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山海经精卫鸟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表现与运用

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山海经》精卫鸟元素与现代文化进行紧密融合,提升产品设计的美感和内涵,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碰撞之美。
分析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山海经》精卫鸟元素的历史背景、象征性以及可应用性,再从结合其内涵,从颜色、图案、款式等不同方面进行与现代服饰产品进行结合的创新应用设计及分析。
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山海经》精卫鸟元素为灵感的数字化创意性服饰系列。
《山海经》精卫鸟元素的运用考验的是当今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使用。
需要结合现代市场上已有的相关经验来做出更好的产品及设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山海经》 精卫鸟元素 中国梦 中国风 创新运用中图分类号:TS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05-0108-04Abstract:To closely integrate the Jing Wei bird el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with modern culture ,improve the aesthetic feeling and connotation of product design ,and let people feel the beauty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modern design.Analyze and expou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ymbolism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Jing Wei bird element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combine its connotation with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modern clothing produc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color ,pattern and style.The design of digital creative clothing series inspired by Jing Wei Bird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use of Jing Wei Bird elements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tes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y designers today. Need to combine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in the modern market to make a better product and design.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Jing Wei Bird Chinese dream Chinese style Innovation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洑子莲 金 莹* 林 剑 姜 利山海经精卫鸟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表现与运用THE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OF JING WEI BIRD IN CLOTHING DESIGN IN THE BOOK OF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引言中国传统文化在随着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被重视其传承与保护。
《山海经》异兽形象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

《山海经》异兽形象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一、本文概述《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典籍,承载着丰富的异兽形象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这些异兽形象以其独特的形态、色彩和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老的异兽形象在现代插画设计中得到了新的视觉表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山海经》异兽形象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
通过对《山海经》异兽形象的梳理和分析,结合现代插画设计的理念和技术,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异兽形象以现代审美视角进行再创作,从而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
文章首先将对《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进行概述,分析其形态特点、色彩运用以及文化内涵。
随后,将探讨现代插画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手段,包括插画的风格、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现代插画设计中如何运用《山海经》异兽形象,包括对其形态的提炼、色彩的再创造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插画设计师提供新的创作灵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合,为现代插画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山海经》异兽形象分析《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志怪古籍,其中所描绘的异兽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这些异兽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文化等多元认知的生动体现。
在现代插画设计中,对《山海经》异兽形象的视觉表现,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设计手法的挑战。
