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贵无论玄学的自然法分析——兼论自然法与实在法的统属关系
王弼的哲学思想

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思想家。
他与何晏⼀起,⾸创⽞学。
在短短⼆⼗四岁的⽣命历程中,开辟了魏晋⽞谈的⼀代风⽓,创⽴了以⽆为本的唯⼼主义思想体系,对中古时期的哲学发展产⽣了深远影响。
王弼的哲学思想具有思辩性的理论倾向,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其积极和进步的意义。
但他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是唯⼼主义的,需要⽤批判的⽅式加以认识。
王弼的⽞学理论与《⽼⼦》《庄⼦》《周易》等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王弼⼜不是盲⽬地继承,⽽是进⾏了有益的探索。
在古代哲学领域,有关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是最重要、最基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代⼈们⽤朴素的唯物主义来加以解释,认为万物始于⾦、⽊、⽔、⽕、⼟五种基本元素,或直接概括为阴阳⼆元。
⽼⼦认为,“天下万物⽣于有,有⽣于⽆”,第⼀次提出了“⽆”和“有”的哲学命题,将万物之源归结为“⽆”,将万物的存在⽅式归纳为“有”,形成了“⽆”⽣万物的客观唯⼼主义理论。
王弼对这⼀领域⼜作了深⼊探讨,进⼀步肯定了“⽆”在哲学中的重要价值,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也。
何由致⼀,由于⽆也。
”这就是说,万物虽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最终只能回到它们的共同根本——“⽆”。
同时,王弼更加明晰了“⽆”和“有”的哲学关系。
王弼认为,“⽆”和“有”是⼀对既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盾,它们相辅相成,缺⼀不可。
“⽆”是“有”产⽣的原因,⽽“有”是了解“⽆”的必然途径。
“⽆”虽⽣“有”,但⼆者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在空间上不分彼此,它们是本末和体⽤的关系。
所以王弼说,“有这所以为利,皆赖⽆以为⽤也”。
这⼀理论的建⽴,使中国古代哲学初步建⽴了⽭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范畴,使古代哲学向前跨进了⼀⼤步。
对于“⽆”这个哲学命题,是王弼思辩的重点。
王弼认为,“⽆”⽆处不在⽽⼜⽆可捉摸,它是⼀种虚幻的存在,是⽆法进⾏具体规定和描述的。
因为世界万物各不相同,如果对产⽣万物的本源有了具体性的规定,就⽆法形成万物的本体了。
所以,“⽆”是抽象的,王弼对它的描述是:“听之不可得⽽闻,视之不可得⽽彰,体之不可得⽽知,味之不可得⽽尝”。
浅论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关系

浅论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关系摘要:自然法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而实在法,是与自然法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法律,即国家制定的法律。
关于自然法学说,林林总总,各有不同,但却在以下表现其共性:(1)自然法是永恒的、绝对的。
(2)人的理性可以认识、发现自然法。
(3)自然法超越于实在法之上,后者应当服从前者。
作者;吴琼法学80902 学号090001240关键词:自然法实在法恶法统属关系一、自然法的演变历史所谓“自然法”,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指全人类所共同维护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而就其作为普遍承认的正当原则而言,它通常是‘实在法’即经国家正式颁布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对称。
”[1]也就是说,自然法并非实在的、具体的法律,是一种“正义”和权利的体系,一种形而上的法哲学观念。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古希腊思想家最早使用“自然法”这个概念。
在古希腊思想家看来,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则和秩序的,不仅自然界存在着规则,社会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他们先前已经确立的秩序。
这个秩序或者叫做“自然法”,或者叫做理性,并有待于人们用智慧去发现。
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种无论何处均具有同样权威、通过理性可以发现的自然法或者正义。
斯多葛派信奉决定论的宇宙观,宇宙的一切受自然律的严格决定。
其按照泛神论的方式解释自然法,也就是说,自然法并不只是作为盲目力量的自然律,而且具有某种理性的品质,它是神的理性的体现,是神出于善良而理性地制定的。
所以,自然法作为神的法律也就获得了正义性。
中世纪自然法在神学面貌下出现,在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中,自然法具有一席之地,托马斯认为,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认定法和神法。
但是,自然法只是人这个理性动物对源于神的智慧的永恒法的参与,是人定法通向永恒法的桥梁。
王弼(魏晋玄学家)

