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总结2020

合集下载

中国药典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国药典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我国药典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法1.引言我国药典2020版本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是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工具。

微生物限度指的是药品中的微生物数量的限定,包括细菌、酵母和霉菌等。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执行对于药品的生产和使用至关重要,它能够保证药品在生产、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受到微生物污染,从而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2.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内容和流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主要包括取样、制备试液、接种培养和菌落计数等步骤。

首先要进行取样,从样品中取得代表性的样品;然后是制备试液,将取得的样品溶解或稀释;接下来是接种培养,将制备好的试液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最后是菌落计数,根据培养后的菌落数量来确定微生物的限度。

3.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意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药品中微生物数量的合理范围内,防止药品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药品变质、降解或产生毒性。

采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可以杜绝因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医源性感染,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对我国药典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是药品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和药品的治疗效果。

我国药典2020版本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做了全面更新和完善,包括对检查方法、标准和限度值的详细规定和说明,这对于药品的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生产和监管中,执行我国药典2020版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将有助于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患者的用药权益,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5.总结我国药典2020版本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是药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执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药品中微生物数量,防止药品因微生物污染而造成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我国药典2020版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更新和完善,将为药品生产和监管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在实践中要严格执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的用药权益。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是指利用生物学和化学原理,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1. 双盲分离法
双盲分离法是指将待分类的微生物样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于实验,一组用于对照。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然后通过分离技术将两种培养基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

通过双盲分离法可以消除实验者的主观因素,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2. 形态学鉴定法
形态学鉴定法是指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对其分类进行鉴定的方法。

常见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包括细胞壁结构、细胞骨架、鞭毛、伪足等特征。

通过比较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可以初步确定其分类方向。

3. 基因组学鉴定法
基因组学鉴定法是指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对其分类进行鉴定的方法。

基因组学鉴定法可以通过比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确定其属于同一类微生物的不同亚种。

该方法对于复杂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非常有用。

4. 代谢谱鉴定法
代谢谱鉴定法是指通过分析微生物代谢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对其分类进行鉴定的方法。

代谢谱鉴定法可以确定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物,从而确定其分类方向。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许多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如免疫学鉴定法、荧光
法、PCR法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精度和效率。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壹、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主要是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进行观察,直观地了解细菌在形态结构上特性,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

2、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叫菌落(colony)。

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有很大差异,而同壹种的细菌在壹定条件下,培养特征却有壹定稳定性。

,以此能够对不同微生物加以区别鉴定。

因此,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壹项重要内容。

1)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内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仍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

在液体培养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

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

2)霉菌酵母菌的培养特征:大多数酵母菌没有丝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和细菌的很相似,只是比细菌菌落大且厚。

液体培养也和细菌相似,有均匀生长、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

霉菌有分支的丝状体,菌丝粗长,在条件适宜的培养基里,菌丝无限伸长沿培养基表面蔓延。

霉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都常带有不同颜色,因而菌落边缘和中心,正面和背面颜色常常不同,如青霉菌:孢子青绿色,气生菌丝无色,基内菌丝褐色。

霉菌在固体培养表面形成絮状、绒毛状和蜘蛛网状菌落。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俩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俩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总结2020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总结2020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总结2020微生物鉴定技术新技术新方法32、1 细胞壁组分分析32、2 红外光谱IR32、3 气相色谱GC4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42、5 质谱分析MS43 微生物鉴别方法传统方法在传统的分类鉴定中,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血清学反应、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等。

在鉴定时,我们把这些依据作为鉴定项目,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鉴定工作。

1、1 细菌微菌落技术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及其它特征与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如代谢类型、分裂方式、繁殖速度等有密切关系。

肉眼所见菌落,即大菌落是由大量的菌体紧密堆积而成,有不少生物学特性不能辨别;微菌落则是指细菌生长繁殖早期在固相载体上形成的只能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细菌集落。

