 于预 防和 治疗 P I O 的花 费总额 为 7亿 5
千 万美 元 。英 国每张 床位 每天 的平均 花 费是 3 8美 8 元 ,如果 全英 国所 有 患者 的住 院时 问都缩 短 1 , 将 d 节 省 10 2 0万美 元 的 医疗 开 支 l 因此 , 用 各 种措 3 l 。 采

临床治疗术后肠麻痹68例的疗效观察

临床治疗术后肠麻痹68例的疗效观察
平面。
排气正常但 尚未排便, 、腹胀减轻 ;好 转:偶有肠 鸣音,肠 呕吐 蠕动出现, 偶有排气未排便, 呕吐、腹胀减轻 ;无效:治疗 前后无
变化。
22 结果:经过 1 - ~3个疗程 的治疗 ,两组病例 治疗 结果如 表。
13治疗方法 :所有 的患者均 禁食水 、胃肠减压、灌肠、维 _
肠减压 ,维持到肛 门能 自动排气 ,肠蠕动音正常 为止 。肛门有 大便 自动排气 ,则表示肠麻痹 已经解 除, 胃肠减压导管 即可 拔;常规治疗 7 8 2例为对 照组。① 治疗组:6 8例 中,男 2 8例,女 4 O例 ;年龄 2  ̄7 9 8岁,平均
【中图分类号 】R 7 .2 5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7 — 7 3( 0 0 9 0 1 l 6 2 3 8 2 1 )0 — 0 卜0 【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西 医结合综合 治疗手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术后肠麻痹患者 6 8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
衡 、胃肠 外营养支持 、预 防和控制感染治疗 。肌注 甲硫 酸新斯
的 明注射液 ,规格:2ml ,每 日 1次 :1 mg
动波; 腹部压痛多不显著; 叩诊呈均匀鼓音 , 浊音 界缩 小或 消失; 肝
听 诊 时 肠 鸣音 明 显 减 弱 或 完 全 消 失 。 病 人 ~ 般 情 况 常 较 严 重 ,
a , r ) 次日 g 取另一对穴位交替注射 。上述治疗每 日 1 次,3 次为
1个疗程,I ~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口服 四磨汤 ,一般手术 病人在手术后 l 2小时第一 次服药 ,再隔 6小时第二次服药,以 后一次 2 ml 0 ,一 日 3次,疗程一周。 1. _2对照组 :禁食水、胃肠 减压、灌肠 、维持水 电解质平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和处理秦新裕教授在每个腹部外科手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紊乱,甚至在其它部位的手术后(如骨科、妇产科、胸外科等)也可发生。

虽然在19世纪外科医师就已观察到手术后肠麻痹,但是迄今我们对其发病原因、病理生理以及预防治疗方面并不完全明确。

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因术后肠麻痹而导致的费用大约在7.5-10亿美元。

在腹部手术后,术后肠麻痹已经成为延长住院时间最主要的原因。

虽然腹部手术后肠麻痹似乎不可避免,但通常不引起严重的机体紊乱,只有在麻痹性肠梗阻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表1)。

因此,无论从患者、医师和医疗保险机构的角度,了解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机理、缩短其持续时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术后肠麻痹的临床表现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在腹部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一般2-3天可自行缓解,如果持续时间超过3天,可认为存在麻痹性肠梗阻。

目前认为肠麻痹和麻痹性肠梗阻只是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术后肠麻痹持续超过3日,即考虑为麻痹性肠梗阻。

两者在发病机制和临床处理上均无明显差别。

胃肠不同部位的动力在腹部手术后恢复时间并不相同,一般小肠在数小时即可恢复,胃约需24-48小时,结肠最慢,需要3-5天。

因此,术后肠麻痹并不是胃肠动力完全缺失,而仅仅是胃肠不同部位的动力之间缺乏协调。

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患者多无明显不适,部分患者会主诉、腹痛和恶心。

偶尔有患者会出现腹胀和呕吐,呕吐物内含有胆汁。

大多数患者会有厌食,肠道蠕动和排气基本消失。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压痛多为非特异性,主要与手术切口和潜在的其它疾病有关,而与肠麻痹本身并无相关。

