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共15页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为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慑动观念和辩证观念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1.症、证、病的概念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

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其临床表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

其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它标志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

如“脾阳虚证”,其病位在脾,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

这样,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病势之虚,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脾阳虚证”。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了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

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同。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C5.C二、多项选择题6.BCDE7.BC8.ACE9.ABCDE 10.ABCD 11.ABCD三、填空题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

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论治概述3

辨证论治概述3

是病位、病性、病因、 是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反映。
二、病、证、症的关系 症(Symptom)
即症状和体征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二、病、证、症的关系
证与病
• 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 证: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机 病势 表 证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风寒 风热 肌表肺卫 寒 热 风寒袭表 风热袭表 邪正俱盛, 邪正俱盛,交争剧烈
辩证与辨证
辨证 辨: 分别,分析,明察 分别,分析, 证: 用人物、 (1)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 (2)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 凭据,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meanings
辨证 [discriminate] :
辨析考证。 (1) 辨析考证。 辨白引证。 (2) 辨白引证。辨,通“ 辩 ”。
第八章
辨证论治概述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疾病诊治方面: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既看到疾病发展的全过 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程,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以西医诊断为纲, 以西医诊断为纲,中医辨证为目
从现今临床看辨证论治的不足之处
无证可辨、 (一)无证可辨、施治亦难 (二)辨证的误差性和不确切性 (三)辨证论治有时寓有某些方面的不彻底性

辨病与辩证

辨病与辩证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Disease Diagnosing)与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施以治疗。

但中医学临床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

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的概念尚未从病中分化出来,当时就是以“病”作为辨析目的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进行。

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

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病为辨治目的的“专病”性著作,如刘完素的《三消论》、熊笏的《中风论》等。

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辨病”思维。

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病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

因此,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的。

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的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可能从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去认识其相应机能的失常,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原来的与辨证思维同时应用,并驾齐驱,变成基本上被淘汰的地位,而辨证思维因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反映了中医学的诊治疾病的特色,故得以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起于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即现在所见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其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以六经辨证辨析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辨析内伤杂病,构筑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辩证思维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中医辩证法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观察、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哲学辩证法则是哲学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强调通过对矛盾的认识、把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等来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无论是中医辩证法还是哲学辩证法,它们都注重对复杂现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中医辩证法通过对疾病症状、体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综合判断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哲学辩证法也通过对事物的全面剖析,探究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规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此外,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都强调研究问题的动态过程。

中医辩证法通过对疾病的演变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把握疾病的发展轨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哲学辩证法也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强调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把握。

它们都认为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只有把握住这种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虽然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应用领域和具体方法还是有所不同。

中医辩证法主要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观察症状,辨析病机,确定治疗方案。

而哲学辩证法则更多地应用于解决社会、思维等领域中的问题,通过对矛盾的辨析,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虽然在具体应用领域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论,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两种辩证方法在不同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用于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逻辑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本节)1.3 目的1.4 总结2.中医辩证法2.1 概述2.2 要点12.3 要点22.4 要点33.哲学辩证法3.1 概述3.2 要点13.3 要点23.4 要点34.比较与对比4.1 相似之处4.2 差异之处4.3 对比结论5.结论5.1 总结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的重要性5.2 对两者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5.3 结论总结本文将首先在引言部分对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进行概述,在介绍了两者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之后,会阐述文章的结构框架。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1耿晓娟1,张军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E-mail:geng_xiaojuan@摘要:辩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病证统一则是辨证精确的肯綮,而方证对应是临床施治的前提,也是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证候概念的泛化与病证结合应用具体化的矛盾和证候与疾病诊断的不同步性等问题。

关键词:病证结合;方证对应;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411.引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经一纬,在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现代医学理念的影响及现代中医们对于“证”概念、内涵、外沿的重新审视下,病证结合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2.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在传统医学的发展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是辨病论治并没有随着辨证论治理论发展的日趋完善而消亡,而是以病证结合的形式服务于临床。

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辨证论治是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是因为辨病是辨证方法选择的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论述。

2.1 辨证论治源于辨病理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在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先有辨病论治,后有辨证论治。

