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黑水滩河堤防勘察报告解剖

合集下载

[山东]上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勘察报告

[山东]上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勘察报告

1 概述1.1 工程概况xxxx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其拟xxx河综合治理工程进行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委托单位提供1:2000总平面图(电子版)一份。

由于场地原因,本次工程共完成了勘探点50个,根据已完成的勘探点编写本报告提供。

xxxx河综合治理工程主要位于xxxxx处内,xxx河为东西向河流,西起上庄村,东至镰湾河,沿途经过新建高中南侧,穿过南下庄村,西南辛安村南,东小庄村南,台头村南,蜊汊泊村北,港头藏村南,港头李村、港头刘村和港头陈村北,最后经镰湾河入海.全长12公里,河床平均宽50米,径流面积17.4平方公里,干流坡降为14%。

百年一遇防洪流量为580立方米/秒。

上游源短流急,侧向切割严重,系季节性主要防洪河道。

本次勘察报告提供0+000(上庄村)~2+700(海尔大道西侧)段勘察资料,全长约2.7公里。

设计桥结合坝2座,分别位于1+519处、2+508处;单纯桥梁2座,分别位于0+435处、1+112处。

1.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及勘察依据1.2.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质、地貌和岸坡微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2)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层结构特征、各岩土层的性质和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地基和岸坡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进行计算与评价;(3)查明沿线各地段的松软地层,可能产生流沙、潜蚀和地震液化地层的分布范围、埋深及厚度,并应着重查明水陆交界部位常见的基岩风化层的分布范围、埋深、厚度及其工程地质特性;(4)查明沿线各地段存在的回填土、杂填土的分布范围、厚度及其性质,吹(回)填方法与年代;(5)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发展趋势及其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整治措施的建议和防治工程设计所需参数;(6)查明沿线各地段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地层的渗透性(透水层的颗粒组成、渗透系数等),地表水位及其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关系;(7)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堤岸材料的腐蚀性;(8)根据堤岸的类别和基础型式,提供各项基底稳定性验算所需参数,并提出合理的基础方案、地基处理方法和施工方案的建议;(9)提供本地区标准冻土深度。

县城南部下阳朗河河道整治工程勘察报告材料初设补充(0)

县城南部下阳朗河河道整治工程勘察报告材料初设补充(0)

县城南部下阳朗河河道整治工程勘察报告材料初设补充(0)3 工程地质3.1前言3.1.1概述(少量内容一段话)息烽县城南段河道治理工程是为解决的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河流大致平行,成羽状由南至北注入乌江。

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有:息烽河、九庄河、雨淋河、瓮桶河、养龙司河、猫场河、头道河、三田河、小鹿窝河、永靖河、小桥河、阳朗河、温泉河共13条。

息烽河、九庄河、雨淋河、瓮桶河、养龙司河、猫场河是乌江支流。

息烽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头道河、三田河、小鹿窝河、永靖河、小桥河、阳朗河是息烽河支流,本次治理河道为阳朗河。

阳朗河分上阳朗和下阳朗。

上阳朗河是息烽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息烽县梨安乡大关冲(发源地海拔高程1504m),自南向北流经响水河、中寨,在萝卜洞附近成为伏流,于冤家洞出露为明流后,经山水寨,汇纳红马支流后再经上坝河、阳朗坝,于鸦米寨落水洞潜入地下,在后坝出露明流约1km,然后自猴儿山暗河出露汇入息烽河。

下阳朗河位于息烽县永靖镇南面的下阳朗,发源于息烽县城南东面的三叉河,自东向西流至硬寨,然后变成南西方向,在麻窝田穿过川黔铁路及210国道,进入下阳朗,流至西门湾河流由南往北流经半边街、县城,穿过息烽县城后河流折向西流,在葫芦水汇入息烽河。

3.1.2任务由来及前期工作情况《贵州省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报告》中对息烽县城的河道是采取分段治理,规划治理的下阳朗河位于县城南部,属永靖河上游,河段从三岔沟公路桥至半边街。

2008年12月受贵阳市政府、县水电局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息烽县城南部下阳朗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

