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_《大气层》名师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第2章第1节大气层教学设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我们在爬山时,常会感到越爬到高处,气温越低。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哈勃望远镜在离地球表面580千米高空的轨道上运行,而大气层在85千米以上的地方,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里太阳辐射强,这层银白色的外壳主要可以反射热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二)大气的分层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自主学习:主要依据是什么?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哪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活动:大气每一层的高度及气温分布特点如何?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活动:空气的对流运动是怎样形成的呢?1.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的一端,如图2-3所示。
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水会由酒精灯加热的地方向上流动,然后管的另一端的水流过来补充,形成水的对流。
)空气受热时,是否也会和对流管中的水一样呢?(是的)2.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或其他玻璃器皿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如图2-4 所示。
线香的烟会怎样?(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3.根据上面两个活动,你能得出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规律吗?如果能,请在图2-5中用箭头表示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冷的地方流向暖的地方,形成空气的对流运动实际应用:1.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热空气上升在冷凝管上遇冷下降,有利于对流的产生,使冷藏室内温度较均匀。
.在南方,以制冷为主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上部?冷气下沉,容易形成对流,装在上方有利于达根据所给的图,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思考、分析、讨论、回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对流运动是怎样形成的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识问题C.平流层D.中间层3.爬山时你会感受到(A)A.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B.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C.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稠密D.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4.有复杂的天气现象的是(B)层。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一节《大气层》。本节主要介绍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构成、各层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大气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应用。具体包括:
1.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大气的分层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和探究精神;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各层大气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 反思总结:总结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
作用与目的:
- 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大气层知识。
- 通过拓展学习,加深对气象学的理解。
- 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层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气象观测数据、卫星图像、大气层的模拟实验、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络资源,如气象数据、航空航天资讯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1

《大气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
以下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讲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以及大气的分层。
该内容是在第一章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对自然界又一重要物质——大气作科学探究,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本章大气压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由于小学《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观察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征来看,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很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很想去探究,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和思维的不严密性,容易对本节内容新学知识产生负迁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2)知道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3)清楚大气的分层;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感悟、交流等环节对大气层作深入的探究,以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自主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思议,从而养成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和大气的分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的进行自我探究大气层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五、教学法1、教法: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并适时的结合谈话法、师生互动发、多媒体展示法;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我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地球上有生命,月球上没有生命。
[学生活动] 通过视频寻找答案[教师活动] 补充,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寻找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引导,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究方法,自己学会寻找答案,同时能自然而然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大气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成果展示课)

§2—1 大气层(第一课时)重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展示图片及文字说明:台风桑美造成浙江193人死亡11人失踪。
设问: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
展示有关大气层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层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层[说一说]: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大气摸不到,但是却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哪些现象或事实可以证明大气的存在呢?学生举例:呼吸空气、看到的云、霞、彩虹、流星雨、下雨等等[媒体展示]:大量丰富的大气风光来证明大气的存在云、闪电雷鸣、龙卷风、台风、极光、霓等大气风光都可以证明大气是存在的。
问:你知道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我们呼吸需要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知道大气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下雨、云雾等现象知道有水汽和固体杂质等。
[看图比较]: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大气图片介绍: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单看数字好象很厚,那我们做一个比较,在第一册我们学过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者一比,你还觉得大气厚吗?学生:大气很薄。
(以苹果和苹果皮作类比)[想象空间]:这一层薄薄的大气对于地球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怎样呢?请我们各个小组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变得怎样?(引导学生与月球表面进行比较)学习小组组长汇报本组讨论结果:生1:人类及其它所有生物都会死亡,地球上不会有生命现象,一片荒凉。
生2:撞击地球的陨星将很多,地球上布满陨石坑。
生3:看不见流星现象。
生4:生物无法呼吸。
生5:听不到声音。
生6:没有了天气变化。
生7:地面上的生物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归纳:保护作用、成云致雨、提供氧气、调节温度等。
由此可见,大气对于地球来水相当重要,象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初中:大气层教案