与所有医学的起源一致,发现问题而后才能解决问题,传统医学的早期也是通过辨病的方式来诊断疾病及确定治疗的。

但是中国人擅长于思辨性的整体思维特点和中医学的人文思想的巨大影响又促成了“辨证论治”理论的产生。

从传统医学发展的轨迹来看,辨证论治的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在人们对于疾病认识增多和医疗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

辨病理论对于病程认识的细化是辨证论治方法产生的内在要求。

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在观察了大量病例后,发现了一类疾病的共同分期、转变规律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症状、体征等,并发现不同时期给予不同药物对于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证候与对应有效的方剂——即辨证论治、方证对应。

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中医理 论指 导下 的客观 化和 量化 。“ 指标 ” 是研 究 中医的方 法 , 但 这些 指标决 不等 于证 的实质 。即使在 西 医的研 究 中 , 由于大 多指 标缺乏 特异性 , 医在对 一些 疾病 作 出诊 断时 也是需 要结合 其他 西 症状 的。 2 辨证论治 和辨 病论 治的 内涵
来 由于其 结合 了现代 科 学的 研究 成果 , 才显得 具有科 学性 。中 其 医是 科学 , 一被 越来 越 多 的人 所接 受 ,中 国中医研 究 院” 为 这 “ 改 上他 们那时特定 条件下 的跟 师学 习 , 者认 为某些 名老 中医认 为 “ 作 中国中 医科 学院 ” 就是 例证 。 以作 者认 为要辨 结合 了现 代科学 所 知识 的西 医 的病 , 对 西 医 的病 认识 清楚 了 , 将 会更 好的 我们 我们 + 河南 洛阳正骨 医院( 7 0 2 4 10 ) 用 中医去治 。 复旦大学 附属华 山医院静 安分 院
l3 3
辨 证论 治就 是要 提 高患 者 的生 存质 量 , 前述 “ 瘤生 存 ” 带 正是提 高 患 者生 存质量 的结果 , 们提 高患者 的生存 质量 又何 尝不 是治 疗 我 的 目的之一 呢 ? 在 此 要谈 到 另一 个 问题 : 中医是 有 优 势 的 , 中医 不是 万 能 但 的( 同时西 医也 不是 万 能 的 ) 。中 医对 症状 改善 作用 明显 , 对指 标 改 善 不 明显 , 这 正是 现 在 的 医疗 体 系需 要 西 医 的原 因 , 是 要 而 也 提 倡 中西 医结合 的原 因。 作 者 认为 中医 的优 势 在 功 能性 疾病 的治 疗 及对 器 质性 疾 病 的整体 状况 改善 方 面( 者说 提 高 生活 量 )而不 是 中医什 么病都 或 , 有 很好 的疗 效 。 目前 情况 下 , 医 的存 在刚认识 中医” 的情 况肯定会减少 。 随着 通讯 工具 的发 展 , 们 现在 的交 流 已越来 越频 繁 , 人 越来 越方 便 。中医在发 展过 程 中也需要 交 流。中医中的一些 有效方 法 的流失 , 些书籍 的遗 失 不能 不说 是缺 少交 流的结 果 。在 目前 西 一 医和 中医并存 的情况 下 , 中医必 须和西 医交 流。 而要交 流 , 就要 用 共 同语 言 。 同语 言怎 么产生?作者认 为只有学习 中医的人 , 共 也掌 握西 医知识 , 能用 西 医知识 解释 中医 ; 同样 , 习西 医知识 的人最 学 好也 能 了解 中医 , 能用 中医理论解 释西 医中的一些现 象 , 并将 中医 的一些 方法用 于医疗实践 中 , 这样 中医和西 医才 能找到共同语言 。 现在 全 国上 下在 喊 中医现 代化 。中医 怎么现代 化?作者认 为 中医现代化 的前 提是 中 医的可 接受 化 , 首先是 被学 习 中医的人 接 受, 其次是 被学 习西 医的人 接受 , 者是 被普 通 国民所接 受 , 包 再 也 括 世界 人民所 接受 。 一些 名老 中医对正 规高 等院校培养 出来 的学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