根据及相关规范,开展了下阳朗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

并与2008年12月底通过市局组织的审查。

2010年4月,项目业主根据资金下达情况与设计单位协商后明确了本次主要设计内容为:县城南段下阳朗河段进行河道(铁路桥-半边街)治理设计,并于2010年12月通过审查。

贵州水利厅以黔水计(2010)93号文批准治理下阳朗河1.6km,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批准治理的河段已由县住建局组织开发单位建设完工。

岩头寨河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分解重点

岩头寨河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分解重点

HXZPDI 乙级第181102-ky号湖南省古丈县草塘河岩头寨镇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2年5月湖南省古丈县草塘河岩头寨镇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测单位:湘西自治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证书编号:乙级第181102-KY号院长:总工:室主任:项目负责:审查:校核:编写:参加人员:日期:2012年05 月正文目录1 前言 (3)1.1 工程概况 (3)1.2工程勘察范围及工作量 (4)2 工程地质概况 (4)2.1地形、地貌 (4)2.2 地层岩性 (4)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5)2.4 水文地质条件 (6)2.5 不良地质现象 (6)3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6)3.1 已建堤防现状 (6)3.2 未建堤防堤岸现状 (7)3.3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7)3.4 堤基和堤防工程地质评价及分类 (7)4 河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5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12)6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建议 (12)6.1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2)6.2 建议处理措施 (12)7 建议地质参数 (12)8 天然建筑材料 (14)8.1土料 (14)8.2 砂砾石料 (14)8.3 石料 (14)9 结论及建议 (14)9. 1 结论 (14)9.2 下一步工作建议 (15)湖南省古丈县草塘河岩头寨镇河段治理工程附图目录湖南省古丈县草塘河岩头寨镇河段治理工程附件目录1.1 工程概况古丈县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10°3′~110°9′,北纬109°34′~110°32′(见右侧插图)。

草塘河流系沅水支流二级支流,发源于古丈县五里坡,流经古丈县梓木坪村、野竹坪村、洞坪村,在草塘村与岩头寨河交汇形成酉溪河,于沅陵县清水坪流入花池河。

两岸山体陡峻浑厚,河床为“V”字型河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防洪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防洪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某市###河近期治理工程###河镇上游段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初步研究阶段)某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二〇二〇年七月某市###河治理(二期)工程###河镇上游段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初步设计阶段)批准:审定:审查:校核:项目负责:报告编写:参加人员:目录前言 (1)1.区域地质概况 (6)1.1.地形地貌 (6)1.2.地层岩性 (6)1.3.地质构造及地震 (7)1.4.物理地质现象 (8)1.5.水文地质条件 (8)2.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10)2.1.###河左岸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10)3.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17)3.1.地质概况 (17)3.2.工程地质条件条件及评价 (18)4.天然建筑材料 (22)4.1.粘土料 (22)4.2.砂砾料 (25)4.3.块石料 (25)结论及建议 (27)结论 (27)建议 (28)前言⒈工程概况及自然地理条件拟新建的某市###河上游左岸防洪工程位于某市###河镇东南部,治理段河流两岸分布有大面积农田,左侧毗邻301国道和滨洲铁路,右侧与G10紧邻,工程建设很有必要。

本次拟治理河段上游起点位于###河镇三道村###河桥、下游终点为###河镇东201国道###河大桥,拟治理长度3030m,本次治理拟新建涵闸3座,堤防结构形式拟定为土堤加防浪墙。

本次治理###河段两岸现状无堤防,拟建成后河流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

###河镇位于某市阳明区,地处牡丹江右岸,西部与某市区隔江相望,201国道与301国道在此相交,交通便利,###河镇现有人口 4.7万人,行政面积269.5km2。

工程地理位置座标为:东径:129°42′00" ~129°43′55"北纬:44°33′28" ~44°35′17"防洪工程效益见表1。

表1 防洪效益表###河为牡丹江右岸一级支流,地处“U”型山间河谷,###河自东向西在在###河镇汇入牡丹江。

黑湾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黑湾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黑湾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汇报一、序言1.1工程概况拟建黑湾大桥位于永顺县境内,为跨越山谷桥梁。

桥梁中心桩号为K6+642.6,桥梁全长152.00m,孔数及孔径(孔-m):(7×20)m;桥梁旳上部构造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箱梁,下部构造桥台及基础拟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桥墩及基础为柱式墩、桩基础。