至今仍没有什么检查方法可以确定或除外术后肠麻痹的诊断。

虽然腹平片能够提示小肠或大肠有充气扩张的肠袢,但是这一现象为非特异性,并且也不具有诊断价值。

CT或消化道对比造影对于排除机械性梗阻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手术后5-6天肠麻痹仍没有缓解迹象,则必须考虑到有无致病因素,如吻合口瘘、腹腔脓肿,并除外由粘连、套叠等引起术后早期肠梗阻。

传统观点强调肠鸣音消失,认为其是术后肠麻痹必需且特异性的表现;肠鸣音的恢复则预示着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麻痹的缓解。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结肠胃肠道中最后恢复的部分,一般约在3-5天后才能恢复。

虽然术后等待排气或肠道蠕动可以保证胃肠道全程恢复蠕动,但是并没有证据支持在此后才可以允许患者进食。

实际上,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标准使得绝大多数患者被迫推迟其进食的时间,因为最近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肠道动力恢复前就能够很好的耐受经口摄食。

对于那些术后出现便秘的患者来说(多见于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后和术后镇痛),则前述标准的准确性就更差了。

二、发病机制早在19世纪末期,医师就观察到术后肠蠕动会减少的现象。

虽然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其发生机理仍然不确定。

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肠麻痹是由多因素引起,包括抑制性神经反射,炎症因子,麻醉药物和术后镇痛等(表2)。

表2 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可能机制1、抑制性神经反射: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PNS)共同调节胃肠动力,其中交感神经主要起抑制胃肠动力作用,而PNS主要为兴奋作用。

研究证实,手术后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起主导作用,因而胃肠蠕动被抑制。

抑制性神经反射可起源于切口的躯体感觉,也可以来源于胃肠道的内脏感觉。

抑制性神经反射可能存在多条通路,但各种抑制性反射通路均需交感神经输出纤维作为最终的效应器。

研究表明切开皮肤、腹膜和手术探查即可对胃肠道动力有非常短暂的抑制,该抑制为肾上腺能通路,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切断内脏神经或脊髓背根纤维,或脊髓麻醉后,该反射弧即中断。

动物实验中将内脏神经去除或者用辣椒碱封闭椎前神经节,则术后肠麻痹可以部分缓解。

对胃肠道进行手术操作后胃肠道动力会进一步被抑制。

该反射通路的阈值较高,其反射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孤束核,室旁核和视上核。

脑室腔内注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 CRF)阻断剂后可缓解术后肠麻痹,表明CRF可能是该通路的关键因素。

推测CRF通过兴奋视上核神经元,后者再刺激脊髓,包括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所在的中间背侧柱,形成抑制反射。

2、神经递质、激素:很多神经递质、激素和局部因子都与术后肠麻痹的发生有关,虽然目前尚未证实任何一种因素与术后肠麻痹的发生有着因果关系。

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可以增加对胃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性信号输入,降低幽门和贲门的活动。

P物质(Substance P)作为神经递质,也参与了术后肠麻痹的发生。

目前认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胃肠道中最为重要的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在胃肠道中,NO是通过胃肠道神经元内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ynthase, NOs)来发挥作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 peptide, CGRP)作为胃肠道内脏感觉元的神经递质,手术操作引起其释放,从而抑制胃肠蠕动。

采用CGRP受体阻断剂或CGRP的单抗中和CGRP后,可以部分缓解术后肠麻痹。

2、炎症因子:生理情况下,胃肠道肌层内存在着大量的白细胞。

手术操作会激活肌层内的单核细胞,使单核细胞内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的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从而使腹腔内和循环中的前列腺素水平增加。

后者会抑制离体的空肠环形肌的收缩,且该现象可为COX-2选择性抑制剂所缓解。

3、麻醉及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对于胃肠动力有明显的抑制,术后肠麻痹持续的时间与围手术期使用的阿片类药物剂量直接相关。

胃肠道内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阿片类受体:δ型、κ型和μ型受体。

其中μ型受体主要与胃肠道动力相关,因此已有相关受体阻断剂应用于临床。

4、其它:很多胃肠激素如胃动素(motilin)、加压素(vasopressin)、生长抑素(somastastin)都对胃肠动力有影响。

此外手术操作引起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源性细菌毒素进入肠壁,与炎症因子协同作用,抑制胃肠动力。

三、预防与治疗(一)传统方法对于术后肠麻痹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就是肠道休息和鼻胃管减压。