初中:大气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及其主要成分。
3. 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各层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分层及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层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大气层的结构。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层的概念及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层的组成。
3. 课堂讲解: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4. 案例分析:分析各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层的作用及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反馈: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定期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内容拓展:1. 介绍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如风、云、雨、雪等。
2. 讲解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
3. 探讨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八、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设计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层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需要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答案:大气层中的气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进行垂直和水平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大气层的动态变化对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对流层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和降水,影响气温和湿度等。
6.请解释大气层的探测和监测方法及其意义。
-听讲并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等活动,体验大气层知识。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压强的存在。
4.案例分析: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如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等;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6.总结提升:通过问答、思考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
小学科学《大气层的组成》2024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大气层的组成》2024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层的主要组成成分。
学生能够描述大气层中各成分的比例和作用。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大气层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层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层中各成分的比例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相关实验器材,如气球、打气筒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太空探索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周围这一层薄薄的气体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层的组成。
(二)新课讲授(20 分钟)1、大气层的概念教师讲解大气层的定义:“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上方包围着地球的一层气体混合物。
”展示地球大气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层的存在。
2、大气层的组成成分教师介绍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和水蒸气等组成。
利用图表展示各成分的比例,让学生清晰了解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其他气体所占比例较小。
分别讲解每种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氮气:性质稳定,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元素。
氧气:是大多数生物呼吸所必需的气体,支持燃烧。
氩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在灯泡中常用作保护气体。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对地球的温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在霓虹灯、激光技术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水蒸气: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三)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果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突然增加或减少,会对地球和生物产生什么影响?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层》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突出新科学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认了解大气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掌握大气的直分布规律目
通过视频和读图活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制技教学目大气分层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目
初步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观点,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情
识,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探究兴趣目
教学重难大气的垂直分
教学关键指导好分组讨论、制作好大气分层示意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气分层示意图的素课前准学生:剪刀、胶水、铅笔、橡
【教学过程】
教师活设计意学生活
播放神州七号飞天过程,分三组,分别叫号、神号和神州三号,神号是导游我们跟着它一起去旅游。
导游发门票了观察、思考、神号飞天过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和猜谜,激发兴趣论、回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有谁知道——空气(引出“大气层个谜底是什么
(进入大门,导游带我们到数码电视机前
通过前面的录象和预习解决下面放影片
个问培养学生的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使我们感受到大气的力、合作能力、观察、讨在言表达能力和想、大气主要集中什么范围内能力、大气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
、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变得怎样
我们生活在这样大气使地球上有丰富的景色,的环境中感到非常舒适。
——日本富士山(Fujisan)屹立在本州中南部的富士山[资料]山峰高耸入云,海拔是日本最高的山峰,3776米,,圣岳“”山巅白雪皑皑。
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公里,跨静是日本民族的象征。
它东距东京约80建立学生的探究意比较、猜想、设冈、山梨两县,面积为9076平方公里。
山顶白.识,培养猜想、合计雪山脚繁花似锦。
作、设计等能力][探究: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会如何变化?学生猜想[]2种情况猜想使用什么实][设计你准备怎么证实你的猜想, 验器材?(探空气球)我们需要测出哪些量?(温度和高度)我们可以以图像形式纪录温度和高度的数据。
1
大气温度观看][激发认知冲突,训温度计水银柱让学生观察随着高度的上升,能练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小的变化,或者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的变化。
力。
使学生了解大组讨论、交流、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可w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呈“”型纪规律。
培养分析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温度分布特层高问根据什么把大气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和物质的组成等特点,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是大气分层主要依据观察、小组讨讲授大气分层情培养观察能力、各层的高度、制作大气分层把下列图片贴在相应的层中组合作能力、动度变化和主要特
能力,掌握大气的点,制作大气分垂直分层规律。
层示意图。
]
问题[ 我们生活在哪个层中?对流层有什么特点?空气的对流运动是怎样形成的?17~18km ,8km赤道的为1、两极的厚度约为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3/4、2集中了固体杂质、强烈的对流运动——最显著的特点3 用箭头表示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知识,培养表达思考、回答
交流能力总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避免让学生来总结,可以复习时炒冷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归纳总结本节知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以书信形式)增强极性和主动性,识记忆能力和思维能] 力
2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可起到相学习结果,思考、回答组织课堂练习,反馈调控当大的鼓舞作用。
上网收集有关、大气层的知识思考假如你是加深对本节知识一个乘坐热气理解和巩固使学在大气中飞行布置作人,你必须带学以致用哪些物品业本2“大气温度的垂教学反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讨论“假如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和“观察、小组讨论各层的高度、温度变化和主要特点,制作大气分,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层示意图”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探究兴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