与大菌落相比,微菌落边缘及中央有明显不同的表形特征。

可据此对微生物的种类进行鉴定。

缺点:受操作人员主观性影响大。

(1)细胞形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外形大小、形状、排列等,细胞构造,革兰氏染色反应,能否运动、鞭毛着生部位和数目,有无芽孢和荚膜、芽孢的大小和位置,放线菌和真菌的繁殖器官的形状、构造,孢子的数目、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特征等。

(2)群体形态群体形态通常是指以下情况的特征:在一定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特征,包括外形、大小、光泽、黏稠度、透明度、边缘、隆起情况、正反面颜色、质地、气味、是否分泌水溶性色素等;在一定的斜面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苔特征,包括生长程度、形状、边缘、隆起、颜色等;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经穿刺接种后的生长情况;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包括是否产生菌膜,均匀浑浊还是发生沉淀,有无气泡,培养基的颜色等。

如是酵母菌,还要注意是成醭状、环状还是岛状。

1、2 生理生化反应特征(1)利用物质的能力包括对各种碳源利用的能力(能否以CO2为唯一碳源、各种糖类的利用情况等)、对各种氮源的利用能力(能否固氮、硝酸盐和铵盐利用情况等)、能源的要求(光能还是化能、氧化无机物还是氧化有机物等)、对生长因子的要求(是否需要生长因子以及需要什么生长因子等)。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微生物分类鉴定是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和分类。

准确地鉴定和分类微生物对于了解其生态学、分子进化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应用于医学、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1.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最传统和常用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通过观察微生物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结构特征、胞壁形态等来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例如,革兰氏染色可以用于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芽孢形态特征可以用于区分芽孢杆菌属和其他杆菌属等。

2.生理生化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是通过微生物对不同生理生化试验的反应特征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常用的试验包括碳源利用试验、氧需求性试验、双氧水试验、酸碱度试验等。

例如,氧需求性试验可以区分厌氧菌和好氧菌;双氧水试验可以区分产气乳杆菌和其他乳杆菌属。

3.免疫学鉴定法:免疫学鉴定法是通过检测微生物产生的抗原或对抗原的反应来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包括血清学鉴定、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电泳等。

例如,通过检测微生物产生的特定抗原来诊断细菌感染。

4.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核酸序列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序列分析、比较基因组学等。

例如,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以用于鉴定和分类细菌。

此外,还有一些综合鉴定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质谱分析、流式细胞术等。

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各具特色,能够提供更准确和细致的分类信息。

总之,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鉴定方法。

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微生物检测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了解并掌握各种微生物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微生物检测的常见方法。

一、直接显微镜检测法直接显微镜检测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微生物形态、数量和活性等特征,从而进行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但缺点是准确度较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二、分离培养法分离培养法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然后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通过观察菌落的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这是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检测周期较长,操作较为繁琐。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法1.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微生物的基因片段,从而实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微量微生物的检测。

2.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在PCR反应过程中,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监测目标基因的扩增情况。

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定量准确性,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领域。

3.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通过对微生物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信息,从而实现微生物的鉴定和分类。

该方法准确性高、检测范围广,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四、免疫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进行微生物检测。

常见的方法有: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抗原或抗体的固定、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酶标记的检测,实现微生物的检测。

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2.免疫荧光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微生物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实现微生物的检测。

该方法操作简便、速度快,但灵敏度相对较低。

五、生物传感器检测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法是将生物识别元件(如抗原、抗体、酶等)与传感器结合,通过检测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反应,实现微生物的快速、灵敏检测。

中国药典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

中国药典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

中国药典2020微生物限度检查【原创实用版】目录1.2020 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概述2.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的检查要点3.微生物限度计数及耐胆盐革兰阴性菌4.药典委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草案5.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6.美国药典 USP 微生物限度检查正文2020 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概述2020 版《中国药典》是药品质量标准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包含了关于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详细规定。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为了确保药品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微生物污染,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 2020 版《中国药典》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进行概述。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的检查要点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2020 版《中国药典》的规定,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菌种及菌液制备:需要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等菌种进行培养,确保培养物的活性和纯度。