《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大多源于古代人民的想象和创造,它们形态各异,奇特而神秘。
这些异兽既有动物的特征,又融合了人类的情感和智慧,是人与自然、现实与想象相互交织的产物。
这些异兽形象,如龙、凤、麒麟、貔貅等,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山海经》女神形象研究

《山海经》女神形象研究《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汇编,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神仙人物、神兽怪物以及地理风貌。
女性形象在《山海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既有高贵优美的女神,也有妖冶淫荡的魔女。
本文将分别从神仙、妖怪两大方面对《山海经》中女神形象进行研究。
一、神仙女神形象《山海经》中的神仙女神形象常常是高贵优美、容颜绝美、身姿婀娜。
如女娃、女英、女英士等。
其中女娃是唐僧取经中的显灵之一,其形象简单而纯粹,形似婴儿,半巫半人的形象带有灵性。
女英是一位上古女神,被誉为“陆地上的盘古”、“灶君之妻”,据传说,她临生前,为普度众生,将自己的灵魂化成了一座山岳——黄山,被两只山猴所守,成为汽车旅游的热点景点之一。
女英士是水神泷泽君的妃子,美丽的容颜配上纯净的心灵,常常被佛教视为救世菩萨。
这些神仙女神形象的出现,与中国的古代传统美学理念不无关系。
在古代,女性形象被视为美的代表,女性美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
神仙女神的形象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文明底蕴,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
除了神仙女神形象之外,《山海经》中还有一些妖怪女神形象。
妖怪女神形象特点是妖冶淫荡、鬼神不测、形象多变。
如洛灵姑、乘黄、昆仑女等。
洛灵姑是《山海经》中比较知名的妖怪之一,是一位美艳的女神,常常伪装成美女引诱男性,然后吃掉他们,成为文学作品、电影等文艺作品的常见素材。
乘黄被描述为女面飞虎,相貌丑陋而凶猛,头顶长角,比武功高强,虽然形象不太美观,但广为流传。
昆仑女则是美丽的女仙,拥有着奇异神力,可以控制天地万物,赐恩得福。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妖怪的认识主要是认为其是恶鬼神而将其驱散。
然而,《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却不仅仅是恶鬼神,她们有的还有神奇的力量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为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总的来说,《山海经》中女神形象的印象多种多样,神仙女神形象高贵优美、容颜绝美,而妖怪女神形象妖冶淫荡、鬼神不测、形象多变。
浅析《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研究

浅析《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山海经》的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进行了研究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探讨了IP概念及其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
在详细解析了《山海经》IP的影视化呈现,分析了其创新之处,并探讨了IP化对古典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和数据,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山海经》IP的价值和发展潜力,为古典文化IP 的挖掘和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山海经》、影视化IP、创新、古典文化传承、现代文化产业、研究、影响、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世人所推崇和传颂。
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将《山海经》进行IP化,通过影视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不仅可以扩大古典文化的传播范围,还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进而推动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仍然相对不足,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挖掘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山海经》IP影视化呈现与创新的相关问题,分析IP化对古典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山海经》IP化进行全面研究,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IP化手段推动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业,实现古今结合、东西互通的目标,是本研究所要着重探讨的核心问题。
1.2 研究意义《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其影视化IP呈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山海经》IP的影视化呈现,可以促进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通过将《山海经》这一经典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古代神话传说,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海经》绘图流变及其当代表达

184《名家名作》·杂谈王华丽一、《山海经》异兽图样的美学内涵《山海经》中对异兽形象的夸张描述,给了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感,为现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优秀蓝本。
《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是由不同的动物以及人的结构组成的,例如人面蛇身、龙首鸟身、九首人面等形象。
看似荒诞怪异、夸张的造型组成不同的异兽,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新媒体时代,动画、设计等艺术领域都充分运用了《山海经》里的形象进行再次创作。
这些丰富多样、造型奇特的元素给艺术增添了色彩,充分体现了《山海经》的艺术价值,也提升了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
二、《山海经》绘图的历史流变(一)早期《山海经》绘图的变化《山海经》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奇书。
《山海经》绘图在发展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先秦时期便有相关图画流传,晋代郭璞、梁朝画家张僧繇、北宋校理舒雅也曾绘制相关图样。