1.2勘察措施及完毕旳工作量桥址工程地质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措施。

根据设计规定,在桥址处共布置钻孔2个;工程地质调绘采用1: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完毕实物工作量见表1-1。

完毕实物工作量表表1-1二、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桥址区属侵蚀溶蚀低山区地貌,桥址跨越“V”形山谷,山谷基岩出露,两侧地形较陡。

2.2地层岩性根据地质调绘及钻孔资料,桥址区表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基岩为寒武系上统耗子沱群白云质灰岩(∈3hz)。

地层岩性特性如下:①-1填筑土(Q4ml):杂色,为修筑路基所用旳碎石土和路面旳沥青,厚度一般为0.4~0.6m。

①-2素填土:深灰色、灰黑色,松散,稍湿,重要由粘性土构成,含较多植物根茎及砂、碎石,厚度为0.2~0.3m。

⑦-1中风化白云质灰岩(∈3hz):灰色、灰白色,隐晶质构造,中至厚层状构造,重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岩层产状为1600∠150,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局部为短柱状,锤击声较清脆,岩质较硬。

该层全场地分布,本次钻探揭发厚度为26.80~31.50m,未揭穿。

2.3地质构造区域地质构造特性:桥位在区域上属于新华夏系第三复式隆起地带旳桑植~石门早~晚期新华夏系褶断带,其于花垣~大庸~慈利华夏式断裂带以北,发育于震旦系至三叠系中,呈左型雁列旳褶皱群。

据区域地质资料,桥址区无区域性断裂通过,重要为构造裂隙,发育程度为较发育~发育,其中延伸较长旳构造节理重要有三组:(1)1800∠800,宽度一般为1~3mm,无充填物,裂隙面为平面形,较平坦,干燥,延伸 3.0~8.0m,2~3条/米;(2)2650∠650,宽度一般为1~3mm,无充填物,裂隙面为平面形,较平坦,干燥,延伸5.0~8.0m,2~3条/米;(3)1600∠150,宽度一般为2~5mm,无充填物,裂隙面为平面形,较平坦,干燥,延伸较长,3~4条/米。

三圣黑水滩河堤防勘察报告

三圣黑水滩河堤防勘察报告

三圣黑水滩河堤防勘察报告【摘要】本报告对三圣黑水滩河堤防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评估,总结了堤防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该河堤防的勘察,我们发现了堤防的强度不足、河床淤积、植被覆盖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固和维护措施,以确保河堤防的稳定和安全。

【引言】三圣黑水滩河堤防作为当地防洪抗灾的重要设施,其安全稳定性对于保护周边的居民和农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该河堤防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加固和维护方案,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对三圣黑水滩河堤防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和评估。

【一、勘察目标】1.评估河堤防的强度和稳定性。

2.分析河床淤积和漂浮物对堤防的影响。

3.调查堤防植被的状况和覆盖率。

4.研究降低河堤防受损风险的措施。

【二、勘察过程】1.对河堤防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勘测,测量河堤的高度和宽度。

2.使用地质勘测仪器对河堤进行了地质力学性质的测试,评估了其强度和稳定性。

3.对河床进行了清淤勘测,分析了淤积情况对堤防的影响。

4.对堤防上的植被进行了调查,评估了植被的种类和覆盖率。

【三、勘察结果】1.河堤防的高度和宽度符合相关规范,但存在一定的强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强流冲击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2.河床淤积情况较为严重,淤积物增加了河堤防后方的压力,需要及时清淤以减轻堤防的负荷。

3.堤防上的植被种类较单一,覆盖率不足,无法有效固土保持,容易导致侵蚀和坍塌。

【四、解决方案】1.加固河堤防的建议:a.通过加固堤坝底部和侧壁的石块堆砌加强其稳定性。

b.增加堤顶的宽度以增加抵御冲击力的能力。

2.清淤的建议:a.定期对河床进行清淤,减少淤积物的负荷。

b.加强河床的维护和疏浚,保持河道的通畅。

3.植被改善的建议:a.引进多样化的植被,增加植被的种类和覆盖率。

b.建立植被维护管理机制,定期修剪和补充。

【五、结论】通过对三圣黑水滩河堤防的勘察和评估,我们发现了堤防的强度不足、河床淤积和植被覆盖不完善等问题。

泻洪工程现场勘察报告

泻洪工程现场勘察报告

泻洪工程现场勘察报告一、引言根据合同要求和相关规定,我方组织了专业技术团队对泻洪工程现场进行了详细勘察和调查。

本报告旨在准确记录现场情况,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分析,以便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概况泻洪工程位于XX省XX市XX县,总面积约XXX平方米,主要任务是解决该区域汛情多发、水患严重的问题。