2.培养条件:在 35℃的条件下,将新鲜培养物用 pH7.0 的 0.9% 无菌氯化钠溶液进行处理。

3.计数方法:采用适当的计数方法对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如平板计数法等。

微生物限度计数及耐胆盐革兰阴性菌2020 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限度计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计数。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药典委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草案近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了《凡例》、《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等 5 份国家标准草案。

这些草案对于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用于检查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耐热菌总数、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

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1. 菌落计数法:通过将微生物样品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形成可见的菌落,通过计算菌落数量来估计微生物浓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细菌和真菌的定量分析。

2. 涂片染色法:将微生物样品涂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染色、清洗等步骤,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这种方法常用于细菌的形态观察和分类鉴定。

3. 荧光染色法:利用荧光染料对微生物细胞进行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荧光染色法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高、专一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微生物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4. 核酸分子检测法:通过提取微生物的核酸(DNA或R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扩增、检测和分析,可实现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优点。

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检测微生物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实现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ELISA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感染病的诊断和监测。

6. 生物发光法:利用微生物产生的生物发光反应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微生物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

生物发光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可线性范围宽等优点,适用于对微生物污染的快速检测。

7. 侵袭性检测法:通过无菌操作将微生物接种至实验动物体内,通过观察动物的病理变化和死亡情况来评价微生物的毒力和致病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8. 培养法:通过将微生物样品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一定时间的培养,通过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和变化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总结2020
微生物鉴定技术新技术新方法
32、1 细胞壁组分分析
32、2 红外光谱IR
32、3 气相色谱GC
4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
42、5 质谱分析MS43 微生物鉴别方法传统方法在传统的分类鉴定中,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血清学反应、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等。

在鉴定时,我们把这些依据作为鉴定项目,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鉴定工作。

1、1 细菌微菌落技术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及其它特征与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如代谢类型、分裂方式、繁殖速度等有密切关系。

肉眼所见菌落,即大菌落是由大量的菌体紧密堆积而成,有不少生物学特性不能辨别;微菌落则是指细菌生长繁殖早期在固相载体上形成的只能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细菌集落。

与大菌落相比,微菌落边缘及中央有明显不同的表形特征。

可据此对微生物的种类进行鉴定。

缺点:受操作人员主观性影响大。

(1)细胞形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外形大小、形状、排列等,细胞构造,革兰氏染色反应,能否运动、鞭毛着生部位和数目,有无芽孢和荚膜、芽孢的大小和位置,放线菌和真菌的繁殖器官
的形状、构造,孢子的数目、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特征等。

(2)群体形态群体形态通常是指以下情况的特征:在一定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特征,包括外形、大小、光泽、黏稠度、透明度、边缘、隆起情况、正反面颜色、质地、气味、是否分泌水溶性色素等;在一定的斜面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苔特征,包括生长程度、形状、边缘、隆起、颜色等;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经穿刺接种后的生长情况;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包括是否产生菌膜,均匀浑浊还是发生沉淀,有无气泡,培养基的颜色等。

如是酵母菌,还要注意是成醭状、环状还是岛状。

1、2 生理生化反应特征(1)利用物质的能力包括对各种碳源利用的能力(能否以CO2为唯一碳源、各种糖类的利用情况等)、对各种氮源的利用能力(能否固氮、硝酸盐和铵盐利用情况等)、能源的要求(光能还是化能、氧化无机物还是氧化有机物等)、对生长因子的要求(是否需要生长因子以及需要什么生长因子等)。

(2)代谢产物的特殊性这方面的鉴定项目非常多,如是否产生H2S、吲哚、CO
2、醇、有机酸,能否还原硝酸盐,能否使牛奶凝固、冻化等。

(3)与温度和氧气的关系测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以及它的最适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对氧气的关系,看它是好氧、微量好氧、兼性好氧、耐氧还是专性厌氧。