王弼(魏晋玄学家)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

王弼虽年仅二十 四,但著书颇多, 现在留下来的有: 《周易注》《周 易略例》《老子 注》《老子微指 略例》《论语释 疑》等。
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主要代表。 正始名士的作风和气派: 首先,他们都是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掌握经 济实权的贵族,生活豪侈奢汰。 其次,他们出于贵族生活的需要,求长生, 求房中术,因而好服“五石散” 。 第三:他们都好玄理,尚清谈。
无:体、本、绝对、抽象、本质、
一、寡、母、静、无规定性 有:用、末、相对、具体、现象、 多、众、子、动、有规定性
二、“得意忘象”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王弼结合对《周易》的研究,分析了《周易》 中卦意,卦象和卦辞的关系,提出了其“言不尽 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神秘意义认 识论。这种神秘意识的认识论,关键在他割裂了 言、意、象三者的关系。言:即语言,卦辞;意: 指卦的义理,思想;象:即卦象,符号、代表物象, 大体相当于现象。王弼认为语言是表达物象的, 物象又是包含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 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应该抛弃语言,即 得象忘言。要得到义理应当抛弃物象,即得意忘 象。
一、“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在王弼前,《老子》就提出过“有生于无”的思 想,但在老子那里, “无”是“道”的代名词。 王弼把老子这一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对 “无”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王弼认为,世界的 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具体事物是“有”, “有”是“末”,“无”是“本”,“有”是本 体的“无”的表现,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就统一 于本体的“无”之上。他说“天下之物,皆以有 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 无也”(《老子》四十章注)这就是说,天下万 物都是以有为生的,但有的始基,则是以无为本。 故他又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 通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 注)又说“天地虽广,以无为心”(《老子》三 十八章注)这些都是说,世界的本体是无,有只 是无的外在表现和作用。
[王弼,意蕴,哲学]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
![[王弼,意蕴,哲学]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a1d0466265ce05087732137b.png)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摘要:“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王弼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言意之辨”的中心内容就是在研究言意象关系的问题。
“言意之辨”的实质其实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人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人是否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本文将从“言”“意”“象”的关系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内涵。
关键词:言意之辨;本质;道“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代表了魏晋玄学的巅峰,是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他的思想更是对魏晋玄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言意之辨”的历史溯源以先秦时期为萌芽,以名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关注问题,开始了“名”“实”之辩,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儒家有所关注的“言”“意”问题,有所论述,但并未深入阐述,但是诸子对名实关系,言意关系的论述,开启了人们认识的关系的新领域,人的认识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之间有着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二、“言意之辨”的发展与演变(一)道家学说的发展对“言意之辨”的影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出自《道德经》的名句,体现了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道”。
老子的是“道”并非虚无的东西,是有实在实体的事物,强调“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
“道”是无限运动着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整个宇宙的万物随着“道”周而复始、循环运动、生生不息,可是事物是会消失熄灭的,而“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是永恒存在的。
“道”是永恒存在的,有了名就会被限定住,由此,“道”是无形的、无限的。
老子“道”的本质就是无形、无象,不可琢磨,这是用任何语言和华丽辞藻都无法描述出来的一种本原,这就与语言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有限性相冲突,由此看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言不尽意”的开端。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
四库提要:王弼《周易注》综述