该项目规划包括XX 个建筑物、XX条泻洪渠等主要构筑物。

三、现场勘察1. 位置和土地利用泻洪工程位于XX地,周边主要为农田和居民区,周边道路便捷,交通条件良好。

工程占地主要为农耕地和一小部分建筑用地,对周边居民和土地利用状况无重大影响。

2. 水文地质条件经对现场地质进行勘察,发现工程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地质层次清晰,无明显隐患。

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数据显示,工程地下水位普遍维持稳定,有利于规划和施工。

3. 土壤和地形状况土壤类型主要为黏土和沙土,土质稳定,承载力较高,可满足工程施工和运营的要求。

地形起伏适中,有利于泄洪,对工程影响较小。

4. 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工程周边水资源较为丰富,且流经区域的河流水质良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周边生态环境,避免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勘察结果分析1. 工程可行性综合考虑了地理、地质、水文等方面因素,对泻洪工程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

根据勘察结果显示,该项目符合设计要求,工程施工可行,有利于解决该地区的水患问题。

2. 施工方案建议针对现场勘察结果,建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土壤保护,合理利用土方资源,避免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应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水患情况,确保工程安全。

五、结论经过现场勘察和数据分析,本次泻洪工程的建设条件良好,符合设计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

我方建议按照勘察结果制定施工方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水患问题。

六、参考文献[1] xxx[2] xxx(以上为泻洪工程现场勘察报告范例,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河周边地区的勘察报告

河周边地区的勘察报告

成都市下河心村船舶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1、序言1.1工程概况成都市府南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拟在成都市东郊兴建成都市下河心村船舶基地。

该基地由1幢2F的船舶基地及其配套设施和船闸等组成,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19314m2,其中船舶基地建筑面积为878 m2,闸房建筑面积为98 m2,基础埋深待定。

船闸基础开挖深度在自然地坪下约4.0m。

受成都市府南河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院于2005年7月承担了该工程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成都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负责该工程的设计工作并提出了本次详细勘察的技术要求。

1.2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目的主要是:(1)查明建筑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对场地稳定性进行评价。

(2)查明工程地质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重点查明卵石层中软弱夹层及基岩中软岩的分布范围及厚度,评价地基土的均匀性及各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基础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3)调查工程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岩土体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水位,以及地下水水质,并对腐蚀性作出评价,重点查明可能导致强烈漏水和船闸基底渗漏带的具体位置。

(4)对场地的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及船闸防渗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3岩土工程勘察依据(1)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2)国家或行业、地方现行技术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1~3.1.4条,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和地基等级均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工程地质3.1绪言3.1.1 工程概述黑水滩河三圣镇段综合治理工程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三圣镇境内(即三圣镇场镇边缘西侧),工程主要任务以防洪、河道整治、排污和生态修复为主。

场地大部与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见交通位置图3.1-1)。

图3.1-1 黑水滩河三圣镇段综合治理工程交通位置图 治理河段主要为黑水滩河三圣镇河段主干流,拟建工程沿河道两岸布置,工程堤线起始于三圣镇大石桥(人行桥)(即三圣镇镇政府西北侧约300m 处)上游200m 处,终止于下游观音桥处,轴线全长约1.494km ;治理河段护岸总长3.166km 。

拟采用护脚挡墙+生态护坡的堤型。

2011年7月下旬,受业主委托,我方承担了黑水滩河三圣镇河段综合治理工程1:400 000图例城、镇高速公路铁路河流省界图 1的勘测工作。

3.1.2 勘察的目的和任务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及设计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具体任务是:1)查明河道两侧岸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两岸坡的现状,对岸坡稳定等问题作出评价。

2)查明各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建筑物基础形式、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质资料与建议。

3)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判定环境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判明场地岩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参数。