1、3 生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主要包括它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寄生还是共生,寄主范围以及致病的情况)。

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pH情况、水分程度等)、渗透压情况(是否耐高渗、是否有嗜盐性等)。

1、4 血清学反应很多细菌有分相似的外表结构(如鞭毛)或有作用相同的酶(如乳酸杆菌属内各种细菌都有乳酸脱氢酶)。

虽然它们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各异,但在普通技术下(如电子显微镜或生化反应),仍无法分辨它们。

然而利用抗原与抗体的高度敏感特异性反应,就可用来鉴别相似的菌种,或对同种微生物分型。

用已知菌种、型或菌株制成的抗血清,与待鉴定的对象是否发生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鉴定未知菌种、型或菌株。

该法常用于肠道菌、噬菌体和病毒的分类鉴定。

利用此法,已将伤寒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菌分成数种菌型。

1、5 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异性的生化反应底物、抗体、荧光反应底物、酶反应底物等,可使目标培养物的选择、分离、鉴定一次性完成。

如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
BP+RPF(兔血浆+纤维蛋白原)培养基,可在24h内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

1、6 微量多项实验鉴定系统该系统的原理是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的结果,所进行的数码分类鉴定。

它是针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配制各种底物、培养基、试剂等,分别微量加入各个分隔室中,冷冻干燥脱水或不干燥脱水,各分室在同一
塑料条或板上构成检测卡。

在未知菌加入其中检测后,通过查检索表或直接输入计算机得到鉴定结果。

最短甚至能在2-4h出结果。

微生物多项鉴定技术优点突出,能快速、敏感、准确、重复性好的鉴定微生物,缺点是各系统差异较大,有的价格昂贵,有的个别反应不准。

但毫无疑问,它是微生物鉴定技术向快速、简易和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 微生物鉴别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3、1分子生物学技术以上几种都是应用细菌的表现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化、血清等)进行鉴定。

虽然这种方法很成功,但对分相似的细菌却难以区别。

进二年来,核酸技术应用于分类鉴定已成为发展趋势。

3、2 PCR技术PCR技术采用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性DNA片段,再通过扩增产物来识别细菌。

由于PCR灵敏度高,理论上可以检出一个拷贝的基因,因此在细菌的检测中只需短时间增菌甚至不增菌,即可通过PCR进行筛选,节约了大量时问,但PCR技术缺点:增菌培养基成分和其他微生物DNA对Taq酶具有作用,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假阴性;微量的外源性DNA进入PCR后可以引起无限大产生假阳性结果;扩增过程中有一定的装配误差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3、3 基因探针技术基因探针技术利用具有同源性序列的核酸单链在适当条件下互补形成稳定的DNA RNA或DNA DNA链的原理,采用高度特异性基因片段制备基因探针来识别细菌。

基因探
针的优点是减少了基因片段长度多态性所需要分析的条带数。

如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基因探针检测系统,30min完成微生物的确证试验,基因探针的缺点是不能鉴定目标菌以外的其他菌。

3、416S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16S 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子鉴定方法,16SrDNA基因的扩增需要细菌染色体DNA作为模板。

目前建立了1种新的快速高效的细菌染色体DNA提取方法,整个提取过程仅耗时2min,从而使得细菌的快速鉴定成为可能。

当前制药企业中应有较多的是表型鉴定的一些系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微生物鉴定正经历由表现型向基因型鉴定转变的过程。

近年来兴起的基因探针技术及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将从根本上改变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陈艳、微生物鉴定方法的比较[J]-中国水产、xx(1)、[2]夏菠,周传云,张庆芬等、开菲尔中菌种分离与鉴定方法初探[C]、xx、[3]苏德模,马绪荣、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xx、01(1)、[4]吴清平,周艳红,蔡芷荷、卫生微生物特异性显色培养基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xx,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