这些方法主要是几代外科医生的经验积累,认为可以促进术后肠麻痹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如感染和吻合口裂开)的发生。

但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但是仍有很多外科医生继续采用这些方法。

1、肠道休息以往认为肠道休息可以缩短肠麻痹恢复的时间,其依据主要是某些进食“过早”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因而认为进食会加重术后肠麻痹。

此外,肠道扩张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有肠吻合的情况下。

虽然术后立即进食量较多的情况下,会加重术后的腹胀和恶心,但是现在的研究证实术后少量进食可以促进胃肠道,缩短术后肠麻痹的恢复时间。

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肠道休息并不能减少并发生的发生率。

2、鼻胃管减压很长时间以来,鼻胃管减压一直是术后肠麻痹的推荐治疗,其依据和肠道休息基本相同:减少扩张肠道内的气体和胃肠道分泌液可以充分保证胃肠道休息。

因此,鼻胃管一般会保留数日,多至患者排气或肠鸣音恢复。

这段时间一般持续3-5天或者更长,取决于手术的性质和其它因素。

现在发现鼻胃管并不能促进术后肠麻痹的恢复。

对于某些患者而言,鼻胃管可以防止严重的腹胀和呕吐,因而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但是,对于95%的患者,鼻胃管并非必须。

此外,鼻胃管的常规应用会增加误吸和肺炎的危险。

除了某些特定的手术(如胃和十二指肠)和某些术后腹胀明显或顽固性呕吐的患者,目前在腹部手术后已经不推荐鼻胃管的常规应用。

传统观点强调严格卧床会降低胃肠动力,早期活动可以刺激胃肠动力,促进术后肠麻痹的恢复。

虽然术后早期活动的优点很多,并已经得到公认。

但是早期活动是否可以缩短术后肠麻痹的时间并没有被证实。

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术后早期活动可以降低术后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对于术后肠麻痹来说,过度下床行走并没有确定的治疗效果。

总之,传统的术后处理——强调肠道休息和鼻胃管减压,对于术后肠麻痹的治疗来说,并没有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并且会延长住院时间和患者的痊愈。

此外,与传统观点相反,并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和吻合口裂开。

当然,这也不代表可以如术后肠麻痹不存在一样的治疗患者,或者在胃肠道手术后早期即可以允许患者恢复正常饮食。

我们应该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强调患者的舒适性,采取新的治疗方法。

(二)新的治疗方法1、早期肠内营养: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咀嚼口香糖可以缩短腹腔镜结肠术后肠麻痹的恢复时间。

其它的研究也表明术后早期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肠内营养,并且可以缩短术后第一次排气和痊愈时间。

研究也发现对于创伤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和缩短康复时间。

因此,习惯上对于腹部大手术患者给予严格胃肠道休息,会不必要的延长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而以往认为危险的术后早期进食反而可能是有益的。

2、术后硬膜外镇痛:通过腔导管将局麻药物注入胸段硬膜外可以减轻术后肠麻痹。

其机制可能为阻断由腹部切口和内脏传入的抑制性信号,减少交感神经信号传入,增加胃肠道血流,以及局麻药物的系统性抗炎症反应作用。

在腰段则观察不到该作用,改用阿片类药物也无该作用。

一般认为,作用范围在胸段中部(T6-8)的效果较好,一般应持续至术后48-72小时。

有的医师在腹部手术后常规在胸段硬膜外腔应用布比卡因(bupivicaine),发现可以显著缩短术后肠麻痹和住院时间。

麻醉方法上,目前建议将硬膜外麻醉作为全麻的补充,术中即开始在硬膜外腔用局麻药物可以显著缩短术后肠麻痹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①便于术后镇痛,利于患者早期活动;②阻断由切口及内脏神经传入的抑制性反射通路;③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3、炎症反应:腹膜和胃肠道组织的炎症反应对术后肠麻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也有人尝试应用抗炎症反应的药物来阻断该反应。

应用非甾体类抗炎症反应(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药物(如酮咯酸,ketorolac)可以缩短术后肠麻痹的时间,其机制一部分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一部分是可以减轻手术后炎症反应。

术中给予单次的地塞米松可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也是通过相似的机制发挥作用。

此外,术后采用COX-2抑制剂镇痛,可以将阿片类药物的量减少20-30%,从而减轻术后肠麻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