《山海经》最古老的版本已经消失,明朝时期的《山海经》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古老的版本[1]。
梁朝画家张僧繇画了《山海经图》十卷,张僧繇从事绘画创作,在画面构思、技法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最擅长的是佛教绘画,同时也绘人物画、花鸟画等。
北宋舒雅根据张僧繇的《山海经图》进行了重新绘制。
舒雅因为是北宋学者,接触到了皇家图书馆保存的张僧繇的《山海经图》。
遗憾的是,张、舒两个版本的《山海经图》都已经消失。
明初《永乐大典》中的《山海经》绘图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版本。
马昌仪称《永乐大典》残卷中有2幅《山海经》图,分别是《海外东经》“奢比尸”和《海内北经》“据比尸”。
但吴洪斌指出总共应当有18幅,除马昌仪指出[摘 要]《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书中记载的神怪形象,造型荒诞独特,表现出先民对自然的崇拜,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
古人对《山海经》绘图的描绘是从先秦时期开始的,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创作出不同的形态。
随着电脑绘图技术的发展,《山海经》静态作品更是有着不同的传播手段和展示形式,静态作品主要涉及插画、绘本、平面设计等方面。
浅析《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研究

浅析《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海经》作为我国古代神话文化的经典著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与重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山海经》这一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愈发重视起来。
而随着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将《山海经》进行影视化呈现的可能性和前景。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瑰宝,其奇幻的情节和神秘的世界观深深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
将《山海经》进行影视化IP呈现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山海经》这一经典文化进行影视化呈现,传承其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已成为学术界和影视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中国影视作品的题材内容,也有助于推动《山海经》这一经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对《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从历史背景下的《山海经》IP影视化探讨、《山海经》IP塑造形象的创新、《山海经》IP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影视化IP推动《山海经》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对《山海经》影视化IP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丰富中国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研究《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深入挖掘《山海经》中的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可以为影视IP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为中国影视创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山海经》IP影视化探讨《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记录了大量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和民间传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作品将《山海经》作为创作元素,进行IP开发和影视化呈现。
浅析《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研究

浅析《山海经》影视化IP呈现与创新研究《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记录着大量关于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的内容。
这部文化宝藏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和IP衍生的热潮,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各种形式的《山海经》影视化作品也层出不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山海经》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的内容丰富多样,神秘莫测,堪称是中国神话文化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中描绘了海中神兽、山中奇石、神话传说等丰富多彩的世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妙的想象空间。
将《山海经》进行影视化呈现,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更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影视化《山海经》IP的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影视作品应该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和创新的表现手法。
在2019年播出的电视剧《山海经之赤影传说》中,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都市元素相结合,通过VR、AR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出了一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影视作品,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影视化IP的传播渠道和衍生产品也是影响《山海经》IP呈现与创新的重要因素。
在当下,影视作品不仅仅局限于电影院和电视荧屏,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移动设备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