5)查明场地是否存在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若存在致灾地质体,应查明性状、规模、破坏机制、诱发因素等,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6)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7)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8)选择合理的地基持力层,对基础型式选择提出建议。

9)提出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建议。

3.1.3 执行的规范及技术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DL/T5050-2000);《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试行)》(SDJ19-7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

参照执行的规程规范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3.1.4 勘探工作量根据勘察工作目的和规程规范以及设计的要求,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查与工程地质测绘、钻探、钎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综合勘探手段进行。

具体勘察工作布置如下:沿河道两岸纵剖面和横剖面布置勘探线,钻孔间距100m~150m;钻孔之间沿纵剖面布置钎探孔;并结合工程地质测绘成果以查明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经过前期准备工作,我方于2011年7月29日~2011年8月7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8月20日提供勘察成果资料。

工作量布置详见《重庆市北碚区黑水滩河三圣镇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平面图》,完成的工作项目及工作量见表3.1-1。

表3.1-1 黑水滩河三圣镇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勘察工作量表正3.2 区域地质概况3.2.1 地形地貌工程区属低山~丘陵地貌,以丘陵地貌为主。

受区域构造控制,中低山多呈北北东向排列,河流亦具北北东的纵向河谷特征。

馒头形矮丘与舒缓的浅沟及较开阔的平地相间分布,丘陵此起彼伏,山顶高程一般低于390m,仅观音峡冲断背斜核部地层所形成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山脉高程达800m左右,一般山顶与谷地相对高差在100m~300m,为狭长的背斜夹宽阔的向斜。

属构造剥蚀、侵蚀地貌。

3.2.2 地层岩性工程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Q4);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中统沙溪庙组(J2s ),中下统珍珠冲组、自流井组、新田沟组(J1z-2X);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中统雷口坡组(T2l),下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T1f-j);二叠系等地层。

多为陆相浅水湖盆、滨湖与湖沼相沉积,以泥岩类及砂岩等组成多轮回碎屑岩建造,仅自流井组一部分、雷口坡组、飞仙关-嘉陵江组、二叠系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其中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为工程区的主要地层。

3.2.3 地质构造工程区属扬子准地台(Ⅰ1)重庆台坳(Ⅱ1)重庆陷褶束(Ⅲ1)的华莹山穹褶束(Ⅳ2)之悦来场向斜的北西翼,其东为龙王洞背斜,西为观音峡冲断背斜。

悦来场向斜北起北碚区北偏岩镇,向南延伸至蔡家岗镇,长约35km,走向北东约30°,向斜谷较宽阔。

龙王洞背斜北起偏岩镇以东约3km,向南延伸至重庆江北,长约50km,走向约为35°。

观音峡冲断背斜北起渝北华秦镇,往南经北碚,延伸至綦江贾嗣镇,长约120km。

两背斜均为华莹山穹褶束的分支,背斜狭长不对称,构成隔挡式构造的特点(详见构造纲要图3.2-1)。

1:400 000图3.2-1 区域构造纲要图3.2.4 水文地质条件本区广泛出露中生代地层,按其岩性可分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松散碎屑堆积物三大类。

碳酸盐岩包括嘉陵江组和雷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及泥灰岩,间夹钙质页岩、页岩及砂岩;碎屑岩包括须家河组、珍珠冲组、自流井组、新田沟组、沙溪庙组、遂宁组砂岩、泥页岩及其间各种过渡类型;松散碎屑堆积物为第四系地层。

碳酸盐岩类在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过程中岩溶作用强烈,溶隙洞穴发育,工程类岩组普遍含有岩溶水,为本区富水性最好的含水类型,且以嘉陵江组最为重要。

岩溶水分布特征多呈条带状分布于背斜轴部。

碎屑岩类按其含水层特征可分为孔隙、裂隙层间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孔隙、裂隙层间水一般具有层间水性质和出露位置高的特点;基岩裂隙水广泛分布于向斜丘陵和部分低山地带,一般含水性较差,富水程度低。

松散碎屑堆积物类含水层多为孔隙潜水,其含水性受岩性控制,富水程度受堆积物位置高低和切割程度控制。

3.2.5 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区未见断层、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3.2.6 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受区域构造控制,区域地层总体呈北北东向分布。