四库提要:王弼《周易注》综述《周易注》,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著。
为历史上重要的《周易注》之一。
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其中《周易》选用王弼注,认为“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
从此,王弼《周易注》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
《四库全书总目》说:“《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寝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
”王弼在注《易》中,革除汉儒“互体”、“卦变”、“五行”等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的方法,主张着重领会和把握《易》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
晋人孙盛在评论王弼《易》学时说:“至于六爻变化,群象所效,日时岁月,五气相推,弼皆摈落,多所不关”(《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
王弼还以《老》解《易》,以玄理统易理,反映出贵无的本体论思想,使《周易》之解面貌一新,成为玄学理论的基本思想资料之一。
王弼《周易注》包括《经》的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及《传》的《文言》、《彖辞》、《象辞》等。
晋韩康伯继承王弼思想续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
唐修《五经正义》时以韩注合于王注刊行。
《上、下经》注及《略例》,魏王弼撰。
《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注,晋韩康伯撰。
《隋书·经籍志》以王、韩之书各著录,故《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辞注》作三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载弼注七卷,盖合《略例》计之。
今本作十卷,则并韩书计之也。
考王俭《七志》,已称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传。
此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引),则并王、韩为一书,其来已久矣。
自郑玄传费直之学,始析《易传》以附经,至弼又更定之。
说者谓郑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
然郑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
《崇文总目》称存者为《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则郑本尚以《文言》自为一传,所割以附经者,不过《彖传》、《象传》。
论王弼贵无论中的本体论思想

论王弼贵无论中的本体论思想摘要:魏晋时期,何晏、王弼创立了贵无论玄学,他们以本体论取代两汉以来的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目的论,从而扭转了哲人们的致思方向。
关键词:王弼;贵无论;本体论一、以无为本和以无为用王弼扭转了魏晋之前对《老子》一书的理解偏向于宇宙生成论的致思方向,通过对《老子》一书重新作注,提出以无为本的思想。
所谓以无为本是说无形无象之无是有形有象之物的存在根据。
他在给《老子》四十章作的注中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返于无也。
”①在这里,王弼首先承认了《老子》书中的生成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但王弼并没有就此止住,而是作了自己的发挥,进一步推下去,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这是王弼“无”本论思想最典型的表述。
为什么天地万物以无为本,而不是以有为本呢?在《老子指略》中,王弼论证了这一问题。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
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希声,为味也无呈。
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在此,王弼首先下定一个结论:“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然后说这个“无形无名者”听不到,看不见,摸不到,也尝不了,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无的这种无任何规定性,就使它不受任何限制,而“有”就意味着必然要成为某物,这就有了限定,正如其所说:“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
“有”有局限性,因此,“有”不能是本体,只能是现象,而“无”才是本体。
王弼还提出了体用论,从本体的发用来说明“有”与“无”的关系,这就是以无为用。
王弼认为“有”与“无”是不可分割的,“无”是“有”之“宗主”,所以“有”离不开“无”。
王弼形而上哲学的现实关怀——会通“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尝试

Ke y Wo r d s : Wa ng Bi ; he t Co n uc f i n a e hi t c a l c o d e ; Na t u r e ; Wu ; Xi n g ; L i
汉魏 之 间,人 的悲剧 性存在 的核心 问题 是个体 与社会 关系 的失衡 。社会 不再给个 体 的价值 追求 以保 障和许 诺 ,
“ 无”“ 性” “ 理” 的关 系,扩 大 了道家 的 “ 自然”概念 ,赋 予 “ 自然” 人的情 感和社会 文化 的新 内涵 ,使得 现 实的 “ 名教 ”有 了合理根 据,为 弥合 悲剧 意识 的魏 晋士人诗 化人 生境界 的 出现 奠定 了理论 基础。
关键 词:王 弼;名教 ; 自然;无 ;性;理
On W a n g Bi ’ S Me t a p h y s i c a l Ph i l o s o p h y : Tr y i n g t o Re c o mb i n e t h e Co n f u c i a n Et h i c a l Co d e wi t h Na t u r e
个体无法 按照传 统 的名 教价值系统 实现 自己的价值 。围绕 着这一 问题 ,入世 与 出世 、理想与现 实 、个 体情感和 理智 的矛盾等 问题突 显 ,导致 悲剧意识 的产生 。为 了解 决这一
S ON G Yi ng ( F a c u l t y o f A r t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B e i j n i g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y, t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4 , C h na i ) Ab s t r a c t :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C o n f u c i n a e t h i c a l c o d e nd a Na t u r e i s he t k e y t o s o l v i n g he t p r o b l e m o f We i j i n s c h o l a r s ’ l i f e