在《山海经》IP的打造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其在网络平台、移动设备上的传播,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衍生出周边产品、游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广《山海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影视化《山海经》IP呈现与创新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传达。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传承意义需要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传达。
在影视作品中,可以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置等手段,将《山海经》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使其在传播中具有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其影视化IP的呈现与创新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山海经》中人鱼组合的神人形象——《山海经》中神人形象研究论文之二

类 其中主要 一类 是以人 为主体 , 兼有鱼 东流注于河 。其 中多人鱼 ,其状如鲚鱼 .
的 器 官 ,即人 鱼 组合 而成 的形 象 。
四足 .其音如婴儿 食之无痴疾 。 3《 . 中山经》 厌染之水 出于 其阳 , : 而
人鱼 ” 其数量之 多 . , 分布范围之广 , 具 国在 建 木 西 , 为人 人 面 而 鱼 身 , 足 。 其 无 ” 袁 先 生 注 日: 龙 鱼 . 即 海 内北 经 》所 疑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郭璞 注 日:“ 胸 以上 人 胸 以 下 鱼也 。l 尽 ”_ 记 陵 鱼 , 均 神 话 传 说 中人 鱼 之 类也 … … 3 盖
这些 形象均 由人 的器 官和鱼 的器 官 他 不 可 能 有 如 此 功 能 。 组合而成 ,有的是 ” 人面 鱼身” ,有 的是
陵鱼 亦具有超人的功能 :“ 龙鱼陵居其
又 如 海外 南经 》 的 氐人 国 :“ 人 北 . 如 狸 … … 即 有神 圣 乘 此 以行 九 野 。 氐 状 ”
5《 山 经 》 海 水 出焉 . 南 流 注 于 .中 : 东
《 海 经》 所 记 载 的 有 名字 的 鱼 多 达 山
5 余 种 。 些 鱼按 不 同 的 标 准 可分 为 若 干 0 这
之 山, 草木 , 无 多金 玉 。 决 之水 出 焉 , 泱 而 荥 其 中 多 人 鱼 。 ( 歌 山 ) 朝
有 丰富的文化 内涵 ,对后世文学产 生了深远 的影响。
作 为保 存 中 国神 话 的 主要 典 籍 ,《 山 海 经 》描 绘 了 众 多 神 人 形 象 。具体 有 人 兽
为人 人 面 而 鱼 身 ,无 足 。 3 《 外 北 经 》 陵 鱼 人 面 手 .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部巨作,其中包含了许过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
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我国古代文化与神话故事传承到动漫故事和人物中,并对其进行渲染和创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佳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一定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角色造型;造型传承;造型创新
前言
《山海经》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奇书,此书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生物、巫术、民俗等丰富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艺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参考作用,但古书所记载的大量事物描述简练,信息松散,在现当代文学、动漫等产业中的运用,还需要添加更多的综合性再创作,使山海经中角色的造型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得到适合当下文学、美术及动漫行业利用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形象素材。
一、关于山海经
我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旷世奇书,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其一,因为它在一万三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万多个历史及神话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兽。
集地理志、方物志(矿物、动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留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神话故事。
其二,许多人认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过,“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鲁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给大多人留下《山海经》只是神话的印象。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山海经》具有很强的历史参照性,特别在地理志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记载在奇书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矿物、动植物也极具现实性。
长卿著《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中,开篇提出“鸟兽荒诞吗?山水荒诞吗?故事荒诞吗?概念荒诞吗?”,针对这四大问题,长卿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论证其可靠的现实意义。
纷争芸芸,奇书依然有许多未知之谜等待解开。
最后,《山海经》开创了我国图文并貌的先河,据记载,早期山海经的编写有两个阶段,根据文字配图阶段和根据图画配加文字的阶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经
几乎绝迹,我们能够看到的多为明清时期的复制版本,其图画也多为明清时期画家所画,可谓艺术佳品。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学艺术珍品,在现代文艺及动漫行业,如何善加利用呢?
二、山海经中较少的造型创造
《山海经》中有许多惊世骇俗的记述,多数被人认为是荒诞之谈,但正因为这样,许多题材非常适合在文艺及动漫创作中发挥运用,其中古老的神话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黄帝大战蚩尤、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故事屡次在文艺影视作品及动漫作品中出现,被一代代炎黄子孙传为佳话。