工程区岩层走向在N30°~60°E,倾角40°~50°,断裂构造不发育,无次级褶曲分布。

近期构造运动以大面积较弱的间歇性上升为主,上升幅度较小,属相对稳定区。

据查,区内只有弱震记载,较强地震发生在近邻。

如1846年(清道光26年),阆中地震,震级5.5级;1973~1974年,宣汉、达县、渠县一带有震级2.4~4.3级地震;20世纪80年代末期渝北统景发生约5.0级地震。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版)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01年版)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3 河道沿线工程地质条件3.3.1 地形地貌黑水滩河三圣镇河段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嘉陵江一级支流黑水滩河中游,河流明显受构造控制,在本工程区总体为NNE~SSW呈“S”型流向,属较为开阔平缓的“U”型纵向河谷。

场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本工程左岸地形平坦,上游段多农田分布,中、下游段为三圣镇街道和居民区,地表高程在270m左右;河道较为开阔,宽10m~30m,深4m~7m,河床高程一般在264m~262m;右岸地形稍有起伏,其中右岸上游段为坡地,坡度一般10°~25°,地表高程270m~280m,中段地形平坦,为一宽阔的平地,地表高程271m左右;下游段为坡地,坡度一般10°~35°,地表高程268m~280m。

3.3.2 地层岩性场地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l)、冲积层(Q4al)、残坡积层(Q4e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

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4ml):杂填土灰褐色、杂色,主要成分为建筑开挖后的碎块石土夹水泥块、砂土和砖块等建筑弃碴和生活垃圾,松散堆积,堆填时间小于3年。

主要分布于两个地方:一是分布于桩号K0+216m~K0+284m右岸,主要为建筑弃碴,最大厚度1.8m~2.5m,结构松散;二是分布于桩号K1+500m左岸上游20m至下游50m的堤线范围内,主要为建筑弃碴和生活垃圾,最大厚度2.5m左右,结构松散。

2)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砂、砾石土灰褐色,砾石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等,多呈亚圆状,粒径5mm~20mm不等,颗粒多呈强风化状~中风化状,细砂充填,级配中等,松散,稍湿。

主要分布于河床表层和河道右岸泄洪洞进出口段,厚度1.0m~3.0m,其中ZK15揭露厚度为1.6m。

3)第四系冲积层(Q4al):粉质粘土、细砂土、砂质粘土为主,偶夹淤泥质粉质粘土主要为粉质粘土、细砂土及砂质粘土组成,偶夹淤泥质粉质粘土。

一般组合方式从上至下依次为:粉质粘土、细砂土、砂质粘土,局部在细砂土和砂质粘土之间偶夹淤泥质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黄褐色~深灰色,软塑~可塑状,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堤基沿线分布广泛,一般厚2m~5m,最大厚度8.52m(ZK19)。

细砂土:灰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纪配中等,颗粒呈棱角状,湿,松散,夹少量粘粒。

堤基沿线分布广泛,一般厚1.5m~4m,最大厚度7.5m (ZK13)。

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褐色~深褐色,软塑~可塑状,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腐殖质,局部夹腐烂的植物根块,稍有臭味。

沿线少有分布,主要揭露于右岸泄洪洞进出口与主河道交汇处,其中泄洪洞进口段的ZK4揭露于孔内4.6m~5.8m、7.3m~10.4m,在泄洪洞出口段的ZK15揭露于6.3m~7.7m,分布不均匀。

砂质粘土:灰褐色,软可塑状,摇振反应中等,刀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砂质含量约20%~25%,主要为细砂。

堤基沿线分布广泛,一般厚2m~4m,最大厚度9.3m(ZK20)。

edl):粉质粘土4)第四系残坡积层(Q4黄褐色,可塑~硬塑状,无摇振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一般厚0.5m~3.0m,最大厚度为7.6m(ZK9),主要分布于河道左岸中上游段(K0+000m~K0+660m)及右岸中下游段(K1+000m~K1+500m)岸坡上。

5)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和灰白色砂岩。

砂岩主要分布于右岸斜坡陡坎、陡崖区域,泥岩主要分布于宽阔平缓的河道附近沿线覆盖层以下,河道沿线地表无基岩出露。

泥岩呈紫红色,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中厚层状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