本文针对《山海经》中包括鸟兽神怪在内的生物系统及造型进行分析,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再创造,结合当代魔幻元素,将概念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方法贯穿其中,塑造带有古老文化背景的崭新形象,将已被遗忘的过去,以全新的样貌展现于世人面前。
但是《山海经》中的记载信息量繁多,而且描述普遍简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工作,参照动漫行业的概念设计思路,进一步完善这个“角色”的背景信息,富其生活习惯及特点,编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从多个方面入手,使角色形象根据文字设定中的理念,设计符合逻辑的角色造型及动态。
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当康的设计
出自《山海经 东次四经》经文记载:钦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
解读:钦山中有兽,名叫当康,其形状像猪而有牙,其叫声有如呼唤自己的名字,见到则天下丰收,是兆丰穰的瑞兽。
1、最初设想
根据原文记载,当康是一只象征丰收的瑞兽,则首先可将其定义为正派角色。
从外形来讲,能够被记录下来的特征,一定是非常显眼的,它形象如猪,长着比较明显的牙齿,既然象征丰收,那么形体应该肥硕些。
以上是对当康这个角色原始信息的确定,同时也给设计工作圈定了范围。
接下来,我们需要在这个范围内继续丰富该角色的背景信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康从形体上可以算是猪,猪本身就是人类的主要营养源,具有让人亲近的好感,自古以来,艺术创作中的猪多是肥头大耳,天真可爱,十分讨人喜欢,友善的元素在该设计中是可以参考
的,但当康并非普通的家畜,它出现的地方,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意味着两种可能性,其一,当康具有神力,可以呼风唤雨,改变天气,将气候和土壤调整到适合稻谷生长的状态,同时驱逐可能会影响庄稼长成的一切虫害。
其二,当康没有所谓的特异功能,它靠现实条件制造丰收的有利条件,这可是需要天时地利的活儿,那么,它需要强健的体魄,用来抵御危害庄稼地的一切敌人,但单靠它一猪之力,恐怕不能协调诸多方面的因素,它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许有其他物种,如动物、人、神怪愿意帮忙。
这样看来,当康可以被理解为粮食的守护者,是一个值得人类尊敬的吉祥兽。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将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进行加减法设计,从而一个具有一定法力,有号召力、友善、受人尊敬的猪形象呈现眼前。
2、明确身份信息
此时,我们对角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当康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加具体的说明,是时候要给角色一个合适的身份。
设想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证件提供的信息都指向证件持有人,从多方面立体的对证件持有人进行描述,通过这一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证件持有者是真是存在的,这十分重要。
那么,让我们来给当康做一系列立体的、多方位的身份证明吧。
当康,物种:猪。
性质:瑞兽。
性别:雄性。
出生时间:(在《山海经》成书年代以前)约4000年以前。
职业:庄稼地的守护神兽,被赋予“长老”的尊称。
当康活跃于4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在人类使用工具劳作初期,与人类共同对抗各种自然灾害,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保护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这样,当康的形象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更加清晰了。
3、撰写人物小传
明确了角色身份,还没有真正达到立体的认识角色的效果,要让角色好像真实存在一般生动,还需要给角色撰写人物小传。
通常情况下,小传需要尽量的详细,许多在创作的最终效果中不会出现的内容也要尽量完善,其目的在于工作者能够像了解自己邻居家的玩伴一样了解我们设计的人物,这样才能在创作更多的情节中,活灵活现的实现角色的表演。
于当康来说,成为守护人类庄稼的使命也许来自于祖先与人类的盟约,在蛮荒年代,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既与自然界对抗,又与自然协和,人类与动物的友善
相处变得尤其可贵。
当康自小受到前辈的教导与指引,学习祖先传下来的法术,能够呼风唤雨改变天气,能够与鸟兽虫鱼交流,得知自然界变化的微妙信息,它性情温顺,愿意与人类成为朋友,由于长期与人类相处,逐渐了解人类的语言及生活习惯,逐渐也变得善解人意。
青年时期的当康与人类并肩作战,对抗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保护庄稼,它不畏龙卷风的肆虐,站在飓风面前施展法术,它的勇猛与坚忍不拔的斗志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在可怕的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无畏与献身精神,在人类与神怪兽族群中传为佳话,中年时期的当康受到大家的尊重,被众人推选为稻田的守护神兽,自此,它一直坚守不渝。
步入老年的当康,将自己一生才学无私的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最后在平静中结束自己无憾的一生。
4、造型设计
在了解当康的身份、性格及生活经历后,这个富有智慧的人类朋友在我们脑海中已经有了基本的形象,此时,可以拿起画笔,在纸上勾勒出它的样子,在4000年前,人、兽、神共同生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给当康设计符合当时自然条件的服装与道具,猪形态的当康,身上所有的配件都源自于自然,它身披兽皮,把动物的骨头作为纽扣,头顶神圣之意的动物头颅,配合含有法力象征的羽毛,手持木制法杖,屹立在肆虐的风沙中,静静的凝视前方,等待时机,蓄力待发。
三、结束语
本着这样的一种设计思路,《山海经》里所涉及的许多环境、生物便可系统化的显示在我们面前,设计风格趋于现代人审美,有漫画、插画的风格。
这对宏扬我国传统文化是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陈墨姝,《山海经》、《阿凡达》幻想世界对比谈[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15).
[2] 唐世贵等,《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J].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
(2).
[3] 王翀,郭璞《山海经图赞》研究[J]. 山东大学,2011
[4] 牟海芳, 从神话传说中猪形神的职能变迁看猪神崇拜观念的演变[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
[5] 林一平,:《《山海经》时空观念研究[J]. 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